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芽茶细如松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miha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树起源于中国西南云贵高原,至少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之后,茶树就在各地播种开来。舟山历史上何时产茶?据《舟山市志》记载,“五代时,普陀山开始植茶,至宋代称盛。”宋元明舟山古志(点校本)记载有“茶课”,即茶税,和“茶引”,即官府发给茶商运销茶叶之凭证。这是舟山古代人工栽培茶的依据。但是有野生茶树的历史要更早。普陀山,桃花岛等地早在晋朝就有高僧道士结庐静修。高山出好茶。如今,普陀山有久负盛名的普陀山佛茶,桃花岛有桃花龙井,而以舟山的最高峰,黄杨尖山命名的黄杨尖芽茶,更是名扬四海,在公元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三等奖的殊荣。那么,当年的名茶如今又是怎样一番光景呢?笔者专程去高峰村走访了当地的书记和茶农,并查阅文献,力图展现传说中的舟山历史名茶——黄杨尖芽茶的兴衰史。
  历史记载中的黄洋尖芽
  黄杨尖芽茶的原产地在黄杨尖山麓,位于普陀县展茅乡与定海县洞岙乡交界处,出定海县城,沿定沈公路东行十余里,越过蒲湾岭,就可看见群山起伏的黄杨尖山峰,主峰为群岛之最,海拔539.7米。从历史文献了解到,“民国四年,美国巴拿马赛会征集各国出品,黄杨尖牙茶获得三等奖。”清光绪《定海厅志》记载茶以黄杨尖山为最胜。民国十三年《定海县志》云,“茶惟洞岙黄杨尖,岱山石马懊二处,乃雨前所采,制法又稍精,人争购之,惜产额不多。”定海县志(1994年)记载,“黄杨尖芽茶,产于舟山岛最高峰黄杨尖得名,谷雨前采制,色绿显毫,清香纯厚。1981年被评为省优质名茶,惟产量不多。”因黄杨尖山处于定海城东,归属于定海县,因此,历史上也有称作“定海尖茶”。文献资料记载证实“定海尖茶”,或黄杨尖芽茶,是定海县历史悠久的一款历史名茶。清道光年间定海人曹伟皆曾有诗赞,“黄杨尖上白云浓,谷雨茶芽细如松,村女踏歌莲步稳,负筐直到最高峰。”
  黄杨尖芽茶久负盛名,不是没有道理。首先是它独特的自然环境。黄杨尖区域,受海洋性气候影响,无霜期280天,10℃以上的有效积温为7500小时,年降雨量1500毫米左右。其中主产芽茶的大冲岗素有“清明茶叶香,谷雨满山红”的写照。土质肥沃深厚,空气湿度大,日照时间短,再加上做黄杨尖芽茶,通常选取的是清明谷雨前的芽头,外形细嫩重实,色泽苍绿油润,苗锋挺拔似尖,所以采摘下来的茶叶本身品质就极高。据当地茶学专家黄芳焕老先生介绍:过去茶农对定海尖茶的采摘要求相当严格,以一芽两叶初展,采下的芽头要求长25至30毫米,细嫩匀整为标准。鲜叶采下后,再细心拣剔,将无芽头、病虫叶等不符合标准的鲜叶剔除,然后薄摊半小时,用手工炒制。其次,传统的芽茶制作工艺极为细致。杀青炒干均用斜锅灶,老烘用光滑圆细的竹篾制成的烘笼。炒制前,要用清水洗锅,锅子要磨平擦净,使锅壁保持清洁光滑,促进茶条在锅内旋转,均匀受热。炒制时也十分重视手势和翻炒动作,做到保毫、保苗、保色。茶叶足干后,筛出粉末,摊凉半小时,再包装。
