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英美文学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对于人们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优秀的英美文学能够让人们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感悟,也可以激发人们去向内审视自己的心灵和思想,更好地思考人类当前的处境与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详细分析高校英语教育中,大学生在学习英美文学时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在此基础上给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英美文学 高校教育 困难 对策
一、英美文学简介
英国文学源远流长,经历了复杂的产生、发展以及变化的过程。英国文学历经了安格鲁—萨克逊、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以及现代主义等不同阶段,并在一战之后迅速朝着更加多元化和先锋性的方向发展。而美国文学也有着一定的流变,早在19世纪末就已经不再是“英国文学的一个分支”。特别是进入20世纪之后,美国文学开始慢慢成熟起来,并且逐渐发展成一个独立且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族文学种类。二战后的美国文学经历了新旧交替的嬗变,并且保守60年代实验主义的影响和浸润,到了70年代之后,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日趋明显,并且具备了与以往历史时期截然不同、极其鲜明的特征和艺术特点。
二、英美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英美文学史脉络模糊,无法理解的作品线性逻辑关系
很多学生学习英美文学史仅仅着眼于感兴趣的作品和作家的知识点上,不能从英美文学发展的整体脉络长河当中有机地把握某部作品或者某个作家在英美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作用和地位,这导致学生只能孤立地学习英美文学,无法做到融会贯通、灵活掌握的学习程度。其实,英美文学的每个流派、每个时期的作品都不是一座信息孤岛,它们与前人和后人、古今中外的作家、哲学、文化思想以及社会科学研究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教师在教授英美文学时或者学生在学习英美文学时,忽略了对整体英美文学史发展脉络的梳理和融会贯通,那么是无法真正领悟到英美文学的真谛和意义所在的。
(二)中外文化社会背景差距较大,学生产生认知偏差
很多学生学习英美文学史并不能去深度挖掘作品本身所拥有的哲学基础和文化内涵,也无法从时代和民族具体特色的角度去体察作家和作品内容,这就造成了学生与作品之间的距离感。很多学生对英美作家所表达的情感无法认同,对书中所描绘的内容无法产生共鸣,最终使英美文学的学习变得索然无味。
(三)学生脱离作品本身,无法体会原汁原味的文学意境
英美文学的教学问题之一就是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是十分有限的,学生在短短的几十分钟之内只能跟着老师领略到极其浅显的内容,而更多关于作品和作者本身的深层次的内涵和精神要旨还需要学生自己在课后去挖掘和领悟。事实上,在当今互联网高速发展、社会快速运行中,学生群体里鲜有人有毅力与耐力去主动阅读大部头的英美文学作品原著,他们对于英美文学的学习仿佛是都市白领在中午为了饱腹而随便点的快餐,总希望能够在最短的时间记住知识要点以应付考试。但是文学不仅仅是记忆考点,更多的是要学生能够静下心来,走进作品当中去与作者和作品对话,这个过程其实是极为有趣和生动的。但学生们往往不敢也不愿走进这个世界,只是呆呆地站在文学世界的外围,看那些沉重的砖块书望而生畏。
英美文学的内容丰富且多样化,涵盖量十分庞大,但是学生中很少有人能够真正通读英美文学作品本身,特别是涉及一些长篇小说和现代主义小说时,更是少有人把时间和经历用在通读文学作品本身上。这就导致他们的学习和作品本身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即使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了部分原文片段,也不足以支撑他们的所有学习行为,往往还会让学生对文学作品产生偏颇的片面性理解,甚至因为选段的不合理而导致学生对整个作品产生畏惧和厌倦。事实上,在英美文学的学习过程当中,老师只是充当一个“导游”的身份,引导学生走进这个绚烂多彩的文学世界,并对某些著名的“文学景点”简略介绍,最终还是要学生自己去阅读文学作品本身,亲自从文学作品当中撷取能够给自己带来心灵悸动的内容,这才是学习英美文学的真正意义所在。
三、英美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注重对英美文学史的梳理和归纳
英美文学史其实就是学生进入英美文学世界的一幅地图,能够告诉学生应当怎样科学系统地学习英美文学,也为他们标注清晰那些经过时间淘洗之后依然经久不衰的“著名文学景点”。因此教师在教授英美文学时,首先要从宏观的角度带领学生梳理归纳出完整的英美文学史脉络,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拿着这份“宝贵的地图”去探索属于自己的文学瑰宝。
通常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时间的纵向条理和空间的横向联系,来为学生搭建起英美文学世界的经纬。在时间的经线层面上,教师应当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欧洲古代文学的起源、中世纪的流变、文艺复兴中文学对人的重新发现、新古典主义时期文学对于理性和艺术美的呼吁、浪漫主义时期文学的抒情性和对人性的释放、现实主义对人自身生活和社会现实的审视以及现代主义当中那些多元化的认识世界和人类本身的方法和表现手法等。只有让学生在时间的经度当中刻画出准确的时间轴,才能够让他们更好地回味每个时期当中文学作品所蕴含的人学和美学价值。
