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梅纽因曾说:“每一把小提琴的琴身上,有一根细细的线,连接着泛神论与科学。如果演奏者的技艺不够好,这乐器就会封闭,就好像构成它的分子被放错了位置,除非能有一双技艺高超的手耐心地将其抚慰。”
经过吕思清演绎的每一把名琴,仿佛吸取了魔力,发出了质朴以及更有人间气息的声响。优雅的风度,简洁、优美的动作以及那充满着生命律动的音乐,使每一位观众都能感觉到由它带来的心灵震撼。
身着休闲西服,蓬松着带有波浪的长发,吕思清那张帅气的脸上,总是挂着微笑,显得很轻松很休闲。与那些威仪老成的剧照相比,现实中的他更年轻。这位出生在青岛海边的年轻人,在长期的音乐“浸泡”中,身上更多地散发出的是一种艺术家特有的柔情与气质。
吕思清的艺术人生综合着东西方文化,小时候父亲就注意培养他对中国文化的涉猎,教他背唐诗三百首、给他讲中国文化的哲理。但11岁的时候,吕思清就被世界小提琴大师梅纽因看中,并入选英国天才儿童音乐学校,一学就是3年。年仅11岁的吕思清还没有把中国文化吃透,就要面对西方的文化,要学西洋音乐,要学西洋音乐史,对于一个小孩来说可谓困难重重。当时并未察觉两种文化的融合会对自己有所帮助的吕思清,现在回过头来看,两种不同文化的融合、知识水平的积累,对于他来说可以算得上是一种质的飞跃。比如,在演奏西洋音乐的时候,吕思清可以用东方那种细腻的音乐语言来演绎,这种演绎来自于意境和心理。这使得吕思清对于音乐的表现力有着过人的理解。
世界语言也有口音
就像文化的不同一样,东西方之间同样也存在着音乐理念与理解上的不同,对此,吕思清不置可否,“毋庸置疑,音乐方面的隔阂客观存在,这是由于东西方音乐体系建立的基础本就不同。但是,任何事情如果去寻找或是挖掘,都能够找到共通的东西,如同对于美的追求,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其实都是一样,只是对美的表现或是追求的方式上会有所不同,但是最终的想要表达的这种思想或是情感是一致的,所以,在中国就会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欧洲就会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现象出现,其实这是同样的一种思想情感,只是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表达出来而已。”
高雅音乐是文化的外延,是文化孕育出来的精华的一种结晶形式。从这种意义上说,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活动中积累的丰富的审美经验,由于滋生土壤的差异,它显然有别于西方古典音乐。
谈及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古典音乐的差异,吕思清显得滔滔不绝。“从技术层面上来说,西方古典音乐有理论,有规范,有大量的文字和音响文献,易于流传;而中国传统音乐,没有一套完备的作曲理论与法则,较易失传。中国传统音乐以线条为主,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和声。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气息,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节奏。两者技术方面的最大不同在于音色与演奏方法。
从艺术层面上讲,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并且讲求悟性慧根,因此比较主观。西方古典音乐则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中国传统音乐境界的表现特点与西方古典音乐不同,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而中国传统音乐以旷达悠深见长,突出‘情’和‘景’的交融,主客统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和合’精神的‘ 幽美’。归根究底,艺术方面上的最大不同在于审美取向和价值观。总之,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带来音乐创作手法及审美观的差异,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将是二者今后发展繁荣的必经之路。”
作为中国经典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国观众对这部乐曲的感知力很高。同时,作为一名小提琴演奏家,吕思清演奏的《梁祝》被人们称为最为完美的版本,成为了全球无数乐迷心中的挚爱。近些年,有国外的演奏家也开始演奏这支曲子,可以说,正是由于《梁祝》的存在,才加深了国外音乐与中国音乐的交流。
