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创造力不再是天才的标志,而成为一种生存的技能。21世纪是创造性的世纪,需要一大批敢探索、会创新的创造型人才,小学音乐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音乐教学中,需要尝试着把创造的思想用于课堂实践中,努力对学生进行创造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这不仅会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长处,还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潜能,激励学生锐意创造的开拓精神。
关键词:音乐教学;创新能力;基础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245-01
当前,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结构、内容、评价等方面充分体现了改革创新精神,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新课程标准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较好地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要求,这次跨世纪的课程改革是教学领域里一次极深刻的变革。为了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努力把素质教育落实到每一堂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习惯
如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教师精神饱满、语言生动活泼,让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活”起来;要形成民主、平等的氛围,在学生回答问题中,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想法、新方案;要培养学生有独立的见解,培养他们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发现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这种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让他们时刻感到随时都会有“成功”的机会。
二、重视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的培养
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向人们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未来的人不仅能动脑,还得能动手;不仅善于研究探索,还得勇于实践。所谓动手能力就是实践能力。动脑和动手是紧密联系的,人要用形象思维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再通过实践才能转化成“产品”。让学生通过听一听,说一说,演一演等形式,充分体现出脑和手的活动,从而使学生的学习从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比如我们可以以对生活的热情为前提,创造简单乐器。音乐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创造过程,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美。”音乐实践也创造了音乐的美。学生对乐器非常的喜欢,但往往由于学校的师资条件,在课堂上并不能作到人手一件。于是,可以鼓励学生发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启发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如塑料瓶、瓶子盖、玻璃杯)去发掘音乐,动手制作出各种“小乐器”。学生通过观察、创造、动手实践,以生活为源泉变废为宝,他们的创造能力会大大提高与增强。再通过互相交流了制作方法,在创造过程中产生了求知的欲望,体验到了创造带来的成功感。我们还可以给学生提供创新环境,鼓励学生大胆表演,在表演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样的一首乐曲在不同的人听来,就会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内容和方式。所以,我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对音乐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动,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去实践,在尝试实践中感受音乐,体悟音乐,培养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比如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以往过年时所看到的热闹场景,用自己独特的肢体语言来表现过年时欢快、热闹的气氛,进行舞蹈创编。音乐响起,学生们按照自己的音乐感受,去表现音乐;有的学生扭起了大秧歌,有的学生随手拿出了自己的小手帕或小围巾,随音乐跳起来,还有的同学模仿耍狮子、舞龙灯等,让学生进行创造性表演,不仅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更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运用。
三、改进教学方法训练创新思维
在知识更新如此之快的今天,教育者的任务不再单纯是向人脑的仓库里“装”知识,而是要变“教会”学生知识为“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为此,改进教学方法是当务之急。课堂教学要充分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只有具有主人的意识,加之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获得新知,进而才有可能进行创新思维。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利用音乐课堂的教学,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内容的时代性、教育性、趣味性、实用性,不仅着眼于学生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充分理解和挖掘教材各项教学内容中的创造因素的内涵。在教学中,我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价值,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教育,挖掘和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的最宝贵的资源。
四、发展个性特长培育创新能力条件
一个人的个性与创造性有着密切的联系,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个性是一种由体力、智力、思想情感、意志情绪等等熔成的最复杂的合金,不了解这一切就谈不上教育。”因此,营造一个使个性得以发展的宽松的氛围,是保证和开发一个人的创造力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知识,在和谐民主的环境里发展特长。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愉悦的,不要一味地讲求整齐划一,不要刻意地追求有板有眼,要给学生一个个性发展的空间和自由。压抑个性自由,就是抑制创造的欲望,埋没了创造性人才。为此,每一节课前或课后,可以给学生留有空间,起名叫“”栏目,让学生在才艺表演的空间中,发挥自己的特长,表演自己拿手的节目,充分给学生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认可。
五、培养心理素质塑造创新心理品质
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当前教育界面临的又一重要课题。一个人没有较好的心理素质,不能面对困难和挫折,摔倒了自己不能重新站立起来,自我封闭,不愿与人交流、沟通,久而久之,变得心胸狭窄,上进心中隐含着强烈的虚荣心。这样的人是无法找到自己生活的空间的。为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意志和性格、兴趣和情感等因素对人心理所具有的启动、定向、引导、维持、强化、调节、补偿等重要作用,通过心理素质,让学生学会自立自强,学会做一个有坚强意志的人。只有既学会知识,又学会做人,才能更好地创新。要帮助学生学会与人相处,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活动所必不可少的团结协作精神;要帮助学生学会以正确的态度、顽强的意志、宽广的胸怀对待困难和挫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他们的创新品质。创造性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创造性的教师来培养。因此,教师首先需要具有创新的精神。只有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真正树立了创新的意识,学生的创造意识才能得以培养,其创造个性才能得以张扬。
