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热播,一批文化类原创节目登陆我国各大卫视,纵观这些成功的文化类节目,《中华好诗词》可谓文化类现象级栏目的代表本文从栏目策划要素的方面分析它取得这样优异成绩的原因。
【关键词】文化类节目;诗词的力量;《中华好诗词》;成功要素;节目不足
前言
近些年,一批由国外引进版权的大投入、大制作的栏目抢占各大卫视的每周黄金时段。例如《非诚勿扰》、《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等传统婚恋、音乐类节目形式推向高潮,而《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等真人秀节目打破传统棚内录制的形式,将野外综艺的模式引入国内,迅速带来了收视热潮。《中华好诗词》自2013年10月开播以后,引起了观众的兴趣和好评,也掀起了人们对诗词学习、吟诵、记忆的文化热潮。与此同时也赢得了高收视率及广泛的好评。
一、“领略诗词的力量”
“电视社教节目是以电视传播的形式对观众进行社会教育、文化教育的一类节目样式。这类节目寓教育于娱乐,寓教化于服务,寓宣传于信息、文化知识的传播之中。”[1]
在目前众多歌唱类及真人秀节目的包围下,《中华好诗词》承载《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文化之风,通过寓教于乐的轻松形式,通过诗词的形式,将我国的传统文化结合挑战、对战、抢答、闯关、“落坑”等精彩刺激的环节呈现给观众。这样的栏目创意,使以往枯燥的文化类节目有了新的活力,同时也更容易吸引观众的关注与参与。自节目开播以来,每一季的主旨都有着细微的变化,正如总导演杨宝昆所说:“节目第一季的主旨是让我们一起享受中华好诗词,第二季主旨是领略诗词之美,那么第三季的主旨,就是感受诗词的力量!”节目在弘扬我国古典诗词的同时,也给那些名不见经传的“民间高手”与时代潮流下的文化巨匠一个近距离切磋诗词的平台;并能够将电视机前的全家老少围坐一团,去体悟、去享受、去倾听古人的心声、去感受诗词音韵之美。与此同时,在第三季当中,除了前两季中的大学士赵忠祥老师、杨雨老师之外,还有汪国真、苏叔阳、刘心武、郦波等名师名家参与到节目之中。这些文坛的大师,为在娱乐化背景下的电视节目,增添了浓厚的分量感,同时使观众可以了解更多的知识。
二、节目成功要素
(一)以娱乐为外壳,文化为内核
“在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的大潮流中,电视文化节目必须找到文化与娱乐之间的平衡点,以文化资源作为精神内核,把娱乐作为表现形式。”[2]《中华好诗词》取得很高的关注,首先离不开栏目最初的定位,相较于其他同类型的文化类栏目,好诗词在表现形式上更为大胆地运用了综艺娱乐的包装手法,每期3位选手挑战6位守关关主,6位关主均为演艺界明星或知名主持人。比如《武林外传》的“吕秀才”喻恩泰,2013年《快乐男声》选手宁桓宇等,可谓群星灿烂,精彩纷呈。同时《中华好诗词》第二季还增添了“神秘嘉宾”助阵,每期邀请一位不同的高人气神秘嘉宾,为节目锦上添花,增加了新鲜活力和感染力。这样不仅是为了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放低“文化”身段,亲近观众;同时也是为了运用明星自身的号召力让更多的人来关注传统文化,对诗词产生兴趣。正是这通俗易懂的栏目形式,才使节目的受众达到了无死角、全年龄。
(二)比赛流程设置精彩生动、紧张有序
在第三季的节目中,环节设置为《挑兵选将》《龙争虎斗》《挑战擂主》等三个不同环节。同时出题方式也丰富多样、新颖有趣,从不同角度考核选手的诗词素养。题目也考虑到观众以及选手的知识水平和文化差异,既有小学课本里的诗句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入门级别诗词,也有《登金陵凤凰台》这样相对冷门的诗词。使节目不仅考验了场上的选手,同时也使电视机前的观众有了更强的参与感。选手通过答题、对战、闯关、获奖金等环节步步推进比赛进程,并且在最终的挑战擂主的环节中,通过抢答的方式进行比赛,增加了现场气氛的紧张感,让观众为他们捏一把汗。这不仅考验了选手的知识储备,记忆力,同时也考验了他们的心里素质。选手的个性表现和比赛成绩也引起了评委和观众强烈的心理参与感,使全场充满了紧张激烈的竞争氛围,给节目的精彩程度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丰富多彩的选手
