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物色》篇对当代小学习作教学的启示刍议

来源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51302932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心雕龙·物色》篇蕴含着大量理论观点,这对当代小学习作教学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其一,“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让我们认识到创作发生的基本原理。其二,“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启示我们写作应注重合理的艺术想象。其三,大量有关写作方法与技巧的观点,为习作指导开辟了新思路。
  【关键词】
  文心雕龙  物色  习作教学
  当代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不少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或许倒背如流,但具体落实时,却并不能认识到习作教学的本质,准确把握习作教学的目标与内容,这也导致学生作文普遍存在抄袭成风、内容虚假等问题。当我们苦思习作教学出路时,不妨沉下心来,去借鑒古人文学创作遗留的宝贵经验。素有“体大思精”之称的《文心雕龙》,作为古人文学创作经验总结的一部经典理论巨著,蕴藏的理论观点有不少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窃以为,《文心雕龙》对当代小学习作教学亦颇具指导价值,本文仅对《物色》篇的理论观点进行梳理分析,探讨其对小学习作教学的启示。
  一、理解写作发生的基本原理
  作为教师,首先要理解写作发生的基本原理。《物色》篇的“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目既往还,心亦吐纳”和“情往似赠,兴来如答”等观点,都涉及创作发生的基本原理。
  《物色》篇开宗明义:“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指出四时景物的变动,会使人的心情随之而变。他还举例加以阐释:“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揭示情感产生的缘由。“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情往似赠,兴来如答”都是说作者情感的生成是基于对外界事物的反复观照,作者以情观物,自然会获得创作灵感。凡此总总,刘勰归述为一句:“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也就是说人的情感随景物而变,文辞因情感而生,情感依文辞而发,终成文章。显然,这些观点都揭示了创作发生的根源是外在之“物”,无物亦无情,作者因物生情是创作发生的基本原理。试想,如果教师自身都不了解创作的基本原理,便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无异于舍本求末。因此,教师首先应明了创作遵循由物及情、由情到辞的基本原理。
  二、注重激发学生合理的艺术想象
  众所周知,合理的艺术想象是一篇佳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不乏教者一味强调想象的重要性,忽视指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导致学生凭空臆造、胡编乱诌,作文内容虚假、情感失真。曾经就出现过令人啼笑皆非的写作现象,作文题目《母爱》,很多学生的笔下,母亲或“死”或“伤”;写《良师》的作文,又有不少老师莫名“逝去”。
  刘勰《物色》篇特别强调艺术想象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它是“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他提出“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这一观点,“文思”就是艺术想象,“山林皋壤”之所以是作家艺术想象的宝库,是因为其不仅能激发作者产生审美情感,也为想象的展开提供了无穷无尽的表象。值得一提的是,这一观点的价值意义不仅在于揭示客观外物对于艺术想象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强调了想象应有一定的依据,以客观事物为基础而开展的,脱离客观事物和生活实际的想象对写作毫无意义。夏丏尊先生也说:“有时是根据作者的想象,而所记述的是假设的情形,但想象也不是凭空妄造,须有相当的经验做依据。”由此可见,艺术想象是写作必不可少的手段,但教师在教学时应注重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展开合理想象,避免缘木求鱼,走进凭空臆造的误区。
  三、创作技巧与方法的启示
  在习作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都是着眼于写作技巧和方法的指导。而《物色》篇涉及创作方法的观点有很多,包括“以少总多,情貌无遗”“巧言切状”“四序纷回,而入兴贵闲”等。
