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称谓语是一种基于社会关系的语言系统。本文针对现代汉语称谓语的泛化现象,对汉语称谓语泛化的类型及其形态标记进行分析,并探讨了称谓语泛化的特征。称谓语的泛化是适应社会交际不断创新开放以及人们交际心理的要求而出现的语言现象。
关键词:称谓语泛化 亲属称谓语 社会称谓语 社会交际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称谓语是人们用于识别身份、指代称呼对象以及交际中角色定位,并借以实现特定交际指向的语言符号系统。作为一种反映社会关系的语言体系,随着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社会属性、社会关系的不断变化发展,称谓语体系也会随之发生或细微或显著的变化。根据其反映的不同关系,称谓语可以分为三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亲属称谓语、以交际双方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称谓语和以谈话双方关系为视角分出的代词称谓语。本文所讨论的称谓语泛化主要指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的泛化。
一、称谓语的泛化
由于历史和现实等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以及具体语境下现实指称的需要,称谓语在交际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泛化。如小孩称年老长辈为“爷爷”,即使他们之间并无血缘关系。这与西方人注重真实准确原则不同,汉民族文化在人际交往中非常注重情感的表达,表现出说话人对听话人的亲近友好。
(一)泛化的类型
1.亲属称谓语的泛化
用亲属称谓语称呼非亲属成员, 就是亲属称谓语的泛化。这也是称谓语泛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潘攀(1998)指出,现代汉语口语中泛化较为定型的亲属称谓语主要有:爷爷、奶奶、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叔叔、伯伯、婶(儿)、姨、嫂等。
例如,一个人在街上問路,称中年女性为“大姐”,但其实双方在此之前从未见过,视对方为自己的亲人,不过是为了增加对方对自己的好感,表达自身的真诚友好,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家庭、重亲情观念的体现。
2.社会称谓语的泛化
社会称谓语包括通用、职衔和姓名称谓语,此外还有亲昵称谓、戏谑称谓。
通用称谓语的泛化指原来有特定的指称对象,但泛化后,适用范围广,不拘泥于特定的对象。常用的有“同学”、“老师”、“师傅”、“先生”等。例如“同学”,原是指“同在一个班内学习的人”,后来泛化为同在一校的学生。校外的人在校内见到不是老师模样的人也会称之为“同学”,如“同学,请问,6号楼怎么走?”
职衔称谓语的泛化一般是将其职位提高一个层次,体现了人们在使用称谓问题上“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心理写照。如“副主任”称“主任”,“副局长”称“局长”等。这包含对指称对象的尊重乃至溢美,借此提高对方以实现自身的交际诉求,这是典型区别于西方社会的东方交际文化。在现代西方社会比较庄重、正式的社交场合,人们的职务、职称称谓是不能“就高不就低”的。
此外,亲昵称谓语有:宝贝儿、哥们儿、爷们儿等。此类泛化如“你真够哥们儿”,年轻人之间互相戏谑称“她可真爷们儿”。亲昵称谓和戏谑称谓也是一种爱称,重在表达亲近意味。但并不是所有的社会称谓语都能泛化,如姓名称谓语。因为姓名称谓是一种基本的称谓语,它用不同的姓名来指称不同的个体对象,这本身就已经排除了普遍指代的模糊性,因此它是固定的。除了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多一个雷锋,多一份关爱”这类现象,其他都是不能泛化的。
(二)泛化的形态标记
称谓语的泛化除了语义范围的扩大之外,其形态上也会有一定的标记。主要体现在亲属称谓语的泛化上。
亲属称谓语的形态中不带泛化标记的只有我们前面提到的如“爷爷、奶奶、伯伯”等,其余一般都带有泛化标记。这些标记可以简单分为以下几类:
(1)职业名称。如:“警察叔叔、清洁阿姨”等;
(2)被称呼对象的姓或姓名。如:“李叔、刘姨、王慧姐、雷锋叔叔”等;
(3)专门的泛化标记“老”、“大”、“小”。如:“老大爷”、“小兄弟”等;
(4)说话人之子女/孙的名。如:“小明爷爷、大春妈(大春的妈妈);
(5)表被称呼对象特征性的词语。如:“白胡子大爷、红裙子阿姨”等;
(6)音变。通过音变来区分亲属称谓和非亲属称谓。如:“大爷”,做亲属称谓“爷”念阳平,而作为非亲属称谓的“爷”念轻声。
这些泛化标记的主要作用是区分亲属称谓语与非亲属称谓语,即亲属称谓语前一旦带上这些泛化标记就一律泛化为非亲属称谓语,不再表示亲属关系,而只是出于尊敬和交际需要。
二、称谓语泛化的特征
