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萨迦寺第二敦煌

来源 :中国文化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li1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萨迦寺位于日喀则地区西南150公里处的萨迦县城内,距拉孜县和萨迦县交叉的中尼公路25公里。萨迦系藏语音译,意为灰白土。萨迦寺分为南北两寺。萨迦北寺位于重曲河北岸,建在奔波山的南坡之上,由萨迦派的创始人昆·贡觉杰布于1073年修建。他选址时认为,奔波山就像是一座卧式大象,山坡上有一大块灰白土的松岩石,应是吉祥之兆,因此决定在此修建萨迦寺。北寺规模宏大,建筑依山而筑,高低错落,连绵逶迤。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虽然北寺建筑在“文革”中遭到了毁坏,但从其断壁残垣中仍可推知当年鼎盛时期的气派。据有关资料,北寺有108座佛堂,保存有无数的佛像和珍贵文物。
  西藏“藏传”佛教分为四大教派,即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及格鲁派。宁玛派因为身穿红衣,头带红帽,俗称红教派,始建于8世纪中,也是藏传佛教最早的教派。其教派的祖师为当时的赞布、西藏第一座佛教寺院桑耶寺的主持及莲花生,被称之为红教派师君三尊。噶举派因为身穿白衣、头带白帽,俗称白教派,始建于11世纪中,其教派的祖师为玛尔巴瓦、米拉日巴、达布拉吉,被称之为白教派三祖师。格鲁派因为其宗教领袖头带尖顶黄色帽子,俗称黄教派,始建于15世纪初,也是西藏藏传佛教中最晚发展起来的教派,其教派祖师为宗喀巴大师和两个主要弟子,俗称为黄教派三师弟,现在以达赖和班禅为首的教派为其传承者。萨迦派因为其主供佛为文殊菩萨(以红色为代表)、观世音(以白色为代表)、金刚手菩萨(以深青色为代表),故俗称花教派。今天萨迦县城的民房和寺庙的外墙上都涂着象征三位菩萨颜色的涂料。萨迦派在藏传佛教的传承,结束了西藏400多年的混乱格局,为中华民族的统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萨迦派在历史上的作用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如果说不看雄伟的布达拉宫,不算真正到过西藏,那么不看萨迦寺,算不上真正了解西藏历史。然而现在萨迦教义和萨迦寺的历史,以及保存较完好的萨迦南寺和寺内珍藏文物,并不广为人知。
  萨迦派是从昆氏家族发展起来的。最早昆氏家族在吐蕃时期曾出现过西藏历史上最有名望且正式出家的僧人——“七觉士”之一的昆·鲁益旺布。从昆·鲁益旺布到昆-贡觉杰布之兄喜饶祖成,部信奉红教派。昆·贡觉杰布出生于信奉红教派的家庭,自幼受到红教派思想熏陶,曾学过红教派的密法,后来他又拜桌米译师为师,学习和继承了“道果法”,最后创建了萨迦派,并由其子贡噶宁布发扬光大,从贡噶宁布开始的五位教主,被称作萨迦派五祖师。萨迦五祖又分白衣三祖和红衣二祖。贡噶宁布和其二子索南则摩、三子扎巴坚赞为白衣三祖,其孙萨班贡噶坚赞和萨班的侄子八思巴为红衣二祖。红衣二祖属出家僧人。
  在萨迦派的教义中,最主要的传承为道果法,修欢喜金刚次弟道。萨迦派认为“明空无执”或“生死涅槃无别”,即是道果法。用佛经的话来说就是“最初舍非福,中断于我执,后除一切见,如此为智者”。萨迦派第一祖师贡噶宁布把萨迦派的教义高度概括为四句话,即:若执着此生,即非修行者;若执着轮回,即无出离心;若执着已目的,即失菩提心;若执着生起,正见即丧失。这四句话通俗地说,就是远离此生的执着后,你的心趋于法;远离这世间的执着后,你行于法道上;远离对自己目的执着后,道上错误被除了;远离了生起,幻境显现为根本智。总之这四句话高度地概括了波罗蜜道的修行内容。萨迦派道果法传承可以概括为三个字,即:闻、思、修。闻,就是广泛学习道果法各种内容,包括接受各种灌顶和戒律;思,就是在所学的过程中吸收后消化其内容;修,是说在闻思的基础上自己要亲身体验,进行修行。
