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利用疏密度估算林分蓄积过程中,80%的调查员认为“疏密度”这个概念很抽象,难以准确把握。这给森林资源调查精度和林分蓄积估算带来一定的影响。着重分析了“疏密度”对林分蓄积的影响和使用的局限性,提出用直接易测因子的方法来求算林分蓄积。此法简便易行、精度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 疏密度;森林资源调查;林分蓄积量;影响;解决办法
中图分类号S758.5 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1-0100-01
疏密度是指被测林分蓄积(或胸高段面积)与标准林分蓄积(或胸高段面积)之比。通常以十分法计测。它是表明林木利用空间程度的指标,也是反映蓄积量的相对指标。它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和伐区调查设计中对蓄积量的估算因其方法简单、工作量少被广泛应用至今。
理论上的标准林分是指某树种在一定立地条件下生长到一定年龄,其蓄积量到达最高水平的林分。它的疏密度为1.0。理论上的标准林分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广大调查员在实践中通过对许多林分采用标准地实测的方法筛选出某树种在一定立地条件下生长到一定年龄,其蓄积量达到被认为是最高水平的林分,因而用来代替理论上的标准林分。这个筛选过程要受到诸如认识水平、技术水平、普遍性以及栽培条件等许多条件的限制,因而该标准林分的蓄积量不一定真正达到最高水平。笔者在参加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和伐区采伐作业设计中,曾多次遇到所实测的林分疏密度超过1.0,有的同事实测的林分疏密度达到1.35。可见实践中筛选出来的标准林分并不同于理论上所称的标准林分。这种情况在人工林普遍实行集约经营的今天可能更加普遍,从而影响到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精度和伐区作业设计时蓄积量估算,也给调查员对林分蓄积量的估算带来一定的困惑。笔者认为,疏密度是一个间接可測因子,比较抽象,调查员不易把握。
1用疏密度对林分蓄积量进行估算产生的影响
(1)疏密度是现有林分与理论标准林分比对的结果,用于估算现有林分蓄积量。它依赖于理论标准林分,而理论标准林分是用实践中筛选出来的所谓标准林分来代替的。就是这种所谓的标准林分许多调查员也没有实际接触,何谓标准林分,许多调查员都没有具体的概念,就是一些资深调查员在实践中,也常有出现估算结果与实测结果不符而导致错误的发生。究其原因,其实是调查员无法将现有林分与标准林分进行比较,而只能与自行虚拟标准林分进行比较,从而对现有林分蓄积进行估算所导致的。
(2)上述自行虚拟的标准林分依赖于调查员对实测标准地所测得疏密度的经验积累。资深调查员因为长期不间断地从事调查估算,积累的经验比较丰富,所以估测水平比较高。一般调查员因为很少从事蓄积量调查估算,或间断性地从事蓄积量的调查估算,因而其建立的虚拟标准林分概念比较模糊。也就是说,疏密度是依赖于调查员的经验,因而不同的调查员对同一林分的疏密度估测结果就会有较大的差异,如果不进行实测,很难判断哪个正确。
(3)疏密度是以十分法进行估测和记载的,允许误差为正负0.1。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中,某林分疏密度如果实测值为0.5,那么调查员估测值为0.4~0.6都应该说结果是正确的,因而产生的蓄积量误差也为10%。然而在实践中,一般都以质量抽查组的调查员所测的疏密度为理论值,实际上蓄积量估测的误差可以达到20%,因而超出规定蓄积量估测误差值(允许误差15%)。
(4)利用疏密度对乔木幼林的蓄积量进行估测时,可能会产生较大的偏差。《浙江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操作细则》规定,乔木幼林中,部分林木胸径达到5cm以上,树高4.0m以上,但疏密度在0.1以下的,为无蓄积林地。上文已述及疏密度的估测误差为正负0.1,若该林分实测疏密度为0.1,按细则规定,确定该林分为有蓄积林分和无蓄积林分都是正确的。因此,利用疏密度对该乔木幼林的蓄积量进行估测时,就可能产生20%偏差。这种偏差随该林分面积的扩大而扩大,进而影响到森林资源调查精度。
(5)若某人工杉木林经标准地实测,其疏密度为1.3,但因调查员自行虚拟的标准林分的疏密度为1.0,则该林分蓄积量估测结果将会产生30%的误差,甚至更大。这种情况也随着人工林的扩大和经营水平的提高而更加普遍。
2解决对策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疏密度对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和伐区调查设计中的林分蓄积量估测带来严重的偏差,不宜继续使用。如若采用林分平均胸径、平均高、单位株数(密度)等易测因子来代替疏密度用于估测蓄积量既能获得较高的精度,同时又能降低调查员准入门槛和调查难度系数。该法具有如下优点:一是疏密度测定源于林分平均胸径、平均高、单位株数(密度)等测树因子的测定;二是林分平均胸径、平均高、单位株数(密度)等测树因子比较具体,容易测定,可以不依赖于调查员的经验,调查员易于把握;三是单位株数的测算可精确到1株,因此可将蓄积量估测精度由用疏密度估测的10%提高到1%甚至更高;四是林分平均胸径、平均高、单位株数(密度)等测树因子既便于调查,也便于检查,使检查标准更加客观公正;五是测定的数据可利用计算器程序化现场实时求算林分蓄积,无需编制树种断面积蓄积表,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同时又可避开标准林分给调查带来的困惑。