在吕思清看来,其实每一个文化艺术的传统当中都有值得别人借鉴的地方。而作为西方的音乐系统,它是全世界音乐系统当中最具完整性、成熟性和历史传统的,理所应当地在这么多年发展之后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语言。现在,世界各地的音乐人越来越注重彼此之间的融合,包括艺术也是如此,大家彼此之间都是各取所长,然后在试图创造出一种更加跨民族、跨传统的东西来,创造出一些新的声音与形式。
在这样的国际大背景之中,我们中国的元素也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不仅仅是在音乐方面,而且在很多其他领域都有涉及,包括设计、服装等等,都开始展示出中国文化元素的重要性、新奇性,中国音乐的影响力,未来也一定会越发强大。同时,外国的观众也一定会对中国的音乐越来越有兴趣。所以,互相沟通就是能够让大家更好地去了解对方的音乐语言以及情感的表达,也有助于增进彼此的情感和相互的了解,从这个角度来说,东西方音乐的沟通至关重要。
用音乐滋润心田
自古以来,无论中外,都对音乐的教育作用给予高度的关注。孔子曾说:“广博易良,乐教也。”意即利用音乐陶冶人们的性格,使其养成文质彬彬、温良敦厚的君子风度。欧洲中世纪以后的大学,把音乐列为主要的学科之一,与天文、数学等并列。一个人经常接触优美的音乐,可以使她的思想感情潜移默化地受到陶冶而形成健康的心灵。
坦言今后一定会从事有关音乐教育工作的吕思清,其实早已经用他的实际行动行使着作为一名音乐家对大众进行音乐教育的职责。
吕思清深知音乐教育对于一个国家与民族的重要。“音乐是滋润心灵的雨露,是哺育感情的乳汁,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感及审美趣味方面自然起着别的艺术所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教育应抓住音乐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三大基本特征,让人们充分享受一切美的音乐,多让人们欣赏一些优秀的作品。此外,有机会的时候还要对听音乐的人进行讲解,让人们进一步去体会理解音乐的内涵。比如在欣赏我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民间传说《梁祝》时,人们就会被这优美的旋律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所深深地吸引、打动。这些健康的音乐作品能够触及人们的心灵深处,陶冶他们的情操,使全民的素质得到更全面地提高。”
与此同时,能够更好地把西方音乐呈现给国内观众,也是吕思清多年来努力的目标。他始终致力于把西方音乐艺术当中最精髓、最闪亮的东西表达给国内的观众。经过多年的摸索,吕思清感到,最重要的在于,任何东西都要把它最好的一面表现出来,就像自己作为一名小提琴演奏家一样,要把自己手中的这件乐器最美的音色、最精湛的技术、最感人的音乐表现表达出来。能够让大家看到,作为一种西方的乐器,小提琴的表现力给人们的一种惊叹。
至于音乐本身的表达与音乐思想的表述,除去有中国的文化因素以外,不同的乐曲里面当然会有不同方面的侧重,就像是中国的乐曲,肯定会被赋予一种中国的韵味。但是,在整体的乐曲结构、段落等更具有倾向西方音乐的表达方式的时候,当然还是要用本质上的东西把它做出来。所以,最重要的还是要有雄厚的、结实的西方音乐的基础训练和技术为载体,然后才能够在音乐的表现上非常自如,把东西方的情感、思想、作品的表达都能够传神地表现出来。
作为东西方音乐文化的传播者,吕思清多年以来始终致力于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古典音乐的交流与推广工作。“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我是‘中国第一小提琴手’,我身上的中国符号让我感到骄傲。在这时,吕思清已不单单是我的名字,而是作为一种象征,承担起东西方交流使者的使命。”
谈到自己的初衷,吕思清保持了惯有的谦虚。“最开始并没有特意地去推广中国音乐。由于我是一名中国的小提琴演奏家,在学校的时候学习了很多中国的作品,再后来的很多演出中,都会与国外的主办方或是乐团合作,对方都会觉得我是一名来自于中国的演奏家。所以,除去演出西洋乐曲以外,自然而然地也应该演奏一些中国的作品。”演奏的次数多了、时间久了,吕思清便发现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中国的作品太少。吕思清无奈地说道:“翻来覆去就是那么几首作品,当国外观众的新鲜劲过了以后,我就不能够给他们一种音乐上持续的表现与熏陶乃至提升,所以,我遇到的问题就是,怎样才能够让国外的观众对中国音乐持续保持兴趣,而不是单纯地只作为一种新鲜感而存在。因此,我感到让他们尽可能多地接触中国音乐,让他们了解中国音乐所想要表达的东西与特点是什么至关重要。”
