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大家的传奇故事

来源 :七彩语文·中高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hux10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写小说,二十几岁就声名远播;他创作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海马歌舞厅》让他家喻户晓;他玩收藏,不仅建成了蜚声中外的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而且在文物鉴定领域以草根之身与国家级的专家并驾齐驱。
  请看他参加电视节目时,与主持人的风趣对话——
  主持人(指一陶罐):这可是西周的。
  他:这是上周(指播出时间)的。
  主持人:给你手套,帮我们看看这件文物。
  他:我不用手套,你那东西还没手套值钱呢!
  如果你常看“百家讲坛”,大概已经猜出来了。没错,他就是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马未都先生。在他的收藏生涯里,有很多传奇故事……
  
  从文学青年到收藏大家
  
  1975年年底,20岁的马未都被调进了航天工业部的一个工厂当工人。马未都和70年代的很多青年一样,近乎疯狂地爱上了文学。他常常到部里的图书馆去看书,一泡往往就是一整天。他还尝试文学创作。
  
  1981年8月20日,《中国青年报》副刊用了一整版发表了马未都这个业余文学爱好者的小说《今夜月儿圆》。小说反响极大,一个礼拜内,马未都收到的回信就能拉一卡车,以至于他只好放弃了给每位读者来信回复的愿望。很快,他就被调到《青年文学》杂志社做编辑。当时,他的工资是每月六七十元钱,属于中等的收入水平。有了这样的经济能力,马未都就开始花五元、十元甚至上百元地购置一些瓷瓶,踏上了收藏之路。
  实际上,对于收藏,马未都没有任何家学渊源,完全靠自学。凡是旧的东西,一时弄不明白的老物件,他都喜欢。当时没有正式的古玩市场,他的早期藏品大多数都是从菜市场的农民手中购得。
  马未都的业余爱好——收藏,占用了他越来越多的时间,难能可贵的是,他并未放弃文学事业。《编辑部的故事》《海马歌舞厅》等热播的电视剧,马未都均参与了编剧工作。电视剧的创作,让马未都挣到了第一桶金,资金的雄厚使他有可能在收藏上购入更多喜欢的藏品,也为他日后成立中国第一所私人博物馆——观复博物馆打下了基础。
  渐渐地,马未都觉得,虽然文学与收藏都是自己的兴趣,但后者的吸引力更大,加上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他便逐渐淡出了文学界,一心一意地在收藏中品味文物里的文化。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有时候,我们必须放弃其一,才能让留下的那条路走得更长更远。
  
  过我眼,即我有
  
  马未都在出版社上班时,每天骑车路过阜成门,发现那儿支着一个帆布棚子,有一位老者在卖面茶,摊上摆着一溜儿青花大碗,图案都不一样。他为了看碗,就经常在那儿喝面茶,时间长了,就想买老者的碗。老者回答说:“这是我家的传家宝,不卖,但你可以看。”
  面茶碗里装着油面,挺大,抱不起来,看不到底部。只知道其中有一排都是一个朝代的,看着很漂亮,唯独有一个画得特别满,显得比较粗糙。马未都那时还年轻,认为那一溜儿漂亮的碗都特别值钱,因为图案特别细致。有一次那些碗中有一个空了,他赶紧翻过来看,上面写着“大清光绪年制”;而那个单个儿的碗总是盛得满满的,看不到。后来终于看到这个碗的底了,写着“大明万历年制”。原来这个很粗糙、画得有点乱的碗,年代比那些漂亮的碗要早得多。
  马未都一直想买下这个碗,但老人坚持不卖。他的回答更是有趣:“这是我的饭碗,不能卖给你。卖了碗,我怎么卖面茶?你天天来我这儿喝面茶,不就是为了看碗吗?”
  刚开始玩收藏的人,都有一种急切的心态,总想赶紧把东西买回来,马未都也不例外。后来时间长了,他渐渐就能控制住了。所谓“过我眼,即我有”,主要是指看过以后,就获得了相关的知识。他认为,不一定非得拥有一件器物才是快乐,拥有知识同样是一种快乐。
  
  肯定动过了
  
  马未都当年去故宫参观总是自带手电筒,因为那时候故宫的条件没有现在好,展厅里光线比较昏暗。他第一次拿出手电筒时,工作人员都吓一跳,纷纷冲过来问:“你想干什么?”
  马未都说:“我就是想看清楚点儿。”工作人员说:“这不是看得挺清楚的吗?”其实,马未都所指的“清楚”,跟其他人所说的“清楚”,不是一回事儿。一般人只要看到东西在展柜里,就算清楚了;马未都是要看到所有的细部,才算清楚。
  有一次,马未都指着一个瓶子,对工作人员说:“你们那瓶子被人动过了。”那人说:“不可能。”马未都说:“肯定动过了,你最近是不是没上班?”她愣了:“是没上班,我请了一个礼拜的病假。”马未都让她问问,一定动过了。她就真的打了个电话一问,那个东西确实被动过了,拿出照相后又送回来了。她觉得特神奇,就问马未都:“你怎么知道这个东西动过了呢?”马未都说:“这事儿对你来说特难,对我来说就特简单。这个瓶子每个面的图案都不一样,我每次来看到的都是这面,我特想看到背面,可就是看不到。结果这个瓶子照完相,被送回来的时候,放的人随意一搁,把背面朝外,我终于看到了。”
  平时我们注意不到的细节,马未都却处处留心。看来,不论干什么,只要细心、用心、专心,就能练就一双独到的慧眼。
  
