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湾海峡西岸中部,在祉洛岛与长鼻尾岛之间,逶迤着一处橄榄枝一样的半岛,把白云山、玳瑁山、一尖山、大腹里山、莲花山等几座嵯峨雄峙的山峰连接了起来,打造了一个山海相连的壮丽景观,它就是闻名遐迩的黄岐半岛。也许有了这个风光旖旎的半岛,和一段段、一节节激昂、亢奋、悠扬的渔乡乐曲,烟波浩瀚的东海之滨多出了几分妖娆的色彩。
一
黄岐半岛属于福建省的连江县。黄岐和黄岐半岛名气很大。有人说,黄岐半岛的知名度是因为与宝岛台湾隔海相望(与马祖列岛一水之隔)而响起来的。我认为,这个半岛是因它所处的浩浩荡荡的东海而享誉天下的。因为有了这片广袤的海域,造就了连江全国海洋渔业第二大县和福建省海洋渔业第一大县的地位。
记得第一次走访黄岐半岛是1978年的夏天。此时,改革开放的号角还未真正吹响。我是跟随省城的作家朋友一起来的。我印象特深的是,我们是坐着大客车,绕着山野一路驰骋,到了黄岐半岛还看不到大海。其中有一处叫作郭婆岭的山岭是抵达黄岐的必经之道。郭婆岭弯多坡陡,呈现多处的“S”形路状,少说也有四折八弯。至此坡时,汽车机器声特大,很像肺病患者粗犷的喘息声。极其艰难地盘旋了许久,才终于到达山顶,接着,又从山峰向山谷滑行。在陡峭山路颠簸了两个多钟头后,才终于抵达黄岐半岛的首站黄岐湾。到这里,大海才映入我们的眼帘。这时,我发现,黄岐的海比我家乡的海更宽阔更深邃。自近而远,海水从湛蓝渐变成蔚蓝,仿佛远方的海水和深蓝色的天空连在了一起。同时,我还注意到,越远处的海水浪涛越大,不时有白色的浪朵如花卉一般漂向海空,漂亮极了!我们争先恐后登上黄岐的制高点畚箕山。畚箕山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漫山遍野全是叶片长长厚厚的相思树和紫红色的相思花。在这簇簇丛丛的花树林中,我们极目放眼远方。遥望了半天,没看见有多少艘的船舶出现在广阔浩渺的海面上,连小帆船也没有几艘。在村庄的路面上,没有看见渔网。港口里,停泊的多是舢板样的小船只。当地陪同人员指指点点,为我们做详细的介绍。比如,黄岐半岛的海域有三个湾两个口,即黄岐湾、定海湾、罗源湾和可门口、敖江口;有多少座海岛,有多少个港口等等。我听得津津有味。我对黄岐半岛充满敬慕。我暗自思忖,有这么大这么美的海域,这里的人家一定有着吃不完的鱼虾。参观黄岐后,下午直奔半岛最末端的苔菉和北茭。我发现,北茭的海比黄岐湾更阔更大,仿佛也更蓝更美更壮观。尽管不见海风吹来,海面上依然荡漾着圈圈涟漪,犹如美女脸颊上的酒窝,煞是好看。可是,在当夜采访会上,我们听到的却是催人泪下又永难忘怀的辛酸和苦难。一位大队干部说,这里的海虽然大而深,我们只能当风景来看,当游泳池来游泳。大海没有给予我们什么实际的东西。船大部分是当作交通工具用的。小小的舢板船,靠一两把小橹,在这片大浪滔天的海洋,能摇多远呢?渔网也不能用大张的。靠小渔网只能捕些小鱼小虾,而且只能按照生产队的统一安排下海劳作。捕获所得平均分配到每家每户。半岛地区,山地少,靠几斤小鱼虾能填饱肚子吗?一条条壮汉有劲无处使,有力没处用。家庭大户的,为活人只好把孩子卖了。难以置信的是,一个孩子只能换几十斤的地瓜米!
