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求知欲,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去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在物理教学中还应渗透STS教育,开展自主探究活动,以此培养学生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对学生加强德育渗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关键词:初中物理;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课程强调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改变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的也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应以情感为中心、以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为目的。下面是我对新课程的认识和在教学中的经验、体会,谈一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一、新课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分析
修订后的课程标准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由原来的七条修订为五条,分别是:
(1)有学习物理的兴趣,有对科学的求知欲,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乐于探索自然,能领略自然界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及和谐相处的情感。
(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乐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产品中的物理学原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有团队精神。
(3)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4)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勇于创新,有判断大众传媒信息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意识,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勇于放弃或修正不正确的观点。
(5)关注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有保护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这五条目标分别对学习兴趣、科学求知欲、科学探究勇气、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决心、科学态度、合作与交流精神、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观念、环保意识、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培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修改后的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放在了首位,增加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在教学中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方法
1.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求知欲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成长时期,学习情绪容易波动,学习的持久性差,注意力很难长时间地集中,课堂上多设计一些能引起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课堂教学时要注意控制教学内容的难度,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2.创造积极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愉快喜悦的心情,容易使大脑形成优势的兴奋中心,有助于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促进思维、想象、记忆活动的有效进行,而恐惧、烦恼、抑郁的心情则会麻痹、扰乱人的正常心理活动,抑制暂时神经联系的建立,使人的思维、想象、记忆等活动难以正常进行,甚至消失。因此,积极、愉快的学习氛围,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想象、认识、记忆达到良好的情绪状态,能够有力地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创设这样的学习氛围和保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教师要关爱学生。对学生的态度要和蔼可亲,善于鼓励,言行经常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和关心,进而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学生的情绪就会轻松愉快,就会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3.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感情指向和情绪体验的方向
在教学中,教师的积极情感、态度是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积极情感、态度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也是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因此教师以自己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诚、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对学生的一片爱心、对物理学科的深厚感情,去感染、影响学生。课堂上教师的教态要亲切、热情、和蔼可亲,教学语言要生动活泼、富有幽默感,要善于借助表情、体态表达情感。教学方式、方法要直观,语言要准确、生动、形象、富有幽默感和感染力。运用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能,把爱心、微笑、激励带进课堂,形成平等、宽容、相互理解和尊重的格调,营造一种民主、愉悦的氛围,使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活动状态,才能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规律。
4.渗透STS教育,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STS教育为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空间。在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是重要的内容。在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渗透STS教育,在拓宽知识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提高对科学的过程与方法的认识;增强对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验;加深其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理解;培养学生冷静地分析和判断日常生活中科技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树立科技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科技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选择不同的STS教育。如,学习“浮力”时介绍打捞“中山舰”、打捞“海南一号”古沉船,通过设计一些趣味习题,加深对STS的理解。学习“液体压强”时,介绍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2012年进行的6次下潜,其中3次超越7000米,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062米,每次下潜都按照预定的试验内容达到了目标。通过让学生计算蛟龙号下潜7062米受到的压强,体验科技进步带来的乐趣。学习“信息的传递”时,介绍3G通讯等内容。
5.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要进行环保教育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可渗透环保教育的方面比较多。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内容可巧妙地渗透环保意识。如学习“声现象”时布置学生写一篇调查报告,调查学校周围噪声污染的情况和已采取的控制措施,提出进一步控制噪声的建议。学习“光现象”一章时,指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光污染?如何减少光污染?学习“物态变化”时,指导学生上网查询什么是雾霾,如何防止雾霾的产生?学习“信息的传递”时布置学生查询什么是电磁污染?电磁污染对人体造成哪些危害?怎样减少电磁污染?学习“内能”时,指导学生阅读“地球的温室效应”,并提出哪些现象是温室效应?它是怎样产生的?如何减少温室效应?查询什么是热岛效应?写一篇解决气候与热污染的调查报告?学习“电压电阻”时,提出如何解决废旧电池的方法。在课外活动中带领学生参观生产塑料材料建材的工厂,调查生产这些材料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提出治理的设想。
6.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科学探究是学生参与式的学习活动。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了解科学的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精神。在探究中可能出现挫折和失败,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在探究中出现的困难,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避免多次失败产生的消极心理影响。为了使学生树立科学的批判精神,敢于质疑。探究开始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做出合理的假设与猜想,之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论证,最后通过交流得出结论。对于多数研究活动来说,探究的过程比探究的结果更重要。在探究活动中,不要为了赶进度而在学生还没有进行足够的思考时就草率得出结论。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的过程,应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各种想法、各种观点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在交流及探究的其他环节上,使学生认真听取与自己不同的意见,而发表自己的意见时则应有充分的根据。
通过自主探究,不但能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和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素养,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勇于战胜困难和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
7.加强德育渗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道德教育素材,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引导学生成为一个有高尚道德的人。使学生在获得物理知识的同时,也成为人格健全的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养成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刻苦钻研、勇于进取的精神和爱护公物、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的作风。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4.
[2]孙威立.物理教学实施指南.1版.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8-35.
