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当下的美丽邂逅

来源 :锦绣·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x27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李白在《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中有云:“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就如同其在诗中感慨的一样,传统与当下,是一场关于时间与空间的再思考,也是关于人类审美情趣是否延续的再思考。明月村,一座坐落于成都蒲江古老茶马古道上的一个贫困村落,隋唐以来作为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归林驿站,这里拥有6000亩生态雷竹碧波荡漾,2000亩生态茶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居住在这里的原住民保持了一千多年的生活习惯。然而,换一种方式“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诗意生活,也在这里得以延续。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新乡村建设的当下,明月村以其独特的环境营造和艺术创意,再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传统美学境界,同时也将艺术与农事、原住村民与创业者、生态环境与旅游开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重新诠释了天人合一的传统美学对于当下新乡村建设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传统;当下;美学;乡建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讲究天人合一,那是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文人审美情怀,用现代的语境表达就是“田园、诗和远方”。在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还有这样的描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古代文人对于理想中乡村生活的憧憬原来是这样的,这难道不是当下人们所追求和向往的精神家园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乡村生活的恬淡朴素,劳动之美与自然之美和谐统一的哲学情怀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在社会主义新乡村建设中,我们恰恰需要继承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准确把握住传统与当下现实的关系,以人为本的思考传统美学在新乡村建设中的审美意义和价值。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曾经创造出了近两千年璀璨的农业文明,乡村作为孕育我们文明的基本单位,蕴含着无限的生机与可能,其本质上具有明显的田园特征及土地形态。与天地共存,与生态共栖成为古人的行为习惯和审美标准,通过两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包含了“耕读传家”、“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万物共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这也正是陈望衡先生在《古代中国关于农业的美学思想和对现代性的重要性》一文中所要表达的根本思想。在我看来,这些朴素而蕴含真理的传统美学应该作为当下我们新乡村建设的美学思路加以探索,主动契合天人合一的共生体系,将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用现代语境加以发扬,并主动应用于当下的新乡村建设之中,来营造一个新型的乡村建设模式,一个融合“田园、诗和远方”的美丽乡村。
  从明月村的新乡村建设中,我们可以看到优美的山水风光和祥和的田园气息,建设中采取了不砍树、不填塘、不劈山、不破坏耕地、不搬迁农民的做法,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遵循随坡就勢的自然规律,不拆除农民原有老屋,充分保护和维持了农村原有的平衡,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在明月村的营造中,有一座叫“明月食堂”的院子,它在一处茶田的深处,坐在窗前,就可以看见茶农悠然摘茶的背影,新茶的芬芳夹杂着泥土的气息迎风而来。这一栋农民老屋的改造,正好可以很好地诠释天人合一的传统美学在当下的邂逅。
  在明月村里,有一座老屋建筑,土坯墙壁的院坝挂着很多蓝白相间的手工布料,这是一处继承传统手工蓝染的工作坊,主人给它取了一个诗意的名字——“远远的阳光房”,“远远的阳光房”的改造首先是单纯的,它表现的是一种简单的,朴实的美。一座老屋,被赋予了传统幽远、清净、质朴、高雅的审美内涵的老屋。老屋的基本构架、基本材质全部保留,土坯的墙,土质的瓦片,横梁都是几十年前的旧木材。在兼顾传统样式的基础上,设计采用了当下的新技术。土瓦采用现代的粘接和防水处理,永久性解决了屋面漏水和小动物的侵袭问题。堂屋和两边卧室打通后,加上实木柱子,增加了一个高大宽敞的公共空间,于是房屋原来的功能也变化了,在保持老屋的原貌的同时,采用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抬梁式建筑样式,增大了空间,改变了结构,也改变了原有功效,将之前居住为主的生活空间,转变成了以展示艺术作品为主的展览空间。这样的设计也改变了传统建筑室内的黑暗和局促。地面架空,形成风道效应,加快空气流动。铺地震板,防潮,通透。这样的通风机理,既是传统的做法,又符合当下实用的思路,原有住民也在这个空间中共生。
  乡村一直是承载着中国人对诗意和理想生活的寄托与想象,而明月村的建设正好让传统的审美意识在当下新乡村建设中得以成功实现,在这里,原住民、土地、乡村、田舍、茶园、旅游、生态、商业得以和谐共生,互助融合。它以文创产业为支撑,以乡村旅游为载体,实现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农民增收,是天人合一的传统美学在当下的一次美丽再现,在这里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互动,产村一体,共创共享发展新模式。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主要以哲学视角,说明哲学家对音乐的态度及其观点立场。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关于音乐的立场问题,即和谐与不和谐之争,第二关于音乐的救赎作用,说明哲学家对于艺术救赎的理解。最后在借鉴马克思实践性一词,说明人与音乐的终极结合——实践性,本文最后也是对音乐的个人看法,在写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差错,如有什么问题,欢迎批评指正。  关键词:音乐哲学;和谐;救赎;实践  一.和谐与不和谐之争  (一
