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就如何提高农村孩子的普通话能力为基点,从高中语文课堂入手,首先分析了农村孩子不敢说普通话的现状及原因,根据教育理论知识和本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从多个角度提出了让农村孩子敢说普通话的几个途径。
关键词:农村 高中 语文 普通话
一、培养说普通话能力的意义
说话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它关系着现代生产、科技、文化的迅速发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从社会语言运用的前景来看,在许多场合下口语比书面语更加重要,精密的传声设备,使口语得以随时随地记录、传播和保存。由于口语表达速度快于书面表达,那种靠书面语交往的场合将会大为减少。从学生语言发展规律看,听说是基础,读写则是在此基础上派生的语言活动。若具有较好的听说基础,就更能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但在我们日常教学中,特别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口语训练,致使当今农村中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不强。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十分注重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训练相结合,把加强口语训练摆在重要位置,落实学生的口语训练。
二、造成农村孩子不开口说话的原因
1.教师的忽视。对高中语文说话教学这个问题我们作过一项调查。大多数同学认为老师让学生发言的机会不多,只有一些;同时,有的同学认为老师很少让他们在课堂上发言;甚至有的同学表示他们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是满堂灌的,几乎没有让他们发言的机会。
2.学生特定时期的特定心理。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学生不愿意在课堂上发言,最主要的原因除了“以前很少讲,现在也不想讲”这一原因以外,“怕答错了被同学、老师嘲笑”占了总人数的相当一部分,“没必要讲,因为沉默是金”也占了相当比例。这种现状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说话教学的正常实施。
3.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教师会认为:反正高考不考口语,平时花大力气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浪费时间和精力,还不如把时间节省下来,用来做练习得好。这种想法又促使部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放松了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而教师有意识地放松了对学生的锻炼,势必打击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的积极性。
4.受到地方方言的影响。由于农村孩子父母受教育较少,文化水平不高,基本上不会和孩子说普通话,大人之间的交流都是用方言,孩子在这种环境下,从小学方言、说方言,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语文习惯。农村学校里的老师大多数是本地人,基本上属于附近乡镇的,有时候和学生交流甚至也是使用方言。大部分农村孩子学说普通话都是在高中以后,所以缺乏普通话基础,缺乏普通话交流环境。
三、做法
针对以上诸多原因,我们要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首先应更新价值观念,以现代化的眼光,重新审视口语教学的重要意义。
首先,教师和学生两者都应该摒弃过去错误的思想观念,重新树立起对培养说话能力的重要性的认识。
其次,当前的语文教学,特别是农村中学的课堂现状,“霸权对话”仍屡见不鲜:教师因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占有优势,就认为自己比学生高明,常常主宰学生的对话;学生中的优势群体垄断对话,成了课堂交往中的“贵族”;而大部分学生因为害怕暴露自己的无知和错误,不敢说出所想所感,常常揣摩并迎合教师的需要,沦为了交往的“奴隶”。在这种互为相左的对话状态里,学生经受着精神的压迫,早已丧失了作为对话主体应有的平等、自由、自主和全面和谐发展的权利。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提高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意识,让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最后,针对学生自身心理上的障碍,可采取以下训练方式:
一是“激”。要激励学生说话,大力表扬本来“羞口”而现在敢于学着说的同学。根据不同的起点,可提出相应的要求,并逐步提高。如刚开始可上台照本宣科,接着要预备稿子,但要脱稿讲述,力求做到声音和手势相结合,最后要即席讲演,不仅要语调和谐、声情并茂,而且要达到有感染力。
二是“逼”。要逼着学生发言,积极创造机会,使学生在大庭广众之下“说话”,并在对学生说话能力的评估时给予鼓励。针对青年学生好争辩、喜发难的特点,可有意出一些有争议的话题,让学生先思考,列提纲后试讲。
三是“巧”。即根据学生素质、语文内容和培养目标等巧妙安排各种说的训练,如连词说话、介绍新闻、评述时事、评论影视、课前三分钟演讲等形式。要求:叙事要情感投入、情境合一;议论要旗帜鲜明、一语中的;说明要条理清楚、准确科学。
四是“严”。进行说话训练一定要严格。其一,要有确定的各级各类标准,力求准确科学;其二,要严格按照标准要求学生,从说的内容到说的形式都要达到具体要求。只有增强了口语训练的力度,才能大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大环境已经初步形成,长期困扰语文教学健康发展的应试教育怪圈有望摆脱,这为我们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创造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只要我们坚持读、写、听、说并举,尤其是把长期被忽略了的“说话”训练重新加以重视,探索出开放型、多元化的语文教学新思路,构建全方位的语文教学新格局,那么,我们的中学生,不仅是能完成一份高考试卷,而且还能读会说、能写善写、能说会道,具有良好的语文素质和出色的表达能力。我们热切期待这种可喜的局面出现。
