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历来备受人们的关注。而在这样一个隆重的节日吃什么更是节日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作为幅员辽阔的大国,南北方春节的食俗也各有不同。正是由于春节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这一重要特征,近年来,广大学者对中国南北方的春节饮食做了大量研究。但是鲜有学者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春节“第一餐”做研究。所以,本文运用Fraconni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从概念整合理论的基本原理和运作模式出发,对中国南北方春节“第一餐”的语义整合以及其背后反映的人们的心理运行过程和文化内涵做出认知阐释。
【关键词】:春节;南北方饮食;传统文化;认知;概念整合理论
一、引言:
对于中国人而言,春节在人们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的地位。春节是中华文化的缩影,是中国人溶于血液,深入灵魂的文化沉淀和生活方式的表现形式。古人云:“民以食为天”,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中,饮食文化同样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泱泱大国,南北方的饮食却有着极大的差异,在春节这样一个传统节日上也有特别的体现。例如:南方的大多数地区在除夕夜会吃年糕,寓意在新的一年“节节高升”;北方的大多数地区在除夕夜吃饺子,寓意“更岁交子”。透过南北方春节的“第一餐”,我们可以强烈的感受到文化的差异和人们的心理认知。
二、南北方饮食:
1.1 南北方饮食差异:
总体来看,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南北方的饮食差异:南米北面和南甜北咸。南方人爱米饭,北方人喜爱面食。这一点的主要原因与南北方的农业生产结构不同有关。我国南方的气候高温多雨,耕地以多水田为主,所以当地的农民因地制宜种植生长习性喜高温多雨的水稻。而我国北方降水较少,气温较低,耕地多为旱地,适合喜干耐寒的小麦生长。所谓“种啥吃啥”,长此以往,便养成了南米北面的饮食习惯。长期以来,我国北方人形成爱吃咸食的習惯,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口重”。我国北方地处暖温带,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和多雨,气温年较差大,在过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难以过冬,同时又舍不得一时“挥霍”掉,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来慢慢“享用”,这样一来,北方大多数人也养成了吃咸的习惯。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比起北方来,蔬菜更是一年几茬。南方人被糖类“包围”,自然也就养成了吃甜的习惯。
1.2 对比南北方春节“第一餐”: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春节饮食习俗各不相同,春节第一餐,丰富多彩,各有特色,饶有情趣。不管人们吃什么,都表达着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良好的祝愿。
除夕夜,家家团聚吃年夜饭。一般来说,北方人包水饺,南方人吃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谐音“年高”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年夜菜肴,也因各地风俗而异。苏州人喜欢选用起名吉利的蔬菜,黄豆芽名为“如意菜”,花生称为“长生果”荠菜谐音“聚财”。绍兴除夕夜有一碗“鲞冻肉”,晚上摆个白鲞头,寓意“有想头”。绍兴人的春节第一餐必少不了一道“鲞鱼”,但是不能动筷,以示年年有余。河南的一些地区,春节的第一餐除了有水饺,还用吃面条同煮的饭,谓之“金丝穿元宝”,以图吉利。湖北地区春节第一餐要喝鸡汤,象征“福泰平安”;主要劳力吃鸡爪,意味着“新的一年要抓财”;有希望的后生之辈吃鸡翅膀,寓意“能展翅高翔”。湖南的大部分地区春节的第一餐必须要吃年糕,寓意“一年比一年好”。居住在湖南的苗族人,春节第一餐吃甜酒和粽子,寓意“生活甜蜜,五谷丰收”。在广东地区,春节第一餐要吃万年粮,即在春节这一天,淘出或蒸出足够春节三天全家够吃的饭菜,寓“在即将到来的新的一年里,不愁吃喝”之意。广西壮族人,春节第一餐要吃甜品,表示新的一年,生活美好,甜蜜如意。福建闽南人,春节第一餐必吃面条,寓意“年年长久”。江浙一带地区,第一餐吃由韭菜、芹菜、竹笋等组成的春盘,寓意“勤劳长久”。安徽的部分地区,第一餐要咬一口萝卜,名为“咬春”,可“除菌防病,新年健康”。台湾地区,春节第一餐吃“长年菜”,这是一种苦味菜,菜中夹带着细长的粉丝,寓意“绵绵不断,长生不老”。
