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制陶工艺中堪称一绝的河南省沈丘县青三彩,是一种纯手工制作的民间彩陶,因在刻画时采用独特的剔花工艺,又称剔花彩陶。沈丘青三彩秉承唐三彩遗风,又吸收了剪纸、木版年画的艺术风格,在制陶技艺中自成流派。它体现了中原农民敦厚朴实的性格和大拙大巧的审美意趣,反映了中国民间艺术崇尚自然、追求和谐的审美追求。
历史悠久,工艺独特
沈丘青三彩起始于秦汉,演变于隋唐,延续于宋元,兴盛于明清,新中国成立后,沈丘还有7座窑在生产工艺彩陶,到上世纪60年代逐渐衰落,迄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现在,这一技艺仅留存于河南沈丘县石槽乡的龚寨村(有名的龚寨窑所在地)。
沈丘县石槽乡龚寨村,位于沙颍河南岸,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隋唐时期,龚寨窑采用的陶土,是取自当地的胶泥,窑工又称之为“黄河淤”,即黄河泛滥后沉积下来的黄色黏土。其性软,可塑性较强,可制作造型较为复杂的陶器。
青三彩,是在陶制品上施以红、黄、绿3种颜色。其中的红色和黄色,是泥土烧出的色彩,而绿色则是窑变的色彩。沈丘青三彩,从选土、筛土、滤土,到揉泥、润泥、制坯、成型、刻画、烧制、窑变、上釉、出彩,共有20多道工序,制作过程相当复杂。
在胎面的制作上,沈丘青三彩饰以两层化妆土,在刻画过程中表现出赭、黄或赭、白两种基本对比色;在刻画题材上,除以生活中的花、鸟、鱼、虫为创作对象外,还着重吸取了传统戏曲中的艺术元素。
在烧制方面,沈丘青三彩烧制过程极为繁琐。土质选用胶泥土和黑土两种,黑土烧制出来时是褐红色的,胶泥土烧制出来是黄白色的。烧制时用青石点化,经窑变青石变成了绿色。在烧制时先是除潮,然后素烧,温度一般在摄氏800至900度,成品为砖红色的刻画陶。素烧后可以釉烧,即涂以含铅、二氧化硅、粉土的釉料后,放入陶制的匣钵内,逐渐加大温度,达到摄氏1000至1050度,烧两天两夜,成品为红底白花的沈丘青三彩。
沈丘青三彩的前世今生
沈丘青三彩从古至今,大体经历了4个时期。
初始期是从原始社会到秦汉时期。严格地说,那时的陶器不能称为彩陶,而只能叫做素烧陶。由于缺乏生产工具,先民们只能用勤劳的双手揉泥作料,盘泥造型,用柴草低温烧制出没有釉彩的素烧陶。在用泥条盘筑而成的陶器上,自然形成的条纹,便成为那一时期独具美感的装饰纹样。
剔花期出现在隋唐五代时期。那时,陶器生产已经开始使用陶轮,借助双脚的力量使陶轮匀速转动,置泥于轮上,双手巧妙施力,拉出造型千变万化的陶胎。晾干后,涂白泥于胎面,再晾至半干,以铁签或竹签刻画花鸟鱼虫于其上,再施铅土诸釉,晾干并置于窑内,柴火烧三四天,即得晶莹三色彩陶。在沈丘曾发现唐初刻花青三彩陶片、青三彩香炉等。
刻画期是在宋元明清时期。从第二时期开始经过数百年的实践,陶器艺人们逐渐丰富了彩陶的刻画题材。清道光年间,文人画家王仲(也是沈丘青三彩有据可查的第一代大师)参与设计,他的花鸟画功力深厚,为花鸟类图案平添了几分文人气息。诸多传统戏剧的场景也在这时被艺人们“搬”上了陶坛,成为传世之作。在表现技法上,运用了剔、刻、刮等手法,使画面色彩更加丰富,刻画主题更加鲜明,既有传统木版年画的线刻表现形式,又吸收了本地剪纸线面结合的特点。这一时期的彩陶装饰技法,一直延续至今。
