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实现通用技术课程标准提出的教育教学目标,案例教学已成为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的一大亮点。在课堂教学设计中,精选教材中的案例,引用贴近学生身边的、生活中的、社会中的案例,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演示案例,利用实物案例等形式多样的案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出发点,使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以其独特的魅力逐渐提升生命力。
关键词:通用技术;案例;设计;教学
为了实现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经过两年多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案例教学应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必须加以重视和不断的完善。重视案例的使用,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通过丰富的感性走向深刻的理性。为学生提供广泛的问题情境和思考空间,让其主动建构技术相关的知识,理解案例背后的原理、思想和方法,加强学习内容与生活之间紧密的联系,形成对待技术的积极态度和正确使用技术的意识。案例的教学重在对案例的设计,一个精彩的好案例,可以丰富课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课程的有效教学,有利于学生培养技术探究、运用技术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提高技术素养。由此,我对案例的教学与设计从以下几点进行探析:
一、教材中的案例
《通用技术》(苏教版)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的技术和思想方法的案例,虽然这些案例都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但是,我们在教学中要突破传统的观念和方式,不唯书,要根据实际的教学目标、教学情境,精选教材中的案例,把握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引导学生亲历技术学习,用技术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判断力,顺案例这根藤,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找出我们要得到的结论,实现教学目标。
1、案例分析在精不在多。精选案例,深入讨论,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在讨论中获取共识,通过典型案例联系生活实际,不断地发散其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例如,在第一章第一节“技术的价值”中单单技术对人的价值,就有好几个案例,如何选择这些案例呢?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学习通用技术的第一课,设计成功的教案,可以激发学生对通用技术课程的极大兴趣,较好地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对以后的教学非常有利。我选择了教材中的“从火---灯”这个案例,由此提出了问题:人类在“从火---灯”过程中解决了什么需求?技术的发展对人有何影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与分析,从学生们交流中,可以了解到学生不但理解了“技术”的涵义,而且发现了人类变得聪明起来,由此自然地从更高层面上喜欢了爱迪生的故事,深刻地领悟人们在使用技术和技术设计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了智慧、发展了人的价值。
2、案例分析要抓住主要案例,突出重点与难点。用“案例分析”可以轻松地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甚至一些难以表述的内容,老师与学生间也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来进行交流与沟通。例如,在分析“技术的两面性”时,可以列举的案例很多很多,但这一节的学习目标是“理解技术对个人的生活、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因此,只要抓住一两个通过对具有典型意义案例的分析,让学生透过案例的表面信息,看到蕴涵在案例之中的知识原理、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落实“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的学习目标,解决知识上的难点。比如,“环保餐具的设计”看似简单的案例,其中却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技术原理、技术思想和方法。蕴藏着丰富的教育价值,解决了我们在教学中“设计在技术成果转化中的作用”这个难点。
3、案例的选择、分析也是创新。好的案例能引发学生的共鸣,新课程提倡教师灵活使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此在理解教材案例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行案例替换或使用新案例。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案例或新案例进行选择和相应的处理,进行设计、优化,然后以简洁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比如,在“设计的一般原则”这节,每个原则下都有一个“案例分析”。其实,我们只要选择一个案例就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例如,用“多功能台灯”或“手机”作为案例,可以从创新原则、实用原则、经济原则、美观原则、道德原则、技术规范、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让学生讨论分析这几个原则在“多功能台灯”(“手机”)中的相互关联和具体运用。学生在案例讨论及操作过程中“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操作能力。
二、多媒体演示案例
多媒体从视觉、听觉等方面给学生以感官的冲击。我们要积极地合理地运用现代化技术,以现代化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将“案例分析”课件设计成学生学习的导航器,增强“案例分析”本身的交互性和人性化,使“案例分析”能根据教学需要及时进行调度,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合理地进行变化,根据校情、教情、学情合理地施教。例如,在第二章第三节“技术试验及方法”时,给学生播放汽车的碰撞试验,播放宇航员在地面进行的一些模拟训练等音像资料。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试验方法,认识到进行技术试验的重要性。多让学生接触一些感性的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从好奇开始,慢慢的培养学生对技术试验的兴趣。
