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域下《绿山墙的安妮》中安妮的独特魅力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dn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绿山墙的安妮》是一本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品,自问世以来被翻译成30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出版并多次被拍成电影,深受世界各国、各个年龄层的喜爱与欢迎。《绿山墙的安妮》因清新流畅又幽默的写作手法、通俗易懂的词句为儿童读者所喜爱。书中引人入胜的景色描写和体现出来的温暖情怀独具魅力,主人公安妮的性格魅力更加不容忽视。安妮以其独特的性格魅力,成为西方文学中继《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爱丽丝之后第二受欢迎的儿童形象。
  接受美学开启了以读者为中心的文学研究方向,受到人们的重视,经过多年的发展,在文学及翻译领域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從接受美学角度分析安妮的性格特点,从而找到安妮受到各个年龄层喜爱的原因,让读者对安妮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一、接受美学与《绿山墙的安妮》概述
  (一)接受美学的相关理论
  德国的汉斯·罗伯特·姚斯是接受美学理论的著名代表和创始人之一。20世纪60年代,姚斯的论文《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是接受美学成为独立学派的宣言。接受美学的另一位主要代表人物是伊瑟尔,他对这一理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深受英伽登的现象美学理论影响,伊瑟尔主要研究文本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即文本的召唤性和读者的再创造。
  接受美学有三个重要概念:文学历史性、期待视野和文学演变。其中,期待视野是最重要的中心部分,包含三个层面:期待体系、视野改变和视野重建。接受美学的主要含义是指读者在阅读作品前,有一定的期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将文化背景、学识、主观想法与期待相结合,进而形成新的理解、认识和欣赏角度。接受美学强调受众是核心,即强调读者的重要性,它明确指出文学创作不是目的,作品是为了供读者阅读,只有在读者接受过程中,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才有所体现。
  (二)《绿山墙的安妮》的介绍
  《绿山墙的安妮》的灵感来自加拿大女作家蒙哥马利写的一个便条,上面写着:“一对没有孩子的夫妇本来计划收养一个男孩,结果却收养了一个小女孩。”这句话激发了蒙哥马利的灵感,于是她创作出了《绿山墙的安妮》这部小说。故事一开始,安妮被错误地送到了绿山墙农舍的卡斯伯特兄妹家,之后他们组成了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这部小说主要讲述了孤儿安妮的成长经历。安妮先后被收养了三次,前两次因收养家庭发生了大变故,导致安妮被送回了孤儿院,而后,安妮到了卡斯伯特兄妹家,她聪明、刻苦、乐观、热心和善良,是一个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魅力的女孩。这部小说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富有想象力的情节吸引了许多读者,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孩子们纯洁、温暖、神奇的世界。
  (三)接受美学视域下的文本分析
  从接受美学角度对文本的分析包含几个方面:读者的角色、吸引结构、意义的不确定性、建立自觉的预期、人物形象、主题再创造、文本意义和隐含读者的结合等。本文将从人物形象和主题再创造等几个方面来分析安妮的独特魅力。
  二、安妮的独特魅力
  (一)外貌、言语和行为展现安妮的魅力
  1.安妮的外貌
  接受美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就是读者期待。安妮这个人物的塑造满足了读者对完美女孩的期望,尽管安妮并不漂亮,但她乐观、积极、自信、想象力极其丰富。安妮来到绿山墙农舍前,住在孤儿院,因为缺少布料,孩子们穿的衣服都有些短。因此马修看到的安妮是一个瘦瘦的、穿得有些寒酸的女孩。然而对于又短又小的衣服,安妮总是用想象力去美化它,在她的想象中,她是一个穿着漂亮、优雅衣服的公主。最令她烦心的就数她的红头发了,这对安妮的整个童年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安妮的说话风格
