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上腹部手术 术后疼痛 护理镇痛 效果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从本院普外科2005年1月~2006年5月收治患者中选择上腹部手术72例,其中男40例,女32例,年龄19~69岁,平均37.2岁;其中,胆道手术30例,胃大部切除及胃穿孔修补术23例,肝脾手术10例,其他上腹部手术9例。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手术种类和术中手术创伤,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 1)。
观察指标:两组进入病房后2小时、8小时、24小时分别记录疼痛反应情况、睡眠状况、循环功能(BP,HR)、呼吸功能(SP02,R)及肠蠕动排气时间,并做记录。
疼痛评估:采用口述分级评分法(VAS)、以WHO疼痛反应标准评定等级,I级:完全疼痛;II级:轻度疼痛;III级:用药后疼痛减轻但能忍受,活动时加重;IV级:切口重度疼痛,强烈要求增加镇痛剂。
统计学方法:采用X2检验,P<0.01为差异有显著性。
护理
对照组以常规护理,疼痛时肌注哌替啶1~2mg/kg,实验组强化以下护理措施。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疼痛护理专项培训教育:首先教育护士对术后病人增强同情心,理解疼痛的本质,进行有效的疼痛管理;其次是进一步学习掌握疼痛的生理学和止痛的药理学,学会使用止痛药物;再次是善于掌握患者的疼痛信息,掌握正确评估疼痛程度的方法。
做好心理护理:一是手术前向患者介绍手术情况,观察患者的心理反应,耐心听取他们对手术的想法,指导他们减轻精神压力,特别对将手术视为一种“威胁”的病人时,要做好心理疏导,消除恐惧心理;二是争取家属的配合,在病人手术期间,护士必须面对面地向病人家属介绍病人的生理状况及手术进展情况,告之手术结束后的一般护理和特殊护理。三是术后对患者采取催眠法,指导进行精神放松训练,让患者多听轻松音乐等分散注意力,减轻术后疼痛。
按时给药止痛:对疼痛性质明显,原因清楚的手术后切口疼痛病人应采取预防性用药、定时用药,而不是待到疼痛难以忍受时再给药,采取药物止痛时要依个体情况选择恰当的药物,选择最佳的给药途径和方法。对I级、II级轻度疼痛患者选用非麻醉性止痛药;对III级中度疼痛患者选用弱效麻醉性药物止痛如可卡因等;对Ⅳ级重度疼痛如内脏痉挛性疼痛,急性中、大手术后疼痛等,选用强效麻醉性止痛药,如度冷丁、吗啡。有条件采取针刺镇痛:耳针或针灸与疼痛有关的穴位,并在针上施加一定压力或捻转,达到镇痛的作用。
调节环境气氛:术后帮助患者保持舒适的体位,如取半卧位、侧卧位等,使肌肉放松,肌张力降低,减少牵扯痛。注意适当进食,平整的床褥,调节温度,在夜间尽量关灯,减少噪音,创造缓解疼痛的环境;同时,鼓励病人在恢复期适当活动、深呼吸、有效咳嗽。护理人员保持好的服务态度,态度要和蔼,言语要亲切,动作要准确、轻柔。
结果
免疫功能的影响:实验组病人用药后心率有所增快,平均(92±13.2)次/分钟,对照组患者血压有不同程度升高,但循环功能基本平稳,两组病人血压、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肠蠕动及肛门排气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均无尿潴留、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实验组无1例出现胃肠道反應和肺部并发症,对照组有8例出现胃肠道反应,1例出现肺部感染。
术后2小时,I~II级疼痛实验组占100%,对照组占60%;术后8小时镇痛效果I~II级疼痛实验组占95%,对照组占20%;24小时镇痛效果达I~II级疼痛实验组占90%,而对照组几乎为零。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两组病人48小时睡眠时间为:实验组20.0~2.5小时,对照组11.2~2.3小时。实验组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
病人对术后镇痛总体满意度见表。
讨论
疼痛不是单纯的生理现象,而是心理、生理、社会环境和文化素质等多种因素影响的独特主观感受。特别是术后疼痛属急性疼痛,是组织损伤、焦虑的综合反应,又常与生理和行为变化相联系,包括面部表情变化、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特别应注意的是术后疼痛并不总是伴有上述典型症状,这势必影响护士对术后疼痛的护理。
术后病人的疼痛比护士想你的严重得多,为此,护士有责任在手术前让病人作好心理准备,同时向病人传授一些放松的技巧,减少紧张和焦虑对减轻术后疼痛是有意义的。
另外,长期以来因怕吗啡类止痛药可能使病人上瘾以及可能抑制呼吸,也使护士在给药次数和剂量上都不能充分缓解病人术后疼痛。