其次,从空间的维度层面上来看,教师在教授英美文学时也应当帮助学生构建起世界文学史的庞大空间概念。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每个国家的文学都不是孤立存在、片面发展的,而是互相影响、相互借鉴和相互冲突的。因此,教师们应当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文学史空间概念,把亞洲、英美、欧美的其他国家,中东、非洲等不同地区的文学都尽可能驳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例如在学习英美文学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文学时,教师可以将中国五四时期文学家和革命家们的作品与之进行对比联系,周作人、鲁迅、郭沫若等人对于“人的发现”和“人的重新定义”的呼吁,正是充分借鉴和吸收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精神核心理念的一个表现。 (二)结合英美文学文化内涵和哲学体系挖掘文学作品意蕴
中国的文化背景和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有着很大的差别,中国人的哲学观念除了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之外并没有详细地学习和认识过其他的哲学体系。所以,哲学和文化背景认识上的匮乏与浅薄让学生学习英美文学时就显得举步维艰。
从文化背景基础上来看,英美文学的文化源头有两个:第一是主張现世享乐、充分肯定人自身价值和尊重人性的古希腊——罗马神学体系;第二则是强调理性、禁欲主义、崇拜上帝的希伯来——基督教体系。英美文学此后几百年的流变和发展基本上都是这两种文化意识形态之间的对抗与融合。只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英美文学的哲学基础后,才有利于更加系统地引导他们去学习不同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内涵。
此外,从哲学思想的角度来看,英美文学有着丰富而多样化的哲学内涵,秉持不同哲学体系的作家们有着不同的审视世界、观照人生的角度和方法。因此在学习英美文学时,学生们也应当在充分了解作家所秉持的哲学思想体系的基础上去加深对作品本身的理解。例如在学习海明威的作品时,学生不仅需要理解海明威的“硬汉精神”和“冰山理论”,更应该看到海明威受到了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而这一哲学思想的影响也是海明威从1926年开始在《太阳朝阳升起》《永别了,武器》等作品中,对“迷惘的一代”所作出的人生问题的回答的根基。
(三)促进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为学生创造接触作品的机会
文学的学习本身就存在一个“读者塑造”的过程,“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是说明文学作品的形象和内容的最终形成,并不能仅仅靠作家的描述或者课堂老师的传授来实现,同时也需要学生去阅读、去理解、去想象,才能最终形成一个具有永久艺术魅力的人物形象和一个放之四海而皆有意义的、能够引起更多人共鸣的文学作品。但是目前高校进行英美文学教育的方式主要集中在教师课堂讲解上,这种方式不但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极为单一枯燥,无法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所以,如何用多元化的方式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英美文学、探究英美文学世界的欲望,才是高校英美文学教育的重点和难点。
课堂的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都是极为有限的。因此教师需要用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去积极主动地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欣赏文学作品,产生对英美文学的体察和感悟。首先,教师可以利用Mooc、腾讯视频、网易公开课等,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素材,以此延伸他们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此外,还可以通过举行英美文学读书笔记展示、读后感交流、作品赏析交流会、话剧编排等方式来丰富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方式,为他们提供更多与英美文学作品本身亲密接触的机会。其次,针对某些较为高深、复杂的作品,教师可以通过电影视频的方式,让学生观看由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随后再安排学生去阅读原版书籍,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视觉上营造出对于作品的感官认识,更有利于他们今后对于作品原著的理解。
四、结语
英美文学是人类艺术史上的极为瑰丽的一笔,它充分体现着历代英美文学作家对于人生、自然、社会等多方面的立体性思考,对于人正确认识自身和与外界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学习英美文学,是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感悟人生的一种有效途径。因此,高校教育中应有机地融合英美文学的学习,让学生能够在英美文学的世界当中体悟人类优秀思想结晶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唐一萌,陈艳玲.论英美文学教学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7).
[2]朱维之.外国文学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8.
[3]王珊.浅谈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索[J].语文建设,2017(24).
[4]席楠.应用英语专业英美文学与翻译跨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信息,2018(35).
[5]康海波.试论网络环境下英美文学教学的新思路[J].考试周刊,2016(30).