称谓语的泛化具有选择性,泛化称谓语对于使用主体来说也具有阶段性和阶层性。称谓语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并不是所有的称谓语都能泛化。在能被泛化的亲属称谓语中没有一个是长辈对晚辈的。社会称谓语中,泛化较多的是同学、老师、师傅、先生等以及副职正称情况。一个社会成员在他整个生活历程中,儿童阶段与成年之后进入社会正式社交场合不同阶段使用泛化的亲属称谓语的情况也是不同的。
称谓语的泛化主要根据情感和尊敬的需要进行选择,同时也会考虑说话人与被称呼对象之间的辈份和年龄。从古至今中国传统家族文化根据血缘关系严格区分亲疏差别,直系、父系亲于旁系、母系。在言语交际中,我们使用亲属称谓语称呼并无非血缘关系的非亲属对象时,也会根据被称呼对象的特点尽可能地选择亲属称谓系统中关系最亲近的称谓语。因而在前面列举的泛化亲属称谓语中,以父系亲或直系亲属称谓语为主。
结语
称谓语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与社会实际交际密切相关,体现了人与人、社会环境之间的变化。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说过“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语言的使用上会不断创新开放,语言也会不断适应社会及人们交际心理的要求做出变化。对于称谓语的泛化现象,我们目前应该采取宽容的态度对待并重视其发展过程。
参考文献
[1]查礼礼.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析汉语称谓语的泛化现象[J].文学界(理论版),2010(5):109-110
[2]陈建明.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缺环与泛化问题[J].汉语学习,1990(1):20-24
[3]潘攀.论亲属称谓语的泛化[J].语言文字应用,1998(2):34-38
[4]潘文,刘丹青.亲属称谓在非亲属交际中的运用[J].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2):108-111
作者简介:杜娟,1996年,女,汉族,河南驻马店人,在读研究生。单位:海南大学,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向,单位所在省市及邮编:海南省海口市570228
关键词:称谓语泛化 亲属称谓语 社会称谓语 社会交际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称谓语是人们用于识别身份、指代称呼对象以及交际中角色定位,并借以实现特定交际指向的语言符号系统。作为一种反映社会关系的语言体系,随着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社会属性、社会关系的不断变化发展,称谓语体系也会随之发生或细微或显著的变化。根据其反映的不同关系,称谓语可以分为三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亲属称谓语、以交际双方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称谓语和以谈话双方关系为视角分出的代词称谓语。本文所讨论的称谓语泛化主要指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的泛化。
一、称谓语的泛化
由于历史和现实等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以及具体语境下现实指称的需要,称谓语在交际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泛化。如小孩称年老长辈为“爷爷”,即使他们之间并无血缘关系。这与西方人注重真实准确原则不同,汉民族文化在人际交往中非常注重情感的表达,表现出说话人对听话人的亲近友好。
(一)泛化的类型
1.亲属称谓语的泛化
用亲属称谓语称呼非亲属成员, 就是亲属称谓语的泛化。这也是称谓语泛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潘攀(1998)指出,现代汉语口语中泛化较为定型的亲属称谓语主要有:爷爷、奶奶、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叔叔、伯伯、婶(儿)、姨、嫂等。
例如,一个人在街上問路,称中年女性为“大姐”,但其实双方在此之前从未见过,视对方为自己的亲人,不过是为了增加对方对自己的好感,表达自身的真诚友好,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家庭、重亲情观念的体现。
2.社会称谓语的泛化
社会称谓语包括通用、职衔和姓名称谓语,此外还有亲昵称谓、戏谑称谓。
通用称谓语的泛化指原来有特定的指称对象,但泛化后,适用范围广,不拘泥于特定的对象。常用的有“同学”、“老师”、“师傅”、“先生”等。例如“同学”,原是指“同在一个班内学习的人”,后来泛化为同在一校的学生。校外的人在校内见到不是老师模样的人也会称之为“同学”,如“同学,请问,6号楼怎么走?”