关键词 疏密度;森林资源调查;林分蓄积量;影响;解决办法
中图分类号S758.5 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1-0100-01
疏密度是指被测林分蓄积(或胸高段面积)与标准林分蓄积(或胸高段面积)之比。通常以十分法计测。它是表明林木利用空间程度的指标,也是反映蓄积量的相对指标。它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和伐区调查设计中对蓄积量的估算因其方法简单、工作量少被广泛应用至今。
理论上的标准林分是指某树种在一定立地条件下生长到一定年龄,其蓄积量到达最高水平的林分。它的疏密度为1.0。理论上的标准林分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广大调查员在实践中通过对许多林分采用标准地实测的方法筛选出某树种在一定立地条件下生长到一定年龄,其蓄积量达到被认为是最高水平的林分,因而用来代替理论上的标准林分。这个筛选过程要受到诸如认识水平、技术水平、普遍性以及栽培条件等许多条件的限制,因而该标准林分的蓄积量不一定真正达到最高水平。笔者在参加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和伐区采伐作业设计中,曾多次遇到所实测的林分疏密度超过1.0,有的同事实测的林分疏密度达到1.35。可见实践中筛选出来的标准林分并不同于理论上所称的标准林分。这种情况在人工林普遍实行集约经营的今天可能更加普遍,从而影响到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精度和伐区作业设计时蓄积量估算,也给调查员对林分蓄积量的估算带来一定的困惑。笔者认为,疏密度是一个间接可測因子,比较抽象,调查员不易把握。
1用疏密度对林分蓄积量进行估算产生的影响
(1)疏密度是现有林分与理论标准林分比对的结果,用于估算现有林分蓄积量。它依赖于理论标准林分,而理论标准林分是用实践中筛选出来的所谓标准林分来代替的。就是这种所谓的标准林分许多调查员也没有实际接触,何谓标准林分,许多调查员都没有具体的概念,就是一些资深调查员在实践中,也常有出现估算结果与实测结果不符而导致错误的发生。究其原因,其实是调查员无法将现有林分与标准林分进行比较,而只能与自行虚拟标准林分进行比较,从而对现有林分蓄积进行估算所导致的。
(2)上述自行虚拟的标准林分依赖于调查员对实测标准地所测得疏密度的经验积累。资深调查员因为长期不间断地从事调查估算,积累的经验比较丰富,所以估测水平比较高。一般调查员因为很少从事蓄积量调查估算,或间断性地从事蓄积量的调查估算,因而其建立的虚拟标准林分概念比较模糊。也就是说,疏密度是依赖于调查员的经验,因而不同的调查员对同一林分的疏密度估测结果就会有较大的差异,如果不进行实测,很难判断哪个正确。
(3)疏密度是以十分法进行估测和记载的,允许误差为正负0.1。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中,某林分疏密度如果实测值为0.5,那么调查员估测值为0.4~0.6都应该说结果是正确的,因而产生的蓄积量误差也为10%。然而在实践中,一般都以质量抽查组的调查员所测的疏密度为理论值,实际上蓄积量估测的误差可以达到20%,因而超出规定蓄积量估测误差值(允许误差15%)。
(4)利用疏密度对乔木幼林的蓄积量进行估测时,可能会产生较大的偏差。《浙江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操作细则》规定,乔木幼林中,部分林木胸径达到5cm以上,树高4.0m以上,但疏密度在0.1以下的,为无蓄积林地。上文已述及疏密度的估测误差为正负0.1,若该林分实测疏密度为0.1,按细则规定,确定该林分为有蓄积林分和无蓄积林分都是正确的。因此,利用疏密度对该乔木幼林的蓄积量进行估测时,就可能产生20%偏差。这种偏差随该林分面积的扩大而扩大,进而影响到森林资源调查精度。
(5)若某人工杉木林经标准地实测,其疏密度为1.3,但因调查员自行虚拟的标准林分的疏密度为1.0,则该林分蓄积量估测结果将会产生30%的误差,甚至更大。这种情况也随着人工林的扩大和经营水平的提高而更加普遍。
2解决对策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疏密度对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和伐区调查设计中的林分蓄积量估测带来严重的偏差,不宜继续使用。如若采用林分平均胸径、平均高、单位株数(密度)等易测因子来代替疏密度用于估测蓄积量既能获得较高的精度,同时又能降低调查员准入门槛和调查难度系数。该法具有如下优点:一是疏密度测定源于林分平均胸径、平均高、单位株数(密度)等测树因子的测定;二是林分平均胸径、平均高、单位株数(密度)等测树因子比较具体,容易测定,可以不依赖于调查员的经验,调查员易于把握;三是单位株数的测算可精确到1株,因此可将蓄积量估测精度由用疏密度估测的10%提高到1%甚至更高;四是林分平均胸径、平均高、单位株数(密度)等测树因子既便于调查,也便于检查,使检查标准更加客观公正;五是测定的数据可利用计算器程序化现场实时求算林分蓄积,无需编制树种断面积蓄积表,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同时又可避开标准林分给调查带来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