这一次探访半岛,虽然艳阳当空,阳光明媚,但一行人的心情却是悒郁的,凝重的。离开时,大家的脸膛罩着的是黑压压的乌云,谁都沉默无语。不知为什么,这一次所谓的采风,不见有哪一位作家写出作品来。
二
1984年,黄岐半岛建制发生了变化。作为中心集镇的黄岐在公社解体的同时,分解成两镇一乡,即黄岐镇、苔菉镇和安凯乡。这样,两镇一乡各自特色立即凸显出来。比如黄岐以港口优势明显;苔菉临海特点突出;安凯则依山傍海。这时候,属于黄岐半岛的有6个乡镇100多个村庄。其中,筱埕镇的11个村也在这个半岛之列。相对于苔菉而言,筱埕镇则有些内海的味道了。
我第二次走进黄岐半岛,去的就是筱埕镇的逻回村。福建省文学界的一次讲习班曾经在逻回村举办。因此,我对这个村充满了好奇。有人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连江,逻回可算第一站!不晓得这阵和煦的风是哪天吹来的。果然,进村一看,逻回村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有新农村的气息。房子排列整齐有序,街道洁净,车子可直接开到家家户户的大门口。印象最深的是,有几幢闪耀着蓝色之光的玻璃屋。原来,这是一家国有水产综合场,主要从事海带苗种的培育。我专门采访了综合场后得知,别小瞧这个依海而建的玻璃屋,它的科技含量可高着呢。连江县海域面积达到3100多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200多公里,几乎每一处海湾都可养海带。可是,苗种要到山东、辽宁等地引进。主要原因是,海带苗种难以伺候。耐温是最艰难的一关。南方高温气候尤其考驗着海带度夏这一关。据介绍,经过几年的刻苦攻关,海带苗南移终于获得了成功。别小看这小小的海带苗,有了它之后,黄岐半岛的变化悄然发生了。
有了本县的海带苗种后,黄岐半岛来了一场海水养殖大革命。从筱埕镇的逻回村开始,定海村、筱埕村、大埕村、东坪村、凤贵村、蛎坞村、蛤沙村、官坞村,全镇海带养殖热潮一波高过一波,接着迅速向黄岐镇的后仑村、大建村,苔菉镇的东洛岛、茭南村等扩展。连安凯乡的半山村也养起了海带。然后,又向罗源湾南岸的坑园镇和下宫乡蔓延。可以这样说,黄岐半岛内所有与海水沾边的村庄没有不养海带的。许多村岛甚至把海带养殖作业作为他们一定阶段的主产业。海带养殖最为成功的是官坞村。
官坞村地处黄岐湾内侧,右边就是定海湾。在海带没有出现之前,官坞人主要依赖村背后的山园栽种地瓜和大小麦过日子。穷困落拓程度比起苔菉来,谈不上好多少。养了海带后,整个村庄面貌变了。说到这一点,不能不提到一个人,这人就是官坞村的领头雁、科技兴海带路人林哲龙。林哲龙26岁从部队退伍回村后,沐浴改革开放之风,第一个从村里承包下一片海域,果敢地做大面积的养殖,当年就获得丰收。丰产丰收的效应总是有着很大的影响力的。同村的乡亲们从林哲龙身上看到了大有前途的海水养殖之路。许多村民立即跟进,尾随其后,也干起了承包海带养殖的活。翌年,再获成功。这时,全村的人坐不住了。林哲龙被村里推到民兵营长的位置上。接着,在他29岁的这年,被村民推选为村主任。官坞村的变化由此又拉开了另一层的帘幕。当上村主任后的林哲龙,不仅忙着养殖海带的事,更多的是,思考如何把海带做大做强。