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21-01
新课程给课程资源引入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使老师有了更多的课程资源选择,于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拓展延伸越来越受到语文老师的青睐。固然,语文拓展教学符合新课程理念,好的拓展能使课堂教学光彩照人,让学生和教师的情感、智慧产生碰撞,但是否所有的拓展都有效?冷静思考后,不难发现无效的轻视文本盲目随意,泛化文本无度无序,架空文本流于形式、脱离学生实际漫无边际等拓展方式比比皆是。无效拓展影响了语文课堂效率,无助于学生课堂学习任务有效完成和学生素养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那么何种拓展是有效的呢?为此,本人围绕拓展活动的有效性谈一点思考。
一、拓展的概念
有效拓展:是指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以文本为载体,以发展思维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为目标,突破时空限制而进行适当的迁移延伸的教学环节。
二、有效拓展的特点
拓展教学本质上是通过对课堂学习资源的迁移以达到促进学习主体扩大有效信息、激活感知体验、训练思维和建构新知识的活动,它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符合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有效拓展体现在以下方面。
(1)它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作为文本教学的辅佐,拓展横向展开的广度和纵向挖掘的深度,拓展的难度与高度,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拓展的效度和课堂教学的效度。因此在课堂上的拓展应该始终围绕文本来进行,给学生以知识的生成、人格的完善。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不能把课堂变成看视频、听录音、学表演。
(2)它应立足文本。采用何种教学方式应是自由的。但是它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解读文本,扩大视野,训练思维,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因此拓展必须以课本为基础,开发资源,让学生在比较、品读中读出文本的内涵,从而加深对社会、人生、人性的认识。
(3)有效拓展应注意三个维度的能力生成。语文课堂要努力实现三维目标,有效拓展不能停留在知识扩展的层面上,它渗透到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教师在选择拓展材料时应注意对学生这三个维度能力生成的兼顾。
(4)有效拓展应体现课堂动态的、生成性的特点。课堂是由学生、教材、环境等组成的动态系统,它的主体是富有个性的学生,学生可随时生成有价值的学习资源,有效的拓展必须是适应这种课堂状态,实时而动,体现时效性。
三、有效拓展的方法
(一)审视文本、关注学生,选好拓展内容
拓展内容是指围绕拓展点选择的课外资源。一般指课外的文章语段和其他材料,一般以文字形式呈现;还有学生已有生活经历、人生体验,社会认识等。拓展是用已有的经验引发学生思考的重要途径;又是知识运用、累积情感体验、发散思维的平台。语文的外延即生活,在“大语文”的背景之下,面对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教师如何选择拓展内容来促成拓展的有效展开?我以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读透文本。这是正确选择拓展内容的前提,选材必须和文本内容相关又相互印证,并能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迪。这就要求教师读透文本,了解文本在课程中的地位,它选入教材的背景以及这篇教材传递给学生的信息。
(2)读懂学生。新课标指出“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任何脱离学生实际的拓展都是无效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就这一点而言,重视学生隐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拓展来说意义重大。
(3)读清拓展内容。拓展内容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此在选择时要有兼容性,给学生以选择思考角度的余地,能兼顾学生的个体、学识差异,问题要有一定的梯度,便于学生自主选择。这样拓展就不会是个别程度好的学生的学习活动了,而是全体学生的课堂思维碰撞。
(二)把握课堂、动态生成,选准拓展时机
应该在什么时候补充教学资源,进行课堂拓展呢?有效拓展应打破时空界限,教师应从人的高度用生成的观点把握课堂,要根据学生接受的变化随时调整拓展内容。并非每堂课都要一味机械地的拓展,比如有很多教师认为课堂上让学生讨论就是新课程理念,这实际上违背了新课程的精神。拓展应在学生与文本两者的碰撞中寻找最佳时机,比如教师在学生有疑问而找不到合理解释时、方法不会运用时、道德取向模糊时进行及时合理的拓展,就最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学生的各种思维,加深对所思问题的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精心设计方式,找准拓展形式
1.找准拓展切入点
拓展点的切入,直接影响拓展的效果。从文本的角度来看,文本的字面及隐含意义,文本的行文、结构,文章的手法、表现方式,语言文字运用的巧妙,立意的深刻,对社会、人生的关注。这些都是学生学习时难以把握的。如果精心设计拓展,能最大程度地彰显课文的艺术价值和道德价值,使学生获益。从学生的角度,教师可抓住学生基本能力训练点、发散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点、情感价值观的熏陶点、学习方法的点拨点进行拓展,这样的拓展就有明确的针对性,拓展就会因不盲从而有效。