  从当时蒙古王子额沁阔端与派到西藏来的蒙古将军多尔达赤采之间的往来文件中也可知当时萨迦派在宗教方面对西藏的影响。多尔达赤采写给阔端的信中说:“在边地西藏,僧伽以噶当派最大,最讲脸面的是达隆的法主,最有声望的是止贡派的京俄,最精通教法的是萨迦班智达,从他们中迎请哪一位,请颁明令”。阔端在给他的回信中说:“今世间力量和威望没有能超过成吉思汗的,对来世有益的是教法,这最为紧要,因此应请萨迦班智达” (《西藏王臣记》)。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落兴起,用武力统一了中原。1244年萨班贡噶坚赞和侄子八思巴(萨迦派第五祖师)去凉州,1247年在凉州会见了阔端,并写信说服西藏各派高僧和贵族接受元朝对西藏的条件,从此西藏正式纳入了祖国版图。忽必烈统一全中国,建立元朝中央政府后,封八思巴为“帝师”,赐玉印“命统天下释教”,即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和西藏地方行政。八思巴遵忽必烈所嘱在西藏,清查户口,制定法律,建立十三万户管理体制,统管十三万户。八思巴靠着元朝大力支持,集西藏十三万户之力修建了萨迦南寺。
  萨迦南寺于1268年八思巴遵旨意主持修建。南寺总平面呈方型,占地4.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寺庙外观按典型的元代城堡式建筑风格修建,具有很好的防御性能,又具有佛教曼陀罗的形式,南寺坐西朝东,跟当年文成公主修建热木切寺一样,坐西朝东,向往祖国。主殿城墙是用夯土夯实的墙体,四角有角楼,城墙四面建有高耸的敌楼,城墙面上修有垛口马面,城墙外为了增强防御,还修有羊玛城墙和护城河,在2002~2009年的这次大修中,还发现了护城河,对南寺护城河东、西、南面及羊玛城墙进行了清理发掘。发掘清理面为476平方米,羊玛城和护城河壕沟实际上是一个整体建筑,羊玛城的城墙直接修建在护城河壕沟内侧边上。其形状呈凹字形,与高大的内城墙相配合,构成了一套完整的立体防御系统,也具有立体曼陀罗(坛城)形状。护城河内侧两边用原始的自然薄片石砌筑,底部铺有卵石,护城河面宽6米,底宽3米,深2米。羊玛城在南寺南侧东部和东侧南部尚保存部分墙体,墙基用石块砌筑,城体以夯土夯制而成。在城墙西面还挖出比较完整的原有护城河遗迹。
  “拉康钦莫”大殿是南寺的主体建筑,该建筑原为回字形状的整体大殿,面积为5 700平方米,殿内高10米,可以容纳一万多僧人念经,是一个整体的建筑。从大门的左边过去转一圈,从大门的右边出来,就可朝拜完整个大殿,根据“拉康钦莫”平面图分析,原来确实有108根白木柱子,这也符合佛教的吉祥数。几百年来因多次维修,特别是1948年的较大规模维修中,其局部有较大的改变,把原来的回字形建筑改建成四合院式,分成了主殿、银塔殿、普巴殿、卓玛殿、长寿殿等等,在大殿前面增加了一些附属建筑物,把天井院内的东、西、南、北各木板壁改 成了石砌墙,把原来的很多白木柱藏在了石砌墙内,重绘了不少壁画,把城墙面上的垛口全部改成了女儿墙。
  现在的南寺主殿面积约为1716平方米,殿内仍高10米。有40根白木柱子,其中四大柱子尤为粗壮,即忽必烈柱(据说当时由大元皇帝忽必烈赠送),猛虎柱(相传此柱是猛虎负载而来),野牛柱(相传此柱由野牛负载而来)等等,主殿中央供奉着巨大的镏金佛祖像,系八思巴为纪念他叔父恩师萨班贡噶坚赞修建时就地铸造的。主佛像两边有七尊大佛像,灵塔和护法神像。另外还仍然保留着萨迦教派历代的法王宝座,主殿后墙西面和南面藏有大量的书籍等等。
  银塔殿内有八根白木柱子,面积为224平方米,高10米,有八根白木柱,主要供奉着萨迦派历代法王的11座银制灵塔和1000多座单镏金佛塔和佛像,还有不少泥制菩萨和护法神像。
  普巴殿是该寺密宗僧人诵经及举行普巴仪式时的处所,有364平方米,高10米,有十根白木柱,其中也供奉着不少的珍贵佛像,西壁整墙内供有5000多尊佛像佛塔。另外卓玛殿和长寿殿也同样供奉许多佛像佛塔。
  从南寺主殿出来,经廊道而至前院,再沿42节长梯上去,即可以到达大殿顶层,平台的西、南两面有宽敞的长廊,廊上墙壁上绘有珍贵的壁画,南壁绘有历代法王像,西面绘有大型曼陀罗(坛城),东面北侧墙壁上绘有历代传承法师像,北面西侧还有当时历代法王修行居住的房屋,各殿内都有不少佛像佛塔。
  萨迦寺尽管在“文革”中遭到了严重的毁坏,但现在还仍保存着珍贵丰富的文物。作为西藏地方和中央政府关系的历史见证,保存有元代中央政府给萨迦地方官员的封诰,印玺、冠戴、服饰,元代将军所佩戴的刀剑和盔甲。另外镇寺之宝,当属当年忽必烈赠给八思巴的白海螺,据说此法螺系为佛祖释迦牟尼在世时所使用过的,寺中僧人及信教徒视其胜于生命。现萨迦寺的寺藏文物可以概括为经书墙、瓷器墙、壁画墙和佛像墙。
