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一个国家,对于一座城市,对于一个产业,高校的价值在哪里?在美国,我们看到了斯坦福与硅谷的成功;在中国,我们有青科大与橡胶产业的实践。
高校是自主创新的重要策源地,但其科研成果的转化难、产业化难等问题,长久横亘在从“策源”到应用之间。
青岛却有这样一所学校,成功蹚出了一条科技成果转化的特色之路,样本意义十分亮眼。在2020年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排行榜百强名单中,这所高校既非985也非211,却以转让专利244件列中国高校第57位,列山东省属高校首位,这所高校就是青岛科技大学(以下简称“青科大”)。
科技成果转化申请15天通过
建校70年,依靠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等学科优势,青科大扎根中国橡胶行业,建立起全国橡胶工业的“黄埔军校”。学校的橡胶专业是全亚洲门类最全、规模最大的,覆盖了橡胶化工行业全产业链,带动橡胶行业的发展。
据了解,学校先后获得了15项国家科技奖,近3年专利转让合同92项,经费近3亿元,累计横向科研经费超12亿元,通过成果转化或提供核心技术支撑而上市的公司已經达到了7家。此外,学校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等3个学科进入全球ESI排名前1%,自然指数2020年度排名位居中国内地高校第61位;拥有有效专利1986项,高价值科技成果300余项。
记者在采访青科大科技处刘玉梅时,她正好接到了学校一位教授打来的电话,咨询她科技成果转化合同的事情。就这一通电话的时间,一项新的科技成果落地事宜就已经处理完了。
青科大科技处是负责学校内部成果向外转化的“中间媒介”。据刘玉梅介绍,学校与企业每年都会通过类似“供需答辩会”的方式,搭建起企业与老师合作的桥梁,双方就科研立项事宜做充分论证,达成一致意见后,老师只负责科研的事,而合同、法务、搭建孵化平台等其他相关事情交给学校。
为更好地促进成果转化落地,学校严格落实国家政策,出台了18项配套制度文件,包括成果产权管理机制、风险防控机制和绩效考核激励制度等,为成果转化保驾护航。科技处技术转移办公室不断强化服务理念:做好“店小二”,倡行“一次办好”,通过OA系统等数字化手段,一份技术合同申请几分钟就能处理好。所有流程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标准尽量缩短中间时间,这样,学校一项科技成果转移申请通过仅需要15天。
尽管正值寒假,记者在校园里还是能感受到热腾腾的科研热情,依旧有很多教授留在实验室继续做科研项目。“今年受到疫情影响许多学生提前放假回家,以往很多教授都是过年当天给自己放一天假,其他时间一直在实验室带科研项目。”刘玉梅说。
成果人可享受95%收益
老师们如此高涨的科研热情背后,除了学校帮助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的后顾之忧之外,还在于给科技成果人的高收益奖励。
据刘玉梅介绍,学校就将科研团队的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收益从原来的89%提高到了95%,收益的95%归成果完成团队所有。此外,学校充分尊重师生员工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在顶层设计中,提出了众多人性化制度,激励成果转化转移。例如创办学科性公司的,奖励成果完成人70 % 的股权或股权收益;设置成果转化职称晋升通道,破“五唯”,建立以质量、贡献为主体的科学评价制度等。
也正是在这样的鼓励政策之下,学校注册“学科性公司”近80家,孵化科技型企业300余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0家,所孵化企业近3年销售收入近1100亿元,蓝海股权上市6家企业。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据刘玉梅介绍,成绩背后离不开学校多年来在橡胶行业基础学科研究的坚守,更重要的是学校在顶层设计的“勇担当敢作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之路是一条艰难的改革之路,做好顶层设计就是为学校科技创新创业夯实了基础。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青科大就率先尝试利用科技成果创立校办企业。1996年,学校利用技术成果转让,以及提供持续的技术服务助力金王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蜡烛供应商,企业于2006年上市;1998年,与万华联合攻克“MDI制造核心技术”,转让费2000万元,企业于2001年上市。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产业链
高校科技成果落地难,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项目不符合市场要求。“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们反向思维,让高校科研项目主动靠近市场,为项目优先找到市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这是青科大模式在探索过程中最重要的突破之一。提出了‘不找校长找市场’‘放水养鱼’和‘三个有利于’的原则,打造了一个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绿色生态圈。”刘玉梅介绍说。