(作者单位 吉林省敦化市黄泥河镇中学)
编辑 薛直艳
关键词:初中物理;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课程强调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改变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的也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应以情感为中心、以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为目的。下面是我对新课程的认识和在教学中的经验、体会,谈一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一、新课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分析
修订后的课程标准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由原来的七条修订为五条,分别是:
(1)有学习物理的兴趣,有对科学的求知欲,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乐于探索自然,能领略自然界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及和谐相处的情感。
(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乐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产品中的物理学原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有团队精神。
(3)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4)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勇于创新,有判断大众传媒信息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意识,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勇于放弃或修正不正确的观点。
(5)关注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有保护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这五条目标分别对学习兴趣、科学求知欲、科学探究勇气、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决心、科学态度、合作与交流精神、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观念、环保意识、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培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修改后的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放在了首位,增加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在教学中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方法
1.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求知欲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成长时期,学习情绪容易波动,学习的持久性差,注意力很难长时间地集中,课堂上多设计一些能引起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课堂教学时要注意控制教学内容的难度,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2.创造积极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愉快喜悦的心情,容易使大脑形成优势的兴奋中心,有助于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促进思维、想象、记忆活动的有效进行,而恐惧、烦恼、抑郁的心情则会麻痹、扰乱人的正常心理活动,抑制暂时神经联系的建立,使人的思维、想象、记忆等活动难以正常进行,甚至消失。因此,积极、愉快的学习氛围,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想象、认识、记忆达到良好的情绪状态,能够有力地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创设这样的学习氛围和保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教师要关爱学生。对学生的态度要和蔼可亲,善于鼓励,言行经常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和关心,进而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学生的情绪就会轻松愉快,就会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3.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感情指向和情绪体验的方向
在教学中,教师的积极情感、态度是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积极情感、态度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也是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因此教师以自己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诚、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对学生的一片爱心、对物理学科的深厚感情,去感染、影响学生。课堂上教师的教态要亲切、热情、和蔼可亲,教学语言要生动活泼、富有幽默感,要善于借助表情、体态表达情感。教学方式、方法要直观,语言要准确、生动、形象、富有幽默感和感染力。运用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能,把爱心、微笑、激励带进课堂,形成平等、宽容、相互理解和尊重的格调,营造一种民主、愉悦的氛围,使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活动状态,才能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规律。
4.渗透STS教育,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STS教育为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空间。在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是重要的内容。在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渗透STS教育,在拓宽知识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提高对科学的过程与方法的认识;增强对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验;加深其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理解;培养学生冷静地分析和判断日常生活中科技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树立科技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科技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选择不同的STS教育。如,学习“浮力”时介绍打捞“中山舰”、打捞“海南一号”古沉船,通过设计一些趣味习题,加深对STS的理解。学习“液体压强”时,介绍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2012年进行的6次下潜,其中3次超越7000米,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062米,每次下潜都按照预定的试验内容达到了目标。通过让学生计算蛟龙号下潜7062米受到的压强,体验科技进步带来的乐趣。学习“信息的传递”时,介绍3G通讯等内容。
5.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要进行环保教育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可渗透环保教育的方面比较多。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内容可巧妙地渗透环保意识。如学习“声现象”时布置学生写一篇调查报告,调查学校周围噪声污染的情况和已采取的控制措施,提出进一步控制噪声的建议。学习“光现象”一章时,指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光污染?如何减少光污染?学习“物态变化”时,指导学生上网查询什么是雾霾,如何防止雾霾的产生?学习“信息的传递”时布置学生查询什么是电磁污染?电磁污染对人体造成哪些危害?怎样减少电磁污染?学习“内能”时,指导学生阅读“地球的温室效应”,并提出哪些现象是温室效应?它是怎样产生的?如何减少温室效应?查询什么是热岛效应?写一篇解决气候与热污染的调查报告?学习“电压电阻”时,提出如何解决废旧电池的方法。在课外活动中带领学生参观生产塑料材料建材的工厂,调查生产这些材料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提出治理的设想。
6.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科学探究是学生参与式的学习活动。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了解科学的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精神。在探究中可能出现挫折和失败,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在探究中出现的困难,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避免多次失败产生的消极心理影响。为了使学生树立科学的批判精神,敢于质疑。探究开始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做出合理的假设与猜想,之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论证,最后通过交流得出结论。对于多数研究活动来说,探究的过程比探究的结果更重要。在探究活动中,不要为了赶进度而在学生还没有进行足够的思考时就草率得出结论。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的过程,应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各种想法、各种观点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在交流及探究的其他环节上,使学生认真听取与自己不同的意见,而发表自己的意见时则应有充分的根据。
通过自主探究,不但能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和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素养,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勇于战胜困难和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
7.加强德育渗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道德教育素材,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引导学生成为一个有高尚道德的人。使学生在获得物理知识的同时,也成为人格健全的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养成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刻苦钻研、勇于进取的精神和爱护公物、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的作风。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4.
[2]孙威立.物理教学实施指南.1版.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8-35.
(作者单位 吉林省敦化市黄泥河镇中学)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