  “以少总多,情貌无遗”就是说写作时要尽可能用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且要做到情感抒发得酣畅淋漓,对象形貌刻画得淋漓尽致。《物色》篇还有很多类似观点,如“物色虽繁,而析辞尚简”,就是说景物的形貌虽然纷繁复杂,但措辞用语应当简洁明了,令人一目了然,这一观点其实就是刘勰对“以少总多”的具体阐释。再如“善于适要”,是说创作时要善于抓住事物的要点关键,归根结底,这一观点启发教师在习作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景物本质和思想情感的双重把握,如此才能在写作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的境界。张少康先生也说过:“既要懂得事物的关键之处是什么,善于抓住其有本质特征的部分;也要懂得作家所要表达之情的要害部分,要使两者恰到好处地结合,符合各自的内在规律,方能称之为‘善于适要’。”上述命题揭示了写作应以简练的文字表现丰富的自然景物和审美情感,这无疑是在启示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应指导学生凝练语言,做到言简意赅,同时还要将自己的情感表露无遗。
  “巧言切状”是说巧妙的语言切合景物的形状,这一观点实际上强调了写作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形象描写。所谓“切状”就是要求学生描写对象时要准确、真实、形象,让读者获得形象生动的审美感受。这其实是启发学生写作时应善于运用巧妙的语言对事物的表象、细节做出最真实、最准确的描述,过程中可以适当地运用一些艺术手法,但绝不捏造与事实相悖的内容。
  刘勰还提出了“四序纷回,而入兴贵闲”之论,这一观点揭示了作者写作时应持有的基本态度,即作者面对纷纭变化的四时景物时,保持闲静的心态非常重要。所谓“闲”,实际上就是要学生在写作时应保持平和闲静的心态融入到景物中去,才有可能“入兴”,也就是获得创作灵感。
  要之,《文心雕龙·物色》篇中大量理论观点,蕴含着丰富的理论内涵,这些观点对当代小学习作教学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让我们明了创作发生的基本原理,即由物及情、由情到辞。“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启示我们写作离不开艺术想象,但想象不是凭空捏造,而要依据一定的事实和经验。此外,《物色》篇提出的“以少总多,情貌无遗”“善于适要”“巧言切状”“入兴贵闲”等写作的基本方法与技巧,为教师习作指导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
  【参考文献】
  【1】刘勰,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493)
  【2】夏尊,刘薰宇著.文章作法【M】.北京:中华书局,2007(9)
  【3】张少康.文心雕龙新探【M】.济南:齐鲁书社,1987(101)
其他文献
它有金黄色的皮,比橙子大,汁酸酸甜甜的.你猜到这是什么水果了吗?对啦!对啦!这就是柚子啦!rn这天妈妈买来一个柚子,让我这小馋鬼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只见柚子穿着金黄色的外套,
在我家的阳台上,种了几盆绣球花.一开始我只是想种了玩玩,没想到它们却长得出奇的好.那花瓣密密麻麻,是有几十上百片,从远处看,还真像一个个大大的“绣球”,圆圆的,让人喜爱.
夏天里最爽的事,就是坐在树荫下听着蝉鸣,吃刚从地里摘出来的大西瓜,想想都让人流口水呀。不过,关于西瓜还有好多故事呢。对于西瓜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神农在尝百草
角落的春天,像林间洒下的细密日光,温暖,却又隐秘。  记不清是哪年安上了防盗窗,似乎它就一直安安静静地挡在那儿,默默守候着匆忙岁月里不曾瞥它一眼的我们。冬去春来,那窄窄的平台上布满了咸菜瓶、油盐酱醋茶罐等东西,只留下小小的角落尚且“赋闲”。微弱的阳光从瓶缝间射入,那光芒只够照亮细小的尘埃。过着两点一线生活的我从未在那逗留,连爱整洁的妈妈都不曾想过将它整理擦拭一番。  吃饭的时候,偶尔听见那里传来飞
期刊
我是一个来自安徽的孩子,因为父母在盛泽打工,所以有幸成为一名“新盛泽人”。所以,在我的心目中,盛泽是我的第二故乡。盛泽镇位于江苏省苏州地区,地处太湖流域。这儿沃野平
我的家乡嵊州,位于浙江省的东部,东临东海。别看它很小,在地图上很难找到,可是它的名气很大,是全国四大戏剧剧种之一的越剧的发源地。“我家有个小九妹,聪明伶俐人敬佩……”
新·活动rn编者按rn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浙江是“红船精神”的孕育地和发源处.为弘扬“红船精神”,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事、物,以自己的视角反映改革开放四十年
期刊
行走于街道,只見人群熙熙攘攘,汽车川流不息,马路四通八达,秋天的阳光铺洒在林立的商铺、景观、汽车、行人身上绚丽无比。看着行人一张张恬淡惬意的笑脸,望着安吉这一派繁华美丽的景象,我的思绪蹁跹,原来我的家乡——安吉在改革开放这四十年间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平日里总听奶奶跟我说,以前买东西并非有钱就能买得到,要凭票才有资格买,如粮票、肉票、布票等等。听闻往事,感触良多,现如今大街上商店里琳琅满
期刊
我的家乡在广西陆川县。那儿山清水秀,是个美丽的地方。我爷爷是一名乡村中学的老师,他和奶奶住的学校后面有座小山。夏天,我最喜欢和爸爸一起爬上那座小山了。小山上有许多
一条叮咚流淌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着十几幢房屋,显得十分宁静、安闲。溪水中的水草,在清澈见底的小溪里悠悠地漂着。水草映着溪底黄色的泥沙,显得格外雅致。水草没有一点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