就说海带苗种的事。有一年,官坞村民在逻回场排队购买海带苗,结果排了几天几夜,却空手而归。原因是,逻回场的苗不仅要供应连江本县,更需要服从全省发展大局,做好莆田、宁德、泉州等地的苗种供应保障。因为这一年本省内其他育苗场因种种原因已经无苗可供。在这重要关头,连江县委提出,要发扬龙江让水风格,优先保证外地生产需要。这种情况下,与逻回村只有几里路之遥的官坞村反而买不到一根苗。没有苗种意味着什么?道理不言自明。这事给林哲龙的启发是,想做好海带这篇大文章,必须有自己的育苗场!想干就干。当年,他同样选择了最靠近海边的滩涂,三年后,建成了比逻回还要大的育苗场。他干脆来个一不做二不休,请来国家海洋研究所的专家,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把大连的海带和连江本海出产的海带进行嫁接,培育出了“连杂一号”海带苗。这种苗的优点是长度大,菜片厚,产量高,比传统的海带产量多出了两倍还要多!这下,官坞的“连杂一号”顿时名扬天下,连日本、韩国等都来官坞空运海带苗。产量高了自然是好事,但同时也带来了供过于求的市场饱和问题。曾经有一年,出现了海带严重滞销的情况。怎么办?林哲龙集中了他们村一班人的智慧,决定拿海带做试验,将海带碎片后做打结式的加工即盐渍加工。加工后的海带结可以冷藏,大大缓和了原产品的滞销压力。在开发海带结产品时,林哲龙受到启发,又接着进行了深加工,把海带切成片、丝、条,直至发展到了将海带直接做烘干处理。林哲龙的这一招在改变海带命运的同时,也改变了海带养殖者的命运。海带加工业的崛起,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海带经过这番加工后,身价大增。由官坞海洋集团加工的海带系列产品,进入超市后,成了市民青睐的食品,尤其是“把海带回家”的压缩熟干海带,还成了人们的伴手礼。正因了海带的这一改变,人家渐渐知道了黄岐半岛有个名叫官坞的小村。官坞,因此成了全国十大魅力乡村。村党委书记林哲龙不仅成了全国劳模,还连续两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 一条海带活泛了连江的海湾,为连江成为海洋渔业大县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也可以这样说,海带,为连江打响了名声。
三
1990年起,我去黄岐半岛的次数多起来了。
这时候,从定海湾到黄岐湾,再到罗源湾,几乎所有的海域都没有空闲着。三个海湾的水面上,四处漂浮着毛竹或泡沫塑料制作而成的架子。这里的海如田园一般,栽种下了各色各样的海水生物。官坞村,我几乎每年都来一次,每一次看官坞,发现都有新变化新花样。直到5年前,官坞仍有许多新发现和新发明。
作为黄岐半岛前沿阵地的苔菉,变化速度是十分惊人的。仿佛是一夜之间,苔菉人就把头顶上的贫困帽子扔进东海随浪潮漂出了台湾海峡。这来自一阵风。这阵风,就是改革开放之风。正如当地渔民说的,这阵春风浩荡而来时,和涨潮的海水一样,挡也挡不住。
瞧,全镇的渔民甩开膀子,一艘渔轮30个人,几十艘渔轮,大气磅礴,千帆竞发开往太平洋开往印度洋,“向深海要鱼”成了当年苔菉渔家人的关键词。林同喜就是苔菉渔民的典型。
