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科主要学者简介
【出 处】
:
文学评论
【发表日期】
:
2007年2期
其他文献
4月26至29日,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等科研院所的6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烟花三月的扬州,出席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编辑部和扬州大学文学院共同主办的“回顾与展望:共和国文学研究六十年”学术研讨会暨2009年《文学评论》编委会会议,共同回顾共和国60年文学研究的历史性嬗变,检视和反思60年来文学研究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共同展望新世纪文学的未来走向。
2005年,上海市教委为支持和加强本科教育,启动了本科教育高地建设工程。上海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有幸成为首批启动的教育高地之一。经过数年的建设,在本科教育国际化程度的提升上取得了显著成果。具体表现在:几年来,高地先后聘请了12位外籍教师来高地授课,在课程设置中加大了双语课程的分量,并资助高地学生赴国外学习和实习。
中国社会正经历着由传统的生产型社会逐渐转向消费型社会的重大转型,这一重大社会转型正在引起美学发展格局的新变,本文力图在“消费主义/生产主义”、“文化主义/自然主义”四个向度构成的坐标系中,分析由“审美生产主义”、“审美消费主义”、“审美生态主义”构成的转型期美学发展的新格局,并尤其侧重在对“审美消费主义”的批判中,建构“审美生产主义”理论。在美学层面上,审美消费主义揭示人的“消费活动”可以审美化,而审美生产主义则强调人的“生产活动”同样也可以审美化;在哲学层面上,审美消费主义的立足点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抗美援朝文学的研究,首先应对其数以千计的文献资料进行竭泽而渔的整理。作为新中国文学的第一章,它曾以英雄主义的风采表达了一个站起来的东方大国的雄姿和卫国精神。由于是审美目的性极强的战争文学,它对美军的鬼化和南韩军的淡写或缺席化,表达了是把美军作为抗衡对手,从而显示自身在国际政治中不容蔑视的分量。作为其中的异数,也有作家对战争中的人性呈现进行探索,延续了“五四”以来处于断续之间的文学的“入学”传统。
20世纪20年代末的现代文学创作明显表现出青年知识分子的严重精神危机。这种被称为“时代苦闷”的精神危机具体包含着三层意蕴:社会疏离感、精神漂泊感和人生幻灭感。从这种精神危机切入青年知识分子的心理现实,不仅可以透视出这一危机所蕴含的思想深度、文化厚度和历史纵深度,还可以揭示出引发精神危机的主要原因——20年代末期青年知识分子的以个人主义价值观为核心的现代思想观念,与严酷的社会现实发生错位,并且可以清晰地触摸到现代文学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内在思想路径,充分理解左翼文学产生的深在思想原因。
2006年11月23日至25日,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海南海口举行。会议由海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省重点学科和《文学评论》编辑部联合主办,海南省作家协会协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的数十名学者围绕文化研究与当代文学研究的关系的主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讨论集中在如下议题:
审美文化是当代美学研究中最具挑战性的论域,有许多学者发表了有关审美文化的论著,对于历史上的审美文化发展进行梳理,对于当前的审美文化现实进行分析。为了使审美文化研究进一步深入,具有更强烈的现实感和理论高度,中国传媒大学和中华美学学会联合主办的“2006审美文化高峰论坛”于2006年11月18-19日在北京召开。
2006年10月1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深圳大学文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报社联合主办的蔡仪学术思想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多功能厅召开。今年是蔡仪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此次学术思想研讨会的召开,一方面是为了纪念蔡仪先生百年诞辰,缅怀先生治学、为人的风范,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则是要对当前的文艺学美学的发展如何汲取蔡老留下的丰厚学术资源进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