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传统音乐与商业价值的平衡

来源 :文化产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hong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试从客家山歌剧的发展现状出发,结合客家山歌剧的历史文化背景,对传统音乐在现代都市中的生存样态及可能性进行探究,从而寻找传统音乐与商业价值的平衡。
  关键词:客家山歌剧;传统音乐;生存样态;商业价值;平衡;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2-00-02
  客家山歌是客家地区主要的音乐方式,客家人用以表达情感和对生活的倾诉。从山歌到山歌剧的发展有30多年历史,这样的演变是对传统山歌的一种传承以及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客家山歌的研究,从音乐、文学、影响、比较、歌手到传承研究,学术视野比较开阔,成果质量也有较大提升。但从广度看,这些研究成果还远未涵盖客家山歌丰富多彩的方方面面,成果主要是文学上,并且是共时性的研究;从深度看,大多数研究者面对的是记录整理过的客家山歌,而且研究方法基本上是通行于古典文学、作家文学研究中的书面文学范式,从而难以把握作为口头文学的客家山歌。由于山歌原本是在山间演唱,随着生活环境的转变,山歌被编排成山歌剧目,在舞台上上演,使山歌剧初具雏形。山歌剧是解放后诞生的剧种,所以在艺术形式、变现手法、表现手法等方面尚不成熟。而面对当下经济飞速发展的环境,传统音乐必须进行适当的包装,才能更好地“走下去”。
  一、客家山歌剧与市场化的关系
  基于这样一个社会大环境,艺术管理要让传统艺术健康发展,如何让传统音乐能更繁荣的发展下去成了艺术管理的主要使命之一。就目前山歌剧的发展现状来看,尚未达到普及的目标。传统音乐与商业是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复杂关系的。其中主要存在几点矛盾:
  (一)文化背景的差异
  众所周知,山歌剧的诞生是由山歌演变过来的,它存在着文化背景的差异。山歌剧目前的主要剧目大多是以客家的文化背景作为创作的主要来源,如《等郎妹》,就是以客家特有的一种婚姻习俗——等郎妹为创作原型,创作出一连串的客家故事。而作为从未接触过传统客家文化的人来说,对等郎妹的背景是需要结合历史解释来观看这出剧目的。由于存在生活环境上的差异,客家山歌剧的普及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限制。那么就如何将客家文化最大的传播以及传承的问题上,政府和民间组织已开展了一系列相应的活动和措施,如建造了客家文化博物馆,对群众免费开放,作为梅州的旅游风景之一,而在2006年5月20日,客家山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也陆续举办了各种各样的客家盛事,如:由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与台湾中央大学客家学院主办的“走进客家社会——海峡两岸青年大学生田野研习营”、“客家文化研究生学术论坛”等,,2010年上海世博会“广东周”文艺展演活动中,现场由市山歌剧团副团长、国家二级演员杨苑玲,国家一级演员王映楼对唱《喜事好运滚滚来》,以动听的客家山歌和精湛的演唱技艺赢得了来自海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这些活动都体现了客家人对客家文化传承的重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这并不是普及的最佳状态,据了解,对客家山歌剧乃至客家文化的关注大多局限在客家地区,而非客家地区的人对客家文化尚达不到感兴趣的层面,谈何关注度?这主要是因为主流社会对客家文化没有足够的关注,而这种关注度实际上就是对客家文化的市场支撑。同时,这使客家文化无法更轻松地走下去。
  (二)年龄层问题
  就目前的发展来看,客家山歌剧的传承出现了严重的断层现象,《等郎妹》、《山魂》等近年来颇受欢迎的剧目的受众群大多是中老年人。而青少年一代较少关注山歌剧,客家山歌历来由民间口头传承,现在,唱山歌的队伍严重老化,不少优秀山歌手相继去世。青少年对唱山歌、听山歌缺乏兴趣,山歌演唱后继乏人的情况日趋严重。生存在高楼林立的今天,大多数年轻人对客家音乐已经缺乏兴趣。具有强烈意识的传统文化与年轻一代的接受心理已经产生了“代沟”,这是不争的事实。对于客家山歌剧的传承需要针对年龄层作出相应的包装,例如戏剧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在演员的年龄上作出较大的调整,大多数演员采用的都是年轻人,使得演员与年轻观众之间的距离拉近,尽可能地使戏剧与观众之间的距离降到最低。
  (三)创作背景
  创作是文化传承上较为关键的一点,没有足够吸引人的创作就没有足够的关注。所以上面所说的断层问题和文化背景差异都取决于創作。想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必须结合当下年轻人对主流文化的关注内容,顺应市场的需求,又必须使其受市场化、商业化趋势的影响降到最低。说到底,终究是要了解市场,市场需要什么,年轻观众需要什么。作为一个缺乏积累的年轻剧种,想要更好地传承下去,更要结合年轻时尚的元素,不应让创作绑上历史与文化的枷锁。
  综上所述,客家山歌剧想要与市场紧密结合还需要将这3点矛盾最小化,不应纠结于历史和文化,更多的着力点应放在创新与时尚上面。
  二、神秘与时尚牌
  这是一个充满了时尚味的社会,凡是时尚的事物都会被无限传播开来,中国现在出现了很多将传统艺术时尚化,流行化的作品,也出现了很多具有中国风的流行事物,并且受到了大多数年轻人的追捧。因为时尚与年轻人更亲密,并且相对于原始的传统文化更贴近生活,更容易被接受,也更具参与性。公众对艺术的参与度越高,传播的范围越广。