  加工好的成品茶外形细紧重实,锋苗挺拔,叶底嫩绿鲜明,汤色清澈明亮。说起自家的茶叶,村民一脸的自豪,“阿拉这个牌子,虽然是普陀佛茶响,但品质,可以讲绝对比普陀任何一个山头都好。”曾经有一段时间,因为供不应求,村民也想过买其它山头的鲜叶来加工,比如蚂蟥山、里山、塘头等地。但是发现收来的茶叶跟自家的茶叶不一样。“我们这里的收购价35元一斤,那里收来的10元一斤,后来,茶叶倒拢来一比啦,茶叶各样哦。其二茶叶水分多,因为山顶水分多,做出的茶叶香气跟高峰茶叶、黄杨尖茶叶完全不同,后来就不收了。因为收来的茶叶品质比较差。做拢的话,好茶叶也变差茶叶了。”
  村民还特别强调说,“蚂蟥山也很高,但其是单面山,阿拉是双层山,山傍山,四面环山。”“黄杨尖山都是雾汲汲,都雾上的。雾雾的茶叶氨基酸特别高。阿拉这里污染没有的。”山高山低也有关系。高峰村江书记说,“都是鲜叶摘来,一呢,黄咕咕,一呢,青青,刮青哦。高头茶叶黄咕咕,做来香,特别香,黄杨尖山顶茶叶香。底下茶叶有些绿绿、青青的。”高山常年云雾缠绕,漫射光多,有利于茶树吸收营养,微量元素含量较高,且茶芽因为光照不强,所含纤维少,芽叶持嫩性好。因此高山出好茶。
  黄杨尖芽茶的兴衰史
  黄杨尖芽茶兴于清朝。它的成名,和普陀山佛茶一样,也离不开寺院与和尚。据当地茶农介绍,旧时山上有很多庙,山顶有座大庙叫慧云寺,当时朝廷钦差来到定海县,在当地官员的陪同下去庙里烧香,在庙里主持师父奉了山茶给钦差,钦差喝了茶,赞不绝口,并向主持多要了些茶叶带回去,喝过此茶的人都连声说好,就开始有了名气。于是,在1915年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黄杨尖芽茶才有资格一试身手,获得三等奖。
  但是随着民国战事频频,芽茶的生产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据展茅地方志记载,“民国21年,因抗日战争粮食奇缺,村民毁茶种粮,仅番薯地留载少量茶树。”一直到1969年洞岙高峰大队重又在黄杨尖种茶近200亩。1981年,当地农林系统把黄杨尖芽茶列为全省14个优质名茶之一。但是到了1984年,因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茶叶价廉滞销,茶园又基本荒芜或改种其它作物了。
  据主产黄杨尖芽茶的高峰村江书记介绍,山上目前有茶园300多亩,干茶产量3000余斤。江书记说茶园一直荒废着有几十年了。近几十年的荒芜,茶园里的杂草长得比茶树高,人都进不去,基本要报废掉了。高峰村比较贫困,没有其他收入。因为这个茶名气早就存在,而且基础也在。所以村干部就决心重新振兴茶业。2003年割过一次草,之后又没好好治理。直到去年2010年5月份开始治理,化肥最好的施260元一包,2元六角一斤化肥都施过。所以今年茶叶货丈蛮好,样子就好,明年还要好,品质比去年提高很多。”江书记说现在已经有一半治理出来了,今年继续治理,最终的目的是以茶养茶。村里让农户承包一个春茶季节,春茶过后再收回集体治理,茶叶承包款拿来再去治理茶叶,村干部希望能用拿来的承包款把茶叶都治理好。但就目前情况,还要靠政府部门的支援。书记说,“茶叶也要管理,草要弄掉,肥要施。野生茶,摘来,稀薄里朱,这就是无力,没有治理过的茶叶。我们刚才抓的茶叶摸上去厚实,芽头肉嗒嗒。山里野山茶,摘来蛮大,做好一点点大,象咪所线介,不像样,泡来也没有肉分。”
  亲历寻茶
