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一世界

来源 :文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fdsa4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这个流行快速消费品的时代,中国画似乎已经开始面临越发尴尬的处境:一方面,它越来越像某种奢侈品;而另一方面,随着大众审美趣味的转向,这种古老的艺术正在慢慢失去它本身的韵味。
  而当代中国职业画家无疑也面临着困境:如何充分吸收传统营养,再从中破茧而出;如何让画在消费时代仍然“气韵生动”,不堕“画师辈”?胡真来先生在思考与实践中走出了自己的路。
  胡先生尤擅工笔。工笔与写意不同。工笔因其画物入微更容易招致缺乏气韵的垢病,而“气韵生动”恰是“谢赫六法”之第一要义。谢赫以其孤卷传世的《古画品录》,奠定了中国此后画论的基础。连那位拥有点睛之笔的大画家顾恺之也受到他的批评:“深体精微,笔无妄下,但迹不逮意,声过其实。”我们姑且不论这种评价是否中肯,但是可以见出,工笔因其纤毫毕见的表现手法更容易给人一种印象,即:视觉表现的冲击力远大于心灵上的深层感动。
  而胡先生在他三十年的创作中不断思索,不断领悟,以心灵和万物对话,再以精妙的笔法形诸纸端——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就不仅是冲击,而且是感动。以其《鹤舞》为例:水墨和朱红晕染出傍晚朦胧的意境,让人略感压抑,而两只正欲振翅高飞的白鹤恰恰打破了静谧的氛围。白色与背景的反差恰好形成一种张力,让画面陡然生动起来,欲飞未飞的“舞姿”让白鹤的美态妍毕见。倘若在近处欣赏,无论是画面位置,还是构成白鹤的线条,无一不显示出作者纯熟的技法。
  又如《白莲图》,胡先生本来就擅画莲。他笔下的莲花虽然各有风姿,但在技法上却没有跳出传统的框架,即着重于细微处的描摹。如此一来,多的是刚入眼的生动,少的是引人遐思的韵味。《白莲图》正是作者对自我的又一挑战。背景不再放在河塘之中,而是用墨和三青色渲染出一个玄远的背景。作者在以往的创作中一向注重在叶和茎上着力,此次他一改常态,有意模糊对叶和茎的处理,使之与大背景相融合而着意突出白莲。在描绘白莲的时候也采取晕染手法,淡淡的阴影增添了让人回味的神秘意境,使人在欣赏时不但被莲之清韵所感染,而且为莲之朦胧而流连。作者对象的陌生化处理无疑是成功的。
  如果说以上两幅画体现了胡先生在传统中对创新的思索与实践,那么《秋韵》则是对传统工笔画最忠诚的捍卫。秋日的池塘已是一派零落,寂寞的莲蓬之上几片带有夏日最后颜色的花瓣摇摇欲坠,荷叶已尽枯黄,两只白鹭眼中竟然也沾染上思人的愁绪。秋日的清冷韵致一贯是骚人墨客笔下的主题。作者为了凸现这种寥落之美,线条中多了几分瘦硬,色彩中多了几分孤寂;但更关键的是作者心随笔运,丝毫没有造作之感。宋代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中引唐末名家荆浩的观点:“且善究山水之理者,当守其实。其实不足者,当去其华而华有余。实为质干也,华为华藻也。质干本乎自然,华藻出于人事。实为本也,华为末也。”作者这幅画算得上是去华守实的佳品。
  当然,胡先生也有一些作品并不尽如人意,这大约与篇首所谈的大环境有关。这样一些画或许会得到某一个时代的认同,但其生命力终究是有限的。但庆幸的是,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中,他始终没有停息对艺术本身的热爱与追求。正因为如此,先生的画才能在卸下华丽外衣之后反而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成都)文艺学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尚书·尧典》亲议  冯广宏    一、《尧典》《皋陶谟》首段比较  《尧典》是《尚书》开卷第一篇,记述尧舜执政时言论及行事,因篇中描述东、南、西、北四方民风用“析、因、夷、陕”四字,已在殷墟甲骨文中找到相同的文词;而且《山海经·大荒经》也有类同的“折、因、石夷”字样叙及四方神风,从而证实《尧典》确是当时史官的忠实记录,并非后人伪造。篇中述及尧时羲和二族,以四星中天时刻推定二分二至,制定早期历法。
期刊
凤能先生:  您好!  编辑部把您的来稿转发给我,这是《文史杂志》一贯重视编读交流,重视学术讨论的好作法。让论辩双方都能畅谈己见,也是对读者和作者的尊重,故而此举已经获得大家的支持。  从您第一句话“积多(张绍诚)先生于……”看来,您对绍诚(“积少成多”中之“少成”即我曾用名)相当重视,有所了解;既不见外,我也愿意直接给您回信。  按正常理解,“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就是实事求是地共同商讨的好学