  经书墙重点是指主殿西墙内的经书墙,经书墙高10米,长81米。据传在经书墙中珍藏着3万部、6万多册经书,现实有2万多部经书,据说这里的经书是八思巴任法王时集中全藏书写家抄写的,经书都由金汁、银汁、朱砂或墨汁精工写成,甚至有不少经书用红珊瑚汁做底,用高僧大德的骨骸磨成墨汁或金汁写成。经书经版雕刻工艺精细,经书中绘有各种菩萨画像,其中还有被誉为世界造纸之最和经书之最的“布德加龙玛大经书”,宽1.2米,长1.1米,以及世上最稀有的21部贝叶经经书。这些经书中有的是珍本和孤本,是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另寺内书库内还珍藏着大量萨迦派执政时期的重要文献资料,其中税收、封文、民间诉讼之类的文件,是研究西藏封建农奴社会制度的珍贵资料。因萨迦寺藏书籍数量之多,内容之广,故有学者拿它同敦煌相媲美,誉之为“第二敦煌”。
  瓷器墙在萨迦寺内珍藏的瓷器数量之多,可以摆满整整一座墙体,其中多为元、明、清时期瓷器,也有少量宋瓷。“高足五彩鸳鸯碗”属孤品。这些文物中大部分是元、明、清历代皇帝赐给西藏萨迦派的礼品,进一步证明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的隶属关系。
  佛像墙除了在主殿内供奉的不可移动的七尊大佛像外,在普巴殿内西墙上摆放着5000余尊佛像,在银塔殿、卓玛殿、长寿殿、拉麻拉康等各大小殿内供奉着数千尊佛像,其中大部分年代久远,有金银及镏金的,不少为国家一级文物。其中还有“大明永乐年施”款识的铜佛数十尊,有贡布故如,文殊菩萨,玉卡姆度母佛像等四件珍奇的宝物。新世纪萨迦寺保护维修中还发现了世上稀有的紫檀香木雕刻的度母佛像。
  壁画墙(包括萨迦寺寺藏唐卡在内),在寺内有5200平方米的壁画,有360余幅唐卡,萨迦寺的壁画和唐卡色彩鲜艳,形象生动,不仅有内容丰富的宗教内容,还有萨迦血统传承和法统传承及历代高僧大者的画像。不仅有元代八思巴来往内地和西藏、会晤忽必烈的场景,还有当年维修寺庙的材料运输、维修过程和组织管理等画像。
  总之,西藏萨迦寺是一座古老的在西藏藏传佛教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寺庙。无论从现存的教义传承来看,还是从其保存下来的建筑来看,乃至从它现存的浩如烟海的经书书籍以及寺藏文物来看,都构成了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笔者恳切希望有更多的人来萨迦朝拜这些珍贵文物,有更多专家学者来宣传、保护、研究它,让这些珍贵的遗产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其他文献
期刊
钧窑瓷器的烧制是宋元时期北方地区最重要的瓷器生产传统之一,其影响广泛而深远。自20世纪开始,钧窑的创烧年代、发展历史和生产工艺等问题一直是中外学界关注的题目。进入21世纪以来,在钧窑的主要生产区域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考古发掘工作,为钧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也使学界重新掀起了钧窑研究的热潮。  新世纪以来钧窑的重要考古成果  进入21世纪以后,钧窑窑址主要经历了三次较为重要的发掘:2001年北京
期刊
2010年6月12~13日,作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中国文化遗产日的重要活动之一,“城市更新与文化发展”主题论坛,从物质文化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城市多元文化融合和跨文化交流、创意文化和文化生态六个方向,对影响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文化热点问题进行了不起广泛的探讨。顺应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600余位代表的智慧以及18座历史城市联盟发出的宣言“苏州展望”,也许能够唤起
期刊