三、学生身边和生活中、社会中的案例
1、学生身边生动实在的富有地方、时代和生活特色的通用技术课程资源材料,既为学生所熟知,又为学生所喜爱。例如,在“设计中的人机关系”,我引用了同学们最常用的自行车为案例,提问自行车的车把、脚踏板、坐垫、按铃等在设计时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学生很容易地找出这些设计中体现的人机关系所要实现的目标。同样,也可以选用学生的课桌椅:“你们觉得我们教室里的课桌椅有没有实现这些目标?可以改进吗?”学生当场就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改进方案。其实,人机关系到处都有,教学设计时一定要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比如可以让学生现场开关一下教室的门,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考察现代桥梁、交通路口的红绿灯。
2、社会、生活中的案例,既可以促进学生对当地经济、技术、人文、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又可以培养学生经常注意观察生活的习惯、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唤起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不但为学好通用技术学科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且也可以促进学生在其他学科学习中的发展。
四、实物案例
通用技术是一门新学科,现有的教具不多,教师应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和技术自制一些教具或应用一些生活用品和技术产品服务于我们的教学。例如,我在上“方案的构思方法”时,自己制作一个“可折叠小板凳”,不仅为学生提供生动、直观的情境,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有效地突破了重点,解决了难点。在“探究结构”的教学中,我利用相机的“三脚架”和“重垂线”演示了“重心的垂线位置与结构稳定性的关系”。在《技术与设计1》第七章中关于“工艺”的讲解,学生刚接触“工艺”这个词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我特意从老家的邻居借来了一个木桶,通过分析“木桶的质量与制作工艺”案例,使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了木桶的加工工艺、装配工艺以及这些工艺在保证木桶质量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以上是我这几年在教学中进行“案例分析”设计的探析。案例的合理使用,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广泛的问题情境和思考空间,让其主动建构技术相关的知识,理解案例背后的原理、思想和方法,同时还能加强学习内容与生活之间紧密的联系,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通过丰富的感性走向深刻的理性。使学生形成对待技术的积极态度和正确使用技术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共通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顾建军.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目标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3]王柏庐.走进中学IT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通用技术;案例;设计;教学
为了实现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经过两年多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案例教学应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必须加以重视和不断的完善。重视案例的使用,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通过丰富的感性走向深刻的理性。为学生提供广泛的问题情境和思考空间,让其主动建构技术相关的知识,理解案例背后的原理、思想和方法,加强学习内容与生活之间紧密的联系,形成对待技术的积极态度和正确使用技术的意识。案例的教学重在对案例的设计,一个精彩的好案例,可以丰富课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课程的有效教学,有利于学生培养技术探究、运用技术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提高技术素养。由此,我对案例的教学与设计从以下几点进行探析:
一、教材中的案例
《通用技术》(苏教版)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的技术和思想方法的案例,虽然这些案例都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但是,我们在教学中要突破传统的观念和方式,不唯书,要根据实际的教学目标、教学情境,精选教材中的案例,把握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引导学生亲历技术学习,用技术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判断力,顺案例这根藤,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找出我们要得到的结论,实现教学目标。
1、案例分析在精不在多。精选案例,深入讨论,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在讨论中获取共识,通过典型案例联系生活实际,不断地发散其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例如,在第一章第一节“技术的价值”中单单技术对人的价值,就有好几个案例,如何选择这些案例呢?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学习通用技术的第一课,设计成功的教案,可以激发学生对通用技术课程的极大兴趣,较好地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对以后的教学非常有利。我选择了教材中的“从火---灯”这个案例,由此提出了问题:人类在“从火---灯”过程中解决了什么需求?技术的发展对人有何影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与分析,从学生们交流中,可以了解到学生不但理解了“技术”的涵义,而且发现了人类变得聪明起来,由此自然地从更高层面上喜欢了爱迪生的故事,深刻地领悟人们在使用技术和技术设计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了智慧、发展了人的价值。