职衔称谓语的泛化一般是将其职位提高一个层次,体现了人们在使用称谓问题上“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心理写照。如“副主任”称“主任”,“副局长”称“局长”等。这包含对指称对象的尊重乃至溢美,借此提高对方以实现自身的交际诉求,这是典型区别于西方社会的东方交际文化。在现代西方社会比较庄重、正式的社交场合,人们的职务、职称称谓是不能“就高不就低”的。
此外,亲昵称谓语有:宝贝儿、哥们儿、爷们儿等。此类泛化如“你真够哥们儿”,年轻人之间互相戏谑称“她可真爷们儿”。亲昵称谓和戏谑称谓也是一种爱称,重在表达亲近意味。但并不是所有的社会称谓语都能泛化,如姓名称谓语。因为姓名称谓是一种基本的称谓语,它用不同的姓名来指称不同的个体对象,这本身就已经排除了普遍指代的模糊性,因此它是固定的。除了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多一个雷锋,多一份关爱”这类现象,其他都是不能泛化的。
(二)泛化的形态标记
称谓语的泛化除了语义范围的扩大之外,其形态上也会有一定的标记。主要体现在亲属称谓语的泛化上。
亲属称谓语的形态中不带泛化标记的只有我们前面提到的如“爷爷、奶奶、伯伯”等,其余一般都带有泛化标记。这些标记可以简单分为以下几类:
(1)职业名称。如:“警察叔叔、清洁阿姨”等;
(2)被称呼对象的姓或姓名。如:“李叔、刘姨、王慧姐、雷锋叔叔”等;
(3)专门的泛化标记“老”、“大”、“小”。如:“老大爷”、“小兄弟”等;
(4)说话人之子女/孙的名。如:“小明爷爷、大春妈(大春的妈妈);
(5)表被称呼对象特征性的词语。如:“白胡子大爷、红裙子阿姨”等;
(6)音变。通过音变来区分亲属称谓和非亲属称谓。如:“大爷”,做亲属称谓“爷”念阳平,而作为非亲属称谓的“爷”念轻声。
这些泛化标记的主要作用是区分亲属称谓语与非亲属称谓语,即亲属称谓语前一旦带上这些泛化标记就一律泛化为非亲属称谓语,不再表示亲属关系,而只是出于尊敬和交际需要。
二、称谓语泛化的特征
称谓语的泛化具有选择性,泛化称谓语对于使用主体来说也具有阶段性和阶层性。称谓语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并不是所有的称谓语都能泛化。在能被泛化的亲属称谓语中没有一个是长辈对晚辈的。社会称谓语中,泛化较多的是同学、老师、师傅、先生等以及副职正称情况。一个社会成员在他整个生活历程中,儿童阶段与成年之后进入社会正式社交场合不同阶段使用泛化的亲属称谓语的情况也是不同的。
称谓语的泛化主要根据情感和尊敬的需要进行选择,同时也会考虑说话人与被称呼对象之间的辈份和年龄。从古至今中国传统家族文化根据血缘关系严格区分亲疏差别,直系、父系亲于旁系、母系。在言语交际中,我们使用亲属称谓语称呼并无非血缘关系的非亲属对象时,也会根据被称呼对象的特点尽可能地选择亲属称谓系统中关系最亲近的称谓语。因而在前面列举的泛化亲属称谓语中,以父系亲或直系亲属称谓语为主。
结语
称谓语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与社会实际交际密切相关,体现了人与人、社会环境之间的变化。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说过“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语言的使用上会不断创新开放,语言也会不断适应社会及人们交际心理的要求做出变化。对于称谓语的泛化现象,我们目前应该采取宽容的态度对待并重视其发展过程。
参考文献
[1]查礼礼.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析汉语称谓语的泛化现象[J].文学界(理论版),2010(5):109-110
[2]陈建明.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缺环与泛化问题[J].汉语学习,1990(1):20-24
[3]潘攀.论亲属称谓语的泛化[J].语言文字应用,1998(2):34-38
[4]潘文,刘丹青.亲属称谓在非亲属交际中的运用[J].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2):108-111
作者简介:杜娟,1996年,女,汉族,河南驻马店人,在读研究生。单位:海南大学,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向,单位所在省市及邮编:海南省海口市57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