  我是土生土长的舟山人,从小父母就告诉我黄洋尖山是舟山最高的山峰,山上产茶。小时候,也经常在菜场附近看到一些妇女手提着篮子叫卖茶叶,说这是黄洋尖茶,很好喝的。所以小时候有点粗粗的印象,黄洋尖的茶叶好。但是当时我还没有对茶产生浓郁的兴趣,也不会特地去买了来尝尝这山上农家自制的茶到底好不好喝。现在,从事茶文化研究多年,是应当好好去了解下本土的茶了。正好,有3个学生跟我在学茶艺,于是吆喝了下,说去采风,到山上去看茶叶,采茶叶。学生们兴奋得拍手称好。让当地的朋友联系 了下高峰村书记,第二天上午,由我的学生刘家珍开车,直奔临城(目前舟山市政府所在地)。高峰村位于黄杨尖山脚洞岙水库旁。车子开了约20分钟,进了村。江书记已远远地等在路口,他让我们把车停在山下,随他上山。沿着山路走,经过一处寺院。在有观音道场之称的舟山,这样的寺院太多了,我没有太留意,倒是因此景想起那个故事。遂问书记,山上那个庙还在吗?“现在部队驻扎着,部队上山后,庙就拆了。”书记指着我们经过的寺院说,“你看,现在我们村又筹资在恢复这个寺庙。”过了寺院再走几分钟的路,展现眼前的就是一丛丛茶树,及腰高的茶树沿着陡坡一直种到视野看不到的地方。黄杨尖山重峦叠嶂,峰岭相连,各个山峰围成了一个天然的山坳,形成了自然的小气候,这个地理形态很象狮峰山。书记说,山顶上的茶叶品质最好。但是看着云雾绕饶的山顶,我们还是打了退堂鼓,决定就在山脚和茶农们采采茶叶,聊聊天。书记告诉学生采茶叶不能用手指去掐,然后做了示范。正是谷雨前,每丛茶树上的茶芽绿油油的,长的很肥壮,学生们选着最好的茶芽采。我问书记这片茶树的品种,书记说高峰村茶园种的都是鸠坑种。鸠坑种属于有性群体种,灌木型,是浙江传统的当家品种,适制绿茶,香高味鲜浓。但是该品种发芽较晚,通常要在4月中旬才是一芽一叶盛开期。为了满足时下越早越好的茶叶需求,不少茶农企业改种迎霜、翠峰、乌牛早等早生无性系新品种。高峰村的茶农说,“做茶叶总归是老茶叶好。一进口甜甜,一进口厚嗒嗒。一种毛茶,可能就叫乌牛早,最差了,吃进去,涩哏头。”高峰村的茶园自60年代末栽种后,一直没有动过,保存到现在,可以说是原生态的茶园。这在当下实属难得。
  山上采茶的是几个五六十岁的女人,每个女人腰间挎着一个竹篓,她们娴熟地把采下的茶叶装进竹篓,我探头进去看,已是半筐满了。“茶叶销售好吗?”我问,女人说,“阿拉茶叶不用销,人家问上问下掘骨多(土话:很多),都自己来拿来买,老早就托好了。专门吃黄杨尖茶叶的人其他地方茶叶不要吃的。”
  看时间差不多,书记说我们下山去茶厂吧,看看他们是不是在做茶。学生一听,立马停了手中的活,要去看做茶。我们原路返回村里。边走边聊,说到了泡茶水的重要性。所谓八分茶遇十分水,茶亦十分。书记听不懂我们文绉绉的话,但是他懂得当地的茶要用当地的水泡味道最好。于是带着我们去找水源,“黄洋尖的茶要用这小溪的水冲泡,味道绝了。”小溪就在下山的路上,水流中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石头。那水,喝着就是甘甜的。书记告诉我们不要用手捧着喝,弯腰俯身直接口对着小溪去啜。这个难度不小,但是被清冽甘甜的水味道吸引着,我们每个人都努力地俯身下去,也顾不得水沾湿了衣裤。啜一口,含着,果然那水,真的好甜啊。
  到了村子,茶厂就建在村委办公区内的一排平房里。我们进到最东边的屋子,房间不大,两个女人正在拣剔鲜叶,地上的茶匾上晾着拣剔好的鲜叶,正等着杀青。我们也加入女人的队伍。女人告诉我们要把鱼叶和杂叶去掉,只选那一芽一叶初展的。学生中小戴特别仔细,她极其慎重地专挑芽头肥壮齐整的,不一会儿,面前堆了一小撮茶芽,者陧一样长短,一样肥壮,女人看了,说这样的茶叶就可以拿到省里去评比了。“我们的茶叶好,拿去比赛基本都得金奖银奖。”我问了书记,书记告诉我2003年参加上海国际茶文化节荣获博览会金奖。体验了下拣茶,我们起身去到隔壁的房间,里面有二台滚筒杀青机,和茶叶加工机。难道这茶叶是机器做的?书记说,参评的茶叶者陧手工锅炒,另外个别农户也会应客户要求手制,其他基本都是机制,主要为了节省成本。因为黄杨尖茶叶现在名气大不如前,很多舟山本地人甚至都不知道有这个茶,茶叶价格卖不高,人工请不起。如此原料,用机制,实在可惜了。
