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10年建成至今,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田家庄乡王庄营村的农家书屋已有藏书6000余册,接待读者8000余人次,辐射王庄营周边十几个村庄。和全国其他农家书屋不同的是,王庄营农家书屋里有一份村民自办的小报——《新风》。拿起《新风》简单浏览,大至国家惠农政策,小至村里近期工作安排,还有顺应农时的农业技术,一应俱全,难得是,《新风》还登录了不少村民原创的文章。
书屋管理员陈妙昌今年78岁,作为王庄营村老支书,他亲历了村庄的发展、改变。“从前哪有这么好的条件啊,想买书没钱,想看书没地方,现在有了这么好的条件,趁着自己不算老,抓紧时间多看几本书,也多学点东西,给自己充充电,把过去耽误的时间补回来,跟上时代的脚步,也多做点事情。”
书屋最初建成时,所有图书的登记在册工作都由陈妙昌亲手书写完成,此后借阅记录自然也由他包揽。有的村民一家人都来借书,陈妙昌别出心裁以户为单位登记,每一个家庭有专门的一页,两年多时间过去了,老人密密麻麻写满了十几本子。
慢慢的,“到农家书屋看书去”成了村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农家书屋也成了乡亲們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咱们应该有咱村自己的记录。”时间长了,不少来看书的村民不再只满足于阅读,而萌生出用文字记录村庄生活的愿望。
“办一份王庄营村自己的报纸吧!” 很快,这个想法得到了大家一致的支持。《喂!乡亲们,用水,悠着点!》、《村长的一天》、《夸夸咋村好医生》、《玉米的苗期管理》、《心愿长廊》……这些都是刊登在《新风》小报上的文章,作者正是王庄营村的村民们。
由于小报上的内容跟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村民们都很爱看。“我最感兴趣的是解决村里变压器问题,这期报纸上写着马上就要解决了,还告诉我们300米的硬化路很快也要动工了,我特别高兴。”“看小报可长见识了,我以前小麦施用化肥,一亩地100斤,结果都浪费了。现在看了小报的介绍,也懂得科学种田了。”……
不仅如此,王庄营的好人好事,孝敬公婆、和顺邻里的故事,都被记录在《新风》上,这些家喻户晓的故事树立了王庄营村新风尚。
书屋“生”秀才
“书屋建到咱农家,村民百姓乐开花,学习科技学文化,帮助农民把财发。”唐山市乐亭县汤家河镇史庄村的村民几乎都会这段儿顺口溜,顺口溜里给他们带来巨大变化的书屋就是远近闻名的史家大院。
史家大院的主人是当地的农民史秉才,几年前,他在史庄村可是个“大名人”。当时,史秉才投资20万元承包了村里占地八亩多的一个大坑,饲养乌龟,由于经验不足,乌龟没养好,20万元很快打了水漂。不气馁的史秉才接着养鸡又喂猪,却是干哪样赔哪样。“史秉才,发了疯,拿着好钱填大坑。”一时之间,他成了村民茶余饭后的笑话对象。
在经营过程中屡屡跌跤的史秉才意识到自己的失败还是因为没文化,痛定思痛后,他开始有意无意地搜集科技类书籍。这边自己学习,那边老史又动起了新念头,“建一个农民科技文化大院,我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和引导乡亲们转换传统观念,加强文化学习,掌握科学技术,岂不是更有意义?”
老史的这个想法得到了家人的支持,为了建文化大院,老史和老伴节衣缩食,自己动手拆旧建新,贪大黑,起大早,清理周围环境,先搞绿化美化。就这样,夫妻俩一砖一瓦地建起了科技文化大院。他们的善举,也得到了村民的肯定和各级文化单位的大力支持。2009年,史家大院被河北省农家书屋工程列为个人创建先进典型,被确定为全省重点帮扶典型,并获赠书籍2000余册及一些音像制品,价值两万余元,这让史家大院如虎添翼。
建好的文化大院成了乡亲们读书看报、健身娱乐的好去处。为了让更多村民系统地学习种植、养殖的科学知识,史秉才购买了不少科学知识光盘,还邀请高级农艺师、全国劳模常寿祥,农民技师魏兴全等12名农、林、畜牧养殖等方面的专家,深入大院,或搞科技培训,或指导生产管理,帮助农民解决生产难题。目前文化大院已培训史庄与周边各村农民达5万人次,推广苹果高光效、温室秸秆反应堆等高新科技20余项,为发展高效农业,带领农民科技致富奔小康,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为了强化读书活动效果、增强书籍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史家大院农家书屋建立了三个读书小组:以农村技术能人为骨干的科技读书小组,以退休职工和文学爱好者为骨干的文学创作读书小组,以在校学生为骨干的学法、用法读书小组。各读书小组按照“读书阅览加实践,典型示范带全面”的方式开展读书实践活动。
借助书屋的力量,文学创作组的李勤、张久胜、王润民、杜大荣等村民的230 余篇作品在《河北日报》等省市级刊物发表,史庄村还成了远近闻名的“秀才村”。
“冬闲”变“冬忙”
