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欠发达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几个问题

来源 :开发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tom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主要论述欠发达地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消除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规模和设施农业、欠发达地区不能发展现代农业以及对农业认识上的三个局误;切实抓住现代物质准备、增长方式转变和健全农业经营制度三个重点;努力在建立现代农业制度、发展特色产业和区域发展方面实现突破。
  关键词:认识;重点;突破
  中图分类号:F12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1-0100-06
  
  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准确把握现代农业的内涵,全面正确认识发展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科学分析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特别像甘肃省这样一些欠发达地区,如何紧紧抓住发展现代农业的重点,力求在关键环节有所突破,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
  
  1.消除发展现代农业认识上的三个误局
  
  1.1 消除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设施农业,就是规模化生产的误局
  现代农业不只是局限于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部门,而是包括了生产资料工业、食品加工业等第二产业和交通运输、技术和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内容。产前领域,包括农业机械、化肥、水利、农药、地膜等领域;产中领域,包括种植业(含种子产业)、林业、畜牧业(含饲料生产)和水产业;产后领域,包括农产品产后加工、储藏、运输、营销及进出口贸易技术等。(1)现代农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新技术是现代农业的先导和发展动力。它包括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耕作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正是由于这些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提高了单位面积农产品产量,改善了农产品品质,减轻了劳动强度,节约了能耗和改善生态环境。新技术的应用,使农业的增长和发展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由单纯地依靠资源的外延开发,转到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方向上来。(2)现代农业具有多种功能和多样形式。相对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正在向观赏、休闲、美化等方向扩延,假日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等新型农业形态也迅速发展成为与产品生产农业并驾齐驱的重要产业。(3)现代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传统农业以自给为主要取向,是相对封闭的农业,而现代农业是开放的,市场取向是现代农民采用新的农业技术、发展农业新的功能的动力源泉。(4)现代农业重视生态环保。强调资源节约、环境零损害的绿色性,因而现代农业也是生态农业,是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担负着维护与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的使命。(5)现代农业的组织形式是产业化组织。农户广泛地参与到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分工中,加入到各种专业化合作组织中,农业经营活动实行产业化经营。现代农业的本质特点是“高投入、高产出”,其中,高产出是目标。高产出的内涵包括产品的数量多、质量好、农民的收入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好。所以说,建设现代农业要实现的主要目标就是保障农产品供给的数量,保证农产品供给的质量,促进农民收入增加与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发展现代农业,最重要的是要着眼于现代农业所要实现的主要目标,而不是其外在特征。因此,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牢牢把握住根本目标,只有这样才不能偏离正确的大方向。当然由于各地具体情况的不同,农业发展的外在特征特点各不相同。但是在总体目标上,都是相同的。可见,发展现代农业不只是发展设施农业,发展设施农业只是实现现代农业的一种手段。
  坚持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制度,这是坚持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保持社会稳定的需要。推进农业现代化,与农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是不矛盾的。从国内外经验看,国外发达国家的农业也都是建立在家庭农场的基础上的。一些国家如北美和欧盟,农业的经营规模比较大,但是,其农民所经营的土地,并不都是自己的,有相当大的部分是承租的。应当承认,现行的超小型的农户经营规模,对推进农业现代化是一个非常不利的约束条件,经营规模的扩大是现代化农业的必然要求。经营规模扩大的实现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在农民自愿和保持土地原承包权不变的原则基础上,土地的使用权可以流转和集中,从而形成规模较大的家庭农场。农户也可以在不改变各自土地占用规模的条件下,实行一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联合,从而也可以实现经营规模的扩大。当前出现的各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跨区收割等农业服务体系等等,都是适合小农户特点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的有效实现方式。所以说发展现代农业与家庭承包经营的规模大小没有必然的联系。