在第二季有一位选手,来自新疆的乡村老师,他在节目中说:我热爱诗词26年,今天终于有这样的栏目可以参与其中;有重庆的城管大哥,在栏目播出期间妻子在家乡生产,喜得贵子;有8岁的女孩流利背诵《离骚》获得范曾范老现场赠画;当然也有国内最高文学院府的年轻一代……正是这样来自不同地域,来自不同岗位,富有不同性格,拥有不同学历而热爱诗词的选手,为这个舞台注入了不同的血液。在一期节目中,张仲宇是来自台湾大学法律系的高材生,作为《中华好诗词》的擂主,他将面对的是闯过6关而放弃挑战擂主的父亲。“龙争虎斗”的环节摇身一变为“父争子斗”,父子间展开了一场精彩激烈的巅峰对决,儿子当仁不让并最终胜出,与父亲深情相拥。如此温馨甜蜜的“诗词世家”,让人感动钦佩。这样的场面为这档文化节目增添了浓浓的人情味,又使观众深切的体会到诗词的魅力。
(四)新媒体的传播
在节目初创时,节目组就考虑在一系列娱乐类真人秀节目的包围下,一档文化类节目特别是如此小众的诗词类节目会否得到人们的关注,是否只吸引喜爱诗词的观众关注。而随着节目的播出,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节目,回想起了上学的年代,吸引了更多的观众参与。而节目也通过微博、微信、线下游戏的活动得到了宣传,以最快的、最便捷的方式向大众传播。在观众收看节目的同时,也将好诗词的最美“声音”传递出去。而最新的一季中,又有同名的APP提供给观众,让好诗词长伴在我们身边。
(五)时段的更改
在前两期中,《中华好诗词》作为河北卫视的当家节目,与各大省级卫视的真人秀节目竞争,虽然获得了可观的收视率,但是相比其他卫视现象级的栏目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而第三季中,《中华好诗词》改为周六播出,避开《我是歌手》、《奔跑吧兄弟》等等热门节目。这样更有利于弥补文化类栏目相较于真人秀节目中的差异。从而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收看节目
三、节目不足
(一)嘉宾价值未充分挖掘
随着节目的不断发展,节目中的嘉宾也随之不断升级。在第三季中,更是汇集了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大师莅临现场,力造荧屏文化节目的权威。而这些文学界的大腕、明星作为大学士这个角色出现在节目中,通常仅仅是作为点评嘉宾,或是选手们在遇到问题时才出面做出解答的“老师”。那么,作为文学界的巨擘,在节目中是否可以增加一个板块,让专家就本期节目中的一首古诗,或几句诗词做更深入的解读,或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呢?作为弘扬我国古典文化的文化类节目,更应通过名家、大师的力量感染当代的年轻人。在这个娱乐至上的年代,传统文化的缺失才是影响大家能够心平气和的坐在那里看一档文化类节目的根本因素。我想,节目中的嘉宾不应仅仅作为节目吸引观众的噱头,更应该能够收看节目至于能够有所收获。
(二)观众的参与感弱化
正如节目组在接受采访时所说,制作《中华好诗词》相较于汉子类节目有一定劣势,缺少“代入感”,汉字我们每天都在使用,人人都会写,然而诗词只是一部分人的爱好。由此节目组也采用了新媒体惯用的手段,比如微博、微信等方式,在最新一期的节目中,更是有同名的APP供大家参与。然而纵观这些参与方式,相较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来说,汉字听写大会有现场的成人组进行参与,同时做出数据分析,给了电视机前观众很强的参与感。是否《中华好诗词》也可以吸取这样的方式,同时开通微信中的摇一摇功能,或再APP中添加同场竞赛的方式,这样会大大激发观众的参与感,从而引起更强烈的共鸣。
结论
一个栏目的成功与否,栏目策划起着至关重要的因素,往往良好的节目创意,精准的节目定位,丰富的电视手段,精良的节目制作才是取得收视率的保证。在由国外引进的大制作大投入栏目的影响下,我国电视制作人也不断汲取着这些栏目的成功之处。我想在未来会有更多更成熟的原创类节目登陆我们的荧屏,让我们共同去期待吧。
参考文献:
[1]徐宛芝,王拓.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听写的是汉字 追捧的是文化[N].新华日报, 2013- 10-12.
