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李白在《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中有云:“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就如同其在诗中感慨的一样,传统与当下,是一场关于时间与空间的再思考,也是关于人类审美情趣是否延续的再思考。明月村,一座坐落于成都蒲江古老茶马古道上的一个贫困村落,隋唐以来作为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归林驿站,这里拥有6000亩生态雷竹碧波荡漾,2000亩生态茶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居住在这里的原住民保持了一千多年的生活习惯。然而,换一种方式“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诗意生活,也在这里得以延续。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新乡村建设的当下,明月村以其独特的环境营造和艺术创意,再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传统美学境界,同时也将艺术与农事、原住村民与创业者、生态环境与旅游开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重新诠释了天人合一的传统美学对于当下新乡村建设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传统;当下;美学;乡建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讲究天人合一,那是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文人审美情怀,用现代的语境表达就是“田园、诗和远方”。在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还有这样的描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古代文人对于理想中乡村生活的憧憬原来是这样的,这难道不是当下人们所追求和向往的精神家园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乡村生活的恬淡朴素,劳动之美与自然之美和谐统一的哲学情怀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在社会主义新乡村建设中,我们恰恰需要继承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准确把握住传统与当下现实的关系,以人为本的思考传统美学在新乡村建设中的审美意义和价值。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曾经创造出了近两千年璀璨的农业文明,乡村作为孕育我们文明的基本单位,蕴含着无限的生机与可能,其本质上具有明显的田园特征及土地形态。与天地共存,与生态共栖成为古人的行为习惯和审美标准,通过两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包含了“耕读传家”、“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万物共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这也正是陈望衡先生在《古代中国关于农业的美学思想和对现代性的重要性》一文中所要表达的根本思想。在我看来,这些朴素而蕴含真理的传统美学应该作为当下我们新乡村建设的美学思路加以探索,主动契合天人合一的共生体系,将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用现代语境加以发扬,并主动应用于当下的新乡村建设之中,来营造一个新型的乡村建设模式,一个融合“田园、诗和远方”的美丽乡村。
从明月村的新乡村建设中,我们可以看到优美的山水风光和祥和的田园气息,建设中采取了不砍树、不填塘、不劈山、不破坏耕地、不搬迁农民的做法,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遵循随坡就勢的自然规律,不拆除农民原有老屋,充分保护和维持了农村原有的平衡,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在明月村的营造中,有一座叫“明月食堂”的院子,它在一处茶田的深处,坐在窗前,就可以看见茶农悠然摘茶的背影,新茶的芬芳夹杂着泥土的气息迎风而来。这一栋农民老屋的改造,正好可以很好地诠释天人合一的传统美学在当下的邂逅。
在明月村里,有一座老屋建筑,土坯墙壁的院坝挂着很多蓝白相间的手工布料,这是一处继承传统手工蓝染的工作坊,主人给它取了一个诗意的名字——“远远的阳光房”,“远远的阳光房”的改造首先是单纯的,它表现的是一种简单的,朴实的美。一座老屋,被赋予了传统幽远、清净、质朴、高雅的审美内涵的老屋。老屋的基本构架、基本材质全部保留,土坯的墙,土质的瓦片,横梁都是几十年前的旧木材。在兼顾传统样式的基础上,设计采用了当下的新技术。土瓦采用现代的粘接和防水处理,永久性解决了屋面漏水和小动物的侵袭问题。堂屋和两边卧室打通后,加上实木柱子,增加了一个高大宽敞的公共空间,于是房屋原来的功能也变化了,在保持老屋的原貌的同时,采用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抬梁式建筑样式,增大了空间,改变了结构,也改变了原有功效,将之前居住为主的生活空间,转变成了以展示艺术作品为主的展览空间。这样的设计也改变了传统建筑室内的黑暗和局促。地面架空,形成风道效应,加快空气流动。铺地震板,防潮,通透。这样的通风机理,既是传统的做法,又符合当下实用的思路,原有住民也在这个空间中共生。