三、概念整合理论下的南北方春节“第一餐”:
1.1 概念整合理论的基本原理:
Lakoff & Johnson(1980)的 Metaphors We Live By 这部认知语言学的开山之作引发了语言学研究认知论和方法论的革命。五年后,Fauconnier(1985)提出了“心智空间理论”,开始了对语言后面认知冰山的探索,在发表大量著述的同时,同他的同事们一道发展了概念整合理论,为人类语言认知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概念整合也称融合理论,是探索意义构建信息整合的理论框架(Fauconnier & Turner,2002),它涉及到心智空间网络动态认知模型合并的运作过程(Fauconnier,1994),概念整合理论对于我们如何学习,如何工作,如何思维,如何生活发挥着中心作用。我们正是依靠概念整合来理解意义,不断创新发明,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概念世界,因此,概念整合观也是认知语言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理论。概念整合是四个心智空间探索意义构建特别是实时意义构建信息整合的理论框架(Fauconnier & Turner, 2002)。概念整合理论以心智空间为基本单位,建立输入空间I,输入空间II,类属空间,整合空间四个空间,通过投射、映射和动态模拟彼此连接起来,产生新的关系和构造,最终形成新意义和新概念,动态的,创造性的认知活动。概念整合的本质是关系的整合,有糅合型的和截塔型两种情况,在5个“最优性原则”的限制下可以最有效地发挥作用,在认知方面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和说服力。
1.2 概念整合理论的运行模式:
“概念整合”是人类把来自不同空间的输入信息有选择的提取其部分意义整合起来而成为一个新概念结构的一系列认知活动。任何概念的形成都要经过人的心智空间对输入信息的加工和整合,这个加工过程就是对输入信息的认知处理过程,也是输入信息对人的心智空间已存信息的激活的过程。基于这样的基本认识,Fauconnier & Turner(2002)提出了四空间论,并指出概念整合是在四个基本空间中进行的。概念整合理论是建于一定的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神经学基础之上的,对于各领域的意义构建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输入空间的部分结构被投射到整合空间,整合空间将输入信息进行整合加工产生了新创结构,新创结构产生于相互关联的三个途径:
组合:是三个过程中最简单的。它将两个以上的输入空间投射组合起来并在输入空间之间形成以前不存在的新关系。
完善:认知和文化模型背景框架知识使构造结构投射于输入整合,这里输入是整合中较大的自身包括的结构。当部分表征投射到合成空间时,可能会激活附加的概念结构图示,或者当合成空间中的结构与人的长期信息记忆相匹配时,一些隐性信息会自动的被激活。
精致:整合中的结构可以被精致加工,这种精致加工是种“连续整合”,根据其自身新创逻辑,运用人类的想象力进行连续整合。(Fauconnier, 1997)
1.3 概念整合理论分析南北方春节“第一餐”:
概念整合理论是潜意识的普遍认知活动,对南北方春节“第一餐”差异的理解正是利用了概念整合理论对其内容动态的解读,将截然不同的输入空间进行整合。概念整合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对春节“第一餐”的分析至少需要两次整合过程,每次整合过程都以上次的整合结果为基础。在我们对春节“第一餐”的理解过程中,对输入的前半部分信息与最初的理解在合成空间里产生层创结构,而层创结构的产生就标志着概念整合的完成。
本文采用Fauconnier & Turner(1998)在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 中提出的且满足以上优化原则的概念整合网络的四个子网络:单一框架网络,框架网络,共享网络来分析对春节“第一餐”的理解。
1.3.1 单一框架网络与春节“第一餐”理解:
