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发展动力不断减弱,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打造发展新引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宁波是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市委、市政府早在2014年就提出要扎实推进“双驱动四治理”,其中“双驱动”之一指的就是创新驱动。2016年8月,浙江省委副书记、代省长车俊在宁波调研时也指出,宁波要坚持创新驱动,补齐创新短板、人才短板,形成新旧动能转换的加速度,努力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宁波创新土壤肥沃但亟待加速
宁波实施创新驱动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创新是这座城市的一大文化基因,这也是宁波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内在动力。以老一辈“宁波帮”为代表,宁波人身上流淌着“敢创业,不守摊”的血液,开拓创新、敢于冒险、务实肯干、诚实守信是宁波深入骨髓的城市精神。其次,宁波经济基础好,市场经济较为发达,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系统,这也为创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宁波因资本活力强、经营成本低、劳动力素质高、政府服务优,商业服务设施齐全,连续多年被评为《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
目前,宁波要实现经济新一轮的增长,就要把创新转型作为提升发展层次的核心动力。放眼全球,企业低附加值的产量扩张模式越来越多地受到各个国家贸易壁垒的抵制。就宁波本身而言,虽然当前制造业发展的制度和环境已经比较优越,但由于改革红利边际递减,传统发展理念及路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然而,现实是宁波多数工业企业仍处于低端生产地位,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还不够大。宁波与中等收入国家城市相比,第三产业占比明显偏低,创新驱动力明显不足,对工业的支撑作用还不够明显。而且,宁波在第三产业内部,贸易、餐饮、交通运输邮电等传统产业比重过大,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几乎达到一半;技术研发等对经济有很大支撑作用的现代行业所占的比重过小,此外,旅游、物流和信息电子等新兴行业发展不足。
面对挑战,宁波急需进一步加快创新的步伐。在福布斯2015年中国大陆城市创新能力排行榜上,宁波位列第8,尽管全国领先,但与上海、深圳、广州、杭州等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而且,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制造创新中心、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的要求相比,宁波创新的动力仍显不足。
五大建议为宁波加快创新支招
第一,立足实体制造业,合理利用金融资本。立足制造业这一根本,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倒逼企业转型升级,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产业和企业,扶持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业和产品,加大科技型、创新型企业的培育,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大。创新驱动没有实体经济的支撑,一切都只是梦幻泡影。金融资本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金融资本的投入可以为科技、管理等方面的创新提供物质保障支持;另一方面,如果庞大的金融资本对于创新和盈利能力脆弱的实业资本相对过剩,金融创新脱离了实体经济所需,就会出现金融逼迫实业。相当一部分利益向金融和地产靠拢,使实体经济产业难以为继。因此政府要发挥其监管和引导作用,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加大支持力度,设立专项基金,贷款用地方面给予宽松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向实体经济聚拢,把资本留在创新型实体经济当中。
第二,提高高端人才比例,强化人才保障工作。出台力度更大的创新型人才政策,使宁波成为新的长三角科技创新人才聚集地。一方面,大量引进、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队伍,营造有利于吸引人才的氛围。着力在集聚高端人才上下功夫,强化以才引才、以重大项目招引人才、以重大平台集聚人才。在海外人才引进方面,探索设立特聘境外专家岗位,支持用人单位突破年龄、工作地、工作单位和工作方式限制,采取市场化方式柔性引进境外各类专业人士来宁波服务。同时在境外高层次人才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如德国、日本)设立引才工作站,实现人才需求前达、引才活动前移。另一方面,加大专业技能人才培育。要以建设国家级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实验区为契机,推动职业技术学院、技师学院与企业合作,把宁波打造成全国一流的开放式现代职业教育基地。对企业技能实训中心与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同等对待,让其享受同样政策优惠。
第三,加强产学研紧密结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转化速度。要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大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企业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要加强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完善区域创新系统,推进创新主体之间的联合,搭建多层次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科研机构与产业全面合作,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实验室和仪器设备向社会企业开放,使创新要素加速流动,人才、技术、资本、市场更加紧密地结合,将先进技术在最短时间内转化为成熟的商业模式。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第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发展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维护和完善知识产权维权途径,降低维权成本,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惩罚力度,形成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从而吸引高端人才来甬创新创业,吸引更多好项目落地转化,有效推动宁波产业的创新转型升级。
第五,着力优化政务环境,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宁波作为东部地区城市,在制造业竞争方面从土地资源比不如中西部,从人才资源比,不如上海、杭州等大城市。在这种情况下,宁波只有以更高效的服务、更灵活的体制,着力优化政务软环境,才能从城市竞争中抢占制造业发展制高点。通过政府科技投入,引导企业创新投入和市场创新投入,持续推进简政放权优化服务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大清费减税力度,加快推动政策有效落地。再消减一批行政权力,再取消和下放一批审批权限,全面落实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清理中央、省以及市级层面已经明确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深化行政审批标准化改革,在研究制定经济领域重大政策时,充分听取企业的意见建议,鼓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标准制定,将自主知识产权和专利转化为技术标准。积极营造敢于冒险、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