第四个时期是从民国至今。民国初年基本保持清末的水平,建国后龚寨村还有7座窑在生产工艺彩陶。如今,淮河流域一些上了岁数的人,还能回忆起当年青三彩兴盛的状况。那时,民间百姓在嫁娶时,盛行女方必陪嫁一件青三彩器物的习俗。陪嫁的青三彩器物上一般刻有牡丹、梅花喜鹊、莲花鲤鱼等寓意吉祥美好的图案。上世纪50年代末期,水利部门在沙颍河上修建了6座拦河闸,南段航道基本斷航。由于没有了良好的运输渠道,青三彩销路不畅,到“文革”时期没落下来,主要生产罐子、烛台等生活日用陶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各窑厂陆续停烧,只有极少艺人还烧制烛台、盐罐等日常生活用品。
破除陈规,独门技艺得以传承
说起沈丘青三彩,不能不提一位老人——青三彩第三代传承人王学之。在龚寨村,青三彩的制作技艺属于王氏家族所独有,传男不传女,也不传外姓人。在制作彩陶时,不准外姓人觀看。如果家族子弟想学习的话,只让他们自己观看制作过程,然后靠自己摸索和悟性的高低,当制作出来的青三彩有七成相似,证明自己有一定“天分”后,祖辈才开始给予指点。据说,学成这门技艺,最少也需要3年时间。因此,掌握这项技艺的人不多。
上世纪90年代,沈丘县收藏协会主席胡金贵出于对传统民间艺术的热爱,要拜王学之为师学习此项技艺。起初,王学之老人为尊重祖训,如何都不肯传授。但眼看家传的技艺面临失传,他终于下定决心打破陈规,收胡金贵做了关门弟子。胡金贵学成之后,又把此项技艺传给了自己的儿子。胡金贵现为青三彩第四代传承人,其儿子胡隆祯为第五代传承人。
近几年来,为了让青三彩重现当年的辉煌,沈丘县高度重视这一稀有工艺的发掘和保护工作。经过多方努力建成一座青三彩窑,有20多名专业工匠,至今已先后烧出了8批青三彩作品,一批比一批成熟。第四代传承人胡金贵说,随着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发展旅游业,需要大规模地修复、重建古建筑,对仿古建筑陶瓷类构件的需求量很大。目前,他正在开发研制青三彩系列的古建筑构件和历史名人雕像,希望可以推动青三彩更快走上复兴之路。
历史悠久,工艺独特
沈丘青三彩起始于秦汉,演变于隋唐,延续于宋元,兴盛于明清,新中国成立后,沈丘还有7座窑在生产工艺彩陶,到上世纪60年代逐渐衰落,迄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现在,这一技艺仅留存于河南沈丘县石槽乡的龚寨村(有名的龚寨窑所在地)。
沈丘县石槽乡龚寨村,位于沙颍河南岸,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隋唐时期,龚寨窑采用的陶土,是取自当地的胶泥,窑工又称之为“黄河淤”,即黄河泛滥后沉积下来的黄色黏土。其性软,可塑性较强,可制作造型较为复杂的陶器。
青三彩,是在陶制品上施以红、黄、绿3种颜色。其中的红色和黄色,是泥土烧出的色彩,而绿色则是窑变的色彩。沈丘青三彩,从选土、筛土、滤土,到揉泥、润泥、制坯、成型、刻画、烧制、窑变、上釉、出彩,共有20多道工序,制作过程相当复杂。
在胎面的制作上,沈丘青三彩饰以两层化妆土,在刻画过程中表现出赭、黄或赭、白两种基本对比色;在刻画题材上,除以生活中的花、鸟、鱼、虫为创作对象外,还着重吸取了传统戏曲中的艺术元素。
在烧制方面,沈丘青三彩烧制过程极为繁琐。土质选用胶泥土和黑土两种,黑土烧制出来时是褐红色的,胶泥土烧制出来是黄白色的。烧制时用青石点化,经窑变青石变成了绿色。在烧制时先是除潮,然后素烧,温度一般在摄氏800至900度,成品为砖红色的刻画陶。素烧后可以釉烧,即涂以含铅、二氧化硅、粉土的釉料后,放入陶制的匣钵内,逐渐加大温度,达到摄氏1000至1050度,烧两天两夜,成品为红底白花的沈丘青三彩。