组织村民文艺汇演、参与棋牌活动……在管理农家书屋的同时,石家庄市藁城市廉州镇系井村的大学生村官贾景景同样被村里浓浓的文化气氛影响着,每天过得忙碌而又充实。“大清早就有人来借书。”一边哈着热气暖手,一边给借书的村民小吴登记,贾景景说:“大部分系井村村民都像小吴一样,常来农家书屋看书,把这里当成了‘充电屋’和‘致富屋’”。
石家庄藁城市廉州镇系井村现有居民938户,人口3830人,耕地4976亩。是农业部评定的“国家优质粮示范基地”,还建成了一所北方地区最大的粮食交易市场。
“我们村不大,但搞种植业、养殖业的村民却比较多。农家书屋里丰富的藏书成了村民种养时的‘营养宝库’,大伙都夸这书屋是‘不走的好专家’,我们还经常在培训室里举办农技专家的讲座。为了方便农民边听录音边进行温室作业,我们村还专门购买了录音笔、随身听等设备,农民可以边听边进行实际操作。”
不仅如此,河北省新闻出版总局根据该村情况,建立了“卫星数字农家书屋”,因地适宜,将种养资料,汇编进“卫星数字”系统,村民可以自主选择了解信息。“看这个比看电视强多了,里面都是对村民有用的信息。”贾景景不无骄傲地说。
“这个农家书屋,对我们来说真是太方便了。”村民吴兵强有两个大棚,有一年,西红柿在快结果的时候打蔫了,看着满棚“垂头丧气”的柿苗,吴兵强着急坏了,此时有人给他支招:“咱村里有农家书屋,你怎么不去那里找本书看看,看能不能解决?”结果还真管用,他从书屋里借了一本蔬菜病虫害防治方面的书,看不懂的地方,还请管理员帮忙咨询专家,很快,他的难题便迎刃而解。
除了帮农民鼓起了“钱袋子”,农家书屋也帮农民充实了“脑瓜子”。为了让农民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农家书屋的作用,系井村组织开展了“读书、爱书家庭”评选活动;村里还根据全村农民不同的情况,按照同行业、同爱好、同兴趣的原则,成立了蔬菜种植读书协会、林果种植读书协会、运输司机读书协会等,明确了各读书协会的召集人、章程、活动时间和地点等,每月组织各协会交流读书心得体会,互相推荐实用科技书籍,分享科技新知识等。
如今,农家书屋在悄悄地改变着系井村,66岁的村民王联英说:“自从有了农家书屋,村里打架斗殴的少了,喝酒闹事的少了,耍钱搞迷信的少了;学文化用科技的多了,一心致富的多了,这不,大伙‘冬闲’变‘冬忙’了,都忙着在书屋里充电学习呢!”
书屋管理员陈妙昌今年78岁,作为王庄营村老支书,他亲历了村庄的发展、改变。“从前哪有这么好的条件啊,想买书没钱,想看书没地方,现在有了这么好的条件,趁着自己不算老,抓紧时间多看几本书,也多学点东西,给自己充充电,把过去耽误的时间补回来,跟上时代的脚步,也多做点事情。”
书屋最初建成时,所有图书的登记在册工作都由陈妙昌亲手书写完成,此后借阅记录自然也由他包揽。有的村民一家人都来借书,陈妙昌别出心裁以户为单位登记,每一个家庭有专门的一页,两年多时间过去了,老人密密麻麻写满了十几本子。
慢慢的,“到农家书屋看书去”成了村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农家书屋也成了乡亲們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咱们应该有咱村自己的记录。”时间长了,不少来看书的村民不再只满足于阅读,而萌生出用文字记录村庄生活的愿望。
“办一份王庄营村自己的报纸吧!” 很快,这个想法得到了大家一致的支持。《喂!乡亲们,用水,悠着点!》、《村长的一天》、《夸夸咋村好医生》、《玉米的苗期管理》、《心愿长廊》……这些都是刊登在《新风》小报上的文章,作者正是王庄营村的村民们。
由于小报上的内容跟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村民们都很爱看。“我最感兴趣的是解决村里变压器问题,这期报纸上写着马上就要解决了,还告诉我们300米的硬化路很快也要动工了,我特别高兴。”“看小报可长见识了,我以前小麦施用化肥,一亩地100斤,结果都浪费了。现在看了小报的介绍,也懂得科学种田了。”……
不仅如此,王庄营的好人好事,孝敬公婆、和顺邻里的故事,都被记录在《新风》上,这些家喻户晓的故事树立了王庄营村新风尚。
书屋“生”秀才
“书屋建到咱农家,村民百姓乐开花,学习科技学文化,帮助农民把财发。”唐山市乐亭县汤家河镇史庄村的村民几乎都会这段儿顺口溜,顺口溜里给他们带来巨大变化的书屋就是远近闻名的史家大院。
史家大院的主人是当地的农民史秉才,几年前,他在史庄村可是个“大名人”。当时,史秉才投资20万元承包了村里占地八亩多的一个大坑,饲养乌龟,由于经验不足,乌龟没养好,20万元很快打了水漂。不气馁的史秉才接着养鸡又喂猪,却是干哪样赔哪样。“史秉才,发了疯,拿着好钱填大坑。”一时之间,他成了村民茶余饭后的笑话对象。
在经营过程中屡屡跌跤的史秉才意识到自己的失败还是因为没文化,痛定思痛后,他开始有意无意地搜集科技类书籍。这边自己学习,那边老史又动起了新念头,“建一个农民科技文化大院,我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和引导乡亲们转换传统观念,加强文化学习,掌握科学技术,岂不是更有意义?”