[2] 张建平,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新与思考[J]. 新闻爱好者,2011(15)93.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
【关键词】文化类节目;诗词的力量;《中华好诗词》;成功要素;节目不足
前言
近些年,一批由国外引进版权的大投入、大制作的栏目抢占各大卫视的每周黄金时段。例如《非诚勿扰》、《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等传统婚恋、音乐类节目形式推向高潮,而《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等真人秀节目打破传统棚内录制的形式,将野外综艺的模式引入国内,迅速带来了收视热潮。《中华好诗词》自2013年10月开播以后,引起了观众的兴趣和好评,也掀起了人们对诗词学习、吟诵、记忆的文化热潮。与此同时也赢得了高收视率及广泛的好评。
一、“领略诗词的力量”
“电视社教节目是以电视传播的形式对观众进行社会教育、文化教育的一类节目样式。这类节目寓教育于娱乐,寓教化于服务,寓宣传于信息、文化知识的传播之中。”[1]
在目前众多歌唱类及真人秀节目的包围下,《中华好诗词》承载《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文化之风,通过寓教于乐的轻松形式,通过诗词的形式,将我国的传统文化结合挑战、对战、抢答、闯关、“落坑”等精彩刺激的环节呈现给观众。这样的栏目创意,使以往枯燥的文化类节目有了新的活力,同时也更容易吸引观众的关注与参与。自节目开播以来,每一季的主旨都有着细微的变化,正如总导演杨宝昆所说:“节目第一季的主旨是让我们一起享受中华好诗词,第二季主旨是领略诗词之美,那么第三季的主旨,就是感受诗词的力量!”节目在弘扬我国古典诗词的同时,也给那些名不见经传的“民间高手”与时代潮流下的文化巨匠一个近距离切磋诗词的平台;并能够将电视机前的全家老少围坐一团,去体悟、去享受、去倾听古人的心声、去感受诗词音韵之美。与此同时,在第三季当中,除了前两季中的大学士赵忠祥老师、杨雨老师之外,还有汪国真、苏叔阳、刘心武、郦波等名师名家参与到节目之中。这些文坛的大师,为在娱乐化背景下的电视节目,增添了浓厚的分量感,同时使观众可以了解更多的知识。
二、节目成功要素
(一)以娱乐为外壳,文化为内核
“在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的大潮流中,电视文化节目必须找到文化与娱乐之间的平衡点,以文化资源作为精神内核,把娱乐作为表现形式。”[2]《中华好诗词》取得很高的关注,首先离不开栏目最初的定位,相较于其他同类型的文化类栏目,好诗词在表现形式上更为大胆地运用了综艺娱乐的包装手法,每期3位选手挑战6位守关关主,6位关主均为演艺界明星或知名主持人。比如《武林外传》的“吕秀才”喻恩泰,2013年《快乐男声》选手宁桓宇等,可谓群星灿烂,精彩纷呈。同时《中华好诗词》第二季还增添了“神秘嘉宾”助阵,每期邀请一位不同的高人气神秘嘉宾,为节目锦上添花,增加了新鲜活力和感染力。这样不仅是为了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放低“文化”身段,亲近观众;同时也是为了运用明星自身的号召力让更多的人来关注传统文化,对诗词产生兴趣。正是这通俗易懂的栏目形式,才使节目的受众达到了无死角、全年龄。
(二)比赛流程设置精彩生动、紧张有序
在第三季的节目中,环节设置为《挑兵选将》《龙争虎斗》《挑战擂主》等三个不同环节。同时出题方式也丰富多样、新颖有趣,从不同角度考核选手的诗词素养。题目也考虑到观众以及选手的知识水平和文化差异,既有小学课本里的诗句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入门级别诗词,也有《登金陵凤凰台》这样相对冷门的诗词。使节目不仅考验了场上的选手,同时也使电视机前的观众有了更强的参与感。选手通过答题、对战、闯关、获奖金等环节步步推进比赛进程,并且在最终的挑战擂主的环节中,通过抢答的方式进行比赛,增加了现场气氛的紧张感,让观众为他们捏一把汗。这不仅考验了选手的知识储备,记忆力,同时也考验了他们的心里素质。选手的个性表现和比赛成绩也引起了评委和观众强烈的心理参与感,使全场充满了紧张激烈的竞争氛围,给节目的精彩程度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丰富多彩的选手
