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习惯使人终生受益”,特别是小学阶段是人生的奠基时期,培养良好的习惯至关重要,但良好习惯的养成,非一朝一夕之易事。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经过长期、反复地坚持。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培养一个人的终身文化素养至关重要。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深知任何良好习惯的养成,都是越早越好。那么,如何在小学阶段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直是我想要攻克的难题。所以,在教学中,我不断尝试各种办法,来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重要性
多年的经验,让我了解到小学生在阅读时,多以朗读为主,而且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多数学生不能快速而深刻地理解文章内容,甚至观看文章后不知其所云。阅读,也就流于了形式,对于学生而言,没有收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当时理解了文章内容,经过几天的搁浅对知识就会遗忘很多,如果这个问题不及时解决,那么很难让孩子进行有效的读书,更无法谈及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了。
古人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理论。的确,在阅读中,只是一味地用眼睛看,所产生的记忆不深刻,不足以让孩子在头脑中形成深刻的印象。那么,多动手,刺激大脑的记忆神经,这样手脑并用,化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把所看到的文字,演变为一幅幅画面,这样就便于接受和理解了。古往今来,很多大学者,就用实际行动,对这样的方法进行了佐证。例如东晋时期的著名化学家、医学家和炼丹家葛洪,一生所抄的书共达四百一十多卷,为他日后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我认为不动笔墨不读书,巧用手脑的习惯才是好习惯。
二、“动笔墨、巧读书”的方法
那么,要培养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巧用手脑的好习惯,又有哪些具体方法呢?根据多年的经验,下面是我的一点心得:
1.教会孩子善于使用圈点、批注法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总是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大量运用圈点批注。第一步,就是运用圈、点、线等符号,对于所读内容进行勾画,用直线、曲线、圆圈、重点号、箭头、方框線等符号表示不同的含义,如在讲解记叙文的文学作品时,为了学生更好的把握文章内容,我就针对六要素,指导学生在阅读时,把联系记叙文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来进行勾画,学生由此更快地把握了文章的主要脉络。接着使用旁白法,对文章内容进行批注。即在书的空白处,适时对阅读的内容,对作者的观点、优美语句、相关写作手法等进行评价,褒扬或贬斥,也可以写出自己的不同意见或看法。我总是鼓励孩子大胆进行批注,在书籍的一方天地间,自由徜徉,自由发挥。这样既有利于对作品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又能让孩子不断提高思考能力与辩证能力,从而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形成只属于自己的读书感受。作为老师的我们,根据孩子的想法,适度进行点评与指导。不过,多数情况下,都要以表扬鼓励为主。如此下来,对于读过的每篇文章,孩子们都或多或少有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实实在在的,让孩子的内心都会有了些许的感悟。
2.摘录借鉴,学以致用
在圈点批注的基础上,让孩子们找到其中自己认为值得借鉴的地方,摘抄录在本上。这就是所说的“摘录法”,即把自己认为书中精彩、生动、深刻地词句、有重要观点和思想的段落摘抄下来。在摘录的过程中,要求孩子一定要注明摘录资料的出处,名称、作者、出版时间等相关信息,以便日后查找校对。同时还鼓励孩子分门别类地进行摘录,如名言警句为一类,写人记事为一类,写景抒情为一类等。
阅读不仅仅是对于其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更重要的是对于文章思想的体会和启发,在阅读的基础上升华我们的情感。这样长期的积累,一些思想和文字就会成为一种思维,当我们在演讲、习作是就会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
3.巧用读书笔记,丰富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中“读”是在语言文字中学到知识,启迪智慧,“写”就是真情的流淌,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悟。我总是鼓励孩子把内心的真实感受,落到纸上,让这些闪光的思想,用自己的文字记录下来。这就是写读书笔记,这样既能让孩子的思想不断成熟,又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孩子的写作能力。成功的阅读,是阅读完一篇文章后,学生能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受到熏陶和感染,这些一闪而过的灵感是宝贵的。我总是想法设法激发孩子的积极热情,让他们及时地将所得到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可以是零碎的几句话,也可以结合文章的内容,写成完整的读后感。摘录、写读书心得的做法,不仅帮助了学生们在阅读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又帮助学生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一点一滴中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可以让学生更加集中精力地去阅读,也能够精准的找到所读文章的重点,在读与思之中很快的领悟到作者的写作意图,并且更加深化对文章的理解,提高学生对阅读文章的兴趣。摘要:记录、圈点勾画法可以让学生更好的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写作方法和精彩片段,做好读书笔记能让学生完好的记录阅读时的心得与情感,让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之感,感同身受,由此感悟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智慧。养成巧用手脑,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是最为有效的读书方法,一旦养成,将受用终生。
