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些年来,许多研究中国传统文学的学者都“奔走疾呼”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国学文化的重要性。各界对国学的重视和推崇引起国家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新一轮国学复兴对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在此情况下加强国学教育恰是推进中学语文教学改革难得的历史机遇。中学语文教学与国学教育接轨,适当采取国学教育的思维、设计和方法,为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进而提高当代中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质,不仅有利于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有利于世界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国学;语文教育;中学教育
一、国学经典对中学生的思想教育的影响。作为国学的重要部分,四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主旨,它不仅对我国的古代社会有着长期的影响,同时也对我们当代的生活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因此,学习国学,必须注重从四书中获取有益的思想价值。1.通过国学有助于提高中学生的伦理观念。孔子是开创儒学经典的创始人,他的教育思想至今已传承了三千多年,在孔子的著作中《论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所蕴藏的丰富的道理至今仍被人们深信而奉为经典。如“入则孝” 提倡在家要尊崇孝道,“出则悌”在提倡与人交流要符合基本的人际伦理要求,言简意赅的表达,不仅蕴藏着丰富的哲理,也是中华文化宝库里的重要思想,在家庭、生活、社会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孟子》将孔子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为人们的行为做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比如“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从封建社会的角度出发,不仅道出了社会生活中需要遵守的封建道德,而且也将人民对家庭,对朋友需要做到的基本要求,对今天的社会同样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与影响。2.通过国学有助于提高中学生对音乐的理解。音乐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传统艺术殿堂的一枚瑰宝,因为音乐,让我们的情感得以抒发,因为音乐,让我们能够从枯燥的生活中寻找到宽松与激越,可以说,音乐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我们常常将“德”与“艺”作为一种高尚的艺术成就,而在“艺”中的音乐占有重要的地位。《论语》有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足见音乐对成就艺术的地位与价值。通过国学的学习,不仅加深对精神生活的洗礼,同样也能提高学生自身对音乐的教化。3.通过国学来推进“知行教育论”的发展。教育家陶行知为我国“知行”理念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从对知识的认知,到对知识的应用,只有对知识的运用才是对知识的真正认知和掌握,周易有言“精义入神,以致用也”,说的就是“知”与“行”的关系与意义。
二、如何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开展国学教育。国学教育如同语文教学一样,要讲究指导方式,要根据教师自身素养、根据国学内容、根据学生特点等选择适合的指导方式,加强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适应性研究及监控。 1.读原著。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要读文本,要读经典。 我们不要为图一时方便省力而读所谓译文,读白话译文,甚至读译文节选本,即使是详注本也最好不要读。因为此类作品不可避免会对原著有这样或那样的臆解、曲解、偏失乃至误解,读它们只能拉大与文本、原典的距离,更何况我们处在一个写书人比读书人要多的时代。 2.咬定一部国学经典读懂读透。无论古今中外,文坛名流、英雄豪杰,大多饱读诗书,但对他们起绝对影响作用的书籍,往往就是一两部书。 如孔子读《易》,“韦编三绝” ;司馬迁编《资治通鉴》模仿借鉴《左转》;归有光之文风笔法,则从《史记》而来。元代程端礼谈到学习韩愈文章时说:“读韩文,自熟读一篇或两篇,亦须百篇成诵,缘一生靠此为作文骨子故也。既读之后,须反复详看。”反复诵读,不仅能够达到“缘一生靠此为作文骨子”的目的,而且能够养成勤奋细心的读书做事习惯,培植爱书爱家、热爱传统文化的品德,立学修身,可一举而数得。3.德性实践。读书也并不主要是要获取什么知识,而是要 “玩味”,要领会,要基于自己的行使体验去思考,“要变化气质”,读前是一个样,读后则是另一个样。也就是梁启超先生提出的“德性实践”。教学内容上应有日常生活应对的内容,将国学学习与基本礼仪、生活常识、如何做人等结合起来,步步是实,件件有用,增强实践,才能真正起到應有的教育作用。4.还原历史情境。传统经典所使用的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不尽相同,传统经典所描写的生活内容与学生的经历有较大距离,古人表达感情或思想的方式与今人有异,这是学习传统经典的三大障碍。一个善于动脑筋的语文教师,应该创设有利的情境,带着学生去努力突破这三重障碍。有些教师在课堂里这样讲《水浒传》:《水浒传》中的英雄都是无赖,他们滥杀无辜,没有一点法制观念。学生听了,自然是一阵笑。这样的教法不是拉近学生与作品中生活的距离,相反是疏远两者的距离。5.诵读、小组讨论、专题讲座有机穿插。平时要加强诵读指导,指导学生注意音节的分界,声调的抑扬顿挫,错落有致,注意古文的双声叠韵,句式的对应,体会其美感和乐感。在诵读和读原著的基础上,要适时开展小组讨论、专题讲座,专题讲座可以一开始作为入门,既让学生有整体概念,又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可以在学生熟读和小组讨论基础上进行讲座,目的是点拨,以利于学生更好地研究;也可以作为学段解释,可以说是总结,也可以说是更深入阅读的开始,引领学生进行深度解读文本。
总之,国学的精神在于教人如何做人,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对国学知识的有效引入,让学生从学的过程中感受“觉悟”的力量,弘扬国学精粹,振兴国学教育,为全面提升我国教育而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周勤勤.国学教育的内容与施教原则[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06).