渔业兴,百业旺。冷冻厂、海产加工场、船舶修配厂、渔网经营部、运输站、加油船,春笋一般长出来。整个镇找不到一个闲人。没有多久,苔菉人家没有人叫穷喊贫。一个个面色或红润或黝黑的年轻人,开始攀比生活的质量。新房子盖起来了,渔船也变新了。身上的穿戴更是光鲜耀眼,引人瞩目。大部分的中年人喜欢戴着金项链或金手镯。女孩子更别说了,生产淡季了,便三五成群上省城县城的商场购买衣服,有的还专程来城市做一次头发。群众手上有钱了,自家的条件改观后,便想到大家天天要走的路。于是,在政府的发动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镇里的几条大道开始改造。重要的是,他们想到了进镇的路。20世纪70年代前,整个黄岐半岛只有一条坡陡弯多、坑坑洼洼的羊肠小道,上县城在山路上颠簸两个多小时。群众最急盼解决的就是要有一条像样的通岛大道。在县里大力支持下,终于在1997年建成了一条黄岐半岛环海大道。这条长度近70公里的大道,以高速公路的路面宽度把县城和半岛连接上了。
令人欣喜的是,这条大道真是环海的,它不但改變了之前的翻山越岭,还可以在一路平坦的大道上,领略到从敖江口到东海之滨的水色风光。环海大道把浦口的官岭村,筱埕的过半的渔村,安凯乡的高塘村、半山村,黄岐镇的四个街道,全部连接起来,直抵苔菉。几年后,又打通了苔菉隧道。原来上一次县城至少需用2.5个小时车程的苔菉,从这时候起,来返一趟县城,还不用1.5个小时。大道一通天地宽。苔菉人发展生产的思路更活跃了,大海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引进鲍鱼品种获得成功后,即走向养殖的规模化。琇村、苔菉村、茭南村、北茭村的几十家鲍鱼养殖企业,从工厂化养殖起步,逐渐向自然海发展。从试养时的100吨年产量,扩展到年产量3万多吨。当地又多出了一家专门生产鲍鱼养殖箱的塑料制造企业和三家鲍鱼加工场。有了这些源源不断的海产品,海上运输业出现了。处在海峡西岸中心点的苔菉镇,海上交通优势十分突出,北上就是浙江上海,南下就是广东海南。一艘600匹动力的机船,不用半天即可到达上述几个地方。
苔菉,一时成了黄岐半岛改革开放最直接的受益者。几年前,苔菉引进了海水风电,那一瓣瓣白色的旋转着的叶片,不仅把海风转化成了电能,更修饰了渔乡风景。文化建设一村一色。北茭村建成了妈祖公园;茭南村集中形态各异的礁石,建造了独出心裁的平流尾地质公园;苔菉村则建设了海滨沙滩娱乐场……在水深港阔的琇垹村,动工兴建了苔菉镇国家一级渔港。竣工后,它将容纳600吨位以上的渔轮1000艘,苔菉渔港将成为连江县第一大海港。至时,预计年捕鱼能力将达到20万吨。那时,连江赶上或超越山东荣成,成为全国海洋渔业第一大县大有希望。
四
我又一次踏上黄岐是在2015年春天,同样是陪同福州市采风团的文友们。
这一次,同样登上畚箕山,但感觉大不一样。海,依然是蔚蓝色的,仿佛比之前更宏伟更辽阔。与天空相比,大海似乎更纯净更美妙,与对岸的距离仿佛变近变清晰了。当地领导介绍说,防空洞和巨频喇叭早成了风景。山上遍地盛开着的依然是粉红色的相思花。
2015年12月23日,第一艘开往马祖的客轮从黄岐启航后,正式实现了两岸直接通航。这一通航,结束了两岸绕道交通的历史,实现了过去从黄岐至马祖需要五天五夜到如今仅需25分钟的巨大转变!
