赋予教师心灵的圆满

来源 :新校园·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kl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几年,也是人们思想、道德发生重大变化的三十几年,原有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标准受到严重冲击,可新的思想和道德体系尚未形成或正在逐步建立,这势必造成人们思想的动荡。作为教师同样生活在现实中,他们具备更深层的思考能力,特别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教育现状而言,许多矛盾和问题相继出现,尤其是因地方对教师编制的紧缩,学校教师紧缺,群体老化,出现结构断层,不得不加大老师的工作量,大多出现超负荷工作的局面,再加外界对教师的重压,比如学生的安全问题、教育教学质量的问题、家长高期待的问题、教师终生学习的问题等等,教师承受着前所未有的思想和工作双重压力。可想而知这些教师真的不容易,他们也经常流露出困惑、烦恼,甚至痛苦;他们也经常遇到阻力、误解,甚至非难,也明显感觉到正常的知识传授,往往变成机械的操练;坦诚的心灵交流,往往变成误解或责难,加上人事的纠纷、社会不良风气的袭击等等,这些都使教师的心灵失衡而不知所措。
  作为校长,我知道教师困惑、烦恼,甚至痛苦的其实远不止这些,比如在各行业中教师依然是上班最早,下班最晚,但付出和回报未必成正比;现代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不断加码,繁杂的事务让不少教师心绪烦乱,甚至只得疲于应付,成就感也随之荡然无存,职业倦怠乘虚而入。据有关调查表明,虽然公众最希望子女从事的职业是教师,但是,绝大多书教师都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再做教师。教师职业在当今仍然成了一座围城。身居围城的教师们,极其需要心绪的调适、心理的抚慰、心灵的营养,需要有人带领他们突出职业性的心理围城。
  第一、构建“和谐合作,共同发展”的学校文化。其核心是积极营造学校工作真正以人为本的氛围,在管理上要体现“刚性规章,柔性管理”的工作原则。毋庸讳言,学校管理必须要建章立制,确立教师行为规范,同时,教师也应该有教师的职业操守,必须铭记并遵循。但是,学校要在尊重客观原则的基础上,注重适当的主观意向,准确把握教师的合理需求,不断调试教师的合理要求与学校发展之间的关系,不失时机地对教师进行正确的观念引导,将学校的目标、要求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动,构建平等、宽松、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让教师在内紧外松,忙而不乱的环境下工作,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与尊严。这样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内在因素,让他们感受到管理者刚柔相济的良苦用心,更让他们明白,活在当下是在为自己工作,而不是纯粹为他人而忙碌。从而升华敬业之心,爱生之德。
  第二、培植“宽而有度,和而不同”的价值取向。为什么当下的教师职业倦怠日益加剧?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因为价值取向的偏离,个人成就感、兴奋点下降。对于这个问题的把握,在很大程度上与教育评价的导向功能紧密相连。作为学校,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本质是为了反映人“内在尺度”的自觉意识。在多元文化的今天,我们也要承认教师追求多元价值是必然的,不能用一种僵化和固定的模式标准来衡量他们,更不能简单的用条条框框来禁锢手脚。比如在每年的效能考核的问题上,要多一份理解和宽容,要敢于承认人的发展差异,现实的差异都是客观存在的,重在自我比较,看其自身在原点上努力的程度,进步的大小,提倡兼容并包。其次是作为社会,对学校和对教师的评价,要客观、理性、担当,不可求全、偏激、推诿。因为良好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可为的,而是全社会广泛关注并为之努力的结果,只有在这样的大环境和氛围之下,才能更好鼓励教师自我超越,也才能让他们在艰难行进的路上怀抱希望,在希望中收获一份淡定和从容,一份属于自己的成就和幸福。
  虽然我们不可能改变大的社会环境对教育的负面影响,但是我们可能在校园营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氛围,坚持主流价值观的导向,关注教师的生命价值,培育教师的专业精神,为教师搭建宽适的平台,给予教师深层的专业情感的浸润,从而引发教师们愿意去做,乐于去做,并在他们的心理永远保持既积极进去,又从容不迫的状态,真正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教学蕴含灵性,赋予教师心灵的圆满!
其他文献
蒲剧史学家、作家墨遗萍,于1909年古历正月二十五日出生在山西省河津南原村一个农冶(打铁)传家的家庭。原名李毓泉,曾用歌黎名或云外天作过笔名。是山西一位颇有成就的戏曲作家,河东蒲剧史家。1982年因患心脏病医治无效,逝于古都西安,享年73岁。    一、墨遗萍其人革命传略    墨遗萍在家排行老五,年龄最小,从小喜读《墨子》,特别崇拜“利天下而为之”的思想,这便是他以“墨”姓起笔名的缘由。  墨遗
蒙台梭利说过:“每个孩子的学习经验,应该在适当的时候自然而然地产生。”那么区域活动是在集体活动之外为幼儿创造的自由活动,幼儿按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活动的内容和伙伴,通过游戏和交往获得课堂上得不到的有关经验。因此在活动区与幼儿发展精细化研究的过程中,本着“活动区达到环境创设主题化,区域设置科学化,材料投放精细化,教师指导有效化,幼儿发展最大化”的指导策略,进行了大胆尝试,给我很深的思考。  一、了解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