关键词:音乐教学;创新能力;基础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245-01
当前,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结构、内容、评价等方面充分体现了改革创新精神,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新课程标准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较好地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要求,这次跨世纪的课程改革是教学领域里一次极深刻的变革。为了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努力把素质教育落实到每一堂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习惯
如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教师精神饱满、语言生动活泼,让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活”起来;要形成民主、平等的氛围,在学生回答问题中,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想法、新方案;要培养学生有独立的见解,培养他们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发现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这种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让他们时刻感到随时都会有“成功”的机会。
二、重视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的培养
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向人们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未来的人不仅能动脑,还得能动手;不仅善于研究探索,还得勇于实践。所谓动手能力就是实践能力。动脑和动手是紧密联系的,人要用形象思维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再通过实践才能转化成“产品”。让学生通过听一听,说一说,演一演等形式,充分体现出脑和手的活动,从而使学生的学习从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比如我们可以以对生活的热情为前提,创造简单乐器。音乐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创造过程,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美。”音乐实践也创造了音乐的美。学生对乐器非常的喜欢,但往往由于学校的师资条件,在课堂上并不能作到人手一件。于是,可以鼓励学生发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启发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如塑料瓶、瓶子盖、玻璃杯)去发掘音乐,动手制作出各种“小乐器”。学生通过观察、创造、动手实践,以生活为源泉变废为宝,他们的创造能力会大大提高与增强。再通过互相交流了制作方法,在创造过程中产生了求知的欲望,体验到了创造带来的成功感。我们还可以给学生提供创新环境,鼓励学生大胆表演,在表演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样的一首乐曲在不同的人听来,就会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内容和方式。所以,我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对音乐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动,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去实践,在尝试实践中感受音乐,体悟音乐,培养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比如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以往过年时所看到的热闹场景,用自己独特的肢体语言来表现过年时欢快、热闹的气氛,进行舞蹈创编。音乐响起,学生们按照自己的音乐感受,去表现音乐;有的学生扭起了大秧歌,有的学生随手拿出了自己的小手帕或小围巾,随音乐跳起来,还有的同学模仿耍狮子、舞龙灯等,让学生进行创造性表演,不仅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更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运用。
三、改进教学方法训练创新思维
在知识更新如此之快的今天,教育者的任务不再单纯是向人脑的仓库里“装”知识,而是要变“教会”学生知识为“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为此,改进教学方法是当务之急。课堂教学要充分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只有具有主人的意识,加之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获得新知,进而才有可能进行创新思维。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利用音乐课堂的教学,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内容的时代性、教育性、趣味性、实用性,不仅着眼于学生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充分理解和挖掘教材各项教学内容中的创造因素的内涵。在教学中,我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价值,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教育,挖掘和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的最宝贵的资源。
四、发展个性特长培育创新能力条件
一个人的个性与创造性有着密切的联系,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个性是一种由体力、智力、思想情感、意志情绪等等熔成的最复杂的合金,不了解这一切就谈不上教育。”因此,营造一个使个性得以发展的宽松的氛围,是保证和开发一个人的创造力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知识,在和谐民主的环境里发展特长。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愉悦的,不要一味地讲求整齐划一,不要刻意地追求有板有眼,要给学生一个个性发展的空间和自由。压抑个性自由,就是抑制创造的欲望,埋没了创造性人才。为此,每一节课前或课后,可以给学生留有空间,起名叫“”栏目,让学生在才艺表演的空间中,发挥自己的特长,表演自己拿手的节目,充分给学生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认可。
五、培养心理素质塑造创新心理品质
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当前教育界面临的又一重要课题。一个人没有较好的心理素质,不能面对困难和挫折,摔倒了自己不能重新站立起来,自我封闭,不愿与人交流、沟通,久而久之,变得心胸狭窄,上进心中隐含着强烈的虚荣心。这样的人是无法找到自己生活的空间的。为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意志和性格、兴趣和情感等因素对人心理所具有的启动、定向、引导、维持、强化、调节、补偿等重要作用,通过心理素质,让学生学会自立自强,学会做一个有坚强意志的人。只有既学会知识,又学会做人,才能更好地创新。要帮助学生学会与人相处,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活动所必不可少的团结协作精神;要帮助学生学会以正确的态度、顽强的意志、宽广的胸怀对待困难和挫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他们的创新品质。创造性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创造性的教师来培养。因此,教师首先需要具有创新的精神。只有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真正树立了创新的意识,学生的创造意识才能得以培养,其创造个性才能得以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