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先,蒲松龄流落在苏北宝应,一心想写本书。为了糊口,便挂块儿牌子,给人家诊病。有一次给县太爷治病,不到三天,病象全消。县太爷连夸穷医生医道高明,就想赠一块儿“圣手时医”的匾,不料,竟把“时”字写错,写成了“圣手诗医”。
谁知那匾挂上不久,却触怒了当地一班儒生。他们一窝蜂闹上门来,要出几个难题考考蒲松龄,若他稍有差池,就打算动手砸匾。蒲松龄听门外吵吵嚷嚷,不知道出了什么事。出门一看匾:糟糕!怎么挂了这样的匾呢?正待要上前解释一番,取下这匾,乱哄哄的人群中走出一个秀才,嬉皮笑脸地一拱手道:“先生号称诗医,学生觅得小诗四句,请圣手不吝赐教!”说着递上一纸。蒲松龄此刻欲退不能,心想:好吧,诗医就诗医吧!他接过纸一看,正是妇幼皆知的那首五言绝诗:“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蒲松龄眉头一皱,计上心头,便当场在对方纸上,写下八个字:“补药一剂,方有起色!”
众儒生一看,哄笑起来:“诗文哪有吃补药的?”蒲松龄不慌不忙道:“首句补‘十年’,次句补‘千里’,三句补‘和尚’,末句补‘老童’。各位意下如何?”众儒生细细一想,这补药下得有理,一时竟没了主意。
又有秀才上前来,递上一纸道:“学生姓杜,这首诗是祖宗遗墨,不知要吃多少补药?”蒲松龄一看,竟是杜牧的《清明》,乃千古传诵的极品。硬着头皮先读一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读完之后,灵机一动,又写下八个字:“泻药一剂,脚轻手健。”秀才便問:“不知如何泻法?”蒲松龄提笔就删,边删边说:“‘清明’就是节令,还要‘时节’何用?泻去。‘行人’自然在‘路上’,‘路上’二字泻去。‘何处有’就是问路,不必再用‘借问’,泻去。末尾这‘牧童’么,唔,也泻去!”
杜秀才笑着作难道:“先生前三句泻得好,这末句万不可泻。‘牧童’泻去,由谁来‘遥指’呢!”
蒲松龄哈哈大笑道:“清明的行人都是上坟祭祖的,愁容满面,不苟言笑,能问路的只有出门在外的人,能指路的只有倒骑牛背无牵无挂的牧童,你连这个都不懂,可见你从不祭扫祖坟的!”杜秀才碰了一鼻子灰,面红耳赤,无言对答。
又一个秀才从袖中取出一纸道:“本人姓王,这纸上也有祖上名诗一首,请圣手诊治诊治,如何?”蒲松龄一看,原来是王之涣的名篇《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不等看完,王秀才又尖起嗓子逼问:“快说该补还是该泻?”
蒲松龄看着他冬瓜似的臃肿身躯,反击道:“不入格,你要开刀!”蒲松龄凝思片刻,欣然命笔,把原诗改为:“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胖秀才生气道:“呸!我祖上的诗,千古不变。你怎么把它弄成词了?”蒲松龄大笑道:“是呀!我早已说‘不入格’。既然是凉州词,就得用长短句。你如今连诗词都分不清,还想抬出祖宗来压人,真是个王家的不肖子孙!”一番话骂得胖秀才铩羽而退。
从此后,圣手诗医的名气不胫而走,四方文人雅士,纷纷携诗前来“就医”。蒲松龄见了,心想不好,这教我怎么定下心来写书呢?后来他想了个变通的办法:凡前来请求医诗的,必须讲个故事作代价,不论是人间天上,还是鬼怪狐仙一概都要。日久天长,来之有备的蒲松龄竟装了一肚子故事,当真写出一本了不起的《聊斋志异》来。
(编辑 欣然)
谁知那匾挂上不久,却触怒了当地一班儒生。他们一窝蜂闹上门来,要出几个难题考考蒲松龄,若他稍有差池,就打算动手砸匾。蒲松龄听门外吵吵嚷嚷,不知道出了什么事。出门一看匾:糟糕!怎么挂了这样的匾呢?正待要上前解释一番,取下这匾,乱哄哄的人群中走出一个秀才,嬉皮笑脸地一拱手道:“先生号称诗医,学生觅得小诗四句,请圣手不吝赐教!”说着递上一纸。蒲松龄此刻欲退不能,心想:好吧,诗医就诗医吧!他接过纸一看,正是妇幼皆知的那首五言绝诗:“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蒲松龄眉头一皱,计上心头,便当场在对方纸上,写下八个字:“补药一剂,方有起色!”
众儒生一看,哄笑起来:“诗文哪有吃补药的?”蒲松龄不慌不忙道:“首句补‘十年’,次句补‘千里’,三句补‘和尚’,末句补‘老童’。各位意下如何?”众儒生细细一想,这补药下得有理,一时竟没了主意。
又有秀才上前来,递上一纸道:“学生姓杜,这首诗是祖宗遗墨,不知要吃多少补药?”蒲松龄一看,竟是杜牧的《清明》,乃千古传诵的极品。硬着头皮先读一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读完之后,灵机一动,又写下八个字:“泻药一剂,脚轻手健。”秀才便問:“不知如何泻法?”蒲松龄提笔就删,边删边说:“‘清明’就是节令,还要‘时节’何用?泻去。‘行人’自然在‘路上’,‘路上’二字泻去。‘何处有’就是问路,不必再用‘借问’,泻去。末尾这‘牧童’么,唔,也泻去!”
杜秀才笑着作难道:“先生前三句泻得好,这末句万不可泻。‘牧童’泻去,由谁来‘遥指’呢!”
蒲松龄哈哈大笑道:“清明的行人都是上坟祭祖的,愁容满面,不苟言笑,能问路的只有出门在外的人,能指路的只有倒骑牛背无牵无挂的牧童,你连这个都不懂,可见你从不祭扫祖坟的!”杜秀才碰了一鼻子灰,面红耳赤,无言对答。
又一个秀才从袖中取出一纸道:“本人姓王,这纸上也有祖上名诗一首,请圣手诊治诊治,如何?”蒲松龄一看,原来是王之涣的名篇《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不等看完,王秀才又尖起嗓子逼问:“快说该补还是该泻?”
蒲松龄看着他冬瓜似的臃肿身躯,反击道:“不入格,你要开刀!”蒲松龄凝思片刻,欣然命笔,把原诗改为:“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胖秀才生气道:“呸!我祖上的诗,千古不变。你怎么把它弄成词了?”蒲松龄大笑道:“是呀!我早已说‘不入格’。既然是凉州词,就得用长短句。你如今连诗词都分不清,还想抬出祖宗来压人,真是个王家的不肖子孙!”一番话骂得胖秀才铩羽而退。
从此后,圣手诗医的名气不胫而走,四方文人雅士,纷纷携诗前来“就医”。蒲松龄见了,心想不好,这教我怎么定下心来写书呢?后来他想了个变通的办法:凡前来请求医诗的,必须讲个故事作代价,不论是人间天上,还是鬼怪狐仙一概都要。日久天长,来之有备的蒲松龄竟装了一肚子故事,当真写出一本了不起的《聊斋志异》来。
(编辑 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