改革开放之风,吹醒了沉寂的两岸。台湾海峡之水从此变得温柔、温馨、温暖了。
今年的春夏之交,我再次来到黄岐半岛。
才到毗邻官岭的蛤沙村时,便被迷住了。原来,一个投资100亿名叫定海湾小镇的旅游项目正在这个村落地,并且自去年动工以来,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前期基础性工程。这个工程,将以台湾海峡为大背景,以定海湾为海上旅游观光主景区,开发一系列与大海有关的让人赏心悦目的项目,如快艇玩海、舢板垂钓、船上品海鲜、浅海游泳、划船体验、真海冲浪、礁石寻宝、海滨探海以及海上会客厅等。如果你觉得定海湾值得留恋,那么,这里还可能给你提供一套舒适清静低价的别墅或套房。到那时候,蛤沙村、蛎坞村、东坪村,还有大埕村、逻回村,直至筱埕等村的渔民,他们所从事的渔业都将成为休闲性渔业。定海湾旅游区将成为海峡两岸最优美最浪漫的海上花园。
责任编辑 石华鹏
一
黄岐半岛属于福建省的连江县。黄岐和黄岐半岛名气很大。有人说,黄岐半岛的知名度是因为与宝岛台湾隔海相望(与马祖列岛一水之隔)而响起来的。我认为,这个半岛是因它所处的浩浩荡荡的东海而享誉天下的。因为有了这片广袤的海域,造就了连江全国海洋渔业第二大县和福建省海洋渔业第一大县的地位。
记得第一次走访黄岐半岛是1978年的夏天。此时,改革开放的号角还未真正吹响。我是跟随省城的作家朋友一起来的。我印象特深的是,我们是坐着大客车,绕着山野一路驰骋,到了黄岐半岛还看不到大海。其中有一处叫作郭婆岭的山岭是抵达黄岐的必经之道。郭婆岭弯多坡陡,呈现多处的“S”形路状,少说也有四折八弯。至此坡时,汽车机器声特大,很像肺病患者粗犷的喘息声。极其艰难地盘旋了许久,才终于到达山顶,接着,又从山峰向山谷滑行。在陡峭山路颠簸了两个多钟头后,才终于抵达黄岐半岛的首站黄岐湾。到这里,大海才映入我们的眼帘。这时,我发现,黄岐的海比我家乡的海更宽阔更深邃。自近而远,海水从湛蓝渐变成蔚蓝,仿佛远方的海水和深蓝色的天空连在了一起。同时,我还注意到,越远处的海水浪涛越大,不时有白色的浪朵如花卉一般漂向海空,漂亮极了!我们争先恐后登上黄岐的制高点畚箕山。畚箕山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漫山遍野全是叶片长长厚厚的相思树和紫红色的相思花。在这簇簇丛丛的花树林中,我们极目放眼远方。遥望了半天,没看见有多少艘的船舶出现在广阔浩渺的海面上,连小帆船也没有几艘。在村庄的路面上,没有看见渔网。港口里,停泊的多是舢板样的小船只。当地陪同人员指指点点,为我们做详细的介绍。比如,黄岐半岛的海域有三个湾两个口,即黄岐湾、定海湾、罗源湾和可门口、敖江口;有多少座海岛,有多少个港口等等。我听得津津有味。我对黄岐半岛充满敬慕。我暗自思忖,有这么大这么美的海域,这里的人家一定有着吃不完的鱼虾。参观黄岐后,下午直奔半岛最末端的苔菉和北茭。我发现,北茭的海比黄岐湾更阔更大,仿佛也更蓝更美更壮观。尽管不见海风吹来,海面上依然荡漾着圈圈涟漪,犹如美女脸颊上的酒窝,煞是好看。可是,在当夜采访会上,我们听到的却是催人泪下又永难忘怀的辛酸和苦难。一位大队干部说,这里的海虽然大而深,我们只能当风景来看,当游泳池来游泳。大海没有给予我们什么实际的东西。船大部分是当作交通工具用的。小小的舢板船,靠一两把小橹,在这片大浪滔天的海洋,能摇多远呢?渔网也不能用大张的。靠小渔网只能捕些小鱼小虾,而且只能按照生产队的统一安排下海劳作。捕获所得平均分配到每家每户。半岛地区,山地少,靠几斤小鱼虾能填饱肚子吗?一条条壮汉有劲无处使,有力没处用。家庭大户的,为活人只好把孩子卖了。难以置信的是,一个孩子只能换几十斤的地瓜米!
