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的追梦与“逆袭”

来源 :现代苏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by6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雀牌电视机、脚风琴、老式樟木箱、老式收音机、脸盆网袋、旧药罐、保温壶、煤油灯、饼干桶、油纸伞、国营企业安全帽、大喇叭,等等,这些七八十年代的老物件,承载着回忆,也是人们过去生活品质的象征。
  苏州古城区有这样一户人家,位于沧浪街道吉庆社区乐村3号,年代感十足的房间让人看了恍若回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屋子的主人叫张林根,苏州人,做了近20年的群众演员。他把家精心布置成了年代戏的拍摄场地,有时自己也仿佛穿越回到了过去。
  路人甲的“苏漂”生活
  在尔冬升执导的一部电影《我是路人甲》中,小人物是主角,大明星负责跑龙套。我们看到了青春、漂泊、梦想,与那些平凡人奋斗的故事。“群演”这个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群体,慢慢地走入观众视线。
  在我们苏州,也有像“北漂”、“横漂”这样的群体,索性称其为“苏漂”。张林根就是一位实实在在的“苏漂”,他出生于1964年,本名邢苏平。从小他就热爱表演,但因上学那会性格调皮,老师会选表现好的孩子上台演出,所以他一直没有机会。小时候他还听父亲提起,父亲曾经在一部侦查片里当过群众演员。由此让张林根对于演员越发的憧憬。
  长大后,父母并不赞成张林根从事演艺行业,认为那是“不务正业”。于是从学校毕业后,他当过个体户,做过缝纫工、电焊工,开过出租车,不管干什么行当,他总觉得提不起劲儿。直到2000年结婚后,父母不再干涉他的选择,张林根干脆辞去工作,入行做群众演员。
  “我参与的第一部电视剧是《萧十一郎》,客串一位山寨主。大多时候群演甚至没有一句台词。当时的酬劳是这样分配的,群演一般20元/场戏,有台词的群演一般50元/场戏。冬天的时候饥寒交迫,荒凉的片场周围什么也没有,饿肚子是常事。”张林根回忆。让他印象深刻且感到幸运的一件事,是在留园拍摄《行行出状元》的那一天,一位特约演员缺席,临时找不到演员,于是张林根被替补上去。他说了五句台词,背了一下午,一遍就通过了。这与他平常用心地在一旁向专业演员“偷师”学习有关,张林根靠自己摸索,提升演技。
  然而,群演做了半年多时间,张林根内心很纠结,自己热爱表演,可是群演收入太低又不稳定。他说,大部分人都在其中熬着,能够脱颖而出一举成名的少之甚少。多年“漂泊”让他学会了等待和忍耐,拍5分钟,等5小时是常事。思来想去,他还是放弃了群演,辗转去开长途客车,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开过各种稀奇古怪的路,甚至差一点翻下山崖。他发现这行风险大,越开越害怕,于是从2005年开始,他又回到群演行业。
  随着演技、阅历和人脉的丰富,张林根渐渐从群演“升级”成为特约演员,开始演一些有台词的角色,甚至有机会跟主演对戏。在电视剧《欢乐元帅》中,他饰演的道士与古巨基、阿Sa飙戏;在电视剧《叶问》中,他饰演一名钱庄老板;还有《知青家庭》、《笛声何处》、《苏州史记》、《倒插门》……后来机缘巧合,他参与了苏州电视台《故事会》栏目,试演了一部样片《张林根征婚记》。这是一部贴近老百姓生活的栏目剧,据悉,当时两会代表来参观,对张林根评价挺高,去南京参加栏目剧比赛,还获得一等奖,这让张林根信心倍增。也因此,电视台开始为他量身打造系列轻喜剧,他也沿用了剧中的名字“张林根”。2007年,张林根成为这部栏目剧的制片人,后来还承担道具、服装、灯光的工作。那段时间,他学到了不少东西,也展开了全新的挑战。也是从那时起,他开始收藏一些老的服装道具。
  民国风的家,满是冷门的老道具
  为了方便剧组取景,加上家里又藏有许多年代感的老物件,张林根干脆将家里布置成了民国样式,这里有老式缝纫机和电话机,旧时的婴儿床,尿布,老式电话机,年代戏服装……在张林根家里,民国时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常用道具基本都能找到,且塞得满满当当。在狭小的收藏空间里,他还辟出了一小块阁楼,以增加收纳空间。
  “如今越来越难收集,这些基本是祖辈传下来的、朋友送的、相鄰送的、外面淘来的。”张林根说,挂在窗边的军用水壶还是他小时候春游用的,保留到现在。很多老物件,他至今还在使用呢。
  “看到它们,就会让我想起当年的人和事……每次有剧组要来家里取景,我会根据剧本内容,提前布置好年代剧的场景,而且还有模有样,十分逼真。”现在,58岁的张林根已经不接群演工作了,目前他主要承接演员经纪和外联制片,还兼做服装、道具和美术、灯光。偶尔和朋友一起策划拍摄一些幽默的短视频。
  生活中的张林根,其实是带点内敛的性格,可是一演戏,立马变了一个人。生活如戏,戏如人生,他乐在其中。
其他文献