  但由于音乐是需要有鉴赏能力的。目前市场上出现了很多伪艺术品,暂且称为伪艺术品,价格高昂却没有显著的艺术价值,在流行度和时尚度上需要具有鉴赏能力的把握。所以在鉴赏能力尚属欠缺的时代,这些伪艺术品打乱了艺术市场的趋势,使得真正有艺术价值的艺术品沦为非主流艺术。
  就山歌剧的发展来看,山歌剧本身具有神秘一大特色,由于不被公众所了解,成为了小众人的消遣娱乐。文化的永续经营,不应是纯粹的理念倡导,而需要一个具体的场所累积经营与操作。现存于全国各地的文化小区,多数全心拼经济而全然放弃拼文化。对于文化的复兴来说,这些小区都是族群的思维“闲置空间”。文化的都市化,能够唤起人们对家乡文化的热情,从流行音乐回归传统音乐,从都市摇滚回归农村生机的探索,从自我的城市边缘呐喊到家族情感的追寻……这种文化模式的推行,其目在于让民族文化都能有可持续之发展,有自主性的坚持,有文化独特性的彰显,有文化产品的创新,有文化创作学习机制的建立,更强调与世界华人一同分享民族文化的价值。商业化与市场化是有区别的。但现在很多生产者将商业化与市场化划成等号,变成了有市场便有盈利。导致了更多的生产者以盈利为目的,将艺术扭曲为商品。而山歌剧是新剧种,尚未被商业化侵蚀,虽然神秘乃山歌剧一大特色,但不必过于神秘,仿佛还是在山间劳作的一种习俗,这样的影响力是相当有限的。在顺应市场需求方面是缺乏时间的检验的。山歌剧更多的是靠各种文化基金会在传播,众所周知,基金会是属于非营利性的公益组织,主要还是在公益方面,避免了山歌剧被“商业化“。我倒觉得这是一条可以发展下去的道路,基金会有能力提供艺术面向市场化的一个重要环节——期刊。目前在客家地区广东音乐人中已有人致力于这方面的运作,叶惠薇在《今日的客家山歌》中列举、介绍了今日客家山歌创作手法、内容、表演形式、唱腔等变化,认为这些不但没有影响客家山歌的风格, 反而使这朵山歌之花开放得更加绚丽多彩。他们大多是致力于客家山歌剧这方面的创作。对山歌剧的神秘是了如指掌,可对时尚可以说是一无所知。所以如何能让山歌剧时尚的走下去,还需要有一大批的走出去的人。   总之,山歌剧的发展道路无疑是极富开拓性和挑战性的。艺术家们在保留自己思想和艺术追求的同时,不能忽略观众的欣赏情趣。要走下去是个很大的问题,现在生活化境的转变,是否能保存住山歌剧“山”的味道,而又要如何保存,是有待艺术家们去研究的。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政府组织了大规模的民间歌谣的挖掘、收集和整理等工作,不少人也选编了很多客家山歌集。在这样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加上民间文化越来越受到世人关注,客家山歌研究进入发展阶段,很有建树。而从艺术管理的角度出发,艺术管理的目标实现与艺术市场化是相辅相成的,无论是市场化还是商业化,都需要有一个考量的标准,只有有了标准,才能将艺术市场规范化,才能处理好艺术与商业之间的复杂关系。除了要具有良好的鉴赏能力外,根据这门艺术自身的特点寻找适当的管理模式与市场化方式,才是艺术与商业化价值的平衡切入点。
  參考文献:
  [1]南歌著《 民俗曲艺一客家音乐》中“ 广东客家山歌剧音乐”.台湾艺术出版社
  [2]刘佐泉.《客家历史与传统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3]吕骥《关于山歌和山歌剧的发展问题》民族民间音乐研究1983第.2期
  [4]温萍《对山歌剧及其音乐发展的初探》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85第.z1期
  [5]陈勋华《陈勋华《山歌剧音乐纵横谈》歌剧艺术1989第.4期
  [6]陈晓春《同中求异、变异为新——浅谈山歌剧的特点及其发展》歌剧艺术1989第.4期
  [7]华永建《雅俗共赏的客家山歌剧《啼笑冤家》》中国戏剧1994第.1期
  [8]徐秋菊《试论山歌剧表演及其兼容性》广东艺术2002第3期
  [9]陈昌环《山歌剧该走哪条路》广东艺术2000第4期
  [10]廖武《山歌剧《等郎妹》灵魂的颤栗 凄美的典仪》广东艺术2002第6期
  [11]方尤瑜《别出机杼 自显秋色——山歌剧《等郎妹》文学文本解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3第2期
  [12]布南《好听好看 雅俗共赏——观山歌剧《等郎妹》》南国红豆2003第2期
  [13]林文祥《山歌剧《等郎妹》创作浅悟》中国戏剧2003第5期
  [14]林文祥《谈山歌剧的定位和发展 》广东艺术2006第1期
其他文献
摘 要:伴随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工程水平获得了整体性进步。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作为当前基础工程关键性技术,其质量高低,尤其是性能稳定性对于建筑行业施工质量具有决定性意义。基于此,本文结合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条件和注意事项,对其在建筑工程施工当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深基坑支护;施工条件;设计方案  一、工程概况及施工条件  (一)工程概况  濮阳龙丰电厂2×660MW机组上大压小
期刊
摘 要: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十八大报告的应有之义,是努力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根本举措。为全面摸清近三年来曹县农村文化建设情况,有力推进政府各项文化惠民工程的有效实施,尽快建设适应农村发展、符合群众需求的基层文化发展模式专题调研活动,我们对我县农村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困难及问题进行了认真调研分析,并形成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对策。  关键