这一次探访半岛,虽然艳阳当空,阳光明媚,但一行人的心情却是悒郁的,凝重的。离开时,大家的脸膛罩着的是黑压压的乌云,谁都沉默无语。不知为什么,这一次所谓的采风,不见有哪一位作家写出作品来。
二
1984年,黄岐半岛建制发生了变化。作为中心集镇的黄岐在公社解体的同时,分解成两镇一乡,即黄岐镇、苔菉镇和安凯乡。这样,两镇一乡各自特色立即凸显出来。比如黄岐以港口优势明显;苔菉临海特点突出;安凯则依山傍海。这时候,属于黄岐半岛的有6个乡镇100多个村庄。其中,筱埕镇的11个村也在这个半岛之列。相对于苔菉而言,筱埕镇则有些内海的味道了。
我第二次走进黄岐半岛,去的就是筱埕镇的逻回村。福建省文学界的一次讲习班曾经在逻回村举办。因此,我对这个村充满了好奇。有人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连江,逻回可算第一站!不晓得这阵和煦的风是哪天吹来的。果然,进村一看,逻回村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有新农村的气息。房子排列整齐有序,街道洁净,车子可直接开到家家户户的大门口。印象最深的是,有几幢闪耀着蓝色之光的玻璃屋。原来,这是一家国有水产综合场,主要从事海带苗种的培育。我专门采访了综合场后得知,别小瞧这个依海而建的玻璃屋,它的科技含量可高着呢。连江县海域面积达到3100多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200多公里,几乎每一处海湾都可养海带。可是,苗种要到山东、辽宁等地引进。主要原因是,海带苗种难以伺候。耐温是最艰难的一关。南方高温气候尤其考驗着海带度夏这一关。据介绍,经过几年的刻苦攻关,海带苗南移终于获得了成功。别小看这小小的海带苗,有了它之后,黄岐半岛的变化悄然发生了。
有了本县的海带苗种后,黄岐半岛来了一场海水养殖大革命。从筱埕镇的逻回村开始,定海村、筱埕村、大埕村、东坪村、凤贵村、蛎坞村、蛤沙村、官坞村,全镇海带养殖热潮一波高过一波,接着迅速向黄岐镇的后仑村、大建村,苔菉镇的东洛岛、茭南村等扩展。连安凯乡的半山村也养起了海带。然后,又向罗源湾南岸的坑园镇和下宫乡蔓延。可以这样说,黄岐半岛内所有与海水沾边的村庄没有不养海带的。许多村岛甚至把海带养殖作业作为他们一定阶段的主产业。海带养殖最为成功的是官坞村。
官坞村地处黄岐湾内侧,右边就是定海湾。在海带没有出现之前,官坞人主要依赖村背后的山园栽种地瓜和大小麦过日子。穷困落拓程度比起苔菉来,谈不上好多少。养了海带后,整个村庄面貌变了。说到这一点,不能不提到一个人,这人就是官坞村的领头雁、科技兴海带路人林哲龙。林哲龙26岁从部队退伍回村后,沐浴改革开放之风,第一个从村里承包下一片海域,果敢地做大面积的养殖,当年就获得丰收。丰产丰收的效应总是有着很大的影响力的。同村的乡亲们从林哲龙身上看到了大有前途的海水养殖之路。许多村民立即跟进,尾随其后,也干起了承包海带养殖的活。翌年,再获成功。这时,全村的人坐不住了。林哲龙被村里推到民兵营长的位置上。接着,在他29岁的这年,被村民推选为村主任。官坞村的变化由此又拉开了另一层的帘幕。当上村主任后的林哲龙,不仅忙着养殖海带的事,更多的是,思考如何把海带做大做强。就说海带苗种的事。有一年,官坞村民在逻回场排队购买海带苗,结果排了几天几夜,却空手而归。原因是,逻回场的苗不仅要供应连江本县,更需要服从全省发展大局,做好莆田、宁德、泉州等地的苗种供应保障。因为这一年本省内其他育苗场因种种原因已经无苗可供。在这重要关头,连江县委提出,要发扬龙江让水风格,优先保证外地生产需要。