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卷六是赝品《浮生六记》

来源 :文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dan913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浮生六记》是清代苏州沈复的生活纪实之作,深受读者的喜爱和学者的推崇,并被译成英文介绍到国外。正如俞平伯先生所说:此书“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的痕迹。”
  杨引传于同治末年(1874年)前发现只有头四卷的《浮生六记》手抄残本,遂于光绪三年(1877年)翻印流传。1936年,世界书局突然刊出六卷本的足本。其后,关于后两卷的真伪即聚讼不断,
  世界书局足本前有赵苕狂的评介文章云:同乡王均卿(文濡)先生,是一位笃学好古的君子,最近,“无意中在冷摊上得到了《浮生六记》的一个钞本,一翻阅其内容,竟是首尾俱全;连很久已佚去的五、六两卷,也都赫然在内。”又说:“至于这个本子,究竟靠得住靠不住?是不是和沈三白的原本相同?我因为没有得到其他的证据,不敢怎样的武断得!但我相信王均卿先生是一位诚实君子,至少在他这一方面,大概不致有作伪的吧?”
  
  《中山记历》是假冒的
  
  足本卷五《中山记历》开头写道:“介山(赵文楷的号)驰书约余偕行……禀商吾父,允以随往。从客凡五人,王君文浩、秦君元钧、缪君颂、杨君华才,其一即余也。”
  赵文楷出使琉球中山国,受命于嘉庆四年(1799年)秋,回国则在嘉庆五年(1800年)。赵是正使,副使为李鼎元。据李所撰《使琉球记》(《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收录此书)记载,此行赵文楷的随员(称为从客)有王文浩、秦元钧、缪颂三人,李的从客为杨华才;从客中并无沈复其人。而据卷三《坎坷记愁》载,其时沈复因连年无馆,“设一书画铺于家门之内,三日所进,不敷一日所出。”妻子陈芸带病刺绣《心经》以贴补家用。沈复分身无术,怎能随赵文楷出使中山国呢?
  不过沈复后来又去过中山国。据陈文述《颐道堂文钞》卷四<<送齐北瀛太史、费西墉给谏奉使册封琉球诗序》以及端木国瑚《太鹤山人诗集》卷六《送齐北瀛太史奉册封琉球》,可知在嘉庆十三年(1808年),清廷又曾应琉球世子之请,派殿撰翰林齐鲲(字北瀛)为正使、费西墉为副使,东渡册封。卷四《浪游记快》末,记明丁卯(嘉庆十二年)秋,沈复随同石韫玉入都。石因案降调翰林院,次年恰逢与石同在翰林供职的齐鲲受命。沈复得石的推荐,才作为从客,随使琉球。
  石韫玉曾在嘉庆十五年(1810年),写过一首题为《沈三白{琉球观海图)》的诗(载《独学庐全集》三稿《晚香楼集》):“中山瀛海外,使者赋皇华。……万里波涛壮,防来助笔花。”可知沈复确实去过琉球,绘过《琉球观海图》。
  足本的《中山记历》的内容十之八九抄自李鼎元的《使琉球记》。两书完全相同的段落如:
  “……午刻,移泊鳌门。申刻,庆云见于西方,五色轮团,适与楼船旗帜,上下辉映。……”
  “十一日午刻,见姑米山。山共八岭,岭各一二峰,或断或续。未刻,大风暴雨如注……”
  《中山记历》中,有的是据《使琉球记》的内容稍加改动而成。如写至归程,于温州南遇海盗船,—夜激战,“梦中闻舟人哗曰:到官塘矣。惊起。从客皆一夜不眠。语余曰:‘险至此,汝尚能睡耶?’余问其状,曰:‘每侧则蓬皆卧水。一浪盖船,则船身入水。……其不覆者,幸耶!’余笑应之曰:‘设覆,君等能免乎?余入黑甜乡,未曾目击其险,岂非幸乎!’”两书的记述一样,但在《使琉球记》中,以上对话发生在李鼎元和赵文楷之间;在《中山记历》中,假冒者采用移花接木的方法,竟变成沈复和从客之间的对话了。
  