  看了听了半天,该喝口茶了吧。书记这才带我们进入他的办公室,拿出上好的茶叶用山泉水来冲泡。与本地其他茶品相比,黄杨尖的茶汤喝起来特别醇厚、甘爽,应该是茶多酚和氨基酸含量高的表现。据黄芳焕老先生的文章介绍,过去的黄杨尖芽茶为何亦叫做“定海尖茶”,是因为开水;中入杯后,茶芽冲向水面悬挂竖立,继而徐徐下沉,如此一升一降,往复几次,宛如鲜虾戏水,最后茶芽竖于杯底,如刀枪林立,“尖茶”意在其中。
  一天的寻茶告一段落,临走,好客的书记又一人送了一盒茶叶,特别当他知道我是舟山茶文化研究会的时候,让我多带了一盒茶叶去,“让专家们帮我们评评茶,看有没有好改进的地方。我们要提高茶叶的品质,恢复这款历史名茶。”我欣然应允。
  回头远望隐在云雾的黄杨尖山,山还是那个山,茶树还是那个茶树,但曾经的历史名茶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已失去了往日的荣耀和光彩,虽然好茶叶不愁销卖,但难道黄杨尖茶就满足于小小一个高峰村,自给自足了吗?普陀区农林局曾经来找过书记,希望黄杨尖芽茶也加入普陀佛茶的行列。因为资金等问题,最后没有达成。从访谈中,我感觉到书记,包括村里的茶农们,还是希望能保留这款历史名茶。他们殷切期盼着当地政府能大力支持,投入更多的资金来治理茶园,改进制茶技术,做好宣传,让这款历史名茶重新焕发光彩。我深深地祝福他们能够早日达成愿望。
其他文献
夜酒喝到晨醉,看天边渐明,剩下两个不思归家的老男人,没有再好的去处,拎了包颠颠的晃上植物园半山,泡茶。  师兄的青春,不知道是一张如何肆意纷飞的旧画面,或者也都是一样落落年华揉碎的剪影:招摇过市的骄傲,在时光沉浮里,恍若一段平平仄仄的乱码章节。其实每个人都一样,年华兜转,云淡风轻地匆匆翻到下一页,檀香尽、梨花落、轻舐堤岸,瞳眸转、霓裳羽衣、翩跹起舞。我们常常来不及怀念、来不及告别,就这样度过了奔腾
期刊
以往谈到铁观音,一般都想到感德镇、魁斗镇、西坪镇等地方。其实茶叶在安溪的种植面非常广,龙涓乡的铁观音生产条件得天独厚,该地平均海拔高度750米,气候优越,全年温暖湿润,是种植铁观音非常理想的场所。但由于种植历史短、知名度尚未打开等各种原因,龙涓铁观音还不为人所熟知。  《海峡茶道》杂志社本着做实事的原则,借助《海峡茶道》的媒体平台沟通信息、引导舆论、凝聚力量服务“三农”,为茶农排忧解难,探索践行“
期刊
茶业,是指经营管理茶叶生产、制造、运输、销售等事业的总称,它包含茶叶农业、茶叶工业、茶叶商业等相关茶事业的营销与管理。从事茶业要讲理,讲理就是依据道德标准,不仿冒伪劣、不欺瞒消费者、货真价实、获取合理利润,脚踏实地地按照事业的规律、秩序来从事商业行为,讲理是茶业发展的源头活水。  茶艺,是指研究如何泡好一壶茶的技艺,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艺术。泡好一壶茶是科学;享受一杯茶是人文学。茶艺是科学与艺术的整合
期刊
当下,一股震撼人心的音乐飓风“中国好声音”席卷中国大地,红遍大江南北。2013年1月1日晚,在辞旧迎新之际,“中国好声音全球巡演泉州站大型演唱会”在泉州海峡体育场华丽开唱!以事件营销著称的知名茶企“理想好茶”作为本次演唱会的联合主办单位,携手“中国好声音”顶级音乐盛会,为广大茶友献上了一场最具时尚魅力的新年大礼!  对于广大茶人来说,提起巨星演唱会,就不得不想到“理想好茶”这个同样星光璀璨的品牌。