关键词:农村 高中 语文 普通话
一、培养说普通话能力的意义
说话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它关系着现代生产、科技、文化的迅速发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从社会语言运用的前景来看,在许多场合下口语比书面语更加重要,精密的传声设备,使口语得以随时随地记录、传播和保存。由于口语表达速度快于书面表达,那种靠书面语交往的场合将会大为减少。从学生语言发展规律看,听说是基础,读写则是在此基础上派生的语言活动。若具有较好的听说基础,就更能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但在我们日常教学中,特别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口语训练,致使当今农村中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不强。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十分注重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训练相结合,把加强口语训练摆在重要位置,落实学生的口语训练。
二、造成农村孩子不开口说话的原因
1.教师的忽视。对高中语文说话教学这个问题我们作过一项调查。大多数同学认为老师让学生发言的机会不多,只有一些;同时,有的同学认为老师很少让他们在课堂上发言;甚至有的同学表示他们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是满堂灌的,几乎没有让他们发言的机会。
2.学生特定时期的特定心理。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学生不愿意在课堂上发言,最主要的原因除了“以前很少讲,现在也不想讲”这一原因以外,“怕答错了被同学、老师嘲笑”占了总人数的相当一部分,“没必要讲,因为沉默是金”也占了相当比例。这种现状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说话教学的正常实施。
3.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教师会认为:反正高考不考口语,平时花大力气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浪费时间和精力,还不如把时间节省下来,用来做练习得好。这种想法又促使部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放松了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而教师有意识地放松了对学生的锻炼,势必打击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的积极性。
4.受到地方方言的影响。由于农村孩子父母受教育较少,文化水平不高,基本上不会和孩子说普通话,大人之间的交流都是用方言,孩子在这种环境下,从小学方言、说方言,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语文习惯。农村学校里的老师大多数是本地人,基本上属于附近乡镇的,有时候和学生交流甚至也是使用方言。大部分农村孩子学说普通话都是在高中以后,所以缺乏普通话基础,缺乏普通话交流环境。
三、做法
针对以上诸多原因,我们要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首先应更新价值观念,以现代化的眼光,重新审视口语教学的重要意义。
首先,教师和学生两者都应该摒弃过去错误的思想观念,重新树立起对培养说话能力的重要性的认识。
其次,当前的语文教学,特别是农村中学的课堂现状,“霸权对话”仍屡见不鲜:教师因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占有优势,就认为自己比学生高明,常常主宰学生的对话;学生中的优势群体垄断对话,成了课堂交往中的“贵族”;而大部分学生因为害怕暴露自己的无知和错误,不敢说出所想所感,常常揣摩并迎合教师的需要,沦为了交往的“奴隶”。在这种互为相左的对话状态里,学生经受着精神的压迫,早已丧失了作为对话主体应有的平等、自由、自主和全面和谐发展的权利。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提高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意识,让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最后,针对学生自身心理上的障碍,可采取以下训练方式:
一是“激”。要激励学生说话,大力表扬本来“羞口”而现在敢于学着说的同学。根据不同的起点,可提出相应的要求,并逐步提高。如刚开始可上台照本宣科,接着要预备稿子,但要脱稿讲述,力求做到声音和手势相结合,最后要即席讲演,不仅要语调和谐、声情并茂,而且要达到有感染力。
二是“逼”。要逼着学生发言,积极创造机会,使学生在大庭广众之下“说话”,并在对学生说话能力的评估时给予鼓励。针对青年学生好争辩、喜发难的特点,可有意出一些有争议的话题,让学生先思考,列提纲后试讲。
三是“巧”。即根据学生素质、语文内容和培养目标等巧妙安排各种说的训练,如连词说话、介绍新闻、评述时事、评论影视、课前三分钟演讲等形式。要求:叙事要情感投入、情境合一;议论要旗帜鲜明、一语中的;说明要条理清楚、准确科学。
四是“严”。进行说话训练一定要严格。其一,要有确定的各级各类标准,力求准确科学;其二,要严格按照标准要求学生,从说的内容到说的形式都要达到具体要求。只有增强了口语训练的力度,才能大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大环境已经初步形成,长期困扰语文教学健康发展的应试教育怪圈有望摆脱,这为我们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创造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只要我们坚持读、写、听、说并举,尤其是把长期被忽略了的“说话”训练重新加以重视,探索出开放型、多元化的语文教学新思路,构建全方位的语文教学新格局,那么,我们的中学生,不仅是能完成一份高考试卷,而且还能读会说、能写善写、能说会道,具有良好的语文素质和出色的表达能力。我们热切期待这种可喜的局面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