单一框架网络是概念整合网络四个子网络中最基本最简单的一种,它涉及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和一个合成空间。其中一个输入空间存在于一个抽象的框架内,而另一个输入空间不包括组织框架,只有用来填充的具体元素。心理空间的组织性框架是一种明确规定的相关活动、事件和参与者特征,抽象框架因其不是组织性框架而不能明确规定相关活动和参与者特征。
例(1):水饺对应“元宝”
要充分理解兩者之间的联系需要构建两个输入空间,输入空间1“水饺”和输入空间2“元宝”。输入空间1的所有特征(水饺形似元宝,北方春节团圆饭必吃,馅中包含各种丰盛的食材等)可被激活的“水饺”框架,输入空间2中有关“元宝”的具体场景诸如“财富的象征,与水饺相似,古代代表货币的一种”等成分被投射到合成空间。类属空间的共有图式结构将两个输入空间之间的跨空间映现投射到现有的合成空间,就完成了概念整合运作的第一步——合成。在此基础上,所有有关对水饺和元宝的背景知识以及人们在春节“第一餐”全家包水饺欢度春节的理解被投射到合成空间进行完善。最后在合成空间里进行一系列的复杂认知活动并进行扩展,即输入空间2里面有关元宝的成分加入到输入空间1中水饺的关系的抽象框架里,于是水饺的一些特征在合成空间中与元宝的一些特征进行融合,便产生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春节“第一餐”不可缺少的水饺。
1.3.2 框架网络与春节“第一餐”的理解:
Fauconnier & Turner(1998)认为,在框架网络中,所有的四个心理空间都共享一个抽象的组织框架,因此,四个心理空间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是相同的,而且两个输入空间中的元素很容易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
例(2):广东地区春节“第一餐”吃“万年粮”,寓意在“新的一年不愁吃喝”
要充分理解这一寓意,必须要对万年粮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万年粮起始于除夕预沟数日炊用之米,于新年可支许时,供奉在案头,名曰“万年粮”。在这四个心理空间中,类属空间的结构是“万年粮是各类炊用之米”,因此共享的组织框架是“食物”。输入空间1是有关万年粮的认知域,输入空间2是有关不愁吃喝的认知域,类属空间中的抽象结构决定了输入空间1、2中的元素是一一对应的。“万年粮”与“食物”对应,“万年粮”与“不愁吃喝”也是对应的,这就完成了整合的第一步:组合。“万年粮”这一基本概念的激活,连同新组合,共同投射到合成空间,完成了整合的第二步:完善。在合成空间中“万年粮”与“不愁吃喝”合而为一,构建了新的意义,广东人在春节“第一餐”中必吃“万年粮”,为了表达在新的一年不愁吃喝,全家幸福的美好祝愿。从而新意义的构建完成了概念整合的最后一步:发展。
1.3.3 共享网络与春节“第一餐”的理解:
例(3)安徽的部分地区,第一餐要咬一口萝卜,名为“咬春”,可“除菌防病,新年健康”。
这个例子让读者即时构建两个临时的心理空间:首先是“萝卜”这个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背景框架,包括萝卜的形状、颜色、收割时间等,其次是对“咬春”的理解,这个心理空间中包括了春天的特点,对春天的展望,春天预示的内容等。输入空间中包含很多的成分,在进行概念整合时,只是选择相关的成分投射到合成空间中去,例如,在此“萝卜”的颜色和“春天的特点”相关联,共享一个类属空间。两个空间向合成空间投射相关的结构,合成空间采用“萝卜”的组织性框架,分别吸取两个输入空间的相关成分。
四、结论:
概念整合作为一种普通的认知模式,离不开心理空间的复合和映射。这种心理空间的复合和映射就是一种新的概念化的过程,是一种利用就知识,旧有经验描述新的经验,形成和理解新概念的过程。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而春节“第一餐”在春节又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通过概念整合的认知过程,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春节“第一餐”的寓意,不仅检验了人类概念认知体系的灵活性,也使我们对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有了更深的思考。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 & Turner, 1998. Principles of Conceptual Integration. Discourse and Cognition: Bridge the Gap.
[2] Fauconnier & Turner, 1998. 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 Cognitive Science, 22(2), 133-187.