此后,吕思清开始越来越多地与中国一些优秀的音乐人进行合作,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多去演奏一些中国音乐家的作品,所以在吕思清的中国作品演奏当中,除去原来的经典曲目之外,近年来一些国内作曲家的作品也被更多地演奏。
用慈善温暖人心
逐渐走上职业演奏家道路的吕思清,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时感慨:“其实是很多人的帮助让我走到了今天的位置,我觉得我们这个社会当中的每个人都应该互相帮助,有什么样的条件就为别人提供什么样的帮助,绝不能够用金钱的多少或是每个人做了多少来衡量,最重要的是我们社会中的每个人要心怀感恩。”
除去音乐本身,近年来,身为公众人物的吕思清身体力行地参与了众多的慈善公益活动,他先后曾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美国防癌协会、中华慈善总会、希望工程,包括东南亚海啸、汶川地震等协会或是地区捐款,也曾经将自己珍藏多年的小提琴拿出来进行拍卖。
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要把慈善行为和帮助别人变成一种生活的习惯与态度,按照吕思清自己的话说就是,变成生活的一部分。“国外会有许多类似的情况,一个工薪阶层的人,虽然钱挣得不多,但是每个月都会拿出几十块钱给相关的慈善机构或是慈善项目,他们的行为很让我感动。除此之外,我还看到很多义工定期地去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或是无偿的帮助别人。其实这种行为也是慈善的一部分。可以试想,在这样的氛围里生活,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一种生活的温暖,感受到自己在这个社会上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大家都在彼此互相关心着,社会的文明程度也一定会随之进步。”
通过上述感受,吕思清开始认真地思考自己能够做些什么,虽然与很多富人相比,吕思清不拥有金钱的优势,但是他却有着属于自己的武器,那就是他手中的小提琴。“我可以用它来帮助别人、感化别人、鼓舞别人,所以开始规定自己,定期都要去参加慈善专场的音乐会。如今,它们已经成为我每年职业演出的一部分,在我自己的经济条件好转以后,也进行了一些现金的捐助。”
善与教化
高雅音乐与慈善看上去是各自不相关的两件事情,在吕思清身上得以统一。其实它们有着一个共同的根源,那便是善,是责任感。以善为根源,音乐可以是一种教化,慈善也是一种教化,它们同样给人以温暖和抚慰,同样令人感动、激人奋进。闻弦歌而知雅意,但愿在中国的土地上吕思清的知音越来越多。
经过吕思清演绎的每一把名琴,仿佛吸取了魔力,发出了质朴以及更有人间气息的声响。优雅的风度,简洁、优美的动作以及那充满着生命律动的音乐,使每一位观众都能感觉到由它带来的心灵震撼。
身着休闲西服,蓬松着带有波浪的长发,吕思清那张帅气的脸上,总是挂着微笑,显得很轻松很休闲。与那些威仪老成的剧照相比,现实中的他更年轻。这位出生在青岛海边的年轻人,在长期的音乐“浸泡”中,身上更多地散发出的是一种艺术家特有的柔情与气质。
吕思清的艺术人生综合着东西方文化,小时候父亲就注意培养他对中国文化的涉猎,教他背唐诗三百首、给他讲中国文化的哲理。但11岁的时候,吕思清就被世界小提琴大师梅纽因看中,并入选英国天才儿童音乐学校,一学就是3年。年仅11岁的吕思清还没有把中国文化吃透,就要面对西方的文化,要学西洋音乐,要学西洋音乐史,对于一个小孩来说可谓困难重重。当时并未察觉两种文化的融合会对自己有所帮助的吕思清,现在回过头来看,两种不同文化的融合、知识水平的积累,对于他来说可以算得上是一种质的飞跃。比如,在演奏西洋音乐的时候,吕思清可以用东方那种细腻的音乐语言来演绎,这种演绎来自于意境和心理。这使得吕思清对于音乐的表现力有着过人的理解。
世界语言也有口音
就像文化的不同一样,东西方之间同样也存在着音乐理念与理解上的不同,对此,吕思清不置可否,“毋庸置疑,音乐方面的隔阂客观存在,这是由于东西方音乐体系建立的基础本就不同。但是,任何事情如果去寻找或是挖掘,都能够找到共通的东西,如同对于美的追求,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其实都是一样,只是对美的表现或是追求的方式上会有所不同,但是最终的想要表达的这种思想或是情感是一致的,所以,在中国就会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欧洲就会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现象出现,其实这是同样的一种思想情感,只是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表达出来而已。”
高雅音乐是文化的外延,是文化孕育出来的精华的一种结晶形式。从这种意义上说,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活动中积累的丰富的审美经验,由于滋生土壤的差异,它显然有别于西方古典音乐。