这种情况下,与逻回村只有几里路之遥的官坞村反而买不到一根苗。没有苗种意味着什么?道理不言自明。这事给林哲龙的启发是,想做好海带这篇大文章,必须有自己的育苗场!想干就干。当年,他同样选择了最靠近海边的滩涂,三年后,建成了比逻回还要大的育苗场。他干脆来个一不做二不休,请来国家海洋研究所的专家,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把大连的海带和连江本海出产的海带进行嫁接,培育出了“连杂一号”海带苗。这种苗的优点是长度大,菜片厚,产量高,比传统的海带产量多出了两倍还要多!这下,官坞的“连杂一号”顿时名扬天下,连日本、韩国等都来官坞空运海带苗。产量高了自然是好事,但同时也带来了供过于求的市场饱和问题。曾经有一年,出现了海带严重滞销的情况。怎么办?林哲龙集中了他们村一班人的智慧,决定拿海带做试验,将海带碎片后做打结式的加工即盐渍加工。加工后的海带结可以冷藏,大大缓和了原产品的滞销压力。在开发海带结产品时,林哲龙受到启发,又接着进行了深加工,把海带切成片、丝、条,直至发展到了将海带直接做烘干处理。林哲龙的这一招在改变海带命运的同时,也改变了海带养殖者的命运。海带加工业的崛起,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海带经过这番加工后,身价大增。由官坞海洋集团加工的海带系列产品,进入超市后,成了市民青睐的食品,尤其是“把海带回家”的压缩熟干海带,还成了人们的伴手礼。正因了海带的这一改变,人家渐渐知道了黄岐半岛有个名叫官坞的小村。官坞,因此成了全国十大魅力乡村。村党委书记林哲龙不仅成了全国劳模,还连续两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 一条海带活泛了连江的海湾,为连江成为海洋渔业大县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也可以这样说,海带,为连江打响了名声。
三
1990年起,我去黄岐半岛的次数多起来了。
这时候,从定海湾到黄岐湾,再到罗源湾,几乎所有的海域都没有空闲着。三个海湾的水面上,四处漂浮着毛竹或泡沫塑料制作而成的架子。这里的海如田园一般,栽种下了各色各样的海水生物。官坞村,我几乎每年都来一次,每一次看官坞,发现都有新变化新花样。直到5年前,官坞仍有许多新发现和新发明。
作为黄岐半岛前沿阵地的苔菉,变化速度是十分惊人的。仿佛是一夜之间,苔菉人就把头顶上的贫困帽子扔进东海随浪潮漂出了台湾海峡。这来自一阵风。这阵风,就是改革开放之风。正如当地渔民说的,这阵春风浩荡而来时,和涨潮的海水一样,挡也挡不住。
瞧,全镇的渔民甩开膀子,一艘渔轮30个人,几十艘渔轮,大气磅礴,千帆竞发开往太平洋开往印度洋,“向深海要鱼”成了当年苔菉渔家人的关键词。林同喜就是苔菉渔民的典型。
渔业兴,百业旺。冷冻厂、海产加工场、船舶修配厂、渔网经营部、运输站、加油船,春笋一般长出来。整个镇找不到一个闲人。没有多久,苔菉人家没有人叫穷喊贫。一个个面色或红润或黝黑的年轻人,开始攀比生活的质量。新房子盖起来了,渔船也变新了。身上的穿戴更是光鲜耀眼,引人瞩目。大部分的中年人喜欢戴着金项链或金手镯。女孩子更别说了,生产淡季了,便三五成群上省城县城的商场购买衣服,有的还专程来城市做一次头发。群众手上有钱了,自家的条件改观后,便想到大家天天要走的路。于是,在政府的发动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镇里的几条大道开始改造。重要的是,他们想到了进镇的路。20世纪70年代前,整个黄岐半岛只有一条坡陡弯多、坑坑洼洼的羊肠小道,上县城在山路上颠簸两个多小时。群众最急盼解决的就是要有一条像样的通岛大道。在县里大力支持下,终于在1997年建成了一条黄岐半岛环海大道。这条长度近70公里的大道,以高速公路的路面宽度把县城和半岛连接上了。