为了避免审核程序的繁冗,提高落地效率,学校专门出台了《青岛科技大学综合改革方案》,统筹成果转化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融合发展,为学校成果转化工作提供了行动纲领。
同时,建设学校技术转移基地,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服务平台、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校地服务专班和大企业合作工作组四个专项大组,实行“专事专办,一事一办”,基地运营四大模块构建起了产学研合作创新创业绿色生态圈。
上层设计、分层负责,落实到位。合理地组织架构,明确责任,解决了不愿转的问题;完善的政策文件,制度保证,解决了不敢转的问题;成果熟化中心,响应需求,解决了转不了的问题;多元化的转移机构,专班专业,解决了不会转的问题;市场化的运营主体,让利共赢,解决了转不好的问题。
“每一个环节分工清晰,所有环节都为转化申请工作负责服务,各司其职,整体下来就是最有效率的。”刘玉梅朴实地讲道。每个部门都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帮助科技成果快速打通转化通道,最简单的方式,却是对“以人为本”理念最有力的诠释,也是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落地的最有效率的行动。
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究竟是为了什么?校党委书记马连湘曾给出了这样一个更为深刻的回答:“我们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科技创新的价值得到了体现,也提升了老师的学术水平,提升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对于一个国家,对于一座城市,对于一个产业,高校的价值在哪里?在美国,我们看到了斯坦福与硅谷的成功;在中国,我们有青科大与橡胶产业的实践。
“青科大模式”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总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产业链。”围绕橡胶专业,这所高校诞生和铸就了青岛橡胶行业一条千亿级的产业链。高校、企业、城市三者的良好互动,搭建起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链合一”生态环境,共同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是自主创新的重要策源地,但其科研成果的转化难、产业化难等问题,长久横亘在从“策源”到应用之间。
青岛却有这样一所学校,成功蹚出了一条科技成果转化的特色之路,样本意义十分亮眼。在2020年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排行榜百强名单中,这所高校既非985也非211,却以转让专利244件列中国高校第57位,列山东省属高校首位,这所高校就是青岛科技大学(以下简称“青科大”)。
科技成果转化申请15天通过
建校70年,依靠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等学科优势,青科大扎根中国橡胶行业,建立起全国橡胶工业的“黄埔军校”。学校的橡胶专业是全亚洲门类最全、规模最大的,覆盖了橡胶化工行业全产业链,带动橡胶行业的发展。
据了解,学校先后获得了15项国家科技奖,近3年专利转让合同92项,经费近3亿元,累计横向科研经费超12亿元,通过成果转化或提供核心技术支撑而上市的公司已經达到了7家。此外,学校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等3个学科进入全球ESI排名前1%,自然指数2020年度排名位居中国内地高校第61位;拥有有效专利1986项,高价值科技成果300余项。
记者在采访青科大科技处刘玉梅时,她正好接到了学校一位教授打来的电话,咨询她科技成果转化合同的事情。就这一通电话的时间,一项新的科技成果落地事宜就已经处理完了。
青科大科技处是负责学校内部成果向外转化的“中间媒介”。据刘玉梅介绍,学校与企业每年都会通过类似“供需答辩会”的方式,搭建起企业与老师合作的桥梁,双方就科研立项事宜做充分论证,达成一致意见后,老师只负责科研的事,而合同、法务、搭建孵化平台等其他相关事情交给学校。
为更好地促进成果转化落地,学校严格落实国家政策,出台了18项配套制度文件,包括成果产权管理机制、风险防控机制和绩效考核激励制度等,为成果转化保驾护航。科技处技术转移办公室不断强化服务理念:做好“店小二”,倡行“一次办好”,通过OA系统等数字化手段,一份技术合同申请几分钟就能处理好。所有流程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标准尽量缩短中间时间,这样,学校一项科技成果转移申请通过仅需要15天。
尽管正值寒假,记者在校园里还是能感受到热腾腾的科研热情,依旧有很多教授留在实验室继续做科研项目。“今年受到疫情影响许多学生提前放假回家,以往很多教授都是过年当天给自己放一天假,其他时间一直在实验室带科研项目。”刘玉梅说。
成果人可享受95%收益