沈丘青三彩的前世今生
沈丘青三彩从古至今,大体经历了4个时期。
初始期是从原始社会到秦汉时期。严格地说,那时的陶器不能称为彩陶,而只能叫做素烧陶。由于缺乏生产工具,先民们只能用勤劳的双手揉泥作料,盘泥造型,用柴草低温烧制出没有釉彩的素烧陶。在用泥条盘筑而成的陶器上,自然形成的条纹,便成为那一时期独具美感的装饰纹样。
剔花期出现在隋唐五代时期。那时,陶器生产已经开始使用陶轮,借助双脚的力量使陶轮匀速转动,置泥于轮上,双手巧妙施力,拉出造型千变万化的陶胎。晾干后,涂白泥于胎面,再晾至半干,以铁签或竹签刻画花鸟鱼虫于其上,再施铅土诸釉,晾干并置于窑内,柴火烧三四天,即得晶莹三色彩陶。在沈丘曾发现唐初刻花青三彩陶片、青三彩香炉等。
刻画期是在宋元明清时期。从第二时期开始经过数百年的实践,陶器艺人们逐渐丰富了彩陶的刻画题材。清道光年间,文人画家王仲(也是沈丘青三彩有据可查的第一代大师)参与设计,他的花鸟画功力深厚,为花鸟类图案平添了几分文人气息。诸多传统戏剧的场景也在这时被艺人们“搬”上了陶坛,成为传世之作。在表现技法上,运用了剔、刻、刮等手法,使画面色彩更加丰富,刻画主题更加鲜明,既有传统木版年画的线刻表现形式,又吸收了本地剪纸线面结合的特点。这一时期的彩陶装饰技法,一直延续至今。
第四个时期是从民国至今。民国初年基本保持清末的水平,建国后龚寨村还有7座窑在生产工艺彩陶。如今,淮河流域一些上了岁数的人,还能回忆起当年青三彩兴盛的状况。那时,民间百姓在嫁娶时,盛行女方必陪嫁一件青三彩器物的习俗。陪嫁的青三彩器物上一般刻有牡丹、梅花喜鹊、莲花鲤鱼等寓意吉祥美好的图案。上世纪50年代末期,水利部门在沙颍河上修建了6座拦河闸,南段航道基本斷航。由于没有了良好的运输渠道,青三彩销路不畅,到“文革”时期没落下来,主要生产罐子、烛台等生活日用陶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各窑厂陆续停烧,只有极少艺人还烧制烛台、盐罐等日常生活用品。
破除陈规,独门技艺得以传承
说起沈丘青三彩,不能不提一位老人——青三彩第三代传承人王学之。在龚寨村,青三彩的制作技艺属于王氏家族所独有,传男不传女,也不传外姓人。在制作彩陶时,不准外姓人觀看。如果家族子弟想学习的话,只让他们自己观看制作过程,然后靠自己摸索和悟性的高低,当制作出来的青三彩有七成相似,证明自己有一定“天分”后,祖辈才开始给予指点。据说,学成这门技艺,最少也需要3年时间。因此,掌握这项技艺的人不多。
上世纪90年代,沈丘县收藏协会主席胡金贵出于对传统民间艺术的热爱,要拜王学之为师学习此项技艺。起初,王学之老人为尊重祖训,如何都不肯传授。但眼看家传的技艺面临失传,他终于下定决心打破陈规,收胡金贵做了关门弟子。胡金贵学成之后,又把此项技艺传给了自己的儿子。胡金贵现为青三彩第四代传承人,其儿子胡隆祯为第五代传承人。
近几年来,为了让青三彩重现当年的辉煌,沈丘县高度重视这一稀有工艺的发掘和保护工作。经过多方努力建成一座青三彩窑,有20多名专业工匠,至今已先后烧出了8批青三彩作品,一批比一批成熟。第四代传承人胡金贵说,随着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发展旅游业,需要大规模地修复、重建古建筑,对仿古建筑陶瓷类构件的需求量很大。目前,他正在开发研制青三彩系列的古建筑构件和历史名人雕像,希望可以推动青三彩更快走上复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