  安妮想象力丰富、真实、敢爱敢恨、勇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她不停地想象、不停地说话,她所说的多半是她的想象。马修一直很欣赏安妮。起初,玛丽拉并不习惯,后来她慢慢习惯了,并且爱上了安妮的说话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安妮直言不讳,从不隐瞒自己的看法,尤其是与自己原则相悖的时候。当雷切尔·林德太太取笑她的头发和外表时,安妮生气了,用脚跺着地板,叫道:“我恨你。”
  在雷切尔太太眼里,安妮的这些话既粗鲁又无礼。然而,巴里小姐很欣赏安妮的性格,认为她是个有趣的姑娘。
  3.安妮怪异又独特的行为
  安妮热爱自然,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她给周围一切事物都起了名字,如池塘、植物、森林等。她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喜欢在大自然中玩耍。当她一个人的时候,她会自言自语。在普通人的眼中,安妮看起来很奇怪。也正是如此,安妮是那么的与众不同,她有着独一无二的魅力。
  (二)与其他人的冲突凸显安妮的人格魅力
  初来的安妮并未被多数人所接受,她总是和他人发生争执。正是这些冲突体现了安妮勇于认错并及时改正的优点。在不断地犯错、改正的过程中,安妮逐渐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女孩。
  1.与玛丽拉的冲突
  玛丽拉作为一名中年女性,很看重得体的行为和举止,她想把安妮培养成一个优雅的、受过良好教育的女孩。她教安妮做饭,以及如何在众人面前举止得体。而安妮只对有趣的事物感兴趣,她不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并直言不讳,从不隐瞒自己的想法。玛丽拉和安妮的冲突体现了两种价值观的冲突,玛丽拉代表了传统价值观,而安妮代表了一种随性自由的价值观,为年轻一代所喜爱。
  2.与雷切尔·林德太太的冲突
  安妮说:“昨晚跳到你身上是我的错。我建议的。戴安娜是绝不会想到这种事情的。戴安娜是一个有淑女风范的姑娘。所以责备她是不公平的。”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安妮是一个勇敢的女孩,她坦白自己的错误,为她的朋友做了解释,这样的安妮有谁不喜欢呢。
  3.与吉尔伯特的冲突
  吉尔伯特曾经取笑安妮的红头发像“胡萝卜”。安妮的红头发是她难以克服的障碍。从某种角度看,安妮代表了一个无法面对自己缺点的女孩。随着安妮一天天长大,她克服了这个障碍,觉得红头发在她的生活中并不那么重要。人在成长过程中会改变很多看法,安妮也不例外。
  (三)成长带来的魅力
  安妮的童年经历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安妮是一个有思想的女孩,这吸引了她周围很多的人。随着时间的流逝,安妮成长为一个举止得体的淑女,她不再关注红头发。安妮还有个令人羡慕的优点——她从来不会犯同样的错误。最重要的一点,安妮内心善良,有牺牲精神。马修死后,安妮本来可以去一直向往的大学,但为了陪伴玛丽拉,她选择了留在绿山墙农庄。
  三、结语
  从接受美学的核心——期待视野来看,安妮的形象塑造是非常成功的,因为她的各个方面都满足了读者内心的期望。虽然安妮是个孤儿,但卡斯伯特兄妹对她爱护有加,她有着丰富的想象力、爱恨分明、真实、勇于认错并改正,深受大家的喜爱。在读者眼中,安妮有着独特的魅力。
  (辽宁中医药大学)
其他文献
明治维新拉开了日本由传统走向近代的序幕。在西方潮流的推动下,日本涌现了一批女性作家,最有代表性的是樋口一叶,她的小说是区别于男性话语的女性写作,表达了女性的追求。樋口一叶笔下的人物均以女性为主角,书中的男性并未作为主角出现,只是作为女性的衬托与补充,但是男性的言行反映了日本传统社会中父权及夫权对女性的迫害,通过分析小说中的男性形象来分析女性的生活状况,探讨其思想变化与抗争,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樋
期刊
本文通过研究20世纪末美、英两国的知名作品及其文学表现特点,分析此时期美、英两国的社会状况及大众心理,并具体剖析文学对社会的导向作用,实现对美、英两国特定时期社会和人文概况及其发展方向的了解与掌握,为21世纪的文学发展提出期望。  一、《美国牧歌》:破碎的美国梦  (一)作品简介  世纪之交时期,美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发展速度与经济技术实力领先其他国家,但是在其经济极度繁盛的阳光下也有许多的阴影