有1/3的护士是在病人要止痛药时才给药,而且认为术后疼痛只能减轻不能完全控制,这都是不明智的,因此必须加强护士对控制疼痛相关知识的教育和培训,并且理论教育不应脱离实践,使护士成为疼痛处理的重要角色。总之,我们每个护士都应该积极主动地工作,这是提高护理技术及护理质量的关键。要认真学习及掌握疼痛管理的有关新知识和技能,这是改善疼痛护理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一切为了缓解病人的疼痛,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从本院普外科2005年1月~2006年5月收治患者中选择上腹部手术72例,其中男40例,女32例,年龄19~69岁,平均37.2岁;其中,胆道手术30例,胃大部切除及胃穿孔修补术23例,肝脾手术10例,其他上腹部手术9例。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手术种类和术中手术创伤,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 1)。
观察指标:两组进入病房后2小时、8小时、24小时分别记录疼痛反应情况、睡眠状况、循环功能(BP,HR)、呼吸功能(SP02,R)及肠蠕动排气时间,并做记录。
疼痛评估:采用口述分级评分法(VAS)、以WHO疼痛反应标准评定等级,I级:完全疼痛;II级:轻度疼痛;III级:用药后疼痛减轻但能忍受,活动时加重;IV级:切口重度疼痛,强烈要求增加镇痛剂。
统计学方法:采用X2检验,P<0.01为差异有显著性。
护理
对照组以常规护理,疼痛时肌注哌替啶1~2mg/kg,实验组强化以下护理措施。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疼痛护理专项培训教育:首先教育护士对术后病人增强同情心,理解疼痛的本质,进行有效的疼痛管理;其次是进一步学习掌握疼痛的生理学和止痛的药理学,学会使用止痛药物;再次是善于掌握患者的疼痛信息,掌握正确评估疼痛程度的方法。
做好心理护理:一是手术前向患者介绍手术情况,观察患者的心理反应,耐心听取他们对手术的想法,指导他们减轻精神压力,特别对将手术视为一种“威胁”的病人时,要做好心理疏导,消除恐惧心理;二是争取家属的配合,在病人手术期间,护士必须面对面地向病人家属介绍病人的生理状况及手术进展情况,告之手术结束后的一般护理和特殊护理。三是术后对患者采取催眠法,指导进行精神放松训练,让患者多听轻松音乐等分散注意力,减轻术后疼痛。
按时给药止痛:对疼痛性质明显,原因清楚的手术后切口疼痛病人应采取预防性用药、定时用药,而不是待到疼痛难以忍受时再给药,采取药物止痛时要依个体情况选择恰当的药物,选择最佳的给药途径和方法。对I级、II级轻度疼痛患者选用非麻醉性止痛药;对III级中度疼痛患者选用弱效麻醉性药物止痛如可卡因等;对Ⅳ级重度疼痛如内脏痉挛性疼痛,急性中、大手术后疼痛等,选用强效麻醉性止痛药,如度冷丁、吗啡。有条件采取针刺镇痛:耳针或针灸与疼痛有关的穴位,并在针上施加一定压力或捻转,达到镇痛的作用。
调节环境气氛:术后帮助患者保持舒适的体位,如取半卧位、侧卧位等,使肌肉放松,肌张力降低,减少牵扯痛。注意适当进食,平整的床褥,调节温度,在夜间尽量关灯,减少噪音,创造缓解疼痛的环境;同时,鼓励病人在恢复期适当活动、深呼吸、有效咳嗽。护理人员保持好的服务态度,态度要和蔼,言语要亲切,动作要准确、轻柔。
结果
免疫功能的影响:实验组病人用药后心率有所增快,平均(92±13.2)次/分钟,对照组患者血压有不同程度升高,但循环功能基本平稳,两组病人血压、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肠蠕动及肛门排气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均无尿潴留、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实验组无1例出现胃肠道反應和肺部并发症,对照组有8例出现胃肠道反应,1例出现肺部感染。
术后2小时,I~II级疼痛实验组占100%,对照组占60%;术后8小时镇痛效果I~II级疼痛实验组占95%,对照组占20%;24小时镇痛效果达I~II级疼痛实验组占90%,而对照组几乎为零。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两组病人48小时睡眠时间为:实验组20.0~2.5小时,对照组11.2~2.3小时。实验组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
病人对术后镇痛总体满意度见表。
讨论
疼痛不是单纯的生理现象,而是心理、生理、社会环境和文化素质等多种因素影响的独特主观感受。特别是术后疼痛属急性疼痛,是组织损伤、焦虑的综合反应,又常与生理和行为变化相联系,包括面部表情变化、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特别应注意的是术后疼痛并不总是伴有上述典型症状,这势必影响护士对术后疼痛的护理。
术后病人的疼痛比护士想你的严重得多,为此,护士有责任在手术前让病人作好心理准备,同时向病人传授一些放松的技巧,减少紧张和焦虑对减轻术后疼痛是有意义的。
另外,长期以来因怕吗啡类止痛药可能使病人上瘾以及可能抑制呼吸,也使护士在给药次数和剂量上都不能充分缓解病人术后疼痛。
有1/3的护士是在病人要止痛药时才给药,而且认为术后疼痛只能减轻不能完全控制,这都是不明智的,因此必须加强护士对控制疼痛相关知识的教育和培训,并且理论教育不应脱离实践,使护士成为疼痛处理的重要角色。总之,我们每个护士都应该积极主动地工作,这是提高护理技术及护理质量的关键。要认真学习及掌握疼痛管理的有关新知识和技能,这是改善疼痛护理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一切为了缓解病人的疼痛,促进病人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