期刊
略说长江三大古文化区  谢芳琳    横贯于中国南部的长江,其作为“世界河流之王”[1]不仅拥有巨大的自然资源优势,而且还拥有无以伦比的人文资源优势。它仅在古代文化遗产方面所呈现出的泱泱气度与落落风貌,在中华文化乃至人类文化大体系中就足以令人叹羡。    一、长江三大文化区的物质遗产  从历史区域上看,长江文化可以分为巴蜀文化区、楚文化区及吴越文化区三大区域,它们分别是长江上游、中游及下游的古代文
期刊
诸葛亮“空城计”的由来及完善  刘晓霞    历史上最著名的“空城计”,无疑是《三国演义》第95回描写的那段故事了: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得知街亭失守,立即作好大军撤退安排,并亲引五千军到西城搬运粮草。忽然飞报司马懿率15万大军杀奔西城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无一员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队,已分一半运粮草而去,城中仅剩二千五百军士,战、撤均不可能。诸葛亮镇静自若,乃命偃旗息鼓,大开城门,每一门
期刊
一、《晨报副刊·诗镌》创办的缘起    《晨报副刊·诗镌》的创办,既是《晨报·副刊》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是新月诗派成立的标志性事件。[1]从社会文化背景看,1923年“科玄之战”以后,“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成为与写实主义思潮和浪漫主义思潮共同构成中国现代文学潮流的一道脉流,为具有回归传统倾向的新月诗派的发生提供了哲学文化背景与美学动因。再从诗歌发展看,初期白话诗人的
期刊
杜甫诗“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楼。”苏轼诗“登山作重九,蛮菊秋未花。”农历九月九日,二九相重,曰重九;九为阳数,又曰重阳。  辞书曾将“重阳(重九)”译为the 9th day of 9th moon。也有直接用汉语拼音Chong yang(Chongjiu)的。Witter Bynner和江亢虎合译唐诗,将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为on the Mountain Holiday。杨宪益
期刊
乔力先生主编的《读名著·有智慧》系列丛书第一辑共五种(海潮出版社2006年版)。其中有通过三国宏大军事叙事和激烈政坛斗争描写从而领味大至国计民生、小至接物待人等处世哲学的《三国演义的人生智慧》;有通过尽展世态百相、江湖侠义从而凸显奋斗创业、人际交往等人生智慧的《水浒传的人生智慧》;有借助神话佛道背景,张扬对生命意义的坚忍和对理想追求的执着等生活哲理的《西游记的人生智慧》;有梳理情感智慧并通过批判短
期刊
在距成都市区约60公里的崇州市街子镇凤栖山深处,深藏着一座颇有几分神秘色彩的千年寺庙——光严禅院。其别号“古寺”,更有“西川第一天”的美誉。  说起古寺的历史,可谓风光一时又历经沧桑。据考证,早在隋代,文帝敕赐36寺,以“常乐寺”(即今之古寺)最为壮观。据说文帝曾赐有“光大严明”匾额。诗寺于唐武宗时被毁,唐懿宗咸通五年(公元864年)由善恩和尚重建。到宋代,古寺名为翠围寺,后又重新更名为常乐寺。迨
期刊
鲁迅的《自嘲》诗脍炙人口。其颈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直成为许多文章引用的名言警句。毛泽东曾说,这两句诗“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并进而阐述:“‘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对于无论什么凶恶的敌人,我们决不屈服。‘孺子’在这里就是说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习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上就思想内容分
期刊
曹公度先生是大风堂(张善子、张大千昆仲所创)的再传弟子。其父曹大铁先生系国画大师张大千的高足。公度先生自幼侍其父于书斋墨砚,浸淫传统文化,善丹青,喜收藏,精鉴书画“历数十年,凡所见各种书画逾万件;其中鉴赏大千太老师墨宝真迹计数百件,瞥赝品亦有千件以上。”(见曹公度:《质疑〈中国近现代书画真伪鉴别·张大千卷〉》,载《文史杂志》2006年第4期。以下引文未注明出处者,皆出自该文。)由于公度先生有如此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