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通过地铁中的公共艺术,提出要重视公共艺术的“对外价值”向“对内价值”的转变,应该成为今后发展的方向。通过和西方国家公共艺术的对比,讨论城市公共艺术的规划,启发完善公共艺术规划的理论、方法和具体编制内容。在公共艺术的规划中,应该考虑以人为本,更好的在公共艺术中表现城市的特色。
【关键词】 地铁 公共艺术规划 文化 中西方
1 背景介绍
在早期,西方国家比较看重公共艺术对塑造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竞争力等方面的对外价值。但是,近年来很多政府开始重视公共艺术的对内价值潜力(如表1所示)。国外的地铁建设比我国要早一个多世纪,在这个特殊的公共空间中,各个地铁站内优秀的艺术作品诠释着各个国家对公共艺术前瞻性的规划。从国外的交通网上也可以找到很多优秀的地铁站内公共艺术的图片和信息,为我们研究国内地铁站内的公共艺术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
通过国内和国外的公共艺术规划之间的对比可以发现,国内的大部分公共艺术规划还停留在西方早期阶段的思想:重视对外价值,即打造城市品牌,提高城市竞争力,塑造城市形象,推进文化旅游等等。由于地铁站内环境装饰的“对外价值”得到了各级政府的认可,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在注重对外价值的同时,重视公共艺术的“对内价值”,以便为制定一种“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提供依据,启发人们如何去研究城市中的生活,了解空间的质量与城市生活的特色是如何关联的,应该成为今后发展的方向。
2 城市公共艺术的作用和价值
Selwood在《公共艺术的益处》一书中指出,公共艺术可以对应的一系列城市问题:强化当地的特色;推进文化旅游;吸引投资;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土地价值;减少破坏行为;增加城市空间的使用。
时向东曾经把城市公共艺术品的功能总结为四点:改善城市环境;缔造城市景观,体现城市文化;丰富城市生活;促进城市公共文明。与他不同的是,中央美院教授王中却将它归纳为七点:发现、拯救、沟通、提升经济活力、推动社会和谐、增强社区认同、促进文化繁荣。在美国西雅图的一份公共艺术规划中,公共艺术品的功能被具体化:提升或创造场所,提升步行环境的行人体验,提升或创造个性,提升或创造连接。
上面说的所有不同的说法说明公共艺术具有多层次的价值。公共艺术主题、形式与布局的选择取决于政府所看重的价值侧重点,这是因为公共艺术所需要的资金基本来源于公共资金。作者考察了国内外多份公共艺术规划和雕塑规划的文件,发现公共艺术品按照主要受众是城市访客还是本地居民来分类,可以将它的作用和价值分为对内价值和对外价值两类。在某种程度上,这样分类揭示了公共艺术发展的趋势。
3 地铁中的公共艺术
城市所意味的,不仅仅是建筑,街道,商店、广告、霓虹灯、雕塑等等人工造物的堆积,还蕴涵着在诸多功能性设施及硬质景观相伴下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和城市居民多姿多彩的生活。但是,由于城市化进程给整个社会带来的复杂效应,所以在现实的地铁空间中,具体环境艺术的建设和规划往往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局面,从而失去在实践上的指导意义:比如,壁画被当作一般挂画来看待,被看做是环境中附加的,可有可无的装饰品,甚至还会被广告灯箱等商业形式所取代;可是对于壁画与建筑如何相互借助对方来提高各自的艺术表现力却未能考虑到。
地铁中的公共艺术是地域性城市风貌的地下延伸。它虽然受制于地铁环境条件,但是好的艺术设计作品依然可以成为建筑的延伸,也因此成为构架人与空间的精神桥梁。我们应该全面准确看待地铁文化,更应注重公共艺术的“对内价值”,以便为制定一种“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让空间的质量与城市生活的特色关联起来,让地铁中的公共艺术体现城市的特色,使之成为有代表性的建筑。
4 城市公共艺术规划
公共艺术规划的制定应当可以优化艺术品的空间布局,能够有秩序地建设公共艺术,来避免盲目。宏观上来讲,在制定规划的前期,对现有的公共艺术品都应该做一次透彻的摸底工作,并记录艺术品的各项特性到档案中,有些甚至还会进行评估。这项工作是很重要的,因为它不但有利于管理部门对艺术品进行定期的维护,还有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为确保公共艺术在整个城市布局的公平性提供基本的资料。
解决艺术品公共性问题有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可以加强艺术品的公共性,在规划中明确提出公共参与的途径和保障机制。