老师们如此高涨的科研热情背后,除了学校帮助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的后顾之忧之外,还在于给科技成果人的高收益奖励。
据刘玉梅介绍,学校就将科研团队的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收益从原来的89%提高到了95%,收益的95%归成果完成团队所有。此外,学校充分尊重师生员工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在顶层设计中,提出了众多人性化制度,激励成果转化转移。例如创办学科性公司的,奖励成果完成人70 % 的股权或股权收益;设置成果转化职称晋升通道,破“五唯”,建立以质量、贡献为主体的科学评价制度等。
也正是在这样的鼓励政策之下,学校注册“学科性公司”近80家,孵化科技型企业300余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0家,所孵化企业近3年销售收入近1100亿元,蓝海股权上市6家企业。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据刘玉梅介绍,成绩背后离不开学校多年来在橡胶行业基础学科研究的坚守,更重要的是学校在顶层设计的“勇担当敢作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之路是一条艰难的改革之路,做好顶层设计就是为学校科技创新创业夯实了基础。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青科大就率先尝试利用科技成果创立校办企业。1996年,学校利用技术成果转让,以及提供持续的技术服务助力金王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蜡烛供应商,企业于2006年上市;1998年,与万华联合攻克“MDI制造核心技术”,转让费2000万元,企业于2001年上市。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产业链
高校科技成果落地难,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项目不符合市场要求。“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们反向思维,让高校科研项目主动靠近市场,为项目优先找到市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这是青科大模式在探索过程中最重要的突破之一。提出了‘不找校长找市场’‘放水养鱼’和‘三个有利于’的原则,打造了一个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绿色生态圈。”刘玉梅介绍说。
为了避免审核程序的繁冗,提高落地效率,学校专门出台了《青岛科技大学综合改革方案》,统筹成果转化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融合发展,为学校成果转化工作提供了行动纲领。
同时,建设学校技术转移基地,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服务平台、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校地服务专班和大企业合作工作组四个专项大组,实行“专事专办,一事一办”,基地运营四大模块构建起了产学研合作创新创业绿色生态圈。
上层设计、分层负责,落实到位。合理地组织架构,明确责任,解决了不愿转的问题;完善的政策文件,制度保证,解决了不敢转的问题;成果熟化中心,响应需求,解决了转不了的问题;多元化的转移机构,专班专业,解决了不会转的问题;市场化的运营主体,让利共赢,解决了转不好的问题。
“每一个环节分工清晰,所有环节都为转化申请工作负责服务,各司其职,整体下来就是最有效率的。”刘玉梅朴实地讲道。每个部门都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帮助科技成果快速打通转化通道,最简单的方式,却是对“以人为本”理念最有力的诠释,也是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落地的最有效率的行动。
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究竟是为了什么?校党委书记马连湘曾给出了这样一个更为深刻的回答:“我们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科技创新的价值得到了体现,也提升了老师的学术水平,提升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对于一个国家,对于一座城市,对于一个产业,高校的价值在哪里?在美国,我们看到了斯坦福与硅谷的成功;在中国,我们有青科大与橡胶产业的实践。
“青科大模式”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总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产业链。”围绕橡胶专业,这所高校诞生和铸就了青岛橡胶行业一条千亿级的产业链。高校、企业、城市三者的良好互动,搭建起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链合一”生态环境,共同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