令人欣喜的是,这条大道真是环海的,它不但改變了之前的翻山越岭,还可以在一路平坦的大道上,领略到从敖江口到东海之滨的水色风光。环海大道把浦口的官岭村,筱埕的过半的渔村,安凯乡的高塘村、半山村,黄岐镇的四个街道,全部连接起来,直抵苔菉。几年后,又打通了苔菉隧道。原来上一次县城至少需用2.5个小时车程的苔菉,从这时候起,来返一趟县城,还不用1.5个小时。大道一通天地宽。苔菉人发展生产的思路更活跃了,大海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引进鲍鱼品种获得成功后,即走向养殖的规模化。琇村、苔菉村、茭南村、北茭村的几十家鲍鱼养殖企业,从工厂化养殖起步,逐渐向自然海发展。从试养时的100吨年产量,扩展到年产量3万多吨。当地又多出了一家专门生产鲍鱼养殖箱的塑料制造企业和三家鲍鱼加工场。有了这些源源不断的海产品,海上运输业出现了。处在海峡西岸中心点的苔菉镇,海上交通优势十分突出,北上就是浙江上海,南下就是广东海南。一艘600匹动力的机船,不用半天即可到达上述几个地方。
苔菉,一时成了黄岐半岛改革开放最直接的受益者。几年前,苔菉引进了海水风电,那一瓣瓣白色的旋转着的叶片,不仅把海风转化成了电能,更修饰了渔乡风景。文化建设一村一色。北茭村建成了妈祖公园;茭南村集中形态各异的礁石,建造了独出心裁的平流尾地质公园;苔菉村则建设了海滨沙滩娱乐场……在水深港阔的琇垹村,动工兴建了苔菉镇国家一级渔港。竣工后,它将容纳600吨位以上的渔轮1000艘,苔菉渔港将成为连江县第一大海港。至时,预计年捕鱼能力将达到20万吨。那时,连江赶上或超越山东荣成,成为全国海洋渔业第一大县大有希望。
四
我又一次踏上黄岐是在2015年春天,同样是陪同福州市采风团的文友们。
这一次,同样登上畚箕山,但感觉大不一样。海,依然是蔚蓝色的,仿佛比之前更宏伟更辽阔。与天空相比,大海似乎更纯净更美妙,与对岸的距离仿佛变近变清晰了。当地领导介绍说,防空洞和巨频喇叭早成了风景。山上遍地盛开着的依然是粉红色的相思花。
2015年12月23日,第一艘开往马祖的客轮从黄岐启航后,正式实现了两岸直接通航。这一通航,结束了两岸绕道交通的历史,实现了过去从黄岐至马祖需要五天五夜到如今仅需25分钟的巨大转变!
改革开放之风,吹醒了沉寂的两岸。台湾海峡之水从此变得温柔、温馨、温暖了。
今年的春夏之交,我再次来到黄岐半岛。
才到毗邻官岭的蛤沙村时,便被迷住了。原来,一个投资100亿名叫定海湾小镇的旅游项目正在这个村落地,并且自去年动工以来,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前期基础性工程。这个工程,将以台湾海峡为大背景,以定海湾为海上旅游观光主景区,开发一系列与大海有关的让人赏心悦目的项目,如快艇玩海、舢板垂钓、船上品海鲜、浅海游泳、划船体验、真海冲浪、礁石寻宝、海滨探海以及海上会客厅等。如果你觉得定海湾值得留恋,那么,这里还可能给你提供一套舒适清静低价的别墅或套房。到那时候,蛤沙村、蛎坞村、东坪村,还有大埕村、逻回村,直至筱埕等村的渔民,他们所从事的渔业都将成为休闲性渔业。定海湾旅游区将成为海峡两岸最优美最浪漫的海上花园。
责任编辑 石华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