闽台人共同的精神文化家园    福建与台湾一水相望,是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位于福建东南的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福建最为重要的台胞原乡之一,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就坐落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北郊。博物馆于2006年落成,占地10279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3332平方米。采用天人合一、中华一统的设计理念,使博物馆的整体建筑充满了强烈的象征意义。  基本陈列《闽台缘》位于博物馆二楼,有东、西两
期刊
大昭寺位于拉萨老城八廓街中心,坐东朝西,建筑大体沿纵向中轴线分布,由门廊、庭院、佛殿及分布在四周的僧舍库房等四部分组成。佛殿前是绕以回廊的宽敞庭院,大门前有《唐蕃会盟碑》《劝人种痘碑》及唐柳。  大昭寺藏语全称“拉丹祖拉康”,意为圣地的经堂、佛殿,又因寺内主殿内供奉的主尊佛像为稀世文物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而称“觉康”,意为释迦牟尼的殿堂。大昭寺始建于唐代吐蕃王朝松赞干布时期,后经元、明、清历代扩
期刊
清代性灵派诗人袁枚对扬州情有独钟,眷恋扬州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常来扬州冶游一番,探亲访友,赋诗作文。他在《扬州游马氏玲珑山馆吊秋玉主人》诗中称:“山馆玲珑水石清,邗江此处最著名。横陈图史常千架,供养文人过一生。客散兰亭碑尚在,草荒金谷鸟空呜。我来难忍风前泪,曾识当年顾阿瑛。”诗中凭吊的秋玉主人指的是清康熙时期著名的扬州盐商马日瑁(字秋玉,号(山解)谷)和其弟马日璐(字佩兮,号南斋,又号半槎),时
期刊
在人的所有感官中,味觉的记忆保留时间最久、印象也最为强烈。故盐在中国古代被誉为“百味之祖”、“食肴之将”。试想,若是我们的生活没有了盐,世界将会变得怎样?“淡而无味”、“寡淡”的日子肯定非常没劲。  古人云:“天生日卤,人生日盐”。最早的“盐”字上部左面为“臣”,右为“人”,人下置“卤”;下部为盛物之器皿。此字既会意又象形,形象地说明“盐”源自于“卤”,也强调了盐是由国家和官府控制的特殊财富。  
期刊
佛教从唐朝和印度、尼泊尔传人西藏(吐蕃)后,在西藏发展形成了一个有别于其他地区的佛教系统——藏传佛教。藏传佛教分为很多派系,主要有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觉朗派(四大八小)。15世纪宗喀巴创立了格鲁派,格鲁派的代表性寺院有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和扎什伦布寺,合称西藏“四座格鲁派寺院”。  扎什伦布寺全称为“扎什伦布拜吉德钦却勒朗巴杰瓦林”,汉语意为“吉祥宏图资丰富聚殊胜诸方洲”。“扎什伦布寺”是其
期刊
“热血沸腾在鄱阳,火花飞进在长江,全国发出了暴烈的吼声,保卫大武汉!武汉是全国抗战的中心、武汉市是今日最大的都会,我们要坚决的保卫着她,像西班牙人民保卫马德里,粉碎敌人的进攻,巩固抗日的战线,用我们无穷的威力,保卫大武汉。”这首由郑律成作曲,一度唱遍大江南北的《保卫大武汉》,虽然简短,但道出了南京沦陷后,武汉在全国抗战中的重要地位。  “七·七事变”后,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实现了第二次历史性的合
期刊
千百年来,勇敢自信的西藏各族人民,以其非凡的创造力,在雪域高原这一方高天厚土上,留下了大量瑰丽灿烂的文明。从语言文字、哲学宗教、藏医藏药、天文历算,到建筑雕塑、音乐歌舞、曲艺服饰等,无不体现出藏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灿烂的西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一颗熠熠生辉的高原明珠,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事关文化传承、历史延续,事关民族团结、祖国统一。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以前,文物保护几乎是空白。1959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