期刊
摘 要:本文从景颇族民族舞蹈的起源和民族信仰出发,分析了景颇族的民族舞蹈内涵,然后从丧葬舞蹈和目瑙纵歌论述了景颇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关键词:景颇族;民族舞蹈;内涵;风格;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2-00-01  舞蹈的体态、动作和动作修饰,以及队形和舞具的变化是人们在历史进程中,通过一代接一代的对舞蹈传统的不断认识,在保留基本风格韵律不变的情况下,表现出对社会变迁和生活方
期刊
摘 要:本文从陇川景颇族舞蹈的起源出发,以丧葬舞蹈和目瑙纵歌以为介绍了景颇舞蹈的特点。最后从机制,方式以及民生方面提出了做好陇川景颇族舞蹈传承的关键。  关键词:景颇族;舞蹈;内涵;传承;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2-00-01  陇川县是我国景颇族最大的聚居地,共有景颇族4.7万人。景颇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陇川景颇族舞蹈多以打击乐器为伴奏,再配以长刀、手帕、扇子等作为道具
期刊
摘 要: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乡镇文化站的地位显得格外重要。它不仅能够丰富乡村居民的闲余的文化生活,同时能够推动我国整个文化事业的进步和发展。然而在当今社会文化环境中,经济水平不断发展,文化的进步速度却远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也正因此我国乡镇文化站工作中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为使文化站工作更好的进行,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对此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反思和研究,并对当今乡镇文化站建
期刊
摘 要:艺术不再是远距离观看的世界名画,也不仅仅是存在平面的纸张,它可以是一种独特的气味,一种情绪,悄然不觉的走进我们的生活,或者变成一个在售商品,贴近生活,可以通过实践将艺术转化为更有意义的东西。艺术是促成人与世界"相遇"的媒介,艺术家是搭起媒介的桥梁。艺术可以改变周遭环境的意义和性质,使之具有新的意义。  关键词:艺术;多元媒介;三维;公共领域;规律性;意义等;  文章编号:1674-3520
期刊
摘 要:基层群众文化工作是提高基层群众文化水平,丰富基层群众精神生活,促进国民综合素质进步的基础性工作,对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入手,分析了群众文化建设的现状,提出了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对策。  关键字:群众文化建设;意义;现状;对策;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2-00-02  引言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
期刊
摘 要:近年来,我国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成绩斐然,城乡居民文化发展迅速,文化生活狀态改善显著。但是,基层文化的发展整体上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文化预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能同步, “文化迟滞”现象依然大范围、较明显存在,基层文化建设成为了成为当今我国文化事业链中的薄弱环节。因此,研究基层文化建设现状,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意义深远。  关键词: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思考;  文章编号:167
期刊
摘 要:茌平县历史悠久,有着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剪纸是传统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源远流长。怎样利用剪纸元素,服务于现代生活,走出剪纸艺术产业化的特色之路,从而推动整个茌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关键词:茌平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  中图分类号:J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2-00-02  茌平县历史悠久,地理景观独特,文化古迹遍布全境,亦
期刊
摘 要: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广大乡镇群众物质生活的日趋丰富,对于净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迫切,目前的精神生活已经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针对我国乡镇群众文化生活的现状,加大乡镇群众文化建设成为当前我国乡镇发展的重点。  关键词:乡镇;群众文化;现状;发展建议;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2-00-01  一、乡镇群众文化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