  1.2 消除欠发达地区不能发展现代农业的误局
  从发展现代农业的本质内涵和根本目标来看,发展现代农业没有什么限制因素,无论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如何,无论各地农业发展的现有水平如何,都可以有发展现代农业的任务,都需要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进程。只是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农业资源禀赋和自然条件也很不同,这就决定在不同地区的发展现代农业的具体形式和特点是不同的。对于不同地区,发展现代农业是各有侧重点的。就甘肃省来说,河西走廊、中部干旱地区、陇东黄土高原地区、陇南山地在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和农业自然条件方面,都有很大差异,农业的结构特点也有很大的不同,因而发展的形式和特点肯定是不一样的。但是,在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目标和总体方向是一致的,都是大有可为的。现代农业没有绝对标准,只要是在提高资源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农产品质量和资源利用率等方面取得了进展,就是推进了现代农业建设的进程。现代农业具有四大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甘肃省的农业基础脆弱、装备落后、主要靠天吃饭的基本状况没有改变,农民就业门路不多、增收困难的基本局面没有改变,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差距拉大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农业农村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有关数据显示,甘肃省人均耕地面积不到2亩,且大部分是山旱地和中低产田,占总面积的2/3以上;农民受教育时间短,接受过系统职业技术教育的农民不足5%;农业劳动生产率非常低,仅相当于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1/8和第三产业的1/4左右;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环境恶劣,资源约束将更加突出;农业承担着农民增收、确保食品质量安全的任务。面对诸多挑战,传统的农业增长方式显然难以应对。因此,必须改造传统农业,走现代农业之路。只有发展现代农业,才能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只有发展现代农业,才能使农民通过农业产业本身增加收入,稳定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发展,才能对国民经济高速发展起到支撑作用。
  1.3 消除对农业认识的误局
  现代农业的提出,对农业概念的认识是个飞跃,是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为它对农业赋予了新的内涵、功能和定位。从内涵看,现代农业就是“大农业”。所谓“大农业”,不仅是种植、养殖,还包括产前产后,实际上贯串了一、二、三产业。现代农业是市场配置的农业、是商品经济的农业,与中国几千年自给自足的农业和前些年计划经济的农业,都有着根本区别。中共中央2007年一号文件第一次提出要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第一次明确界定了农业的六大功能,既强化农业的产品供给功能;重视农业的劳动力转出与吸纳功能;强化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功能;突出农业的生态环境维护功能;拓展农业的观光休闲功能;发挥农业的文化传承功能。我国作为古老的农业大国,几千年来形成了相对成熟、具有鲜明特色的农耕文化,创造了多样性的农业形态。各地由于资源禀赋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各异,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应依照不同区域的要素资源状况,搞好功能定位,最大限度地发挥不同功能区域的比较优势。过去强调农业就是保障供给,尤其是粮食生产。那是适应温饱的需求。现在也强调供给,但是要适应生活质量的提高,不仅要吃得饱,还要吃得安全、符合营养要求;不仅要穿得暖,还要得体、卫生,包括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农业对生产、生活、生态都有很大关系。特别是生态,生态问题主要与动植物有关,所以生态与农业的关系是分不开的。农业是基础,毫无疑问,不仅仅是经济基础,也是社会、人文事业发展的基础。在农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办任何事情,没有农村的发展,都谈不上真正的发展。所以“现代农业”这一新理念,对“农业”的内涵和外延都赋有新的内容,全面正确认识“农业”,意义不同一般。我们过去更多看到的是食品保障功能,顶多看到了原料供给功能和就业增收功能,生态保护、观光休闲和文化传承三个功能相对看得不够。生态保护,以前我们更多看到了农业对自然索取的一面,现在如果农业搞好了,思路对了,农业也有涵养生态、保护生态的一面。今后就是要更多地发挥涵养、保护生态的一面。观光休闲最直观的就是“农家乐”,吃农家饭,也有层次高的,开发采摘,去体验农业生产。这方面今后发展的潜力非常大。文化传承,我国是一个古老农耕文明的国家,我们有很多物质和非物质的文明和文化,它们的传承载体就是农业,现在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载体也是来自农业农村。提出农业的多种功能,最大的意义是,它解决了一个很重要的理论问题。就是随着经济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会下降,但是农业的地位和作用并不因此而下降,因为人总要吃饭,这是一个意思。但将来科学发展了,吃饭可以通过别的办法解决,这句话还能否成立?提出农业多种功能后,这个问题就基本解决了。就是说,食品保障功能、包括产业发展功能可能会下降,但别的功能随着经济发展会逐步增强。随着人们对农业的认识,对支持“三农”的重要性和自觉性也就会增强。农业的多功能性,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而且有内在、密切的关系,大家都会自觉支持农业发展。
  
  2.抓住发展现代农业三大“重点”
  
  建设现代农业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在全面领现代农业建设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工作着力点,切实抓住三个重点。 
  2.1 加强农业物质装备建设 