2.选择适合的拓展方法
选择适合的拓展方法,这是有效整合和运用拓展手段的前提。比较鉴赏、联想想像、质疑发难、评说赏析等是许多教师经常采用的拓展点基本方法。在同一落点采用相同的拓展材料,但因使用方法的不同可能取得的效果也大不相同。教师要根据文本内涵、拓展的特征和学生实际,有效整合方法把拓展效应发挥到极致。
(1)联想。它是培养学生思维,养成学生创造精神的有效方式。教师抓住文本空白点让学生联想,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文本人物内心,通过想象体验,向学生内在的感受、思维延伸。我在上《祝福》一文时是这样拓展的:想像一下,如果祥林嫂第一个丈夫没有出现意外,祥林嫂的命运会怎样?如果贺老六没有死,祥林嫂的命运会怎样?是否每一点命运的改变都会使祥林嫂走上悲剧的道路?通过拓展讨论,让学生认识到祥林嫂要么服从命运的安排,做一个行尸走肉般的顺民;要么反抗,而每一种反抗的结局都是悲剧性的。
(2)比较阅读。“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比较是拓展教学中使用最普遍的方法,由文本迁移出课外一篇文章、一个语段、一句话甚至一个词,进行比较达到品味语言、赏析写法、理解深化主题等目的。
3.设计巧妙的拓展方式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应该成为学生收获知识、提升能力和训练思维的平台。有的教师在上课时动不动就让学生表演,而忽略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历、体验,结果只能是学生的表演流于形式,教师费力不讨好。
(四)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控制好拓展程度
有效拓展不是知识的简单迁移,应该是一种思维、能力、人格的养成,因此它不仅仅注重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更注重思维训练的内核,通过拓展,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度,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训练学生思维的强度等等,因此教师要在观察学生在拓展过程中的思维状况,准确判断,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避免学生思维在同一层面原地踏步,使拓展停留在“形式迁移”上。有的教师一上课必然引入《百家讲坛》中名家的点评,这一方面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脱离了文本,有时甚至偏离了大纲、教参。课堂看似热闹,实则使学生的生成空间混乱而无序。
新课程给课程资源引入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使老师有了更多的课程资源选择,于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拓展延伸越来越受到语文老师的青睐。固然,语文拓展教学符合新课程理念,好的拓展能使课堂教学光彩照人,让学生和教师的情感、智慧产生碰撞,但是否所有的拓展都有效?冷静思考后,不难发现无效的轻视文本盲目随意,泛化文本无度无序,架空文本流于形式、脱离学生实际漫无边际等拓展方式比比皆是。无效拓展影响了语文课堂效率,无助于学生课堂学习任务有效完成和学生素养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那么何种拓展是有效的呢?为此,本人围绕拓展活动的有效性谈一点思考。
一、拓展的概念
有效拓展:是指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以文本为载体,以发展思维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为目标,突破时空限制而进行适当的迁移延伸的教学环节。
二、有效拓展的特点
拓展教学本质上是通过对课堂学习资源的迁移以达到促进学习主体扩大有效信息、激活感知体验、训练思维和建构新知识的活动,它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符合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有效拓展体现在以下方面。
(1)它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作为文本教学的辅佐,拓展横向展开的广度和纵向挖掘的深度,拓展的难度与高度,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拓展的效度和课堂教学的效度。因此在课堂上的拓展应该始终围绕文本来进行,给学生以知识的生成、人格的完善。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不能把课堂变成看视频、听录音、学表演。
(2)它应立足文本。采用何种教学方式应是自由的。但是它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解读文本,扩大视野,训练思维,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因此拓展必须以课本为基础,开发资源,让学生在比较、品读中读出文本的内涵,从而加深对社会、人生、人性的认识。
(3)有效拓展应注意三个维度的能力生成。语文课堂要努力实现三维目标,有效拓展不能停留在知识扩展的层面上,它渗透到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教师在选择拓展材料时应注意对学生这三个维度能力生成的兼顾。