期刊
毛姆对社会和人性洞若观火,还是个中国迷、“老庄”迷。他创造的斯特里克兰,并无生存困境和身份焦虑,却毅然抛弃世俗幸福,不为名利,只为精神自由,为追求绘画艺术,演绎了一则让人目瞪口呆、叹为观止的现代神话。  一、毛姆与道家思想的因缘  汉学家李约瑟认为,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大树的根在道家。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老子和庄子是其代表人物,返璞归真、顺其自然是老庄学说的核心思想,也是
期刊
本文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将理查德·耶茨的《革命之路》置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伦理现场之中,分析当时混乱的社会环境是如何导致传统家庭瓦解的,进而分析男主人公“弑子”与女主人公“娜拉式反抗”的伦理选择,前者违背伦理却重获伦理意识,后者符合伦理却要付出生命代价。耶茨对当时的美国社会进行辛辣讽刺,通过重构伦理秩序为读者指明了方向,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理查德·耶茨是美国尼克松时期的伟大作家,始终
期刊
20世纪20年代初,导演吉加·维尔托夫作为早期蒙太奇学派重要的一员,提出了著名的“电影眼睛”理论,该理论成为欧洲先锋电影运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电影眼睛派”。本文在结合相关作品的基础上,阐释了“电影眼睛派”的相关理论及其在纪录片创作中的实践应用,并对纪录片的本质、拍摄手法进行了探讨与思考。  一、“电影眼睛派”理论与纪录片理论的关系  纪录片这一称呼,最早是由英国纪录片运动的发起者和领导者—
期刊
苏格拉底作为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一生都在为自己的城邦建设而努力,但是在他临近70岁的时候,却被指控信奉新神、败坏青年,最后被判处死刑。在面对生命的选择时,苏格拉底无所畏惧,镇定而漫不经心地饮下毒酒,结束了他的一生。正是因为这样,苏格拉底的生命观成为西方文化历史上一个永恒的话题。  一、苏格拉底的生平  苏格拉底生活在雅典城邦最繁华的伯利克里时代,但他的生活十分简朴。他热爱哲学,一生都在从事“爱智”
期刊
鲁迅的《呐喊》与狄更斯的《雾都孤儿》都是极富现实主义色彩的文学著作。关注底层社会里小人物的生存状况和精神发展是鲁迅与狄更斯作品的共同点,他们敢于对底层儿童的悲惨处境进行揭露。本文以《呐喊》中的名篇《药》与《雾都孤儿》为对象,通过比较鲁迅与狄更斯笔下遭遇生活不幸且性格不尽相同的儿童形象,感受两位文坛巨匠对儿童成长的关注,以及对善良人性、思想觉醒的真切呼唤。  鲁迅与狄更斯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
期刊
反讽是西方文艺理论重要的诗学范畴,研究艾略特诗歌离不开反讽诗学。艾略特诗歌的反讽诗学不断发展,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艾略特反讽诗学分为三个阶段:早期“自我反讽”;中期反讽“作为一种结构式”;晚期“反讽走向了哲学和宗教的抽象思辨”。《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以下简称为《情歌》)是艾略特早期反讽诗学的开篇之作及代表作,因此本文以《情歌》为研究对象,从主题、人物、意向、结构、语言五个方
期刊
《特命公使》是英国文学家威廉·戈丁尔创作的短篇小说,曾经被改编成剧本,并在电视上播放。这部短篇小说展示了戈尔丁常用的艺术手法,其主旨与长篇小说相同,是人们了解戈尔丁小说世界的通道,这对分析英美短篇小说“病态”文明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特命公使》简介  《特命公使》是一个趣味十足的寓言故事,作者通过轻松诙谐的口吻,讲述了罗马帝国时期,一位皇帝与天才发明家之间的故事。发明家和妹妹一起带着
期刊
电影《一曲难忘》中引用了大量的肖邦钢琴作品,这些钢琴作品对于推动情节的发展,表达主人公的情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电影中钢琴作品的分析研究具有很大的意义。本文对《一曲难忘》中肖邦钢琴作品的美学特征和情感体验进行详细的分析。  电影《一曲难忘》描述的是肖邦先生的故事,讲述了其经历爱情、事业、国家等事情后所领悟到的人生真谛,因为该电影引用了大量的肖邦先生钢琴作品,因此不仅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也具有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