  先进的物质装备和良好的设施条件,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保障,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像甘肃省这样一些欠发达地区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农业的物质装备条件已有很大改善,与先前的传统农业不可同日而语。目前化肥、农药、农膜等现代投入品的使用量有了长足的发展,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有很大提高,农业机械化加快发展,温室大棚等设施农业的发展改变了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制约。现在的问题主要是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严重,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较差,农业抗灾能力不强,每年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灾害损失严重,不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对土壤和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主要农作物机械作业率依然很低等。可见加强农业物质装备建设任重道远。必须下决心加强农田水利建设,重点抓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快梯田建设,大力推行节水灌溉。加大土地复垦、整理和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扩大测土配方施肥的实施范围和补贴规模,提高耕地内在质量。积极发展新型肥料、新型低毒高效农药、可降解农膜、新型多功能农机及经济实用的设施农业装备。 
  加强农业物质装备条件建设,需要大量投入。除农业生产者自己投入外,还需要外部投入,特别是制度化的外部投入。这几年国家在建立制度化的农业投入渠道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尽管如此,制度化的农业投入渠道仍不成熟。应当抓住当前经济发展较快和财政增收较多的时机,继续巩固、完善、加强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并逐步建立稳定增长机制。 
  2.2 努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
   把农业发展方式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是现阶段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任务。必须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研发投入,整合优化农业科研资源,切实提高农业科研的创新能力,采取积极有效的扶持措施,鼓励涉农企业成为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围绕现代农业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和重大技术研究,力争取得新突破。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加快推广各种节约型农业技术,扩大运用测土配方施肥、旱作节水、精量播种、栽培等技术,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和生态环境保护。现代农业需要高素质的农业经营者,需要一大批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专业农户。与其他产业相比,农业内部分工程度较低,要求农业从业人员会多种作业形式,既要会开拖拉机、维修农业机械,又要会诊断一般病虫害,还要会经营、会上网找信息、会看期货市场走势、会与批发市场联系。要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组织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扩大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规模。鼓励农村青年人要学习农业,从事农业,立功农业。 
  2.3 尽快健全农业经营制度 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必须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总体框架和合理内核不能变。但要与时俱进地赋予新的含义。“统”,不应局限于原来的“统”;“分”,也不应局限于原来的“分”。早期讲的“统”,是指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管理行为,早期讲的“分”,是家家包地、户户种田。现在讲的“统”,应更多地表现为社会化服务,表现为农民自愿基础上的合作;现在讲的“分”,越来越多的是土地流转和规模扩大后的专业农户经营,虽然家家继续包地,但却不再户户种田。新的“分”加新的“统”构成新的双层经营体制,这就是我们所期望的我国农业的现代经营体制。 塑造这种新的双层经营体制,要从促进新的“分”与新的“统”两方面努力。促进新的“分”,就是要注重培育有一定经营规模的专业农户。促进新的“统”,就是要倡导产业化经营和发展专业合作社。应当引导龙头企业完善与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通过产权纽带实现初级产品生产环节的资源整合,扩大初级农产品生产经营规模,使龙头企业在新的“统”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合作制是一种有效的资源整合机制,合作社在实现新的“统”中具有重要作用。应通过降低交易费用、增加组织化收益、提高对农民的吸引力,以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促进土地流转,关键在于真正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并坚持农地农有、农地农用,以防止发生大规模土地兼并、改变农地用途。
  
  3.实现三个突破
  
  3.1 要在建立现代农业制度上有突破