谈及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古典音乐的差异,吕思清显得滔滔不绝。“从技术层面上来说,西方古典音乐有理论,有规范,有大量的文字和音响文献,易于流传;而中国传统音乐,没有一套完备的作曲理论与法则,较易失传。中国传统音乐以线条为主,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和声。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气息,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节奏。两者技术方面的最大不同在于音色与演奏方法。
从艺术层面上讲,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并且讲求悟性慧根,因此比较主观。西方古典音乐则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中国传统音乐境界的表现特点与西方古典音乐不同,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而中国传统音乐以旷达悠深见长,突出‘情’和‘景’的交融,主客统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和合’精神的‘ 幽美’。归根究底,艺术方面上的最大不同在于审美取向和价值观。总之,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带来音乐创作手法及审美观的差异,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将是二者今后发展繁荣的必经之路。”
作为中国经典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国观众对这部乐曲的感知力很高。同时,作为一名小提琴演奏家,吕思清演奏的《梁祝》被人们称为最为完美的版本,成为了全球无数乐迷心中的挚爱。近些年,有国外的演奏家也开始演奏这支曲子,可以说,正是由于《梁祝》的存在,才加深了国外音乐与中国音乐的交流。
在吕思清看来,其实每一个文化艺术的传统当中都有值得别人借鉴的地方。而作为西方的音乐系统,它是全世界音乐系统当中最具完整性、成熟性和历史传统的,理所应当地在这么多年发展之后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语言。现在,世界各地的音乐人越来越注重彼此之间的融合,包括艺术也是如此,大家彼此之间都是各取所长,然后在试图创造出一种更加跨民族、跨传统的东西来,创造出一些新的声音与形式。
在这样的国际大背景之中,我们中国的元素也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不仅仅是在音乐方面,而且在很多其他领域都有涉及,包括设计、服装等等,都开始展示出中国文化元素的重要性、新奇性,中国音乐的影响力,未来也一定会越发强大。同时,外国的观众也一定会对中国的音乐越来越有兴趣。所以,互相沟通就是能够让大家更好地去了解对方的音乐语言以及情感的表达,也有助于增进彼此的情感和相互的了解,从这个角度来说,东西方音乐的沟通至关重要。
用音乐滋润心田
自古以来,无论中外,都对音乐的教育作用给予高度的关注。孔子曾说:“广博易良,乐教也。”意即利用音乐陶冶人们的性格,使其养成文质彬彬、温良敦厚的君子风度。欧洲中世纪以后的大学,把音乐列为主要的学科之一,与天文、数学等并列。一个人经常接触优美的音乐,可以使她的思想感情潜移默化地受到陶冶而形成健康的心灵。
坦言今后一定会从事有关音乐教育工作的吕思清,其实早已经用他的实际行动行使着作为一名音乐家对大众进行音乐教育的职责。
吕思清深知音乐教育对于一个国家与民族的重要。“音乐是滋润心灵的雨露,是哺育感情的乳汁,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感及审美趣味方面自然起着别的艺术所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教育应抓住音乐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三大基本特征,让人们充分享受一切美的音乐,多让人们欣赏一些优秀的作品。此外,有机会的时候还要对听音乐的人进行讲解,让人们进一步去体会理解音乐的内涵。比如在欣赏我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民间传说《梁祝》时,人们就会被这优美的旋律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所深深地吸引、打动。这些健康的音乐作品能够触及人们的心灵深处,陶冶他们的情操,使全民的素质得到更全面地提高。”