[3] Fauconnier,G. Mental Space: 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4]Lakoff,G. Metaphor We Live B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5]胡壮麟,姜望琪。《语言学高级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束定芳。《隐喻学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7]王正元。《概念整合理论的发展与理论前沿》。成都: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
【关键词】:春节;南北方饮食;传统文化;认知;概念整合理论
一、引言:
对于中国人而言,春节在人们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的地位。春节是中华文化的缩影,是中国人溶于血液,深入灵魂的文化沉淀和生活方式的表现形式。古人云:“民以食为天”,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中,饮食文化同样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泱泱大国,南北方的饮食却有着极大的差异,在春节这样一个传统节日上也有特别的体现。例如:南方的大多数地区在除夕夜会吃年糕,寓意在新的一年“节节高升”;北方的大多数地区在除夕夜吃饺子,寓意“更岁交子”。透过南北方春节的“第一餐”,我们可以强烈的感受到文化的差异和人们的心理认知。
二、南北方饮食:
1.1 南北方饮食差异:
总体来看,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南北方的饮食差异:南米北面和南甜北咸。南方人爱米饭,北方人喜爱面食。这一点的主要原因与南北方的农业生产结构不同有关。我国南方的气候高温多雨,耕地以多水田为主,所以当地的农民因地制宜种植生长习性喜高温多雨的水稻。而我国北方降水较少,气温较低,耕地多为旱地,适合喜干耐寒的小麦生长。所谓“种啥吃啥”,长此以往,便养成了南米北面的饮食习惯。长期以来,我国北方人形成爱吃咸食的習惯,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口重”。我国北方地处暖温带,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和多雨,气温年较差大,在过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难以过冬,同时又舍不得一时“挥霍”掉,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来慢慢“享用”,这样一来,北方大多数人也养成了吃咸的习惯。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比起北方来,蔬菜更是一年几茬。南方人被糖类“包围”,自然也就养成了吃甜的习惯。
1.2 对比南北方春节“第一餐”: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春节饮食习俗各不相同,春节第一餐,丰富多彩,各有特色,饶有情趣。不管人们吃什么,都表达着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良好的祝愿。
除夕夜,家家团聚吃年夜饭。一般来说,北方人包水饺,南方人吃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谐音“年高”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年夜菜肴,也因各地风俗而异。苏州人喜欢选用起名吉利的蔬菜,黄豆芽名为“如意菜”,花生称为“长生果”荠菜谐音“聚财”。绍兴除夕夜有一碗“鲞冻肉”,晚上摆个白鲞头,寓意“有想头”。绍兴人的春节第一餐必少不了一道“鲞鱼”,但是不能动筷,以示年年有余。河南的一些地区,春节的第一餐除了有水饺,还用吃面条同煮的饭,谓之“金丝穿元宝”,以图吉利。湖北地区春节第一餐要喝鸡汤,象征“福泰平安”;主要劳力吃鸡爪,意味着“新的一年要抓财”;有希望的后生之辈吃鸡翅膀,寓意“能展翅高翔”。湖南的大部分地区春节的第一餐必须要吃年糕,寓意“一年比一年好”。居住在湖南的苗族人,春节第一餐吃甜酒和粽子,寓意“生活甜蜜,五谷丰收”。在广东地区,春节第一餐要吃万年粮,即在春节这一天,淘出或蒸出足够春节三天全家够吃的饭菜,寓“在即将到来的新的一年里,不愁吃喝”之意。广西壮族人,春节第一餐要吃甜品,表示新的一年,生活美好,甜蜜如意。福建闽南人,春节第一餐必吃面条,寓意“年年长久”。江浙一带地区,第一餐吃由韭菜、芹菜、竹笋等组成的春盘,寓意“勤劳长久”。安徽的部分地区,第一餐要咬一口萝卜,名为“咬春”,可“除菌防病,新年健康”。台湾地区,春节第一餐吃“长年菜”,这是一种苦味菜,菜中夹带着细长的粉丝,寓意“绵绵不断,长生不老”。