在西方,大多数的公共艺术规划都采取各种方式,来确保在生产过程中能够让公共艺术品的受众得到全面的咨询和参与。而在国内,虽然城市雕塑规划中已经有不少加入到了提倡公共参与的条文中,但是很少有规划能够给出具体的保障方式。
有三种类型的能够促进公共参与深度的措施可以被归纳出。
1) 制定规划的阶段进行充分的公共调查,并把调查得到的意见整理到规划中去。
2) 在规划中设置保障机制,使社区居民能够在具体项目中,特别是与自己相关的项目中,都可以民主的选择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并体现到规划中。
3) 强调艺术家在与当地居民的团体合作中能够发挥的积极作用。
美国的公共艺术项目被公共空间计划学术网站划分为三类:特定场地的项目,基于社区的项目,临时性的项目。其中,基于社区的项目特别重视艺术家能够起到的积极作用——艺术家们被称作“合作者、诠释者、教授者、导师,以及社区和委托人之间联络者”。在这类项目中,社区居民被带入到艺术品的创作过程中,就使得居民的知识和体验能够被体现出来,被有机的融合到艺术品中,成为艺术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类公共艺术能够有效地提升居民的自豪感和主人翁精神,因为在这类公共艺术项目中,居民可以改善他们自己居住的环境。能够想象的到,那些在设计阶段征求了居民建议的作品,能够最大程度的被当地居民所认可,所以很少发生乱涂乱画或者犯罪的现象。
5 总结
总结上面的所有内容,可以看出,我国公共艺术理论和实践正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公共艺术品会越来越多的采用雕塑以外的表达形式。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被发掘出来——完善公共艺术规划的理论、方法和具体编制内容。重视公共艺术的“对外价值”向“对内价值”的转变,应该成为今后发展的方向。在公共艺术的规划中,应该考虑以人为本,将城市特色与城市公共艺术结合起来,更好的表现城市的特色。
参考文献
[1] 董奇,戴晓玲.城市公共艺术规划:一个新的研究领域[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3:147-152.
[2] 赵斌.地铁公共艺术中陶瓷壁画的应用前景[J].文艺争鸣,2010,16:34-36.
[3] 赵成民.地铁公共艺术设计浅析[J].荣宝斋,2010,08:76-83.
基金项目
项目来源于上海市民办高校骨干教师科研项目“地铁文化与城市公共艺术规划探析”,项目负责人:李娟
【关键词】 地铁 公共艺术规划 文化 中西方
1 背景介绍
在早期,西方国家比较看重公共艺术对塑造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竞争力等方面的对外价值。但是,近年来很多政府开始重视公共艺术的对内价值潜力(如表1所示)。国外的地铁建设比我国要早一个多世纪,在这个特殊的公共空间中,各个地铁站内优秀的艺术作品诠释着各个国家对公共艺术前瞻性的规划。从国外的交通网上也可以找到很多优秀的地铁站内公共艺术的图片和信息,为我们研究国内地铁站内的公共艺术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
通过国内和国外的公共艺术规划之间的对比可以发现,国内的大部分公共艺术规划还停留在西方早期阶段的思想:重视对外价值,即打造城市品牌,提高城市竞争力,塑造城市形象,推进文化旅游等等。由于地铁站内环境装饰的“对外价值”得到了各级政府的认可,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在注重对外价值的同时,重视公共艺术的“对内价值”,以便为制定一种“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提供依据,启发人们如何去研究城市中的生活,了解空间的质量与城市生活的特色是如何关联的,应该成为今后发展的方向。
2 城市公共艺术的作用和价值
Selwood在《公共艺术的益处》一书中指出,公共艺术可以对应的一系列城市问题:强化当地的特色;推进文化旅游;吸引投资;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土地价值;减少破坏行为;增加城市空间的使用。
时向东曾经把城市公共艺术品的功能总结为四点:改善城市环境;缔造城市景观,体现城市文化;丰富城市生活;促进城市公共文明。与他不同的是,中央美院教授王中却将它归纳为七点:发现、拯救、沟通、提升经济活力、推动社会和谐、增强社区认同、促进文化繁荣。在美国西雅图的一份公共艺术规划中,公共艺术品的功能被具体化:提升或创造场所,提升步行环境的行人体验,提升或创造个性,提升或创造连接。