(作者为民盟宁波市委会副主委,教授,浙江万里学院副校长)
责任编辑:林依臻颖
宁波创新土壤肥沃但亟待加速
宁波实施创新驱动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创新是这座城市的一大文化基因,这也是宁波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内在动力。以老一辈“宁波帮”为代表,宁波人身上流淌着“敢创业,不守摊”的血液,开拓创新、敢于冒险、务实肯干、诚实守信是宁波深入骨髓的城市精神。其次,宁波经济基础好,市场经济较为发达,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系统,这也为创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宁波因资本活力强、经营成本低、劳动力素质高、政府服务优,商业服务设施齐全,连续多年被评为《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
目前,宁波要实现经济新一轮的增长,就要把创新转型作为提升发展层次的核心动力。放眼全球,企业低附加值的产量扩张模式越来越多地受到各个国家贸易壁垒的抵制。就宁波本身而言,虽然当前制造业发展的制度和环境已经比较优越,但由于改革红利边际递减,传统发展理念及路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然而,现实是宁波多数工业企业仍处于低端生产地位,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还不够大。宁波与中等收入国家城市相比,第三产业占比明显偏低,创新驱动力明显不足,对工业的支撑作用还不够明显。而且,宁波在第三产业内部,贸易、餐饮、交通运输邮电等传统产业比重过大,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几乎达到一半;技术研发等对经济有很大支撑作用的现代行业所占的比重过小,此外,旅游、物流和信息电子等新兴行业发展不足。
面对挑战,宁波急需进一步加快创新的步伐。在福布斯2015年中国大陆城市创新能力排行榜上,宁波位列第8,尽管全国领先,但与上海、深圳、广州、杭州等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而且,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制造创新中心、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的要求相比,宁波创新的动力仍显不足。
五大建议为宁波加快创新支招
第一,立足实体制造业,合理利用金融资本。立足制造业这一根本,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倒逼企业转型升级,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产业和企业,扶持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业和产品,加大科技型、创新型企业的培育,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大。创新驱动没有实体经济的支撑,一切都只是梦幻泡影。金融资本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金融资本的投入可以为科技、管理等方面的创新提供物质保障支持;另一方面,如果庞大的金融资本对于创新和盈利能力脆弱的实业资本相对过剩,金融创新脱离了实体经济所需,就会出现金融逼迫实业。相当一部分利益向金融和地产靠拢,使实体经济产业难以为继。因此政府要发挥其监管和引导作用,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加大支持力度,设立专项基金,贷款用地方面给予宽松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向实体经济聚拢,把资本留在创新型实体经济当中。
第二,提高高端人才比例,强化人才保障工作。出台力度更大的创新型人才政策,使宁波成为新的长三角科技创新人才聚集地。一方面,大量引进、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队伍,营造有利于吸引人才的氛围。着力在集聚高端人才上下功夫,强化以才引才、以重大项目招引人才、以重大平台集聚人才。在海外人才引进方面,探索设立特聘境外专家岗位,支持用人单位突破年龄、工作地、工作单位和工作方式限制,采取市场化方式柔性引进境外各类专业人士来宁波服务。同时在境外高层次人才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如德国、日本)设立引才工作站,实现人才需求前达、引才活动前移。另一方面,加大专业技能人才培育。要以建设国家级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实验区为契机,推动职业技术学院、技师学院与企业合作,把宁波打造成全国一流的开放式现代职业教育基地。对企业技能实训中心与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同等对待,让其享受同样政策优惠。
第三,加强产学研紧密结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转化速度。要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大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企业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要加强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完善区域创新系统,推进创新主体之间的联合,搭建多层次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科研机构与产业全面合作,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实验室和仪器设备向社会企业开放,使创新要素加速流动,人才、技术、资本、市场更加紧密地结合,将先进技术在最短时间内转化为成熟的商业模式。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第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发展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维护和完善知识产权维权途径,降低维权成本,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惩罚力度,形成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从而吸引高端人才来甬创新创业,吸引更多好项目落地转化,有效推动宁波产业的创新转型升级。
第五,着力优化政务环境,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宁波作为东部地区城市,在制造业竞争方面从土地资源比不如中西部,从人才资源比,不如上海、杭州等大城市。在这种情况下,宁波只有以更高效的服务、更灵活的体制,着力优化政务软环境,才能从城市竞争中抢占制造业发展制高点。通过政府科技投入,引导企业创新投入和市场创新投入,持续推进简政放权优化服务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大清费减税力度,加快推动政策有效落地。再消减一批行政权力,再取消和下放一批审批权限,全面落实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清理中央、省以及市级层面已经明确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深化行政审批标准化改革,在研究制定经济领域重大政策时,充分听取企业的意见建议,鼓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标准制定,将自主知识产权和专利转化为技术标准。积极营造敢于冒险、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
(作者为民盟宁波市委会副主委,教授,浙江万里学院副校长)
责任编辑:林依臻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