三、概念整合理论下的南北方春节“第一餐”:
1.1 概念整合理论的基本原理:
Lakoff & Johnson(1980)的 Metaphors We Live By 这部认知语言学的开山之作引发了语言学研究认知论和方法论的革命。五年后,Fauconnier(1985)提出了“心智空间理论”,开始了对语言后面认知冰山的探索,在发表大量著述的同时,同他的同事们一道发展了概念整合理论,为人类语言认知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概念整合也称融合理论,是探索意义构建信息整合的理论框架(Fauconnier & Turner,2002),它涉及到心智空间网络动态认知模型合并的运作过程(Fauconnier,1994),概念整合理论对于我们如何学习,如何工作,如何思维,如何生活发挥着中心作用。我们正是依靠概念整合来理解意义,不断创新发明,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概念世界,因此,概念整合观也是认知语言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理论。概念整合是四个心智空间探索意义构建特别是实时意义构建信息整合的理论框架(Fauconnier & Turner, 2002)。概念整合理论以心智空间为基本单位,建立输入空间I,输入空间II,类属空间,整合空间四个空间,通过投射、映射和动态模拟彼此连接起来,产生新的关系和构造,最终形成新意义和新概念,动态的,创造性的认知活动。概念整合的本质是关系的整合,有糅合型的和截塔型两种情况,在5个“最优性原则”的限制下可以最有效地发挥作用,在认知方面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和说服力。
1.2 概念整合理论的运行模式:
“概念整合”是人类把来自不同空间的输入信息有选择的提取其部分意义整合起来而成为一个新概念结构的一系列认知活动。任何概念的形成都要经过人的心智空间对输入信息的加工和整合,这个加工过程就是对输入信息的认知处理过程,也是输入信息对人的心智空间已存信息的激活的过程。基于这样的基本认识,Fauconnier & Turner(2002)提出了四空间论,并指出概念整合是在四个基本空间中进行的。概念整合理论是建于一定的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神经学基础之上的,对于各领域的意义构建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输入空间的部分结构被投射到整合空间,整合空间将输入信息进行整合加工产生了新创结构,新创结构产生于相互关联的三个途径:
组合:是三个过程中最简单的。它将两个以上的输入空间投射组合起来并在输入空间之间形成以前不存在的新关系。
完善:认知和文化模型背景框架知识使构造结构投射于输入整合,这里输入是整合中较大的自身包括的结构。当部分表征投射到合成空间时,可能会激活附加的概念结构图示,或者当合成空间中的结构与人的长期信息记忆相匹配时,一些隐性信息会自动的被激活。
精致:整合中的结构可以被精致加工,这种精致加工是种“连续整合”,根据其自身新创逻辑,运用人类的想象力进行连续整合。(Fauconnier, 1997)
1.3 概念整合理论分析南北方春节“第一餐”:
概念整合理论是潜意识的普遍认知活动,对南北方春节“第一餐”差异的理解正是利用了概念整合理论对其内容动态的解读,将截然不同的输入空间进行整合。概念整合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对春节“第一餐”的分析至少需要两次整合过程,每次整合过程都以上次的整合结果为基础。在我们对春节“第一餐”的理解过程中,对输入的前半部分信息与最初的理解在合成空间里产生层创结构,而层创结构的产生就标志着概念整合的完成。
本文采用Fauconnier & Turner(1998)在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 中提出的且满足以上优化原则的概念整合网络的四个子网络:单一框架网络,框架网络,共享网络来分析对春节“第一餐”的理解。
1.3.1 单一框架网络与春节“第一餐”理解:
单一框架网络是概念整合网络四个子网络中最基本最简单的一种,它涉及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和一个合成空间。其中一个输入空间存在于一个抽象的框架内,而另一个输入空间不包括组织框架,只有用来填充的具体元素。心理空间的组织性框架是一种明确规定的相关活动、事件和参与者特征,抽象框架因其不是组织性框架而不能明确规定相关活动和参与者特征。
例(1):水饺对应“元宝”
