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的农历春节,是一个特殊的春节。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爆发,口罩一时之间成为了最抢手的“年货”。数据显示,仅在1月20日一天内,人们就买下了价值76091712 元的口罩,相当于2019年全年口罩销售额的一半。人们佩戴口罩用于过滤进入口鼻的空气,以阻挡有害的气体、气味、飞沫进入口鼻。那你知道口罩是怎么发展而来的吗?
早在西周时期,人们便意识到口鼻飞沫的影响,在交谈时往往侧着头,以免言谈之间口鼻飞沫沾染对方,以示尊敬。《礼记·曲礼上》记载有:“负剑辟咡诏之,则掩口而对。”唐朝大儒孔颖达注释:“掩口,恐气触人。”在《孟子·离娄》中也有“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的记载。但不论是用手或袖捂鼻子都是很不卫生的,也不方便做其他事情。
公元1275年,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到元大都北京,发现在忽必烈的宫中,端食物的人“皆用绢布蒙口鼻,俾其气息,不触饮食之物”。意思是那些在皇宫给皇帝做饭、端饭的人,口鼻都罩了一层蚕丝织成的布,使他们呼出的空气不会传到皇帝的食物上去。蒙住口鼻的绢布,成为世界上第一款口罩。
十三世纪中后期黑死病在欧洲爆发,短短数年内就夺走欧洲三分之一的人口。当时的医生为了保护自己,尝试了许多“防护服”,但都收效甚微。直到1619年,Charles de L’orme才發明了一套统一的“防护服”。这套“防护服”是由皮大衣、皮绑腿、皮靴皮手套、一副鸟嘴面具和一顶大礼帽构成的。鸟嘴面具是在银制的面具外裹上皮革,眼睛部分挖空,用玻璃或水晶保护。突出的鸟嘴部分,可以塞入大量的棉花和药草,以过滤空气。这就是现代全防护口罩的雏形了。另一方面,当时的医学,很大程度上有巫医的成分,大家相信打扮瘆人的“鸟嘴医生”,可以吓走带来疾病的魔鬼。有趣的是,医生和巫医在当时是竞争性职业,“鸟嘴医生”戴上面具、把自己遮得严严实实,还能有效防止被巫医认出来,避免日后遭到报复。
1847年春,身为奥地利维也纳总医院第一产科病区助教的伊格纳茨·菲利普·塞麦尔维斯偶然发现了感染是由致病菌造成的。1861年,法国微生物学家路易斯·巴斯德用鹅颈瓶证实空气中有细菌的存在。这两项研究结果说明空气中存在着危险的病菌。1897年,德国微生物学家凯尔·弗洛格和他的学生为了验证呼吸道飞沫的危害性,进行了一次细菌临床实验。他们先后在距离培养皿60厘米、2米和6米的位置高声说话、咳嗽和打喷嚏。结果显示培养皿中均有细菌生长。
随着对细菌的研究不断深入,科学家对病菌防护的要求也相应提高。1895年,德国病理学专家莱德奇发现了空气传播病菌会使伤口感染,从而认为人们讲话的带菌唾液也会导致伤口恶化。于是,他建议医生和护士在手术时,戴上一种用纱布制成的,能掩住口鼻的罩具。此举果然有效,患者伤口感染率大为减少。从此,各国医生纷纷采纳莱德奇的建议。然而莱德奇推广的口罩,只不过是一层包裹在外科医生嘴巴、鼻子和胡子上的纱布,不仅会使得医生呼吸不畅大脑缺氧,还容易因沾染唾液而变得湿哒哒地不舒服。1899年,法国医生保罗·伯蒂改良了一种6层纱布的口罩,缝在手术衣的衣领上。后来又改成可以自由系结的方式,用一根环形带挂在人耳朵上,于是现代口罩终于横空出世。
口罩诞生不久,便遭遇了传染病的考验。1910年10月25日,肺鼠疫由俄国贝加尔湖经中东铁路传入中国满洲里。11月8日,这种恶性传染病传至哈尔滨。肺鼠疫由东北波及到河北、山东一带,形势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12月,天津北洋陆军医学院副监督伍连德临危受命,出任全权总医官。他抽调北洋军医学堂、北洋医学堂、协和医学院和直隶、山东等地的医护人员赶赴疫区。身为剑桥大学医学博士,伍连德来到当地后,深入排查肺鼠疫的传播途径。他发现导致肺鼠疫的迅速传播的罪魁祸首正是飞沫。伍连德立刻在哈尔滨实行严格的防疫管控措施,期间他发明了一种新式口罩:用两层纱布,内置一块吸水药棉。这种仅需花费国币2分半的口罩,在伍连德的推动下,源源不断地向市民供应。