  现代农业制度就是与农业现代化相适应的农业生产及经营管理制度。从农业技术装备和经营管理层次看,现代农业制度是用现代工业成果和科学技术装备的农业制度,是运用当代管理科学指导农业经营管理制度。因此,机械化、信息化,资源利用高效化、节约化,耕作制度与栽培技术现代化,农业结构优化等都是题中应有之意。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关系上看,现代农业制度是能够同步推进农村和农民现代化的和谐发展制度。农业经营产业化、规模化,农产品商品化,农村服务社会化,农民组织化,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与和谐发展是其中的主要内容。从农业与工业、乡村与城市的关系上看,现代农业制度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与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相协调的农业制度,必须是农业功能充分拓展,是乡村工业化、村落集镇化、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二元结构基本打破,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基本化解的制度。
  建立现代农业制度总体上主要是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现代农业制度是家庭经营制度、合作经营制度和现代农业公司制度三制并存、相互协调的制度,它是反映农业产业链条上各环节的生产组织形式及相互关系的制度安排。在这个制度框架下:农村土地制度是核心和基础,土地制度决定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和其他经营管理制度;农民合作社制度处于中间层次,它一方面通过产权契约关系及互助合作联系分散的农户,一方面通过要素和商品契约关系联系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龙头企业,按照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处理内部与外部的关系。农村土地最适合于家庭经营制度,必须长期坚持,但坚持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条件,是稳妥地解决当前我国农民的土地问题。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以及新农村建设的快速推进,农民土地问题重新凸显,各种纠纷、摩擦甚至冲突不断,农村土地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改革和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已成当务之急。总的原则是:坚持和完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农民长期承包经营、权益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制度。按“起点公平”的原则,真正“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并将长期不变。同时增加农民承包土地继承权、抵押权和有限制的买卖权,用相关法律将农民“长期不变的土地使用权”,界定和规范为“农民私有财产权”,纳入私有财产保护范畴,从根本上屏蔽外来侵权。用合作经济制度改造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一方面化解"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办起来不经济的"矛盾;另一方面化解小农户分散经营超小规模与市场对接困难的矛盾。公司制农业企业适用于农产品“产后经营业”的发展。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对初级农产品的收购、储藏、保鲜、运销以及深加工,建立与农户或合作经济组织的契约关系,同时与国内外市场对接。
  建立现代农业制度一是农业技术研发与推广制度建设。包括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建设、重大技术成果推广补贴制度建设、基层公益性技术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建设等,目标是建立起农业的现代技术支撑体系。二是农业投入制度建设。农业投入方面的制度建设包括国家对农业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建设、国家对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补助办法、对良种等现代要素投入的补贴制度、调动社会资金投资农业的激励机制、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金融服务机制等,目标是建立起农业的现代物质装备体系。三是农民培训制度建设。包括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制度建设、各种短期培训补贴制度建设等,目标是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四是农业流通制度建设。包括破除农产品流通的地区障碍、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期货市场制度、发展连锁配送等新型流通业态,目标是建立起运转高效的农业现代流通网络。五是农业风险防范制度建设。包括完善自然灾害应急预警机制、改进重大动物疫情和植物病虫害防范机制、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健全粮食棉花储备和粮食最低收购价制度、改进农产品进出口和市场调控办法等,目标是建立起有效防范自然和市场两种风险的农业现代风险保障体系。
  3.2 要在发展特色经济上有突破
   特色农业充分利用一定区域内独特的优势农业资源,开发和生产出品质优、价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具有绿色或无公害特点的特殊农业类型。特色农业以“特”、“优”、“名”、“精”、“新”等为基本特点,具有更长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性。特色农业的特征是:(1)生产的地域性特征。就是要突出和充分利用各地的自然条件差异性,区域性独特的气候、水土和物种等自然条件,这是特色农业发展的基础和依托。特色农业的地域性特征是由两方面决定的。一方面特色农业是市场化的竞争农业,突出以自然条件为基础的地域性特色,是提高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竞争手段。自然条件的地域性差异,也就决定了特色农业的地域性。另一方面特色农业是生态农业,要突出绿色或无公害化的特点,客观上需要自然因子对农业生产发挥更大作用,即使相同的农产品品种,在不同区域也表现出较大的品质差异。如甘肃省的马铃薯、现代制种、酿酒原料、小杂粮、油橄榄、百合、黄花菜、红富士苹果等,其品种、品质就表现出显著的地域性。(2)产品的优质性特征。产品优质性是特色农业生产区域性的结果,也是目标赢利性的条件。