[6]祁玉龙.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18(06).
(作者简介:纪凡,女,硕士,辽宁建筑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责任编辑 刘冬杨)
关键词:英美文学 高校教育 困难 对策
一、英美文学简介
英国文学源远流长,经历了复杂的产生、发展以及变化的过程。英国文学历经了安格鲁—萨克逊、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以及现代主义等不同阶段,并在一战之后迅速朝着更加多元化和先锋性的方向发展。而美国文学也有着一定的流变,早在19世纪末就已经不再是“英国文学的一个分支”。特别是进入20世纪之后,美国文学开始慢慢成熟起来,并且逐渐发展成一个独立且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族文学种类。二战后的美国文学经历了新旧交替的嬗变,并且保守60年代实验主义的影响和浸润,到了70年代之后,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日趋明显,并且具备了与以往历史时期截然不同、极其鲜明的特征和艺术特点。
二、英美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英美文学史脉络模糊,无法理解的作品线性逻辑关系
很多学生学习英美文学史仅仅着眼于感兴趣的作品和作家的知识点上,不能从英美文学发展的整体脉络长河当中有机地把握某部作品或者某个作家在英美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作用和地位,这导致学生只能孤立地学习英美文学,无法做到融会贯通、灵活掌握的学习程度。其实,英美文学的每个流派、每个时期的作品都不是一座信息孤岛,它们与前人和后人、古今中外的作家、哲学、文化思想以及社会科学研究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教师在教授英美文学时或者学生在学习英美文学时,忽略了对整体英美文学史发展脉络的梳理和融会贯通,那么是无法真正领悟到英美文学的真谛和意义所在的。
(二)中外文化社会背景差距较大,学生产生认知偏差
很多学生学习英美文学史并不能去深度挖掘作品本身所拥有的哲学基础和文化内涵,也无法从时代和民族具体特色的角度去体察作家和作品内容,这就造成了学生与作品之间的距离感。很多学生对英美作家所表达的情感无法认同,对书中所描绘的内容无法产生共鸣,最终使英美文学的学习变得索然无味。
(三)学生脱离作品本身,无法体会原汁原味的文学意境
英美文学的教学问题之一就是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是十分有限的,学生在短短的几十分钟之内只能跟着老师领略到极其浅显的内容,而更多关于作品和作者本身的深层次的内涵和精神要旨还需要学生自己在课后去挖掘和领悟。事实上,在当今互联网高速发展、社会快速运行中,学生群体里鲜有人有毅力与耐力去主动阅读大部头的英美文学作品原著,他们对于英美文学的学习仿佛是都市白领在中午为了饱腹而随便点的快餐,总希望能够在最短的时间记住知识要点以应付考试。但是文学不仅仅是记忆考点,更多的是要学生能够静下心来,走进作品当中去与作者和作品对话,这个过程其实是极为有趣和生动的。但学生们往往不敢也不愿走进这个世界,只是呆呆地站在文学世界的外围,看那些沉重的砖块书望而生畏。
英美文学的内容丰富且多样化,涵盖量十分庞大,但是学生中很少有人能够真正通读英美文学作品本身,特别是涉及一些长篇小说和现代主义小说时,更是少有人把时间和经历用在通读文学作品本身上。这就导致他们的学习和作品本身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即使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了部分原文片段,也不足以支撑他们的所有学习行为,往往还会让学生对文学作品产生偏颇的片面性理解,甚至因为选段的不合理而导致学生对整个作品产生畏惧和厌倦。事实上,在英美文学的学习过程当中,老师只是充当一个“导游”的身份,引导学生走进这个绚烂多彩的文学世界,并对某些著名的“文学景点”简略介绍,最终还是要学生自己去阅读文学作品本身,亲自从文学作品当中撷取能够给自己带来心灵悸动的内容,这才是学习英美文学的真正意义所在。
三、英美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注重对英美文学史的梳理和归纳
英美文学史其实就是学生进入英美文学世界的一幅地图,能够告诉学生应当怎样科学系统地学习英美文学,也为他们标注清晰那些经过时间淘洗之后依然经久不衰的“著名文学景点”。因此教师在教授英美文学时,首先要从宏观的角度带领学生梳理归纳出完整的英美文学史脉络,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拿着这份“宝贵的地图”去探索属于自己的文学瑰宝。
通常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时间的纵向条理和空间的横向联系,来为学生搭建起英美文学世界的经纬。在时间的经线层面上,教师应当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欧洲古代文学的起源、中世纪的流变、文艺复兴中文学对人的重新发现、新古典主义时期文学对于理性和艺术美的呼吁、浪漫主义时期文学的抒情性和对人性的释放、现实主义对人自身生活和社会现实的审视以及现代主义当中那些多元化的认识世界和人类本身的方法和表现手法等。只有让学生在时间的经度当中刻画出准确的时间轴,才能够让他们更好地回味每个时期当中文学作品所蕴含的人学和美学价值。
其次,从空间的维度层面上来看,教师在教授英美文学时也应当帮助学生构建起世界文学史的庞大空间概念。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每个国家的文学都不是孤立存在、片面发展的,而是互相影响、相互借鉴和相互冲突的。因此,教师们应当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文学史空间概念,把亞洲、英美、欧美的其他国家,中东、非洲等不同地区的文学都尽可能驳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例如在学习英美文学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文学时,教师可以将中国五四时期文学家和革命家们的作品与之进行对比联系,周作人、鲁迅、郭沫若等人对于“人的发现”和“人的重新定义”的呼吁,正是充分借鉴和吸收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精神核心理念的一个表现。 (二)结合英美文学文化内涵和哲学体系挖掘文学作品意蕴