  编辑感言
  马未都将自己的爱好和职业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他的人生是滋润的、有趣的、有意义的。
  其实,只要有心,每个人都能建立自己的小小私人博物馆,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收集起来,不时拿出来把玩、回味,并从中学到知识。
其他文献
《元日》写在王安石第一次拜相之前。这首诗借描写新年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他锐意改革的思想感情。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已成为千古佳句。整首诗让人感觉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的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诗中“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的情景。课堂上,不少同学读到这句也感到心里暖融融的。细细咀嚼,这“暖”中的
期刊
假如我是一朵云,一朵小小的白云,我能在晴空万里的蓝天自由自在地到处飘荡,无牵无挂、无忧无虑,这该是多么美妙啊!  我要摊开手脚,伸展我的身躯,全身放松地躺卧在广阔宇宙的怀抱中,爱飘到哪儿就飘到哪儿。仰望着奇特奥妙的苍天,俯视美丽如画的大地,清风温柔地吹拂我的脸颊,阳光晒得我全身暖烘烘的。嗬,这是多么轻松、多么逍遥的日子!  但是,我不能终日游荡虚度岁月,我总该做些什么事,不能浪费我的生命啊!  我
期刊
想必每个人从小到大都有害怕的事物吧:看一眼就毛骨悚然的蜘蛛、黑夜遇上没有绳子拴着的狼狗、深夜被噩梦惊醒……我和大多数人一样,也怕一样东西,那就是“鬼”。  小时候,我还不懂事,整天想着一些奇怪的事。某一天,我在看电视时,无意中看到了一部鬼怪电影,里面张牙舞爪的“鬼”的形象,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再加上奶奶经常给我讲“鬼”故事,使我不得不对“鬼”产生恐惧感。  这天晚上,爸妈都有事外出,只留下我呆在
期刊
水果篮,  你的怀里总是抱着许多水果,  你能吃完吗?     采摘篮,  你总是能拿到最新鲜的东西,  你真幸福!     菜篮子,  你总是帮人们把菜从菜市场送到家,  你真辛苦!     篮子一家人,  一个多么温馨、欢乐的大家庭呀!  (指导老师 陈桂茹)
期刊
读这两篇历险记,和小作者一同经历提心吊胆的时刻,直到文章结束,才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那是几年前的一个星期天,下午两点左右,我像往常一样,拿着剪刀、彩纸等,准备在妈妈的“护送”下去学校上“兴趣班”。可谁知“六月的天,娃娃的脸”,刚才还“笑容灿烂”的天,霎时间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豆大的雨点从天空中砸了下来……  “丁零零——”忽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响“拽”住了正准备“护送”我出门的妈妈。“嗯
期刊
“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滴滴汗水诚滋桃李芳天下。”时光流转,又是一年教师节,让我们一起到银幕上领略敬爱的老师形象吧!  这是一块风沙肆虐、贫穷闭塞、干涸贫瘠的土地,这是一间由土桌子、土凳子、破黑板、漏风窗组成的土房子,这是一帮灰头土脸、大小不同、高矮不一的“泥孩子”……但就在这块土地上、这间教室里、这帮孩子中,走出了两位经历不同但人生轨迹最终合二为一的老师。  ●山里的老师  张美
期刊
“酒”,汉字最早写作“酉”。农历八月为“酉”月。因为到了八月,黍成熟了,人们用它来酿酒。这样,“酉”字就被当作“酒”字使用开了。不过,后来“酉”专用于十二地支,所以人们加了“三点水”以示区别。  “酒”,甲骨文、金文是这样写的:    同学们,你觉得金文的“酒”字像什么呢?像不像一个酒坛子?最上边的一横,是酒坛的盖子;中间的两竖,是酒坛的颈子;最下边的倒三角,则是酒坛的肚子;其间的两横,就是酒坛上
期刊
本期的“趣味作文园”让我们去农家小院探秘,去著名的亚龙湾潜水,旅行中疲劳了也不愁,让“篮子一家”给你解乏……    前年夏天,我和妈妈去临沂的二姨家。二姨家依山傍水,真像世外桃源。  傍晚的太阳红红的,它好像还没玩够似的,不愿意落下去。可是山妈妈喊得急,它只好依依不舍地钻入大山妈妈的怀中,最后,留下了大片大片的火烧云。  突然,二姨家门外的大狗不知为何大叫起来。循声望去,远方隐约传来了一阵“嘎——
期刊
学校的“孝敬日”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我们该为妈妈做些什么呢?想想平时妈妈工作那么辛苦,还要照顾我这个小调皮,真不容易呀!对了,妈妈最爱美了,不如就给妈妈洗次脸吧!  说干就干,我一脸兴奋地跑到妈妈身边:“妈妈,妈妈!今天,我来帮您洗脸!”妈妈又高兴又惊讶地说:“呦,太阳打西边出来了?女儿终于懂得孝顺了!”我不好意思地摸摸头,小脸红得像个番茄。  说着说着,我和妈妈来到了水池边。“妈妈,您是喜欢水热些
期刊
时间,不紧不慢地走过,毫不理会身后的挽留与叹息。蓦然回首,惊觉自己已从青涩的孩提步入了中年。然而,初学汉语拼音的情景却清晰如昨:当我奶声奶气地认读老师指出的拼音时,老师忍不住一把抱起了我:“丫头,你太聪明了,做我的女儿吧!”那份喜悦与自得一直延续至今。  也许是与语文天生有缘吧,从小我便迷上了阅读。与一个同学成了好友,有真心也有刻意,因为她订有《少年文艺》和《儿童文学》,与她形影不离,我可以按期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