只有能够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或特殊品质农产品的需求,才能使产品有市场,生产有效益,这是特色农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甘肃岷县的“岷归”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养分而闻名,其药、食、美容保健价值颇高,已经在工商部门注册,不仅国内市场行情好,在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各国也成为备受推崇的药用和营养珍品。(3)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并存特征。因为特色农产品品质好,市场需求量大、竞争力高,当形成区域性规模化生产,收益显著。特色农产品一般在其盛产区的收入中占有较大份额。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能够兴业一地,富民一方。特色农业的三个基本特征共同构成特色农业存在的条件,它要求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产品质优势强,经济效益高。从未来发展看,必须以科技为支持,加强环境保护,提高生态支持力,培育适生新品种,改善品质,精深加工,保持优势,可持续发展。
   发展现代农业为甘肃省发展特色农业提供创造了巨大空间。甘肃省发展特色农业有很大的资源优势。一有物种资源优势。由于甘肃省地处西部,交通不便,开发晚、开发程度低,人口密度低,尤其是独特的气候条件、地理条件和生态条件,造就了极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生物物种的种类繁多、分布广泛、野生比例大,珍稀比重高、经济利用价值高,但目前利用程度较低。丰富的物质物种资源为发展甘肃省特色农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二是自然资源优势。甘肃省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以土地为主的资源明显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地形多样,气候复杂,农业立地条件复杂多样,对于以特殊的资源、气候、立地条件为基础的特色农业,是不可多得的资源优势。三是环境优势。甘肃省的农业生产主要以传统方式为主,现代化的无机能源投入较少,工业发展相对更加滞后,工业污染相对较少。这都给甘肃省发展以绿色或无公害农产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农产品市场告别长期短缺,出现了结构性过剩。大众农产品的饱和,既为甘肃这样一些数量扩张型农业生产亮起了红灯,也为其转轨准备了条件,使其不再承受不具优势的粮食生产之压力,并有了多层次需求的新市场空间,展现出特色农业的光明前途。再加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为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加入世贸组织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国际化。利用特殊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发展特色农业,正是农业竞争力的途径。因此甘肃省要抓住资源优势和入世机遇的结合,发展特色产业,前景更为广阔。西部大开发也为甘肃省发展特色农业准备了条件。西部大开发促使西部地区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环境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市场体系建设初步完成,这都为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可持续发展观念已经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同,公众环保不断增强,为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深厚的社会基础。甘肃省这几年紧紧抓住这个机遇,以我国农业总体发展进入新阶段为契机,对农业结构进行大幅度调整,特色农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全省在玉米制种、马铃薯、酿酒原料、瓜果、无公害蔬菜、百合、油橄榄、牧草及畜牧业等特色农副产品方面具有比较突出的资源优势,并提出要大力发展玉米淀粉、洋芋淀粉、干型葡萄酒、果汁饮料、番茄酱、啤酒大麦、啤酒花、油橄榄以及草畜乳等特色农畜产品的深加工,已经初步形成了体系,其特色农产品在国内外有了一定的市场,竞争力正在不断提高。在此基础上,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也取得了一定成果的发展,在一些地方已经成为支柱产业。但是从总体上看,甘肃省的特色农业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绿色农产品发展的机制尚未形成的问题。特色农业就是绿色农业或无公害农业,提升特色农业的关键也在于此。如何形成绿色农产品发展的机制,使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必然采用绿色或无公害生产方式,屏弃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和添加剂等现代要素的无机生产方式,是特色农业成功的关键。还有 “命令农业”造成资源浪费的问题。有些地方不是根据本地的资源条件,而是政绩的需要,采取行政命令的方式强行推行某一品种。甚至在资源相近的地方经常会出现,你发展什么我发展什么,你建设一个农产品市场,我建设相同的更大规模的市场的现象。这些做法,完全无视农民是农业生产主体的法律地位,不仅侵犯了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还会由于对市场保护不准或者同业恶性竞争,而对特色农业的发展带来灾难性的后果,造成农业资源的大量浪费。再有特色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难以准确把握。在发展特色农业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特色农业的发展怎样与现代的科学技术并肩,也是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当前有一种误解,即发展绿色农业就是不使用现代科学技术要素,就是完全采用或者尽可能采用世代相传的传统技术,一些地区在实际操作时也是这么做的。其结果就是产出效率极其低下,形成不了规模,从而也难以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发展特色农业应当是以丰富的特殊农业资源为基础,以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为发展方向,以农业产业化为拉动力,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农业技术有机结合,实现农业的跨越性发展。发展特色农业,不仅要突出“特色农业”中“特色”的一般性,更重要的是必须突出“特色”的特殊性,要赋予其自然、经济和社会特征。