期刊
2013年1月3日上午,在福州西湖宾馆举行的福建茶界新年茶话会上,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专家委员会、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书画院正式宣告成立。省、市有关部门领导,省内外知名专家、画家、茶界人士等700多人出席仪式,共同见证并祝愿海峡两岸茶业的共同进步。  活动当天,主办方为茶话会安排了京剧、少儿舞蹈、《nobody》等中外歌舞表演,还以抽奖形式将精美的茶礼送给在场的茶人,让现场始终洋溢着热闹而融洽的新
期刊
中国人对竹的喜爱,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苏轼曾云:“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而且,竹因干直中虚而被历代文士所人格化,是正直刚毅、虚怀若谷之精神的象征,是他们所崇尚与追求的高风亮节。当然了,中国人不但爱竹,也爱茶。在文人雅士眼里,茶中澹间洁,韵高致静,也是他们比德的对象,史上关于茶“人化”的雅称就数十个,如森伯、不夜侯、苦口师等等,还有唐刘贞亮言茶有“十德”,苏轼专门为茶
期刊
“烹茶汲取盈瓯雪,一味清霜齿颊含”。此乃南宋淳熙十一年知州周牧曾在《资圣寺》中写的一句诗,诗主要表达闽东茶区烹煮茶叶的风习于南宋已盛,也可证明茶文化在闽东已源远流长。而屏南作为闽东的主要茶产区之一,其四周山岭重叠,丘陵起伏,昼夜温差大;地势高峻,雨量充沛,土质深厚肥沃;云凝深谷,雾锁高岗,高山韵味十足,所以这带地区所产之茶往往都具备高山韵。屏南历来以产绿茶为主,近年来,随着茶叶改革的风潮渐盛,屏南
期刊
清朝慈禧年间,清宫就有“夏喝龙井,冬饮普洱”的说法。由此可见,冬日品饮普洱的习惯,早已有之。  阴郁的初冬午后,最爱喝上暖暖的一壶陈年普洱,生熟亦可。这样的时刻,既为喝茶,更为享受一杯茶带来的幸福感。这次和朋友中最会“折腾”的普洱茶通老黄凑在了一起,所以这次的品饮更加妙趣横生——冲泡与煮饮对比。  越陈越香应该是为了茶和酒而写的,尤其普洱茶更以其作为其艺术境界的指针。陈老普洱茶和熟茶普洱茶,有温性
期刊
先秦的中国人有所谓“王天下”之理想,用现代人的话说即是建立一理想的世界政府。故而《中庸》便如是说:“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坠,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此非妄自尊大,因在当时人的眼光里,中国便是整个世界,整个天下了。凝成这样一个团结的中国,并非易事,据载,始皇二十六年云: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统一度量衡在国家、民族的
期刊
乌金石,亦称黑玉石,其质地坚硬细腻、结构均匀、光泽度高、纯黑发亮、质感温润雍容、内敛、沉稳。根据乌金石的天然特性精雕细琢而成的茶盘,高雅脱俗,浑然天成。这些乌金石茶盘抛弃了石头的冰冷之感,内敛含蓄,每一款均充分考虑其功能性和艺术性自然结合,使人在品茗的同时亦可感受东方茶道文化与茶艺的揉合之美,是倡导天人合一的中国茶文化的完美体现。  圆融  “圆融”本为佛教语,圆者周遍之义,融者融通融和之义,破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