口罩的出现遏制了肺鼠疫的传播途径,席卷5省6市的肺鼠疫,在死亡6万人后,在4个月后彻底终结。在这场世纪灾难中,口罩的贡献功不可没。人们为了感激伍连德的成就,将他发明的口罩称为“伍氏口罩”,一直沿用至今。1935年,伍连德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提名。思想家梁启超评价他:“科学输入垂五十年,国中能以学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伍星联(伍连德,字星联)博士一人而已。”
不仅是中国,全世界很快认识到口罩的重要性。1918年春,为期两年的西班牙流感席卷全球。经过3轮传播,全球累计有10亿人不幸感染,死亡人数保守估计超过2500万人。西班牙流感的疯狂肆虐,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间接促使了一战的提前结束。当时,各国政府强制要求人们戴口罩,遏制了西班牙流感的进一步扩散。
2003年的非典型性肺炎(SARS)之后,中国推进了各种医疗器械类标准的制作。比如《GB19083-2010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加快了诸如口罩、体温计、塑胶手套、塑胶鞋、消毒液等医用品的民用化。2003年8月13日,国家食药监局下发《关于将医用防护口罩等产品列入<国家重点监管医疗器械目录>的通知》,将“医用防护口罩”和“医用防护服”产品列入《国家重点监管医疗器械目录》。除了各大具有研发实力的厂家,包括东华大学这样的纺织类高校,也加入到了防护服的研发中。
工业化兴起之后,口罩又变成了预防雾霾的利器。以时下热销的3M口罩为例,早在2013年它在中国的销售额就超过了1亿美金。在2013年之前,3M的口罩工业销售占80%,零售只占不温不火的20%。但2013年的雾霾令口罩需求暴涨,中国市场的急剧扩大令3M公司有些措手不及,因为之前从来没有遇到这样大规模的口罩需求。3M把全世界工厂的口罩都往中国调,最终还是供不应求,反而让无数山寨货赚得盆满钵满。
2020年1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爆发,按照传染病防控的要求,每个人都要戴好N95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切断病源飞沫传播,从佩戴口罩开始。口罩再次回归阻断飞沫的初心,继续履行守护健康的使命。
口罩起源于中国
早在西周时期,人们便意识到口鼻飞沫的影响,在交谈时往往侧着头,以免言谈之间口鼻飞沫沾染对方,以示尊敬。《礼记·曲礼上》记载有:“负剑辟咡诏之,则掩口而对。”唐朝大儒孔颖达注释:“掩口,恐气触人。”在《孟子·离娄》中也有“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的记载。但不论是用手或袖捂鼻子都是很不卫生的,也不方便做其他事情。
公元1275年,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到元大都北京,发现在忽必烈的宫中,端食物的人“皆用绢布蒙口鼻,俾其气息,不触饮食之物”。意思是那些在皇宫给皇帝做饭、端饭的人,口鼻都罩了一层蚕丝织成的布,使他们呼出的空气不会传到皇帝的食物上去。蒙住口鼻的绢布,成为世界上第一款口罩。
十三世纪中后期黑死病在欧洲爆发,短短数年内就夺走欧洲三分之一的人口。当时的医生为了保护自己,尝试了许多“防护服”,但都收效甚微。直到1619年,Charles de L’orme才發明了一套统一的“防护服”。这套“防护服”是由皮大衣、皮绑腿、皮靴皮手套、一副鸟嘴面具和一顶大礼帽构成的。鸟嘴面具是在银制的面具外裹上皮革,眼睛部分挖空,用玻璃或水晶保护。突出的鸟嘴部分,可以塞入大量的棉花和药草,以过滤空气。这就是现代全防护口罩的雏形了。另一方面,当时的医学,很大程度上有巫医的成分,大家相信打扮瘆人的“鸟嘴医生”,可以吓走带来疾病的魔鬼。有趣的是,医生和巫医在当时是竞争性职业,“鸟嘴医生”戴上面具、把自己遮得严严实实,还能有效防止被巫医认出来,避免日后遭到报复。
医学进步促进了口罩的发展
1847年春,身为奥地利维也纳总医院第一产科病区助教的伊格纳茨·菲利普·塞麦尔维斯偶然发现了感染是由致病菌造成的。1861年,法国微生物学家路易斯·巴斯德用鹅颈瓶证实空气中有细菌的存在。这两项研究结果说明空气中存在着危险的病菌。1897年,德国微生物学家凯尔·弗洛格和他的学生为了验证呼吸道飞沫的危害性,进行了一次细菌临床实验。他们先后在距离培养皿60厘米、2米和6米的位置高声说话、咳嗽和打喷嚏。结果显示培养皿中均有细菌生长。