在第二季有一位选手,来自新疆的乡村老师,他在节目中说:我热爱诗词26年,今天终于有这样的栏目可以参与其中;有重庆的城管大哥,在栏目播出期间妻子在家乡生产,喜得贵子;有8岁的女孩流利背诵《离骚》获得范曾范老现场赠画;当然也有国内最高文学院府的年轻一代……正是这样来自不同地域,来自不同岗位,富有不同性格,拥有不同学历而热爱诗词的选手,为这个舞台注入了不同的血液。在一期节目中,张仲宇是来自台湾大学法律系的高材生,作为《中华好诗词》的擂主,他将面对的是闯过6关而放弃挑战擂主的父亲。“龙争虎斗”的环节摇身一变为“父争子斗”,父子间展开了一场精彩激烈的巅峰对决,儿子当仁不让并最终胜出,与父亲深情相拥。如此温馨甜蜜的“诗词世家”,让人感动钦佩。这样的场面为这档文化节目增添了浓浓的人情味,又使观众深切的体会到诗词的魅力。
(四)新媒体的传播
在节目初创时,节目组就考虑在一系列娱乐类真人秀节目的包围下,一档文化类节目特别是如此小众的诗词类节目会否得到人们的关注,是否只吸引喜爱诗词的观众关注。而随着节目的播出,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节目,回想起了上学的年代,吸引了更多的观众参与。而节目也通过微博、微信、线下游戏的活动得到了宣传,以最快的、最便捷的方式向大众传播。在观众收看节目的同时,也将好诗词的最美“声音”传递出去。而最新的一季中,又有同名的APP提供给观众,让好诗词长伴在我们身边。
(五)时段的更改
在前两期中,《中华好诗词》作为河北卫视的当家节目,与各大省级卫视的真人秀节目竞争,虽然获得了可观的收视率,但是相比其他卫视现象级的栏目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而第三季中,《中华好诗词》改为周六播出,避开《我是歌手》、《奔跑吧兄弟》等等热门节目。这样更有利于弥补文化类栏目相较于真人秀节目中的差异。从而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收看节目
三、节目不足
(一)嘉宾价值未充分挖掘
随着节目的不断发展,节目中的嘉宾也随之不断升级。在第三季中,更是汇集了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大师莅临现场,力造荧屏文化节目的权威。而这些文学界的大腕、明星作为大学士这个角色出现在节目中,通常仅仅是作为点评嘉宾,或是选手们在遇到问题时才出面做出解答的“老师”。那么,作为文学界的巨擘,在节目中是否可以增加一个板块,让专家就本期节目中的一首古诗,或几句诗词做更深入的解读,或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呢?作为弘扬我国古典文化的文化类节目,更应通过名家、大师的力量感染当代的年轻人。在这个娱乐至上的年代,传统文化的缺失才是影响大家能够心平气和的坐在那里看一档文化类节目的根本因素。我想,节目中的嘉宾不应仅仅作为节目吸引观众的噱头,更应该能够收看节目至于能够有所收获。
(二)观众的参与感弱化
正如节目组在接受采访时所说,制作《中华好诗词》相较于汉子类节目有一定劣势,缺少“代入感”,汉字我们每天都在使用,人人都会写,然而诗词只是一部分人的爱好。由此节目组也采用了新媒体惯用的手段,比如微博、微信等方式,在最新一期的节目中,更是有同名的APP供大家参与。然而纵观这些参与方式,相较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来说,汉字听写大会有现场的成人组进行参与,同时做出数据分析,给了电视机前观众很强的参与感。是否《中华好诗词》也可以吸取这样的方式,同时开通微信中的摇一摇功能,或再APP中添加同场竞赛的方式,这样会大大激发观众的参与感,从而引起更强烈的共鸣。
结论
一个栏目的成功与否,栏目策划起着至关重要的因素,往往良好的节目创意,精准的节目定位,丰富的电视手段,精良的节目制作才是取得收视率的保证。在由国外引进的大制作大投入栏目的影响下,我国电视制作人也不断汲取着这些栏目的成功之处。我想在未来会有更多更成熟的原创类节目登陆我们的荧屏,让我们共同去期待吧。
参考文献:
[1]徐宛芝,王拓.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听写的是汉字 追捧的是文化[N].新华日报, 2013- 10-12.
[2] 张建平,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新与思考[J]. 新闻爱好者,2011(15)93.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