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分析信息技术在研究性教学中产生的重大作用,探究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新型教育模式。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学模式也应该信息化。本篇也探究了新型网络教学模式的基本整点以及教师和学生在研究性教学模式下的角色定位问题,研究性学习模式有助于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时使学校教学活动手段更加多元,工具更加多样,方式方法更加灵活。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 信息技术 网络环境 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2-0252-02
现代社会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和繁荣的社会,它们极大改变了大众群体的工作、生活和思维方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效率低下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潮流,所以教育的网络化、个性化发展势在必行。传统教育方式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一味强调死记硬背,并没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潜能。新形式下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引导学生自我探索,开放研究话题,把学生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实践。
一、关于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探讨
传统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学生被动学习,学习流程表现出僵硬化、机械化的消极状态。研究性教学模式则倡导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和学生共同配合来研究学习课题。单纯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不能深入学生真实内心,而研究性教学模式的人性化、以人为本的特征,可以使整个教学氛围更加活跃。新模式会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能真实有效得进行知识的掌握。研究性学习模式下学生能够自觉掌握学习方法,能真正培养起良好的学习能力和习惯。学生具备了对信息主动的搜索、验证和调查能力,才能设计出有效的方案,甚至研究出有价值的理论成果,这对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方式具有积极的影响。
二、网络教学呈现的总体特征
(一)网络教学的互动性特点强烈
传统教学模式下师生互动时间比较少,利用网络教学就可以弥补师生互动少这样一个教学缺陷。网络环境能够使教师在同一时空背景下进行高效率的教学,同时学生也能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多渠道的学习。学生感受到新鲜的学习氛围,这样能使学生保持和老师友好的沟通和互动。网络教学资源十分充裕,学生不仅可以直接向老师询问问题,还可以和智能电脑进行沟通以解决问题,这使教学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二)网络教学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人为本
传统教学有很多时空的约束,无法解决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网络教学模式则显得相对自由,网络设备的便捷性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学习,学生既可以和教师同步上课,也可以私下进行自我学习,学习过程能够自我管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自由性。
三、信息技术学科研究性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定位
“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学生的说服者、控制者,学生在这种模式下学习缺乏积极性。现在社会是信息爆炸的社会,一方面传统教学模式的信息传输掌握速率较慢,另一方面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师生关系也缺乏人性化,新模式下师生应是学习共同的组织者、讨论者和参与者。
教师的单一角色要转变成新型模式下的多元角色,要成为学生客观的指导者,教师首先要做到提前掌握网络资源,这样学生学习时才能给出针对性建议;也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经验独自建立起学习架构固然重要,但很多情况下需要与老师配合。教师要利用好网上交互系统,引导学生形成对研究性教学的正确认识,帮助他们开拓自己的潜能。
学生的被动学习角色要转变成新型模式下的主体角色,首先要成为学习过程积极的配合者。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的教学改变了学生传统的与教师的沟通方式,能使学生由封闭走向开放,走入一个宽广的学习时空。其次学生要具备网络学习资源的拥有权和选择权,新型模式下学生不仅可以学习教师划定的知识重点,还可以接触到更深更广的学习领域,开阔了学生的学习视野。
四、信息技术学科在研究性教学模式下的运作流程
信息技术能很好地对信息进行提取、分析、总结和共享,在研究性教学倡导的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实践等学习观念的支配下,信息技术网络研究性教学模式相应而生,它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一)进行信息的搜集调查和整理,明确研究重点
学生提出问题是这项工作的起点,针对提出的问题,师生可以利用网络设备进行查询,进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信息,做好及时的整理储备。对于已经解决的问题,我们要及时总结问题背后的经验教训,经常和学生分享交流。
(二)利用网络自主研究,通过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做好配合
研究型教学的知识通常比较多元化和复杂化,知识差异性也很明显,这要求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分析,同时做好小組成员间的讨论交流,这样就能对知识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三)对于良好的研究成果做好及时发布和共享
这是最后一项环节,首先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成果的发布,然后召集大家共同讨论以达成共识;其次进行总结性质的论定,使整个研究主体的建构更加稳固。
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同时改变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原有的角色地位。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了教学质量,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了学习积极性,教学各项学科都应将信息技术运用起来。网络环境使学生学习更加主体化和自由化,能使学生保持独立的人格魅力,拥有个性化的思维模式。信息技术下全新的教学环境容纳了资源共享、互动合作、自主学习等各个优点,它所显示的巨大优越性是无可比拟的,应大力提倡信息技术应用到各学科研究性教学过程当中。
参考文献:
[1]吴晓莉.高校历史学科史料应用研究型教学可行性探析[J].黑龙江史志,2010(19)
[2]《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年总目录[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03)