乡村一直是承载着中国人对诗意和理想生活的寄托与想象,而明月村的建设正好让传统的审美意识在当下新乡村建设中得以成功实现,在这里,原住民、土地、乡村、田舍、茶园、旅游、生态、商业得以和谐共生,互助融合。它以文创产业为支撑,以乡村旅游为载体,实现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农民增收,是天人合一的传统美学在当下的一次美丽再现,在这里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互动,产村一体,共创共享发展新模式。
关键词:传统;当下;美学;乡建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讲究天人合一,那是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文人审美情怀,用现代的语境表达就是“田园、诗和远方”。在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还有这样的描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古代文人对于理想中乡村生活的憧憬原来是这样的,这难道不是当下人们所追求和向往的精神家园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乡村生活的恬淡朴素,劳动之美与自然之美和谐统一的哲学情怀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在社会主义新乡村建设中,我们恰恰需要继承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准确把握住传统与当下现实的关系,以人为本的思考传统美学在新乡村建设中的审美意义和价值。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曾经创造出了近两千年璀璨的农业文明,乡村作为孕育我们文明的基本单位,蕴含着无限的生机与可能,其本质上具有明显的田园特征及土地形态。与天地共存,与生态共栖成为古人的行为习惯和审美标准,通过两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包含了“耕读传家”、“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万物共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这也正是陈望衡先生在《古代中国关于农业的美学思想和对现代性的重要性》一文中所要表达的根本思想。在我看来,这些朴素而蕴含真理的传统美学应该作为当下我们新乡村建设的美学思路加以探索,主动契合天人合一的共生体系,将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用现代语境加以发扬,并主动应用于当下的新乡村建设之中,来营造一个新型的乡村建设模式,一个融合“田园、诗和远方”的美丽乡村。
从明月村的新乡村建设中,我们可以看到优美的山水风光和祥和的田园气息,建设中采取了不砍树、不填塘、不劈山、不破坏耕地、不搬迁农民的做法,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遵循随坡就勢的自然规律,不拆除农民原有老屋,充分保护和维持了农村原有的平衡,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在明月村的营造中,有一座叫“明月食堂”的院子,它在一处茶田的深处,坐在窗前,就可以看见茶农悠然摘茶的背影,新茶的芬芳夹杂着泥土的气息迎风而来。这一栋农民老屋的改造,正好可以很好地诠释天人合一的传统美学在当下的邂逅。
在明月村里,有一座老屋建筑,土坯墙壁的院坝挂着很多蓝白相间的手工布料,这是一处继承传统手工蓝染的工作坊,主人给它取了一个诗意的名字——“远远的阳光房”,“远远的阳光房”的改造首先是单纯的,它表现的是一种简单的,朴实的美。一座老屋,被赋予了传统幽远、清净、质朴、高雅的审美内涵的老屋。老屋的基本构架、基本材质全部保留,土坯的墙,土质的瓦片,横梁都是几十年前的旧木材。在兼顾传统样式的基础上,设计采用了当下的新技术。土瓦采用现代的粘接和防水处理,永久性解决了屋面漏水和小动物的侵袭问题。堂屋和两边卧室打通后,加上实木柱子,增加了一个高大宽敞的公共空间,于是房屋原来的功能也变化了,在保持老屋的原貌的同时,采用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抬梁式建筑样式,增大了空间,改变了结构,也改变了原有功效,将之前居住为主的生活空间,转变成了以展示艺术作品为主的展览空间。这样的设计也改变了传统建筑室内的黑暗和局促。地面架空,形成风道效应,加快空气流动。铺地震板,防潮,通透。这样的通风机理,既是传统的做法,又符合当下实用的思路,原有住民也在这个空间中共生。
乡村一直是承载着中国人对诗意和理想生活的寄托与想象,而明月村的建设正好让传统的审美意识在当下新乡村建设中得以成功实现,在这里,原住民、土地、乡村、田舍、茶园、旅游、生态、商业得以和谐共生,互助融合。它以文创产业为支撑,以乡村旅游为载体,实现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农民增收,是天人合一的传统美学在当下的一次美丽再现,在这里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互动,产村一体,共创共享发展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