2、案例分析要抓住主要案例,突出重点与难点。用“案例分析”可以轻松地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甚至一些难以表述的内容,老师与学生间也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来进行交流与沟通。例如,在分析“技术的两面性”时,可以列举的案例很多很多,但这一节的学习目标是“理解技术对个人的生活、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因此,只要抓住一两个通过对具有典型意义案例的分析,让学生透过案例的表面信息,看到蕴涵在案例之中的知识原理、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落实“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的学习目标,解决知识上的难点。比如,“环保餐具的设计”看似简单的案例,其中却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技术原理、技术思想和方法。蕴藏着丰富的教育价值,解决了我们在教学中“设计在技术成果转化中的作用”这个难点。
3、案例的选择、分析也是创新。好的案例能引发学生的共鸣,新课程提倡教师灵活使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此在理解教材案例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行案例替换或使用新案例。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案例或新案例进行选择和相应的处理,进行设计、优化,然后以简洁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比如,在“设计的一般原则”这节,每个原则下都有一个“案例分析”。其实,我们只要选择一个案例就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例如,用“多功能台灯”或“手机”作为案例,可以从创新原则、实用原则、经济原则、美观原则、道德原则、技术规范、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让学生讨论分析这几个原则在“多功能台灯”(“手机”)中的相互关联和具体运用。学生在案例讨论及操作过程中“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操作能力。
二、多媒体演示案例
多媒体从视觉、听觉等方面给学生以感官的冲击。我们要积极地合理地运用现代化技术,以现代化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将“案例分析”课件设计成学生学习的导航器,增强“案例分析”本身的交互性和人性化,使“案例分析”能根据教学需要及时进行调度,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合理地进行变化,根据校情、教情、学情合理地施教。例如,在第二章第三节“技术试验及方法”时,给学生播放汽车的碰撞试验,播放宇航员在地面进行的一些模拟训练等音像资料。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试验方法,认识到进行技术试验的重要性。多让学生接触一些感性的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从好奇开始,慢慢的培养学生对技术试验的兴趣。
三、学生身边和生活中、社会中的案例
1、学生身边生动实在的富有地方、时代和生活特色的通用技术课程资源材料,既为学生所熟知,又为学生所喜爱。例如,在“设计中的人机关系”,我引用了同学们最常用的自行车为案例,提问自行车的车把、脚踏板、坐垫、按铃等在设计时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学生很容易地找出这些设计中体现的人机关系所要实现的目标。同样,也可以选用学生的课桌椅:“你们觉得我们教室里的课桌椅有没有实现这些目标?可以改进吗?”学生当场就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改进方案。其实,人机关系到处都有,教学设计时一定要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比如可以让学生现场开关一下教室的门,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考察现代桥梁、交通路口的红绿灯。
2、社会、生活中的案例,既可以促进学生对当地经济、技术、人文、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又可以培养学生经常注意观察生活的习惯、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唤起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不但为学好通用技术学科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且也可以促进学生在其他学科学习中的发展。
四、实物案例
通用技术是一门新学科,现有的教具不多,教师应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和技术自制一些教具或应用一些生活用品和技术产品服务于我们的教学。例如,我在上“方案的构思方法”时,自己制作一个“可折叠小板凳”,不仅为学生提供生动、直观的情境,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有效地突破了重点,解决了难点。在“探究结构”的教学中,我利用相机的“三脚架”和“重垂线”演示了“重心的垂线位置与结构稳定性的关系”。在《技术与设计1》第七章中关于“工艺”的讲解,学生刚接触“工艺”这个词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我特意从老家的邻居借来了一个木桶,通过分析“木桶的质量与制作工艺”案例,使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了木桶的加工工艺、装配工艺以及这些工艺在保证木桶质量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以上是我这几年在教学中进行“案例分析”设计的探析。案例的合理使用,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广泛的问题情境和思考空间,让其主动建构技术相关的知识,理解案例背后的原理、思想和方法,同时还能加强学习内容与生活之间紧密的联系,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通过丰富的感性走向深刻的理性。使学生形成对待技术的积极态度和正确使用技术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共通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顾建军.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目标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3]王柏庐.走进中学IT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