突出环境特色,发展绿色产品。甘肃省土地相比较污染轻,充足优越的大气、日光和土壤环境,决定了该省具有生产绿色产品的理想环境。在发展质量农业的背景下,品牌加绿标等于名牌的绿色产品,这要成为甘肃省今后农业在参与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竞争的“拳头”。必须突出物种资源特色,发展真、野、稀、名、特产品。发展新兴的特种养殖业和种植业,以生物多样性促进农业产品的多样性,满足市场多样化要求;突出气候特色,发展土特产品。充分利用气候条件发展反季节产品,利用气候特色发展气候与土地、日光共同形成独特品质的土产;突出民族特色,大力发展清真产品,突出草原特色,发展草牧产品,发展民族饮食产业。甘肃省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比较多,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其食品及其独特的制作方法所蕴涵的文化有着潜在的商业价值,将其和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起来,发展特色产品加工业,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特别是食用清真食品的回族多,清真食品具有特色。从消费需求来看,东、中部地区的食品多样化需求中对清真食品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大。
  今后发展特色农业的重点。(1)特色种植业。主要是马铃薯、果菜、玉米制种、经济林果、中药材、优质牧草等。(2)特色畜牧业。加快发展肉牛和肉羊生产,把推广优良品种作为调整畜牧业生产结构的主要措施,将区域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转变养殖方式,建设牛、羊规模化养殖基地,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3)中药材的开发和产业化。加强中药材基地建设,建立中药材种植规范,扩展产业规模。要通过兼并、破产、重组等方式扩大中药企业的经营规模,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开发速效、方便和绿色中药,利用中药的优势大力发展营养保健品,要在市场的质量、包装等方面下功夫。(4)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是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要逐步形成以粮油制品、肉制品、果蔬制品、饮料制品等为主,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的农产品加工体系。要加快卫生标准、质量标准和检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实现与国际接轨,为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要鼓励农产品加工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力度,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坚实后盾。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并力求有所突破,一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按照大规模、高起点、外向性、强带动的原则,重点建设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和龙头企业群体,根据市场的需要,彻底打破地域、行业所有制界限,把产供销、贸工农结合起来,实现优化组合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也要采取以“企业+农户”为主的产业化模式。农业产业化是保证农民按照绿色或无公害标准生产特色农产品的有效机制,也是使特色农产品上规模、上档次确保农民利益的重要手段。二是加强实用技术的研制和推广。实用技术的研制和推广的重点是,实用无公害技术,包括生物肥料和生物农药,研究的方向是速效和廉价,既要农民用得起,又要使其效率不低于同类无机要素;特种种养技术,即适合甘肃省特定的自然条件、特种植物和畜禽种植和养殖技术;节水技术,主要运用于蔬菜、瓜果等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农产品加工技术。三是加快市场体系建设。根据区位特点和市场走向,确定开拓国内外市场的不同对策,稳定本地市场,保证群众基本收入;拓宽国内市场并开拓国际市场,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减少投资风险,保护群众生产的积极性;瞄准文化传统、消费习惯相近地区,扩大绿色产品、特色产品、高精细产品的出口,开发利用“绿色”、“生态”品牌效应,树立绿色农产品的形象和信誉。各级政府要把工作重点放在研究市场、提高信息服务上,以准确的市场信息引导企业和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四是全方位扩大开放,形成特色农业发展的动力推进机制。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和引导外资、私人投资于特色农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借助外力推进开发建设。加强与东中部地区的联合协作,抓住国内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调整和各级换代的机遇,开展与国内先进地区的对口支援与技术合作。加快政府推动,强化政策措施,努力吸引国内外强企业投资特色农业及相应的加工业项目。积极开展双边、多边合作,在环境保护、水土整治、自然灾害防治、可持续农牧业、环境控制、消除贫困、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加强合作与交流,以多种形式积极参与建立全发展合作伙伴关系。
  3.3 要在区域发展上有突破
  区域经济是按照自然地域、经济的内在联系、商品流向、民族文化传统以及社会发展需要而形成的经济联合体,是特定地区国民经济整体的总称。各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因而导致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结构和布局的差异。各具特色、不同类型、不同发展水平的区域经济相互耦合而构成国民经济系统。