老史的这个想法得到了家人的支持,为了建文化大院,老史和老伴节衣缩食,自己动手拆旧建新,贪大黑,起大早,清理周围环境,先搞绿化美化。就这样,夫妻俩一砖一瓦地建起了科技文化大院。他们的善举,也得到了村民的肯定和各级文化单位的大力支持。2009年,史家大院被河北省农家书屋工程列为个人创建先进典型,被确定为全省重点帮扶典型,并获赠书籍2000余册及一些音像制品,价值两万余元,这让史家大院如虎添翼。
建好的文化大院成了乡亲们读书看报、健身娱乐的好去处。为了让更多村民系统地学习种植、养殖的科学知识,史秉才购买了不少科学知识光盘,还邀请高级农艺师、全国劳模常寿祥,农民技师魏兴全等12名农、林、畜牧养殖等方面的专家,深入大院,或搞科技培训,或指导生产管理,帮助农民解决生产难题。目前文化大院已培训史庄与周边各村农民达5万人次,推广苹果高光效、温室秸秆反应堆等高新科技20余项,为发展高效农业,带领农民科技致富奔小康,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为了强化读书活动效果、增强书籍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史家大院农家书屋建立了三个读书小组:以农村技术能人为骨干的科技读书小组,以退休职工和文学爱好者为骨干的文学创作读书小组,以在校学生为骨干的学法、用法读书小组。各读书小组按照“读书阅览加实践,典型示范带全面”的方式开展读书实践活动。
借助书屋的力量,文学创作组的李勤、张久胜、王润民、杜大荣等村民的230 余篇作品在《河北日报》等省市级刊物发表,史庄村还成了远近闻名的“秀才村”。
“冬闲”变“冬忙”
组织村民文艺汇演、参与棋牌活动……在管理农家书屋的同时,石家庄市藁城市廉州镇系井村的大学生村官贾景景同样被村里浓浓的文化气氛影响着,每天过得忙碌而又充实。“大清早就有人来借书。”一边哈着热气暖手,一边给借书的村民小吴登记,贾景景说:“大部分系井村村民都像小吴一样,常来农家书屋看书,把这里当成了‘充电屋’和‘致富屋’”。
石家庄藁城市廉州镇系井村现有居民938户,人口3830人,耕地4976亩。是农业部评定的“国家优质粮示范基地”,还建成了一所北方地区最大的粮食交易市场。
“我们村不大,但搞种植业、养殖业的村民却比较多。农家书屋里丰富的藏书成了村民种养时的‘营养宝库’,大伙都夸这书屋是‘不走的好专家’,我们还经常在培训室里举办农技专家的讲座。为了方便农民边听录音边进行温室作业,我们村还专门购买了录音笔、随身听等设备,农民可以边听边进行实际操作。”
不仅如此,河北省新闻出版总局根据该村情况,建立了“卫星数字农家书屋”,因地适宜,将种养资料,汇编进“卫星数字”系统,村民可以自主选择了解信息。“看这个比看电视强多了,里面都是对村民有用的信息。”贾景景不无骄傲地说。
“这个农家书屋,对我们来说真是太方便了。”村民吴兵强有两个大棚,有一年,西红柿在快结果的时候打蔫了,看着满棚“垂头丧气”的柿苗,吴兵强着急坏了,此时有人给他支招:“咱村里有农家书屋,你怎么不去那里找本书看看,看能不能解决?”结果还真管用,他从书屋里借了一本蔬菜病虫害防治方面的书,看不懂的地方,还请管理员帮忙咨询专家,很快,他的难题便迎刃而解。
除了帮农民鼓起了“钱袋子”,农家书屋也帮农民充实了“脑瓜子”。为了让农民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农家书屋的作用,系井村组织开展了“读书、爱书家庭”评选活动;村里还根据全村农民不同的情况,按照同行业、同爱好、同兴趣的原则,成立了蔬菜种植读书协会、林果种植读书协会、运输司机读书协会等,明确了各读书协会的召集人、章程、活动时间和地点等,每月组织各协会交流读书心得体会,互相推荐实用科技书籍,分享科技新知识等。
如今,农家书屋在悄悄地改变着系井村,66岁的村民王联英说:“自从有了农家书屋,村里打架斗殴的少了,喝酒闹事的少了,耍钱搞迷信的少了;学文化用科技的多了,一心致富的多了,这不,大伙‘冬闲’变‘冬忙’了,都忙着在书屋里充电学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