要充分理解兩者之间的联系需要构建两个输入空间,输入空间1“水饺”和输入空间2“元宝”。输入空间1的所有特征(水饺形似元宝,北方春节团圆饭必吃,馅中包含各种丰盛的食材等)可被激活的“水饺”框架,输入空间2中有关“元宝”的具体场景诸如“财富的象征,与水饺相似,古代代表货币的一种”等成分被投射到合成空间。类属空间的共有图式结构将两个输入空间之间的跨空间映现投射到现有的合成空间,就完成了概念整合运作的第一步——合成。在此基础上,所有有关对水饺和元宝的背景知识以及人们在春节“第一餐”全家包水饺欢度春节的理解被投射到合成空间进行完善。最后在合成空间里进行一系列的复杂认知活动并进行扩展,即输入空间2里面有关元宝的成分加入到输入空间1中水饺的关系的抽象框架里,于是水饺的一些特征在合成空间中与元宝的一些特征进行融合,便产生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春节“第一餐”不可缺少的水饺。
1.3.2 框架网络与春节“第一餐”的理解:
Fauconnier & Turner(1998)认为,在框架网络中,所有的四个心理空间都共享一个抽象的组织框架,因此,四个心理空间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是相同的,而且两个输入空间中的元素很容易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
例(2):广东地区春节“第一餐”吃“万年粮”,寓意在“新的一年不愁吃喝”
要充分理解这一寓意,必须要对万年粮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万年粮起始于除夕预沟数日炊用之米,于新年可支许时,供奉在案头,名曰“万年粮”。在这四个心理空间中,类属空间的结构是“万年粮是各类炊用之米”,因此共享的组织框架是“食物”。输入空间1是有关万年粮的认知域,输入空间2是有关不愁吃喝的认知域,类属空间中的抽象结构决定了输入空间1、2中的元素是一一对应的。“万年粮”与“食物”对应,“万年粮”与“不愁吃喝”也是对应的,这就完成了整合的第一步:组合。“万年粮”这一基本概念的激活,连同新组合,共同投射到合成空间,完成了整合的第二步:完善。在合成空间中“万年粮”与“不愁吃喝”合而为一,构建了新的意义,广东人在春节“第一餐”中必吃“万年粮”,为了表达在新的一年不愁吃喝,全家幸福的美好祝愿。从而新意义的构建完成了概念整合的最后一步:发展。
1.3.3 共享网络与春节“第一餐”的理解:
例(3)安徽的部分地区,第一餐要咬一口萝卜,名为“咬春”,可“除菌防病,新年健康”。
这个例子让读者即时构建两个临时的心理空间:首先是“萝卜”这个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背景框架,包括萝卜的形状、颜色、收割时间等,其次是对“咬春”的理解,这个心理空间中包括了春天的特点,对春天的展望,春天预示的内容等。输入空间中包含很多的成分,在进行概念整合时,只是选择相关的成分投射到合成空间中去,例如,在此“萝卜”的颜色和“春天的特点”相关联,共享一个类属空间。两个空间向合成空间投射相关的结构,合成空间采用“萝卜”的组织性框架,分别吸取两个输入空间的相关成分。
四、结论:
概念整合作为一种普通的认知模式,离不开心理空间的复合和映射。这种心理空间的复合和映射就是一种新的概念化的过程,是一种利用就知识,旧有经验描述新的经验,形成和理解新概念的过程。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而春节“第一餐”在春节又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通过概念整合的认知过程,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春节“第一餐”的寓意,不仅检验了人类概念认知体系的灵活性,也使我们对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有了更深的思考。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 & Turner, 1998. Principles of Conceptual Integration. Discourse and Cognition: Bridge the Gap.
[2] Fauconnier & Turner, 1998. 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 Cognitive Science, 22(2), 133-187.
[3] Fauconnier,G. Mental Space: 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4]Lakoff,G. Metaphor We Live B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5]胡壮麟,姜望琪。《语言学高级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束定芳。《隐喻学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7]王正元。《概念整合理论的发展与理论前沿》。成都: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