随着对细菌的研究不断深入,科学家对病菌防护的要求也相应提高。1895年,德国病理学专家莱德奇发现了空气传播病菌会使伤口感染,从而认为人们讲话的带菌唾液也会导致伤口恶化。于是,他建议医生和护士在手术时,戴上一种用纱布制成的,能掩住口鼻的罩具。此举果然有效,患者伤口感染率大为减少。从此,各国医生纷纷采纳莱德奇的建议。然而莱德奇推广的口罩,只不过是一层包裹在外科医生嘴巴、鼻子和胡子上的纱布,不仅会使得医生呼吸不畅大脑缺氧,还容易因沾染唾液而变得湿哒哒地不舒服。1899年,法国医生保罗·伯蒂改良了一种6层纱布的口罩,缝在手术衣的衣领上。后来又改成可以自由系结的方式,用一根环形带挂在人耳朵上,于是现代口罩终于横空出世。
传染病的爆发促进了口罩的普及
口罩诞生不久,便遭遇了传染病的考验。1910年10月25日,肺鼠疫由俄国贝加尔湖经中东铁路传入中国满洲里。11月8日,这种恶性传染病传至哈尔滨。肺鼠疫由东北波及到河北、山东一带,形势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12月,天津北洋陆军医学院副监督伍连德临危受命,出任全权总医官。他抽调北洋军医学堂、北洋医学堂、协和医学院和直隶、山东等地的医护人员赶赴疫区。身为剑桥大学医学博士,伍连德来到当地后,深入排查肺鼠疫的传播途径。他发现导致肺鼠疫的迅速传播的罪魁祸首正是飞沫。伍连德立刻在哈尔滨实行严格的防疫管控措施,期间他发明了一种新式口罩:用两层纱布,内置一块吸水药棉。这种仅需花费国币2分半的口罩,在伍连德的推动下,源源不断地向市民供应。
口罩的出现遏制了肺鼠疫的传播途径,席卷5省6市的肺鼠疫,在死亡6万人后,在4个月后彻底终结。在这场世纪灾难中,口罩的贡献功不可没。人们为了感激伍连德的成就,将他发明的口罩称为“伍氏口罩”,一直沿用至今。1935年,伍连德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提名。思想家梁启超评价他:“科学输入垂五十年,国中能以学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伍星联(伍连德,字星联)博士一人而已。”
不仅是中国,全世界很快认识到口罩的重要性。1918年春,为期两年的西班牙流感席卷全球。经过3轮传播,全球累计有10亿人不幸感染,死亡人数保守估计超过2500万人。西班牙流感的疯狂肆虐,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间接促使了一战的提前结束。当时,各国政府强制要求人们戴口罩,遏制了西班牙流感的进一步扩散。
2003年的非典型性肺炎(SARS)之后,中国推进了各种医疗器械类标准的制作。比如《GB19083-2010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加快了诸如口罩、体温计、塑胶手套、塑胶鞋、消毒液等医用品的民用化。2003年8月13日,国家食药监局下发《关于将医用防护口罩等产品列入<国家重点监管医疗器械目录>的通知》,将“医用防护口罩”和“医用防护服”产品列入《国家重点监管医疗器械目录》。除了各大具有研发实力的厂家,包括东华大学这样的纺织类高校,也加入到了防护服的研发中。
工业化兴起之后,口罩又变成了预防雾霾的利器。以时下热销的3M口罩为例,早在2013年它在中国的销售额就超过了1亿美金。在2013年之前,3M的口罩工业销售占80%,零售只占不温不火的20%。但2013年的雾霾令口罩需求暴涨,中国市场的急剧扩大令3M公司有些措手不及,因为之前从来没有遇到这样大规模的口罩需求。3M把全世界工厂的口罩都往中国调,最终还是供不应求,反而让无数山寨货赚得盆满钵满。
2020年1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爆发,按照传染病防控的要求,每个人都要戴好N95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切断病源飞沫传播,从佩戴口罩开始。口罩再次回归阻断飞沫的初心,继续履行守护健康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