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语感,简而言之就是对语言敏锐的感受力,同时,它“也是一种语文修养,是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与语言应用中养成的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的感悟领会语言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那么,如何在实践中去落实这一理念?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在课堂中创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感悟,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力。笔者认为,比较品评是课堂语感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比较鉴别,发现语言运用的规律
在课堂教学中应经常进行语言的转换比较,引导学生在品味中感受,在感受中辨识,在辨识中发现语言运用的妙处和规律,从而提升语感。
[课例1]《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教学片段
1、快速默读课文第1~4节,想想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地方的景物,圈出来。
2、这些景物以前给大家是怎样的感觉?你能读一读吗?
学生读着读着,就读成了一首新诗:
蔚蓝的大海
是海鸥们的乐园
金黄色的沙漠
是蜥蜴和甲虫的天下
蓝得发黑的夜空
属于星星和月亮
绿茵茵的草地
滚动着欢乐的足球
我们在鲜花中读书
我们在享受春天……
3、是啊,原先的景象是多么美好!读一读,此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快乐!)
4、可是,现在这些景物已经不复存在了,我们能看到的是什么?
5、原先的景物是那样美好与宁静,而现在却是如此凄惨与荒凉,把这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景物放在一起写,这种写法叫什么?(对比)从哪些词中感受到强烈的对比?(圈出重点词“本来是、可是”)
6、战争仅仅只是破坏了这些地方吗?还有呢?句式仿写:
__的____
本来是____
可是__的__
_______
这究竟是为什么?在以上教学中,我分两步进行,首先让学生从原诗歌中提炼出我们生活原本的景象,在这里,作者用了形象化的、充满画面感的语言表述形式,调动起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平的环境中到处充满诗情画意,从而激发学生对于和平、对于美的强烈感受。接下去,让学生自读,领悟到作者抓住自然界人们熟知的景物——大海、沙漠、夜空、草地,将其原有的美好与因战争遭破坏的景象加以对比,并发出痛心的疑问:这究竟是为什么?在前四节的结尾重复了这样的疑问,使人感到这不仅仅是疑问,更是一种对战争的控诉和抗议。找到这样的规律后请学生进行仿写。因为经过了前两步的学习,学生的仿写便水到渠成。下面是学生的仿写片段:
色彩缤纷的草地,
本来是蟋蟀们安乐的家园,
可是漫山遍野的弹坑
让它们无家可归,
这究竟是为什么?
翠绿的爬山虎,
本来是挂在窗前的玉帘,
可是无情的炮弹
让它们无依无靠,
这究竟是为什么?
一望无际的森林,
本来是鸟儿生活的天堂,
可是熊熊燃烧的炮火
把天堂变成了死气沉沉的地狱,
这究竟是为什么?
……
这样的教学,有意识地调动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让他们学会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形式来表现自己的情感。经常性运用转换比较品味感受的方法进行类似的训练,相信学生的语感会逐渐加强。
二、品评语言,挖掘语言隐含的情味
学习语言不是一种纯客观的认识过程,而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相统一的感悟过程。这种感悟,不是纯知识性的感知,它包括对文字符号以及文字符号所承载的思想内容、文字材料组织的方式方法及所渗透的情感、韵味的整体感知和领悟。其中“感”是对语言的直接接触和感受,整体性和形象性是其基本特征;“悟”是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在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的参与下对阅读材料的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等方面的深层把握和领悟,思想性和情感性是其基本特征。在语文教学中,带领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认识与体察语言,体会和揣摩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培养意蕴感,也是语感培养的主要途径。
[课例2]《自然之道》教学片段
教学课文第四自然段时,向导的话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学中,我从引导学生理解“若无其事”的词义入手,进而体会向导所说的自然之道到底是哪样的,初步明白向导说这番话的意思。向导为什么“极不情愿”?再结合课文后面的内容,即向导和作者以及同伴们奋力拯救幼龟后却带来严重的后果。带着震惊与深深的自责再回读向导说的话,相信此时学生的感悟会更加深刻,从而更好地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学习到课文第七自然段时,我提出这样一问:“面对接下来发生的事,我和同伴以及向导又是怎样表现的?”学生很自然地就进入到“我们奋力拯救幼龟”的情景中去,在教学中,我除了引导学生体会“摘”“抓”“放”“奔”“奔跑”等一系列动词外,主要运用对比句,品析词语背后的意蕴,如:
我们的向导赶紧摘下棒球帽。迅速抓起十多只幼龟,放进帽中,向海边奔去。我们也学着他的样子,气喘吁吁地来回奔跑,算是对自己过错的一种补救吧。
我们的向导摘下棒球帽,抓起十多只幼龟,放进帽中,向海边奔去。我们也学着他的样子,气喘吁吁地奔跑,算是对自己过错的一种补救吧。
让学生读读这两段话,比较增减这些词语后,我们读出了什么。通过朗读辨析,学生从“赶紧、迅速、来回”几个词语中感受到“我们”对于前面自己所做的违反自然之道的事十分后悔,尽力要弥补自己的过失。从而回到上文,引导学生辨析自然法则与道德法则冲突时应该怎么选择才是正确的。通过这样的词语品评辨析,逐步养成学生准确抓关键词理解的语言敏感度,从而提升语感。
语感水平是语文素养的体现,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的途径有很多,我们的教材提供了大量规范的、文质兼美的语言材料范本。课堂中引导学生多品读,多辨析,接触好的语言,辨别好的语言,脑海中便会形成许多好的语言模式,自然也可以识得好的语言,出口下笔就能运用好的语言。所以,培养语感不但能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驾驭文字的能力,而且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那么,如何在实践中去落实这一理念?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在课堂中创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感悟,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力。笔者认为,比较品评是课堂语感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比较鉴别,发现语言运用的规律
在课堂教学中应经常进行语言的转换比较,引导学生在品味中感受,在感受中辨识,在辨识中发现语言运用的妙处和规律,从而提升语感。
[课例1]《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教学片段
1、快速默读课文第1~4节,想想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地方的景物,圈出来。
2、这些景物以前给大家是怎样的感觉?你能读一读吗?