  《养生记道》也是假冒的
  
  中国传统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源远流长,形成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足本《养生记道》中不少内容,都摘引于前人著作和文献资料,如:林鉴堂先生《安心诗》六首、玉华子曰、孙真人《卫生歌》、蔡(真)西山卫生歌、杨廉夫《路逢三叟》词、程明道先生曰、张敦复先生尝言等。
  该卷抄袭曾国藩(1811-1872)颐养方面的日记十余条(载《曾文正公全集》),经稍加增减后,即以沈复自道的形式出现。试举三例请读者比较:
  其一:曾国藩辛酉咸丰十一年(1861年)正月的一条日记:“放翁胸次广大,盖与陶渊明、白乐天、邵尧夫、苏子瞻等同其旷逸。其于灭虑之意,养生之道;千言万语,造次不离,真可谓有道之士卜….当思玩索陆诗,少得裨补乎?”
  《养生记道》:“放翁胸次广大,盖与渊明、乐天、尧夫、子赡等同其旷逸。其于养生之道,千言万语,真可谓有道之士,此后当玩索陆诗,正可疗余之病。”
  其二:曾国藩癸亥同治二年(1863年)四月的一条日记:“余少时读书,见先君子于日入之后上灯之前,小睡片刻,夜则精神百倍。余近日亦思法之旧入后,于竹床上小睡,灯后治事,果觉清爽。余于起居饮食,……一一皆法吾祖吾父之所为,……”
  足本《养生记道》:“余少时见先君子,于午餐之后小睡片刻,灯后治事精神焕发。余近日亦思法之,午餐后,于竹床小睡,入夜果觉清爽。益信吾父之所为,一一皆可为法。”
  其三:曾国藩写于庚午同治九年(1870年)四月的一条日记:“阅《范文正集》……中有云:‘千古圣贤不能免生死,……请宽心将息’云云。乃劝其中舍三哥之帖。余近日多忧多虑,正宜读此一段。”
  《养生记道》:“范文正有云:‘千古圣贤不能免生死,……请宽心将息’云云。(以下全同)”
  曾国藩的日记是由他的门人王启原于1876年(光绪二年)编辑的。其时沈复如在世,应为114岁。(据卷一《闺房记乐》,沈复生于乾隆癸未,即公元1763年。)何况杨引传是在同治末年(1874年)前发现业已写成的《浮生六记》手抄残本的,此时曾国藩的日记尚未正式付印。写成在前的《浮生六记》中,竟出现付印在后的曾国藩的日记中的内容,岂非咄咄怪事!可见足本的卷六也是后人编造的。
  王均卿如果不知实情,而以足本出版之,那只是个学识的水平问题;他本人也是个上当受骗者。如果足本的后两卷确是由他策划伪造的,那他就是一个造假的“小人”了。
  目前,还有不少出版社在翻印足本《浮生六记》。我建议:在书中应对后两卷的真伪作一说明,以免对读者产生误导。
  作者单位:苏州市一中
其他文献
曹公度先生是大风堂(张善子、张大千昆仲所创)的再传弟子。其父曹大铁先生系国画大师张大千的高足。公度先生自幼侍其父于书斋墨砚,浸淫传统文化,善丹青,喜收藏,精鉴书画“历数十年,凡所见各种书画逾万件;其中鉴赏大千太老师墨宝真迹计数百件,瞥赝品亦有千件以上。”(见曹公度:《质疑〈中国近现代书画真伪鉴别·张大千卷〉》,载《文史杂志》2006年第4期。以下引文未注明出处者,皆出自该文。)由于公度先生有如此的
期刊
在这个流行快速消费品的时代,中国画似乎已经开始面临越发尴尬的处境:一方面,它越来越像某种奢侈品;而另一方面,随着大众审美趣味的转向,这种古老的艺术正在慢慢失去它本身的韵味。  而当代中国职业画家无疑也面临着困境:如何充分吸收传统营养,再从中破茧而出;如何让画在消费时代仍然“气韵生动”,不堕“画师辈”?胡真来先生在思考与实践中走出了自己的路。  胡先生尤擅工笔。工笔与写意不同。工笔因其画物入微更容易
期刊
2006年5月25日—29日,由四川省文史研究馆主办的“四川海峡两岸书画展”在成都四川省美术馆隆重推出。它成为当前推进四川与台湾地区文化艺术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  此次书画展共展出作品160件(四川120件,台湾40件),受到专家、学者和广大书画爱好者高度评价。此次展览具有以下特点:  其一,书法、绘画同时展示,有竖的、有横的;大的八尺上下,小的斗方大小,但经匠心布置,使各幅作品在有限的空间中获得
期刊