(4)有效拓展应体现课堂动态的、生成性的特点。课堂是由学生、教材、环境等组成的动态系统,它的主体是富有个性的学生,学生可随时生成有价值的学习资源,有效的拓展必须是适应这种课堂状态,实时而动,体现时效性。
三、有效拓展的方法
(一)审视文本、关注学生,选好拓展内容
拓展内容是指围绕拓展点选择的课外资源。一般指课外的文章语段和其他材料,一般以文字形式呈现;还有学生已有生活经历、人生体验,社会认识等。拓展是用已有的经验引发学生思考的重要途径;又是知识运用、累积情感体验、发散思维的平台。语文的外延即生活,在“大语文”的背景之下,面对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教师如何选择拓展内容来促成拓展的有效展开?我以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读透文本。这是正确选择拓展内容的前提,选材必须和文本内容相关又相互印证,并能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迪。这就要求教师读透文本,了解文本在课程中的地位,它选入教材的背景以及这篇教材传递给学生的信息。
(2)读懂学生。新课标指出“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任何脱离学生实际的拓展都是无效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就这一点而言,重视学生隐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拓展来说意义重大。
(3)读清拓展内容。拓展内容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此在选择时要有兼容性,给学生以选择思考角度的余地,能兼顾学生的个体、学识差异,问题要有一定的梯度,便于学生自主选择。这样拓展就不会是个别程度好的学生的学习活动了,而是全体学生的课堂思维碰撞。
(二)把握课堂、动态生成,选准拓展时机
应该在什么时候补充教学资源,进行课堂拓展呢?有效拓展应打破时空界限,教师应从人的高度用生成的观点把握课堂,要根据学生接受的变化随时调整拓展内容。并非每堂课都要一味机械地的拓展,比如有很多教师认为课堂上让学生讨论就是新课程理念,这实际上违背了新课程的精神。拓展应在学生与文本两者的碰撞中寻找最佳时机,比如教师在学生有疑问而找不到合理解释时、方法不会运用时、道德取向模糊时进行及时合理的拓展,就最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学生的各种思维,加深对所思问题的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精心设计方式,找准拓展形式
1.找准拓展切入点
拓展点的切入,直接影响拓展的效果。从文本的角度来看,文本的字面及隐含意义,文本的行文、结构,文章的手法、表现方式,语言文字运用的巧妙,立意的深刻,对社会、人生的关注。这些都是学生学习时难以把握的。如果精心设计拓展,能最大程度地彰显课文的艺术价值和道德价值,使学生获益。从学生的角度,教师可抓住学生基本能力训练点、发散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点、情感价值观的熏陶点、学习方法的点拨点进行拓展,这样的拓展就有明确的针对性,拓展就会因不盲从而有效。
2.选择适合的拓展方法
选择适合的拓展方法,这是有效整合和运用拓展手段的前提。比较鉴赏、联想想像、质疑发难、评说赏析等是许多教师经常采用的拓展点基本方法。在同一落点采用相同的拓展材料,但因使用方法的不同可能取得的效果也大不相同。教师要根据文本内涵、拓展的特征和学生实际,有效整合方法把拓展效应发挥到极致。
(1)联想。它是培养学生思维,养成学生创造精神的有效方式。教师抓住文本空白点让学生联想,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文本人物内心,通过想象体验,向学生内在的感受、思维延伸。我在上《祝福》一文时是这样拓展的:想像一下,如果祥林嫂第一个丈夫没有出现意外,祥林嫂的命运会怎样?如果贺老六没有死,祥林嫂的命运会怎样?是否每一点命运的改变都会使祥林嫂走上悲剧的道路?通过拓展讨论,让学生认识到祥林嫂要么服从命运的安排,做一个行尸走肉般的顺民;要么反抗,而每一种反抗的结局都是悲剧性的。
(2)比较阅读。“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比较是拓展教学中使用最普遍的方法,由文本迁移出课外一篇文章、一个语段、一句话甚至一个词,进行比较达到品味语言、赏析写法、理解深化主题等目的。
3.设计巧妙的拓展方式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应该成为学生收获知识、提升能力和训练思维的平台。有的教师在上课时动不动就让学生表演,而忽略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历、体验,结果只能是学生的表演流于形式,教师费力不讨好。
(四)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控制好拓展程度
有效拓展不是知识的简单迁移,应该是一种思维、能力、人格的养成,因此它不仅仅注重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更注重思维训练的内核,通过拓展,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度,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训练学生思维的强度等等,因此教师要在观察学生在拓展过程中的思维状况,准确判断,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避免学生思维在同一层面原地踏步,使拓展停留在“形式迁移”上。有的教师一上课必然引入《百家讲坛》中名家的点评,这一方面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脱离了文本,有时甚至偏离了大纲、教参。课堂看似热闹,实则使学生的生成空间混乱而无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