一、“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重要性
多年的经验,让我了解到小学生在阅读时,多以朗读为主,而且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多数学生不能快速而深刻地理解文章内容,甚至观看文章后不知其所云。阅读,也就流于了形式,对于学生而言,没有收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当时理解了文章内容,经过几天的搁浅对知识就会遗忘很多,如果这个问题不及时解决,那么很难让孩子进行有效的读书,更无法谈及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了。
古人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理论。的确,在阅读中,只是一味地用眼睛看,所产生的记忆不深刻,不足以让孩子在头脑中形成深刻的印象。那么,多动手,刺激大脑的记忆神经,这样手脑并用,化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把所看到的文字,演变为一幅幅画面,这样就便于接受和理解了。古往今来,很多大学者,就用实际行动,对这样的方法进行了佐证。例如东晋时期的著名化学家、医学家和炼丹家葛洪,一生所抄的书共达四百一十多卷,为他日后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我认为不动笔墨不读书,巧用手脑的习惯才是好习惯。
二、“动笔墨、巧读书”的方法
那么,要培养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巧用手脑的好习惯,又有哪些具体方法呢?根据多年的经验,下面是我的一点心得:
1.教会孩子善于使用圈点、批注法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总是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大量运用圈点批注。第一步,就是运用圈、点、线等符号,对于所读内容进行勾画,用直线、曲线、圆圈、重点号、箭头、方框線等符号表示不同的含义,如在讲解记叙文的文学作品时,为了学生更好的把握文章内容,我就针对六要素,指导学生在阅读时,把联系记叙文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来进行勾画,学生由此更快地把握了文章的主要脉络。接着使用旁白法,对文章内容进行批注。即在书的空白处,适时对阅读的内容,对作者的观点、优美语句、相关写作手法等进行评价,褒扬或贬斥,也可以写出自己的不同意见或看法。我总是鼓励孩子大胆进行批注,在书籍的一方天地间,自由徜徉,自由发挥。这样既有利于对作品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又能让孩子不断提高思考能力与辩证能力,从而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形成只属于自己的读书感受。作为老师的我们,根据孩子的想法,适度进行点评与指导。不过,多数情况下,都要以表扬鼓励为主。如此下来,对于读过的每篇文章,孩子们都或多或少有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实实在在的,让孩子的内心都会有了些许的感悟。
2.摘录借鉴,学以致用
在圈点批注的基础上,让孩子们找到其中自己认为值得借鉴的地方,摘抄录在本上。这就是所说的“摘录法”,即把自己认为书中精彩、生动、深刻地词句、有重要观点和思想的段落摘抄下来。在摘录的过程中,要求孩子一定要注明摘录资料的出处,名称、作者、出版时间等相关信息,以便日后查找校对。同时还鼓励孩子分门别类地进行摘录,如名言警句为一类,写人记事为一类,写景抒情为一类等。
阅读不仅仅是对于其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更重要的是对于文章思想的体会和启发,在阅读的基础上升华我们的情感。这样长期的积累,一些思想和文字就会成为一种思维,当我们在演讲、习作是就会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
3.巧用读书笔记,丰富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中“读”是在语言文字中学到知识,启迪智慧,“写”就是真情的流淌,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悟。我总是鼓励孩子把内心的真实感受,落到纸上,让这些闪光的思想,用自己的文字记录下来。这就是写读书笔记,这样既能让孩子的思想不断成熟,又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孩子的写作能力。成功的阅读,是阅读完一篇文章后,学生能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受到熏陶和感染,这些一闪而过的灵感是宝贵的。我总是想法设法激发孩子的积极热情,让他们及时地将所得到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可以是零碎的几句话,也可以结合文章的内容,写成完整的读后感。摘录、写读书心得的做法,不仅帮助了学生们在阅读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又帮助学生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一点一滴中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可以让学生更加集中精力地去阅读,也能够精准的找到所读文章的重点,在读与思之中很快的领悟到作者的写作意图,并且更加深化对文章的理解,提高学生对阅读文章的兴趣。摘要:记录、圈点勾画法可以让学生更好的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写作方法和精彩片段,做好读书笔记能让学生完好的记录阅读时的心得与情感,让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之感,感同身受,由此感悟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智慧。养成巧用手脑,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是最为有效的读书方法,一旦养成,将受用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