薛涛诗专集《锦江集》五卷,只在南宋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始见著录。该志撰于公元1155年,当为宋人所辑部分遗诗。而后,此集即佚,仅在约与晁公武同时的章渊的《槁简赘笔》中有记载:涛“八九岁知声律,暮年居浣花溪,有诗五百首”,似是《锦江集》的诗数。涛约生于公元770年,卒于832年(从张蓬舟先生说),享年63岁,从及笄到卒年,约有50年。如此,涛每年才写10首诗,是不是少了点!不过,南宋洪迈辑录《万首
期刊
大熊猫,也叫大猫熊,主产于我国四川省,是举世瞩目的世界级珍贵稀有动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熊猫多次作为国礼送往国外。据专家统计,仅在1957年至1982年的26年间,我国共赠送给9个国家23只大熊猫,这些大熊猫绝大部分来自四川。其中,作为国礼走出国门最有名的是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送给美国的大熊猫玲玲、兴兴。两只大熊猫到美国后,在华盛顿动物园定居,1972年也因此被美国民众称为“熊猫年
期刊
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长期以来追求的一个美好的社会愿望,也是当今中国共产党人依据历史新形势而提出的一个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总结历史经验,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渊源    “和谐”由“和”和“谐”两字组成。“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有顺和、协调、无抵触、无冲突之意。所谓和谐社会,就是让社会各成员、群体、阶层、集团之间的关系融洽、协调,无
期刊
有位诗人每天能写二十首诗,某口与人口角冲突,二人揎拳捋袖,唾沫横飞,势均力敌,难分胜负。对方忽出狠语:“本人今天奉陪到底,我不怕你——只要你先生不写诗!”哗!围观者捧腹大笑,诗人面红耳赤败下阵来……文界诗坛中误己误人而矢志不渝者,何其多也。流沙河写诗大半辈子,尔后声称自己黔驴技穷,不写诗十多年;但据我所知,却还从未遭人如此嘲瞻过呢!  “学贵常,又贵新”(祝允明),他不写诗而著文,或是明智之举。本
期刊
美廓尔  ■达迻    西藏自治区藏语文工作委员会和新词语藏文翻译规范委员会办公室行文宣称,今后藏文书面语、广播电视用语和公共场所标识用语,都用“美廓尔”来表述“火车”一词。  这既是火车真正进入西藏社会生活的象征,又是藏语文在新时代发展的标志。  《藏语简志》和《藏汉词典》记载:      原子笔  ■文钞公    抗战胜利后,美国人雷诺驾机来上海,声称将赴积石山探险。但他在与沪商配合大量推销不
期刊
著名作家叶圣陶(1890-1988)和徐迟(1914-1996)先后在西安看过一回陕西皮影戏,均深受感动,各自写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徐迟观戏在前,时为1946年3月,文章题为《回首可怜歌舞地——西安梦游》,发表在1946年7月16日出版的《清明》杂志第3号上。不知何故,徐迟生前亲自编辑的《徐迟文集》未收此文。叶圣陶观戏在后,时为1953年,文章题为《在西安看的戏》,收入作者于新中国成立后所写的第
期刊
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语出《豳风·鸱鹗》。此三句系模拟小鸟口吻,大意讲,趁着天气还没有下连绵阴雨,赶,陕去啄剥桑树根来修补好住房(鸟巢)的窗子和门户。绸缪,为紧密缠缚之意(《唐风,绸缪》有“绸缪束薪”),引申为修补、修缮。以后,此三句渐脱化为“未雨绸缪”,比喻事先做好准备或预防。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    语出《小雅·棠棣》。大意讲,兄弟尽管在家里不和睦,但却能够一致抵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