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在知识经济的今天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靠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来实现。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在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的同时,高度重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生物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的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自然学科,因此,高中生物学教学,在培养新世纪人才的创新能力教育中,具有其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启蒙教育功能。
一、教师的教育观念要转变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生物教师肯定会注意到生物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显著差别在于多了学生的参与,少了老师的说教。因此生物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教育的实施,将彻底改变以往的封闭式教学,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尊重。由于学生积极参与,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指令性和专断的师生关系将难以维系,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教师更多的是一个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
二、创设创新教育的环境
创造性思维是学生在最佳心态得以发展时出现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平常和课堂上营造宽松、民主、愉悦、新奇的气氛,为学生形成“最佳心态”创造条件。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培养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做学生的朋友,尊重每一个学生,要为人师表,平等待人,善于与学生沟通。其次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杜威认为:儿童身上潜在着研究和探索的本能。好奇心是创新的开始,兴趣是创新的原动力,因此必须做到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教学方法丰富多彩、教学风格生动活泼。第三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主导学生在动眼、动手、动口、动脑中进行探索性学习,围绕教材创设疑境、疑点、悬念、难点,让学生大胆想、大胆讲、大胆做。要鼓励学生对教材提出异议和建议,对实验进行改革和创新设计,有计划地培养训练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课堂通过多媒体教学,可把传统的形声教学与现代的电化教学(视听教学)结合起来,强化直观教学。通过自制的课件,可展示直观的生物现象和一些抽象的生理过程,引导学生对生物规律进行探索,把原本抽象的概念、原理变得形象、具体、可感,让学生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产生复合刺激,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四、强化创新思维训练
创新思维决定着一个人能否创新及创新能力的大小,是创新素质的核心。爱因斯坦早有断言:“创造并非逻辑推理的结果。”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加强创新思维训练。在课堂创造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思维训练途径,以达到激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广阔性之目的。
五、培养顽强的创新意志、创新情感和个性品质
创新意志是指在创新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顽强的、勤奋的甚至是冒险的精神。创新是在未知中求索,不可能一帆风顺,或可能是“千呼万唤不出来”,更有许多创新成果是在逆境中诞生的,经受了无数次失败和打击,有的甚至使人心力交瘁。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出:“尽管创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可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作后盾。
在生物教学中,要激励学生树立像周恩来同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具有像爱迪生发明灯丝一样的坚定信念,在“探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求异、勇于创新的气魄,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坚忍不拔、持之以恒、不怕困难挫折的顽强意志和良好的人格特征,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创新情感和个性品质。
面对当今这个多变的社会,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知识日新月异,我们已无法用过去所学的教现在的孩子去适应未来的世界,只靠传统的注入式教育已无法适应这个多变的社会,我们要继承传统,更希望推陈出新,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已成为教育改革的趋势。总之,在生物教学中,实践创新教育,任务艰巨而意义深远。只要老师树立了创新教育观,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个性,不断探索创新思维的教法,激发学生敢于质疑、勤于思考、善于实践,必能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培养大批创造型人才。生物教学在自然学科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只有广大生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教学观,站在21世纪的高度,才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培育一代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人。
在知识经济的今天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靠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来实现。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在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的同时,高度重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生物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的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自然学科,因此,高中生物学教学,在培养新世纪人才的创新能力教育中,具有其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启蒙教育功能。
一、教师的教育观念要转变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生物教师肯定会注意到生物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显著差别在于多了学生的参与,少了老师的说教。因此生物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教育的实施,将彻底改变以往的封闭式教学,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尊重。由于学生积极参与,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指令性和专断的师生关系将难以维系,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教师更多的是一个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
二、创设创新教育的环境
创造性思维是学生在最佳心态得以发展时出现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平常和课堂上营造宽松、民主、愉悦、新奇的气氛,为学生形成“最佳心态”创造条件。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培养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做学生的朋友,尊重每一个学生,要为人师表,平等待人,善于与学生沟通。其次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杜威认为:儿童身上潜在着研究和探索的本能。好奇心是创新的开始,兴趣是创新的原动力,因此必须做到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教学方法丰富多彩、教学风格生动活泼。第三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主导学生在动眼、动手、动口、动脑中进行探索性学习,围绕教材创设疑境、疑点、悬念、难点,让学生大胆想、大胆讲、大胆做。要鼓励学生对教材提出异议和建议,对实验进行改革和创新设计,有计划地培养训练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课堂通过多媒体教学,可把传统的形声教学与现代的电化教学(视听教学)结合起来,强化直观教学。通过自制的课件,可展示直观的生物现象和一些抽象的生理过程,引导学生对生物规律进行探索,把原本抽象的概念、原理变得形象、具体、可感,让学生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产生复合刺激,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四、强化创新思维训练
创新思维决定着一个人能否创新及创新能力的大小,是创新素质的核心。爱因斯坦早有断言:“创造并非逻辑推理的结果。”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加强创新思维训练。在课堂创造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思维训练途径,以达到激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广阔性之目的。
五、培养顽强的创新意志、创新情感和个性品质
创新意志是指在创新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顽强的、勤奋的甚至是冒险的精神。创新是在未知中求索,不可能一帆风顺,或可能是“千呼万唤不出来”,更有许多创新成果是在逆境中诞生的,经受了无数次失败和打击,有的甚至使人心力交瘁。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出:“尽管创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可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作后盾。
在生物教学中,要激励学生树立像周恩来同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具有像爱迪生发明灯丝一样的坚定信念,在“探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求异、勇于创新的气魄,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坚忍不拔、持之以恒、不怕困难挫折的顽强意志和良好的人格特征,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创新情感和个性品质。
面对当今这个多变的社会,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知识日新月异,我们已无法用过去所学的教现在的孩子去适应未来的世界,只靠传统的注入式教育已无法适应这个多变的社会,我们要继承传统,更希望推陈出新,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已成为教育改革的趋势。总之,在生物教学中,实践创新教育,任务艰巨而意义深远。只要老师树立了创新教育观,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个性,不断探索创新思维的教法,激发学生敢于质疑、勤于思考、善于实践,必能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培养大批创造型人才。生物教学在自然学科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只有广大生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教学观,站在21世纪的高度,才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培育一代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