上面说的所有不同的说法说明公共艺术具有多层次的价值。公共艺术主题、形式与布局的选择取决于政府所看重的价值侧重点,这是因为公共艺术所需要的资金基本来源于公共资金。作者考察了国内外多份公共艺术规划和雕塑规划的文件,发现公共艺术品按照主要受众是城市访客还是本地居民来分类,可以将它的作用和价值分为对内价值和对外价值两类。在某种程度上,这样分类揭示了公共艺术发展的趋势。
3 地铁中的公共艺术
城市所意味的,不仅仅是建筑,街道,商店、广告、霓虹灯、雕塑等等人工造物的堆积,还蕴涵着在诸多功能性设施及硬质景观相伴下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和城市居民多姿多彩的生活。但是,由于城市化进程给整个社会带来的复杂效应,所以在现实的地铁空间中,具体环境艺术的建设和规划往往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局面,从而失去在实践上的指导意义:比如,壁画被当作一般挂画来看待,被看做是环境中附加的,可有可无的装饰品,甚至还会被广告灯箱等商业形式所取代;可是对于壁画与建筑如何相互借助对方来提高各自的艺术表现力却未能考虑到。
地铁中的公共艺术是地域性城市风貌的地下延伸。它虽然受制于地铁环境条件,但是好的艺术设计作品依然可以成为建筑的延伸,也因此成为构架人与空间的精神桥梁。我们应该全面准确看待地铁文化,更应注重公共艺术的“对内价值”,以便为制定一种“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让空间的质量与城市生活的特色关联起来,让地铁中的公共艺术体现城市的特色,使之成为有代表性的建筑。
4 城市公共艺术规划
公共艺术规划的制定应当可以优化艺术品的空间布局,能够有秩序地建设公共艺术,来避免盲目。宏观上来讲,在制定规划的前期,对现有的公共艺术品都应该做一次透彻的摸底工作,并记录艺术品的各项特性到档案中,有些甚至还会进行评估。这项工作是很重要的,因为它不但有利于管理部门对艺术品进行定期的维护,还有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为确保公共艺术在整个城市布局的公平性提供基本的资料。
解决艺术品公共性问题有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可以加强艺术品的公共性,在规划中明确提出公共参与的途径和保障机制。
在西方,大多数的公共艺术规划都采取各种方式,来确保在生产过程中能够让公共艺术品的受众得到全面的咨询和参与。而在国内,虽然城市雕塑规划中已经有不少加入到了提倡公共参与的条文中,但是很少有规划能够给出具体的保障方式。
有三种类型的能够促进公共参与深度的措施可以被归纳出。
1) 制定规划的阶段进行充分的公共调查,并把调查得到的意见整理到规划中去。
2) 在规划中设置保障机制,使社区居民能够在具体项目中,特别是与自己相关的项目中,都可以民主的选择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并体现到规划中。
3) 强调艺术家在与当地居民的团体合作中能够发挥的积极作用。
美国的公共艺术项目被公共空间计划学术网站划分为三类:特定场地的项目,基于社区的项目,临时性的项目。其中,基于社区的项目特别重视艺术家能够起到的积极作用——艺术家们被称作“合作者、诠释者、教授者、导师,以及社区和委托人之间联络者”。在这类项目中,社区居民被带入到艺术品的创作过程中,就使得居民的知识和体验能够被体现出来,被有机的融合到艺术品中,成为艺术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类公共艺术能够有效地提升居民的自豪感和主人翁精神,因为在这类公共艺术项目中,居民可以改善他们自己居住的环境。能够想象的到,那些在设计阶段征求了居民建议的作品,能够最大程度的被当地居民所认可,所以很少发生乱涂乱画或者犯罪的现象。
5 总结
总结上面的所有内容,可以看出,我国公共艺术理论和实践正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公共艺术品会越来越多的采用雕塑以外的表达形式。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被发掘出来——完善公共艺术规划的理论、方法和具体编制内容。重视公共艺术的“对外价值”向“对内价值”的转变,应该成为今后发展的方向。在公共艺术的规划中,应该考虑以人为本,将城市特色与城市公共艺术结合起来,更好的表现城市的特色。
参考文献
[1] 董奇,戴晓玲.城市公共艺术规划:一个新的研究领域[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3:147-152.
[2] 赵斌.地铁公共艺术中陶瓷壁画的应用前景[J].文艺争鸣,2010,16:34-36.
[3] 赵成民.地铁公共艺术设计浅析[J].荣宝斋,2010,08:76-83.
基金项目
项目来源于上海市民办高校骨干教师科研项目“地铁文化与城市公共艺术规划探析”,项目负责人: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