学生读着读着,就读成了一首新诗:
蔚蓝的大海
是海鸥们的乐园
金黄色的沙漠
是蜥蜴和甲虫的天下
蓝得发黑的夜空
属于星星和月亮
绿茵茵的草地
滚动着欢乐的足球
我们在鲜花中读书
我们在享受春天……
3、是啊,原先的景象是多么美好!读一读,此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快乐!)
4、可是,现在这些景物已经不复存在了,我们能看到的是什么?
5、原先的景物是那样美好与宁静,而现在却是如此凄惨与荒凉,把这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景物放在一起写,这种写法叫什么?(对比)从哪些词中感受到强烈的对比?(圈出重点词“本来是、可是”)
6、战争仅仅只是破坏了这些地方吗?还有呢?句式仿写:
__的____
本来是____
可是__的__
_______
这究竟是为什么?在以上教学中,我分两步进行,首先让学生从原诗歌中提炼出我们生活原本的景象,在这里,作者用了形象化的、充满画面感的语言表述形式,调动起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平的环境中到处充满诗情画意,从而激发学生对于和平、对于美的强烈感受。接下去,让学生自读,领悟到作者抓住自然界人们熟知的景物——大海、沙漠、夜空、草地,将其原有的美好与因战争遭破坏的景象加以对比,并发出痛心的疑问:这究竟是为什么?在前四节的结尾重复了这样的疑问,使人感到这不仅仅是疑问,更是一种对战争的控诉和抗议。找到这样的规律后请学生进行仿写。因为经过了前两步的学习,学生的仿写便水到渠成。下面是学生的仿写片段:
色彩缤纷的草地,
本来是蟋蟀们安乐的家园,
可是漫山遍野的弹坑
让它们无家可归,
这究竟是为什么?
翠绿的爬山虎,
本来是挂在窗前的玉帘,
可是无情的炮弹
让它们无依无靠,
这究竟是为什么?
一望无际的森林,
本来是鸟儿生活的天堂,
可是熊熊燃烧的炮火
把天堂变成了死气沉沉的地狱,
这究竟是为什么?
……
这样的教学,有意识地调动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让他们学会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形式来表现自己的情感。经常性运用转换比较品味感受的方法进行类似的训练,相信学生的语感会逐渐加强。
二、品评语言,挖掘语言隐含的情味
学习语言不是一种纯客观的认识过程,而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相统一的感悟过程。这种感悟,不是纯知识性的感知,它包括对文字符号以及文字符号所承载的思想内容、文字材料组织的方式方法及所渗透的情感、韵味的整体感知和领悟。其中“感”是对语言的直接接触和感受,整体性和形象性是其基本特征;“悟”是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在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的参与下对阅读材料的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等方面的深层把握和领悟,思想性和情感性是其基本特征。在语文教学中,带领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认识与体察语言,体会和揣摩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培养意蕴感,也是语感培养的主要途径。
[课例2]《自然之道》教学片段
教学课文第四自然段时,向导的话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学中,我从引导学生理解“若无其事”的词义入手,进而体会向导所说的自然之道到底是哪样的,初步明白向导说这番话的意思。向导为什么“极不情愿”?再结合课文后面的内容,即向导和作者以及同伴们奋力拯救幼龟后却带来严重的后果。带着震惊与深深的自责再回读向导说的话,相信此时学生的感悟会更加深刻,从而更好地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学习到课文第七自然段时,我提出这样一问:“面对接下来发生的事,我和同伴以及向导又是怎样表现的?”学生很自然地就进入到“我们奋力拯救幼龟”的情景中去,在教学中,我除了引导学生体会“摘”“抓”“放”“奔”“奔跑”等一系列动词外,主要运用对比句,品析词语背后的意蕴,如:
我们的向导赶紧摘下棒球帽。迅速抓起十多只幼龟,放进帽中,向海边奔去。我们也学着他的样子,气喘吁吁地来回奔跑,算是对自己过错的一种补救吧。
我们的向导摘下棒球帽,抓起十多只幼龟,放进帽中,向海边奔去。我们也学着他的样子,气喘吁吁地奔跑,算是对自己过错的一种补救吧。
让学生读读这两段话,比较增减这些词语后,我们读出了什么。通过朗读辨析,学生从“赶紧、迅速、来回”几个词语中感受到“我们”对于前面自己所做的违反自然之道的事十分后悔,尽力要弥补自己的过失。从而回到上文,引导学生辨析自然法则与道德法则冲突时应该怎么选择才是正确的。通过这样的词语品评辨析,逐步养成学生准确抓关键词理解的语言敏感度,从而提升语感。
语感水平是语文素养的体现,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的途径有很多,我们的教材提供了大量规范的、文质兼美的语言材料范本。课堂中引导学生多品读,多辨析,接触好的语言,辨别好的语言,脑海中便会形成许多好的语言模式,自然也可以识得好的语言,出口下笔就能运用好的语言。所以,培养语感不但能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驾驭文字的能力,而且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