  甘肃全省各地资源禀赋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各异。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应依照不同区域的要素资源状况,搞好功能定位,最大限度地发挥不同功能区域的比较优势。河西走廊地区是甘肃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比较快和好的地区,人均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农业设施保障具有一定基础,后备农业资源开发也有潜力。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应立足于资源优势,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核心,控制人口、稳定种植面积,大力发展精准农业。就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产品和实施农业标准化、安全化,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区域化和集约化,走产业化、机械化、信息化、科技化、标准化、外向化的道路。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要在现代制种、酿酒原料、草食畜牧业、反季节瓜果蔬菜、农产品加工等方面来个突破,为全省发展现代农业带好头、作好示范。中部干旱地区主要是定西为代表的18个干旱县,是全国十大贫困地区之一,地处兰州、定西、白银、临夏、天水、平凉、庆阳等市,这一区域人口相对较多、城市集中、交通便利。主要问题是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灾害频繁,极大地阻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1983年以来,国家实行区域性开发式扶贫,使这个区域的贫困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但稳定地解决了温饱,而且也正在向小康迈进。当前就是要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的良好机遇,扬长避短,继续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而且要力求突破,从根本上解决温饱,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这个地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立足人才、城市集聚,交通便利的优势,充分利用广阔的土地和丰富的光热资源,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从加工增值、开拓市场入手,努力提高马铃薯、蔬菜水果、中药材等优势产业的产业化水平,并力争有新的突破。首先要在马铃薯产业上有突破。马铃薯产业主要是稳定面积,着重在产品的产量、品质、产品的多样化方面下功夫,以满足市场需求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要求,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提高马铃薯产品的加工增值能力,促进加工业形成规模、上档次;继续开拓市场,不断提高和稳定市场价格,形成健全的销售网络,利用现代市场机制和营销手段,把马铃薯的产业规模做大做强,产业链做长,产品的品质做优,达到标准安全,确保农民增收稳定可靠。在蔬菜水果产业上要充分利用丰富的光热资源和土层深的优势,借助天上水和引来水,依靠科技和现代物质准备,以兰州市为主,联结天水市、武山、靖远县等地,大力发展“高原夏菜”。“高原夏菜”已初步形成了气候,在国内外有了市场。应当在现有规模和市场基础上,发展定西、天水、平凉市的有关县区,以现有的梯田,集住天上水,引来洮河水,运用现代设施农业技术,大力发展面向国内外的反季节、无污染、无公害、优质高产高效的蔬菜,力争2010年前后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000万亩左右。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靠科技、靠市场、靠投入、靠政策,从标准化、市场化、网络化入手,在种植标准、商品注册、保鲜贮运、销售网络等方面都要有根本性的突破。水果产业要以秦安、静宁、泾川等地为基础,大力发展优质苹果、桃、杏、梨等水果,提高产品的产量和品质,争创名优品牌。中药材产业要以陇西、渭源、岷县、宕昌等县为基础,继续扩大种植面积,按照标准化要求,增加产量,扩大规模,提高品质,产品的销售要在注册、包装、网络体系建设等有新的突破。农产品加工要围绕特色产品积极开展从初级到深加工的全面加工,把产业链条做长、做大、做强。要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积极参与农产品加工,提升县域经济的实力,增强为民办事的能力。陇东黄土高原和陇南山地地区这是两个概念完全不同的区域,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有特色优势产业,而且有些产品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陇东包括庆阳市的全部和平凉市的大部分地区。这几年陇东地区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如庆阳的黄牛、小杂粮、黄花菜、白瓜子等发展快,特别是出口创汇,这几年在全省一直名列第一。陇东地区近期要在黄牛产业和优质苹果方面有突破,扩大规模,提高产量和品质,开拓市场,加工增值。陇南地区地处陕西、四川、重庆边缘的巴山蜀水处,地形复杂,气候多样,这就为多种多样的动植物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生活环境。如大熊猫等珍稀一级保护动物等,植物有油橄榄、核桃、木耳、茶叶等,还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这个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任务就是紧紧抓住特色优势产业,依靠现代科技,运用市场机制,继续把产品做优、规模做大、市场做强、链条做长,并力争有大的突破。总之,发展现代农业,在区域上要有大的突破,就是要根据自身的条件,环境优势,确定发展的重点和突破口。从全省来讲,在抓好河西地区示范带动作用的同时,重点应抓好中部地区的现代农业建设,力争在今后几年内有一个大的突破,以带动陇东和陇南地区的发展,促进全省现代农业的发展各有侧重、协调共进。
  
  [作者简介]张高平(1958-),男,甘肃省政府政策研究室农村处,研究方向:农村经济。
  [收稿日期]2007-12-30(责任编辑:梅文)
其他文献
当前,为了节约成本,许多不法用电用户通过各种窃电手段破坏电能表的正常计量来达到少交电费的目的。不少用户采用高新技术手段实施窃电,这些窃电方法十分隐蔽,使得传统的窃电检测方法难以发现。然而不论何种窃电手段,用户的窃电行为都会导致其用电数据出现异常,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发现数据的异常进而找出窃电嫌疑用户。为此,本文重点研究如何通过对用户负荷特征数据进行分析,准确诊断窃电行为,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1)异常用电与数据预处理方法选择:首先介绍了电能计量系统,并分析了用户异常用电的原因及特征。针对用户数据
