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与创造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文艺生活·文艺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tzlh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融合与创造是艺术设计教学的重要手段,艺术设计是我国当前的一门重要的综合性学科,它集美术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哲学等学科于一体,将其素养进行了融会贯通,实现了实用性与审美性的有机统一,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本文主要从艺术设计的含义以及我国艺术设计的现状和艺术设计教学中的融合与创造两个方面就“融合与创造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这一话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与探讨,为我国的艺术设计教学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其他文献
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是学校课程实施的根本目的.在学校课程实施过程中,不同课程利益主体有着自己的专业主张和教育诉求,这就需要学校通过课程治理的方式,以课程集体审议等形式
曾经被传统媒体奉为利器的深度报道淡出人们的视野,似乎成了不争的事实.媒体人更多地关注“深度报道记者凋零”,却忽视了一个问题:即便深度记者依然为数不少,“深度报道”也
期刊
面对价值变迁和价值多元化给教育带来的挑战,德国学校德育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基于知识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主要关切,其中以世俗化的道德课为专门德育课程.“道德课”是柏林于200
蔡元培对推动中国的新艺术运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艺术设计作为艺术的重要门类也受到了他的高度重视。本文通过对他在20世纪初期的活动和思想的重新梳理,论述他与20世纪初
在目前所处的社会转型期,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其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和无限开放的创新能力显得格外重要。教师可以根据时代的变迁及时更新美育观念,选择多种学生乐于接受的
课程史观影响着我们研究课程史的视野.“课程历史短暂论”并非定论,从克里巴德课程史观出发,回溯我国更为古老的教育语境,可以发现“工夫”是贯穿中国古典德育课程与教学思想
马克辛·格林系犹太裔美籍著名教育哲学家.结合自身经历,格林以存在主义、现象学、马克思实践观、杜威实用主义等为基础,力图重构教育目的观.格林将教育目的界定为“全面觉醒
教师人力资本特征与学生学业成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本文通过对近20年国内外71项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特征影响学生成绩的实证研究的分析,对一些传统性结论进行了确认与澄清.
数码时代的快乐和痛苦已从时髦走向现实。艺术的想象和数码的构成开创了电脑艺术的空间,推动了新科技的发展。美国新泽西州州立大学美术系谭力勤教授的电脑三维动画艺术展便
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于2018年7月联合其他组织出台了《东南亚教师能力框架》,这是为落实该组织2015年提出的“振兴教师教育”战略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该框架从教师自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