中国的文化背景和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有着很大的差别,中国人的哲学观念除了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之外并没有详细地学习和认识过其他的哲学体系。所以,哲学和文化背景认识上的匮乏与浅薄让学生学习英美文学时就显得举步维艰。
从文化背景基础上来看,英美文学的文化源头有两个:第一是主張现世享乐、充分肯定人自身价值和尊重人性的古希腊——罗马神学体系;第二则是强调理性、禁欲主义、崇拜上帝的希伯来——基督教体系。英美文学此后几百年的流变和发展基本上都是这两种文化意识形态之间的对抗与融合。只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英美文学的哲学基础后,才有利于更加系统地引导他们去学习不同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内涵。
此外,从哲学思想的角度来看,英美文学有着丰富而多样化的哲学内涵,秉持不同哲学体系的作家们有着不同的审视世界、观照人生的角度和方法。因此在学习英美文学时,学生们也应当在充分了解作家所秉持的哲学思想体系的基础上去加深对作品本身的理解。例如在学习海明威的作品时,学生不仅需要理解海明威的“硬汉精神”和“冰山理论”,更应该看到海明威受到了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而这一哲学思想的影响也是海明威从1926年开始在《太阳朝阳升起》《永别了,武器》等作品中,对“迷惘的一代”所作出的人生问题的回答的根基。
(三)促进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为学生创造接触作品的机会
文学的学习本身就存在一个“读者塑造”的过程,“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是说明文学作品的形象和内容的最终形成,并不能仅仅靠作家的描述或者课堂老师的传授来实现,同时也需要学生去阅读、去理解、去想象,才能最终形成一个具有永久艺术魅力的人物形象和一个放之四海而皆有意义的、能够引起更多人共鸣的文学作品。但是目前高校进行英美文学教育的方式主要集中在教师课堂讲解上,这种方式不但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极为单一枯燥,无法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所以,如何用多元化的方式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英美文学、探究英美文学世界的欲望,才是高校英美文学教育的重点和难点。
课堂的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都是极为有限的。因此教师需要用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去积极主动地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欣赏文学作品,产生对英美文学的体察和感悟。首先,教师可以利用Mooc、腾讯视频、网易公开课等,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素材,以此延伸他们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此外,还可以通过举行英美文学读书笔记展示、读后感交流、作品赏析交流会、话剧编排等方式来丰富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方式,为他们提供更多与英美文学作品本身亲密接触的机会。其次,针对某些较为高深、复杂的作品,教师可以通过电影视频的方式,让学生观看由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随后再安排学生去阅读原版书籍,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视觉上营造出对于作品的感官认识,更有利于他们今后对于作品原著的理解。
四、结语
英美文学是人类艺术史上的极为瑰丽的一笔,它充分体现着历代英美文学作家对于人生、自然、社会等多方面的立体性思考,对于人正确认识自身和与外界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学习英美文学,是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感悟人生的一种有效途径。因此,高校教育中应有机地融合英美文学的学习,让学生能够在英美文学的世界当中体悟人类优秀思想结晶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唐一萌,陈艳玲.论英美文学教学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7).
[2]朱维之.外国文学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8.
[3]王珊.浅谈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索[J].语文建设,2017(24).
[4]席楠.应用英语专业英美文学与翻译跨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信息,2018(35).
[5]康海波.试论网络环境下英美文学教学的新思路[J].考试周刊,2016(30).
[6]祁玉龙.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18(06).
(作者简介:纪凡,女,硕士,辽宁建筑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