内容提要:由于没有目标和时间表,28年来国有企业改革成了“游击战”和“马拉松”。产权改革将国有企业改革引入“误区”;减员增效将国有企业改革引入“雷区”;健全治理结构与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却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盲区”。本文认为,只有将“政企分离”作为突破口,在企业内部狠抓治理结构建设,在企业外部营造公平竞争氛围,才能使压力转化为动力,迫使国有企业改变经营方式,成长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  关键词
期刊
内容提要:本文以平凉市新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为背景,分析了目前西部欠发达地区新农村人才队伍现状以及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坚持从农村实际出发,完善新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储备吸纳培养整合使用更新等机制,建设一支能够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人才队伍等政策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农业技术人才 ;农村“原生态”人才 ; 市场化配置 ; “柔性流动”; 整体效能  中图分类号:F127.4
期刊
随着我国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持续推进,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电网将成为未来电力系统新场景。在该场景下,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装机占比不断升高,常规电源装机占比相应下降,有限的常规电源调峰能力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风光电调峰需求,亟需挖掘广域负荷侧有功调节潜力,开展广域源荷协调优化调度研究,促进高比例新能源并网消纳。然而,广域源荷时间/空间分布特性增加了传统源荷协调优化调度难度,具体的:1)在时间运行特性方面
内容提要:水资源短缺和不合理利用以及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西北地区生态与经济建设的关键制约因素。从黑河流域近20年来的发展看,上游地区超载过牧导致了草原退化和水源涵养功能的破坏,中游绿洲地区不合理灌溉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和土地盐碱化沙漠化,下游地区生态用水短缺导致了草原畜牧业难以为继,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挑战。为应对挑战,西北地区协调发展选择基于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流域上中下游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模式,以
期刊
内容提要:数字娱乐产业作为信息技术和文化产业相结合的新兴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本文通过对重庆市数字娱乐产业的研究分析,在分析重庆市乃至西部地区数字娱乐产业发展的优劣势的基础上,探讨了重庆市的数字娱乐产业发展战略。并针对重庆市在数字娱乐产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措施。  关键词:数字娱乐;产业化基地;文化创意产业  中图分类号:F127.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期刊
内容提要:货币的内生性或外生性问题决定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的可控性,本文通过实证分析表明,近期由于外汇储备变动,我国货币的内生性比较明显。因此,必须从宏观环境改革入手,辅之以各种配套的制度建设,以增强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调控能力。  关键词:基础货币;外汇储备;回归分析;协整检验  中图分类号:F83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1-0027-04    19
期刊
内容提要:高校主导型产学研合作模式是一种高校内部纵向一体化模式。在一定意义上说,河西学院凯源生物中心的运行模式是典型的高校主导型产学研合作模式。本研究以地方性高校河西学院所属凯源中心的发展为案例,从交易成本节省制度变迁动力类型以及地方政府职能作用等方面对该模式的运行机理进行了新制度经济学诠释,并就该模式的演化趋势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校主导型;产学研合作;制度范式;交易成本;制度演化  中图分
期刊
内容提要:区域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在区域层面上的发展模式,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崭新模式。本文从甘肃省武威市的自然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入手,分析了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弊端和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现实必要性,提出区域循环经济的基本运行模式,并在区域主导产业层面、废弃物的处置利用,及生态系统保护与重建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区域循环经济;武威市;运行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7.42文献标识
期刊
内容提要:通过对224个村的调查和统计分析,从村民对村干部选举的参与状况以及对村干部选举的看法等方面,了解了河北省部分农村村干部选举的现状,发现了一些实际的问题,诸如,村民对选举的参与意识不高;村民对选举基本程序不了解;村干部选举中贿选、拉帮结派现象突出;村级组织的建设薄弱等。在对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村级组织健康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村干部;选举;村级组织建设  中图分类号:D62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