[2]纪宝成.重视国学学科建设加强传统文化整合教育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1(03).
[3]于晓伟.国学润心田——浅谈学校国学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1(22).
[4] 章太炎.国学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
【关键词】:国学;语文教育;中学教育
一、国学经典对中学生的思想教育的影响。作为国学的重要部分,四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主旨,它不仅对我国的古代社会有着长期的影响,同时也对我们当代的生活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因此,学习国学,必须注重从四书中获取有益的思想价值。1.通过国学有助于提高中学生的伦理观念。孔子是开创儒学经典的创始人,他的教育思想至今已传承了三千多年,在孔子的著作中《论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所蕴藏的丰富的道理至今仍被人们深信而奉为经典。如“入则孝” 提倡在家要尊崇孝道,“出则悌”在提倡与人交流要符合基本的人际伦理要求,言简意赅的表达,不仅蕴藏着丰富的哲理,也是中华文化宝库里的重要思想,在家庭、生活、社会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孟子》将孔子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为人们的行为做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比如“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从封建社会的角度出发,不仅道出了社会生活中需要遵守的封建道德,而且也将人民对家庭,对朋友需要做到的基本要求,对今天的社会同样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与影响。2.通过国学有助于提高中学生对音乐的理解。音乐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传统艺术殿堂的一枚瑰宝,因为音乐,让我们的情感得以抒发,因为音乐,让我们能够从枯燥的生活中寻找到宽松与激越,可以说,音乐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我们常常将“德”与“艺”作为一种高尚的艺术成就,而在“艺”中的音乐占有重要的地位。《论语》有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足见音乐对成就艺术的地位与价值。通过国学的学习,不仅加深对精神生活的洗礼,同样也能提高学生自身对音乐的教化。3.通过国学来推进“知行教育论”的发展。教育家陶行知为我国“知行”理念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从对知识的认知,到对知识的应用,只有对知识的运用才是对知识的真正认知和掌握,周易有言“精义入神,以致用也”,说的就是“知”与“行”的关系与意义。
二、如何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开展国学教育。国学教育如同语文教学一样,要讲究指导方式,要根据教师自身素养、根据国学内容、根据学生特点等选择适合的指导方式,加强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适应性研究及监控。 1.读原著。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要读文本,要读经典。 我们不要为图一时方便省力而读所谓译文,读白话译文,甚至读译文节选本,即使是详注本也最好不要读。因为此类作品不可避免会对原著有这样或那样的臆解、曲解、偏失乃至误解,读它们只能拉大与文本、原典的距离,更何况我们处在一个写书人比读书人要多的时代。 2.咬定一部国学经典读懂读透。无论古今中外,文坛名流、英雄豪杰,大多饱读诗书,但对他们起绝对影响作用的书籍,往往就是一两部书。 如孔子读《易》,“韦编三绝” ;司馬迁编《资治通鉴》模仿借鉴《左转》;归有光之文风笔法,则从《史记》而来。元代程端礼谈到学习韩愈文章时说:“读韩文,自熟读一篇或两篇,亦须百篇成诵,缘一生靠此为作文骨子故也。既读之后,须反复详看。”反复诵读,不仅能够达到“缘一生靠此为作文骨子”的目的,而且能够养成勤奋细心的读书做事习惯,培植爱书爱家、热爱传统文化的品德,立学修身,可一举而数得。3.德性实践。读书也并不主要是要获取什么知识,而是要 “玩味”,要领会,要基于自己的行使体验去思考,“要变化气质”,读前是一个样,读后则是另一个样。也就是梁启超先生提出的“德性实践”。教学内容上应有日常生活应对的内容,将国学学习与基本礼仪、生活常识、如何做人等结合起来,步步是实,件件有用,增强实践,才能真正起到應有的教育作用。4.还原历史情境。传统经典所使用的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不尽相同,传统经典所描写的生活内容与学生的经历有较大距离,古人表达感情或思想的方式与今人有异,这是学习传统经典的三大障碍。一个善于动脑筋的语文教师,应该创设有利的情境,带着学生去努力突破这三重障碍。有些教师在课堂里这样讲《水浒传》:《水浒传》中的英雄都是无赖,他们滥杀无辜,没有一点法制观念。学生听了,自然是一阵笑。这样的教法不是拉近学生与作品中生活的距离,相反是疏远两者的距离。5.诵读、小组讨论、专题讲座有机穿插。平时要加强诵读指导,指导学生注意音节的分界,声调的抑扬顿挫,错落有致,注意古文的双声叠韵,句式的对应,体会其美感和乐感。在诵读和读原著的基础上,要适时开展小组讨论、专题讲座,专题讲座可以一开始作为入门,既让学生有整体概念,又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可以在学生熟读和小组讨论基础上进行讲座,目的是点拨,以利于学生更好地研究;也可以作为学段解释,可以说是总结,也可以说是更深入阅读的开始,引领学生进行深度解读文本。
总之,国学的精神在于教人如何做人,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对国学知识的有效引入,让学生从学的过程中感受“觉悟”的力量,弘扬国学精粹,振兴国学教育,为全面提升我国教育而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周勤勤.国学教育的内容与施教原则[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06).
[2]纪宝成.重视国学学科建设加强传统文化整合教育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1(03).
[3]于晓伟.国学润心田——浅谈学校国学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1(22).
[4] 章太炎.国学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