与此同时,能够更好地把西方音乐呈现给国内观众,也是吕思清多年来努力的目标。他始终致力于把西方音乐艺术当中最精髓、最闪亮的东西表达给国内的观众。经过多年的摸索,吕思清感到,最重要的在于,任何东西都要把它最好的一面表现出来,就像自己作为一名小提琴演奏家一样,要把自己手中的这件乐器最美的音色、最精湛的技术、最感人的音乐表现表达出来。能够让大家看到,作为一种西方的乐器,小提琴的表现力给人们的一种惊叹。
至于音乐本身的表达与音乐思想的表述,除去有中国的文化因素以外,不同的乐曲里面当然会有不同方面的侧重,就像是中国的乐曲,肯定会被赋予一种中国的韵味。但是,在整体的乐曲结构、段落等更具有倾向西方音乐的表达方式的时候,当然还是要用本质上的东西把它做出来。所以,最重要的还是要有雄厚的、结实的西方音乐的基础训练和技术为载体,然后才能够在音乐的表现上非常自如,把东西方的情感、思想、作品的表达都能够传神地表现出来。
作为东西方音乐文化的传播者,吕思清多年以来始终致力于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古典音乐的交流与推广工作。“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我是‘中国第一小提琴手’,我身上的中国符号让我感到骄傲。在这时,吕思清已不单单是我的名字,而是作为一种象征,承担起东西方交流使者的使命。”
谈到自己的初衷,吕思清保持了惯有的谦虚。“最开始并没有特意地去推广中国音乐。由于我是一名中国的小提琴演奏家,在学校的时候学习了很多中国的作品,再后来的很多演出中,都会与国外的主办方或是乐团合作,对方都会觉得我是一名来自于中国的演奏家。所以,除去演出西洋乐曲以外,自然而然地也应该演奏一些中国的作品。”演奏的次数多了、时间久了,吕思清便发现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中国的作品太少。吕思清无奈地说道:“翻来覆去就是那么几首作品,当国外观众的新鲜劲过了以后,我就不能够给他们一种音乐上持续的表现与熏陶乃至提升,所以,我遇到的问题就是,怎样才能够让国外的观众对中国音乐持续保持兴趣,而不是单纯地只作为一种新鲜感而存在。因此,我感到让他们尽可能多地接触中国音乐,让他们了解中国音乐所想要表达的东西与特点是什么至关重要。”
此后,吕思清开始越来越多地与中国一些优秀的音乐人进行合作,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多去演奏一些中国音乐家的作品,所以在吕思清的中国作品演奏当中,除去原来的经典曲目之外,近年来一些国内作曲家的作品也被更多地演奏。
用慈善温暖人心
逐渐走上职业演奏家道路的吕思清,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时感慨:“其实是很多人的帮助让我走到了今天的位置,我觉得我们这个社会当中的每个人都应该互相帮助,有什么样的条件就为别人提供什么样的帮助,绝不能够用金钱的多少或是每个人做了多少来衡量,最重要的是我们社会中的每个人要心怀感恩。”
除去音乐本身,近年来,身为公众人物的吕思清身体力行地参与了众多的慈善公益活动,他先后曾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美国防癌协会、中华慈善总会、希望工程,包括东南亚海啸、汶川地震等协会或是地区捐款,也曾经将自己珍藏多年的小提琴拿出来进行拍卖。
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要把慈善行为和帮助别人变成一种生活的习惯与态度,按照吕思清自己的话说就是,变成生活的一部分。“国外会有许多类似的情况,一个工薪阶层的人,虽然钱挣得不多,但是每个月都会拿出几十块钱给相关的慈善机构或是慈善项目,他们的行为很让我感动。除此之外,我还看到很多义工定期地去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或是无偿的帮助别人。其实这种行为也是慈善的一部分。可以试想,在这样的氛围里生活,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一种生活的温暖,感受到自己在这个社会上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大家都在彼此互相关心着,社会的文明程度也一定会随之进步。”
通过上述感受,吕思清开始认真地思考自己能够做些什么,虽然与很多富人相比,吕思清不拥有金钱的优势,但是他却有着属于自己的武器,那就是他手中的小提琴。“我可以用它来帮助别人、感化别人、鼓舞别人,所以开始规定自己,定期都要去参加慈善专场的音乐会。如今,它们已经成为我每年职业演出的一部分,在我自己的经济条件好转以后,也进行了一些现金的捐助。”
善与教化
高雅音乐与慈善看上去是各自不相关的两件事情,在吕思清身上得以统一。其实它们有着一个共同的根源,那便是善,是责任感。以善为根源,音乐可以是一种教化,慈善也是一种教化,它们同样给人以温暖和抚慰,同样令人感动、激人奋进。闻弦歌而知雅意,但愿在中国的土地上吕思清的知音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