期刊
摘 要:新课改的提出,让学校从从前教师为主体转变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的转变虽然不能一蹴而就,但是能够有效发挥学生自我发散思维的能力,而以下几个方面的提出,便是集中能够提高初中数学中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通过集中途径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教师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逐渐化主动为被动,调动学生积极性,让课堂更加的活跃。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1.创设思维情境,在开放
期刊
古有孟母三迁,择邻而居,今有“千金买房,万金买邻”之说,不难看出人们对环境潜在能量的认同。作为一个孩子,家庭环境的影响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研究表明,一个孩子的智商20%来自于父母遗传,80%来自于环境的影响,然而,家庭环境的影响既是人生的启蒙亦是后天发展的基础,非常重要。  孩子在0~6岁是没有社会经验的,主要依靠父母、亲人营造的家庭教养环境,认识周围的世界,家庭成员与孩子的互动方式,会被孩子熟
期刊
摘 要: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开端,也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不仅能够充分挖掘汉字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识字的效率和质量。基于此,在分析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可行性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渗透策略,以激发学生识字的活力竞相迸发,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源泉充分涌流。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策略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职学校中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应用已经十分广泛,在这样的模式下,如何实现高职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与现代学徒制的有效结合,将成为非常重要的一个研究方向。本文将从现代学徒制的课程思政内涵进行分析,分别介绍了其相关理论基础以及具体的思政教学体系构建路径,希望能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高职教育;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一、现代学徒制  
期刊
摘 要:在新时代背景之下,我国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产生了许多的变化,为了体现教育教学的针对性,许多老师开始立足于学生长远发展的实际需求,结合时代对人才培养的现实条件积极的突破传统应试教育的桎梏。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教学策略,项目化教学法符合教育的实质要求,能够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老师需要严格按照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积极的将项目化教学法与学生的主动学习相联系,
期刊
摘 要:邢昉是明末清初以布衣名世的遗民诗人。他的诗歌受到王士禛、施润章、宋荦、钱谦益的赞赏。近人邓之诚更是推崇备至。20世纪以来学界对于邢昉的研究已有少量成果,但仍可继续展开。研究中应特别注意把握其遗民、布衣的身份,以及一生不举的事实。  关键词:邢昉;《石臼集》;《唐风定》  邢昉,初名忠卿,后做昉,字孟贞,江苏高淳人,明诸生。崇祯五年,弃举子业。生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七月十八日,卒于清顺
期刊
我总是在想,有时候,人的选择就在一刹那间。我们是否真能选择自己人生的存在方式?假使我做这个决定,将来会怎样?决定要那样做,结局又会如何?也许生而为人,最为惋惜的是我们不能窥测未来。我们的精力在现在地不断选择中消耗殆尽,挣扎着要看看最后的一支舞曲是什么,好像我们生来就是为观赏这最后一支舞曲,却无情地忽视了之前,尽管也有高尚和雅致。  小影初探  旋哥:今天超级烦  我 :咋啦  旋哥:都没有起来学习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各阶层越来越重视个人的心理品质。总体而言,心理品质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积极的心理品质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发展,能够给人带来促进作用,反之则亦然。因此,本文主要针对现阶段的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积极品质的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一些合理性的建议。  关键词:小学教育;低年级学生;心理品质  1 前言  人的心理品质的建立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小学生作为现阶段
期刊
摘 要:高中英语对读写能力的要求一直是我们所关注的重点,这点我们不能改变,应该继续保持,但同时,我们对听说能力、对语源文化的重视程度也应当提升起来,毕竟时代在发展,我们对这些能力的要求日益增加,急需通过保持对读写能力的重视、加强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扩展对语源文化的了解等方式,做出一定程度的改变。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效率;提高策略  英语是高考重要科目之一,分数占比大,培养周期长,这几年来还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