走进吴中区国泰一村,崭新立面的多层建筑,正在翻修的小区路面,重新规划中的车位,正在移栽种植的绿化树木,重新铺装中的各种管网,正在建设中的前卫足球场……2003年开建的这个动迁小区,在几个月之后,将从内到外,焕然一新。  作为住建部“老旧小区改造”的一个试点,住在这里的居民对最终的改造结果充满期待,住在国泰一村的居民张先生说:“对于这次小区的改造,我们居民都非常支持,现在已经改造好的效果,大家都很满
期刊
临近春节,年味越来越浓,双塔街道长岛社区近日邀请志愿者老师和辖区内的居民一起开展自制木刻年画活动。社区工作人员提前准备好各种款式的模板、颜料、印纸等工具,志愿者老師演示制作过程,随后,居民们就在相互讨论声中实践起来。拿着印好的年画,大家开心地表示:“马上过年,就能用到了。”
期刊
富强新苑一区的中心广场上,往来居民纷纷驻足欣赏着正举行的活动。原来,原本就居于小区居民生活中心位置的紫藤长廊自2020年4月以来,由白洋湾街道富强社区联合共建单位对其进行了改造提升,成为集开展党建活动、志愿服务、居民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紫藤连心廊,特举行特色观摩活动庆贺这党群生活中的欢乐一刻。  民主协商,我的家园我做主  富强新苑是拆迁老小区,居住的老年人多,位于小区中部的紫藤长廊是居民日常休憩
期刊
生活垃圾分类是事关民生的基础性公益事业,更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大局。怎样才能让更多人参与垃圾分类?从2018年至今,姑苏区白洋湾街道金筑社区党委以2年半的探索实践,从“小绿桶”“小黄桶”到“小灰桶”,摸索出更贴合社区居民生活诉求的垃圾分类“小桶”特色模式。  2018:“小绿桶”公益项目诞生  如果置身于2018年7月的金筑家园,每天早晨都能看到居民们手提“小绿桶”在小区广场上排队,桶内装的是每
期刊
怀揣着良知,带着智慧的火种。近日,苏州北大新世纪世恒学校召开品牌发布会,秉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之魂,来到吴江这个曾经走出过无数大师的热土上,迎接长三角教育创新发展的新形态。  “用良知与智慧为孩子的未来做准备,致力于建设一所真正为学生极致发展尽责的学校”。苏州北大新世纪世恒学校总校长张剑澜表示,“良知”和“智慧”是找到未来幸福之路的关键,学校将始终秉承这一理念,传承北大精神、打造精品课程
期刊
苏绣和江南,是两个无法分开的词汇。苏绣承载了江南的温婉柔美,而所谓江南,一幅幅苏绣正是它最直观的表象。在苏州万千绣娘里头,将苏绣做成国内知名刺绣品牌,让苏作工艺在江南水土的浸润中越发灼灼生华的,却是一位“绣爷”,他叫沈德龙。  刺绣如画,妙“笔”升华  沈德龙的“古吴绣皇”研发工厂,位于苏州高新区科技城的一处宽敞的院落里。推开古朴的红漆木门,一侧是绣娘们的工作间,绷架前,绣娘气定神闲地飞针走线。一
期刊
“书记,我有个紧急的事要跟您反映一下……”一早,网格员王昌盛穿着蓝马甲来到吴门桥街道新城社区,汇报工作之后,他就开始这一日的网格巡查。  穿梭于大街小巷,记录着社情民意,服务于辖区百姓。走访入户,嘘寒问暖,纠纷调解,政策宣传。他们是网格员,从事着最基层,也最阳光的工作。新城社区占地2.23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三万多人,共划分成29个网格。网格化管理,构建了共建共治共享城市的社会治理新格局。这些小网
期刊
一块惊堂木下,敲出了万千风云变幻,三尺说书台上,演绎了无数历史鸿篇。“胡大海跳下马背,双手举起,用尽全身力气托起这足足一千斤的千斤闸……”话音刚落,掌声连连。已是79岁的汤君飞在台上意气风发地说着《英烈》胡大海的故事,台下座无虚席,书客听得很是痛快。  汤君飞先生说了六十年的评话,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意犹未尽。他将一辈子奉献给了评弹事业,这份对艺术的执着与热忱,实在难得,怎不叫人佩服。  声斐
期刊
2020年,一堂“生动”的《吴地课堂》使姑苏区双塔街道获得了江苏省群众文艺政府最高奖——第十四届“五星工程奖”。这是一个令人难忘的舞台:一群水灵灵娇滴滴的苏州小娘鱼唱起评弹,在你来我往间道出苏州名人冯梦龙的生平故事,将非遗传统文化演绎得出彩至极。而她们灵动的表演,正是得益于双塔街道钟楼社区周壮丽的指导。  双塔“三部曲”,台前幕后主创者  《吴地课堂》是双塔街道推出的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2016年
期刊
如果季节有声音,那么春、夏、秋、冬交织起来是什么样子的呢?“四季欢唱”吴中区教师合唱团音乐会为我们展现了那诗情画意充满意趣的斑斓世界。  近日,苏州市吴中区教师合唱团在苏州保利大剧院举办“四季欢唱”合唱音乐会。风雨寒暖、四季轮回,色彩斑斓的世界充满意趣。音乐会上,合唱团用歌声带领观众们聆听四季、品味四季,感悟春之声、夏之梦、秋之意、冬之韵……  苏州市吴中区教师合唱团成立于2015年2月,现有团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