[3]徐钢梁.多学科整合教学的实践研究——以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为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02)
[4]王陆,司治国,赵晓亮,许珂.电子交互设备的教学应用层级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03)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 信息技术 网络环境 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2-0252-02
现代社会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和繁荣的社会,它们极大改变了大众群体的工作、生活和思维方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效率低下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潮流,所以教育的网络化、个性化发展势在必行。传统教育方式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一味强调死记硬背,并没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潜能。新形式下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引导学生自我探索,开放研究话题,把学生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实践。
一、关于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探讨
传统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学生被动学习,学习流程表现出僵硬化、机械化的消极状态。研究性教学模式则倡导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和学生共同配合来研究学习课题。单纯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不能深入学生真实内心,而研究性教学模式的人性化、以人为本的特征,可以使整个教学氛围更加活跃。新模式会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能真实有效得进行知识的掌握。研究性学习模式下学生能够自觉掌握学习方法,能真正培养起良好的学习能力和习惯。学生具备了对信息主动的搜索、验证和调查能力,才能设计出有效的方案,甚至研究出有价值的理论成果,这对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方式具有积极的影响。
二、网络教学呈现的总体特征
(一)网络教学的互动性特点强烈
传统教学模式下师生互动时间比较少,利用网络教学就可以弥补师生互动少这样一个教学缺陷。网络环境能够使教师在同一时空背景下进行高效率的教学,同时学生也能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多渠道的学习。学生感受到新鲜的学习氛围,这样能使学生保持和老师友好的沟通和互动。网络教学资源十分充裕,学生不仅可以直接向老师询问问题,还可以和智能电脑进行沟通以解决问题,这使教学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二)网络教学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人为本
传统教学有很多时空的约束,无法解决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网络教学模式则显得相对自由,网络设备的便捷性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学习,学生既可以和教师同步上课,也可以私下进行自我学习,学习过程能够自我管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自由性。
三、信息技术学科研究性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定位
“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学生的说服者、控制者,学生在这种模式下学习缺乏积极性。现在社会是信息爆炸的社会,一方面传统教学模式的信息传输掌握速率较慢,另一方面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师生关系也缺乏人性化,新模式下师生应是学习共同的组织者、讨论者和参与者。
教师的单一角色要转变成新型模式下的多元角色,要成为学生客观的指导者,教师首先要做到提前掌握网络资源,这样学生学习时才能给出针对性建议;也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经验独自建立起学习架构固然重要,但很多情况下需要与老师配合。教师要利用好网上交互系统,引导学生形成对研究性教学的正确认识,帮助他们开拓自己的潜能。
学生的被动学习角色要转变成新型模式下的主体角色,首先要成为学习过程积极的配合者。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的教学改变了学生传统的与教师的沟通方式,能使学生由封闭走向开放,走入一个宽广的学习时空。其次学生要具备网络学习资源的拥有权和选择权,新型模式下学生不仅可以学习教师划定的知识重点,还可以接触到更深更广的学习领域,开阔了学生的学习视野。
四、信息技术学科在研究性教学模式下的运作流程
信息技术能很好地对信息进行提取、分析、总结和共享,在研究性教学倡导的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实践等学习观念的支配下,信息技术网络研究性教学模式相应而生,它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一)进行信息的搜集调查和整理,明确研究重点
学生提出问题是这项工作的起点,针对提出的问题,师生可以利用网络设备进行查询,进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信息,做好及时的整理储备。对于已经解决的问题,我们要及时总结问题背后的经验教训,经常和学生分享交流。
(二)利用网络自主研究,通过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做好配合
研究型教学的知识通常比较多元化和复杂化,知识差异性也很明显,这要求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分析,同时做好小組成员间的讨论交流,这样就能对知识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三)对于良好的研究成果做好及时发布和共享
这是最后一项环节,首先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成果的发布,然后召集大家共同讨论以达成共识;其次进行总结性质的论定,使整个研究主体的建构更加稳固。
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同时改变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原有的角色地位。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了教学质量,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了学习积极性,教学各项学科都应将信息技术运用起来。网络环境使学生学习更加主体化和自由化,能使学生保持独立的人格魅力,拥有个性化的思维模式。信息技术下全新的教学环境容纳了资源共享、互动合作、自主学习等各个优点,它所显示的巨大优越性是无可比拟的,应大力提倡信息技术应用到各学科研究性教学过程当中。
参考文献:
[1]吴晓莉.高校历史学科史料应用研究型教学可行性探析[J].黑龙江史志,2010(19)
[2]《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年总目录[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03)
[3]徐钢梁.多学科整合教学的实践研究——以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为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02)
[4]王陆,司治国,赵晓亮,许珂.电子交互设备的教学应用层级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