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以哲学视角,说明哲学家对音乐的态度及其观点立场。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关于音乐的立场问题,即和谐与不和谐之争,第二关于音乐的救赎作用,说明哲学家对于艺术救赎的理解。最后在借鉴马克思实践性一词,说明人与音乐的终极结合——实践性,本文最后也是对音乐的个人看法,在写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差错,如有什么问题,欢迎批评指正。
关键词:音乐哲学;和谐;救赎;实践
一.和谐与不和谐之争
(一)阿多诺“不和谐之美”
阿多诺认为对流行音乐的批判,首先在于传统爵士音乐,爵士音乐的那种古板,呆板的僵化模式。其次他认为对流行音乐的批判也就是受到统治阶级的统治,因为流行音乐本生的不发展性,再加之固定僵化,在阿多诺看来这种流行音乐是统治阶级为了达到统治的目的。再次他把这种艺术或者音乐与政治结合起来,对于这种艺术被赋予政治色彩以后,变成为一种立场式音乐。对音乐本身做出的好坏之分。是音乐失去了他原来的面貌。还有一个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制度。在阿多诺的世界观或者艺术观之中,文化工业也就是在这种制度下,流行音乐就变成了统治的工具。阿多诺的意识形态表现为思维的同一性即和谐性,在他看来这种和谐性掩盖资本主义制度的缺点,其本质应该是分裂的,不和谐的。这才是对社会最有力的反叛。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业产业的产物流行音乐已经被商品化了,而这样的音乐不再具有进步色彩,人们对待流行音乐只是在肯定的,消遣的,娱乐的方式所营造出和谐氛围是阿多诺极力抵制的。
(二)古希腊哲学家——音乐的和谐之美
与阿朵诺的观点不同,柏拉图认为音乐可以募仿宇宙与心灵的和谐之美。在柏拉图看来音乐是对“真理”、“和谐”、与“美”的募本。其音乐的地位是如此之高,除此之外,音乐在文明社会公众当中的品性是居于首要地位,这又是对音乐地位的肯定。音乐被赋予完美之物的一种展现,它具有消遣娱乐的功能,同时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维护社会安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亚里士多德继承了柏拉图的募仿论,在此基础上关注其技巧性与艺术性,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除了修身养性之外,还有拥有教化功能,教化不是音乐的表演,因为那种职业表演是粗俗不堪的,不具有教化功能的。总之,和谐与不和谐之争所展示的是各位哲学家对待艺术或者音乐的观点及态度,也是一种开端。
二.音乐的救赎
(一)阿多诺审美救赎
阿多诺审美救赎,是具有乌托邦性质的,这种乌托邦是反艺术的,反艺术不是指对艺术的抹杀或者封锁,而是在对现实世界的否定认识,构成完美感性外观——构成一个想象的世界,这个想象世界可以用“幻象”来描述,这与“幻想”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在阿多诺看来,他推崇反藝术,因为现有的艺术或者音乐,早已具有同一性或者和谐色彩,在加上艺术或者音乐被商品化,是艺术不再成为真正的艺术,而真正艺术是具有否定性的,所以他提出反艺术这个术语。艺术绝非仅仅是消遣娱乐的,而是通过自身的否定,达到一条人在现实的救赎之路。如何救赎,在阿多诺看来是艺术通过自杀的方式实现救赎。这种自杀大致体现在拒绝交流,因为交流是一种妥协,这种妥协是具有同一性色彩的。除此,他把审美赋予了超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也是强大的。
(二)叔本华艺术救赎功能
音乐只是表现着意志本身,即是表示欢愉、抑郁、痛苦、惊怖、快乐、高兴、心神宁静等自身,在某种程度内可以说是抽象地、一般地表示这些情感的本质上的东西。音乐会与意志结合,它体现的是意志的本身,这种意志表现在听众的感受,由音乐的意志转向听众的意志,使得听众情绪的表达也会发生变化。这种音乐的救赎,也就是对听众的救赎。对意志的描述,他认为是一种盲目的意志、不可遏止、永不停歇的冲动,在这种冲动中展示出了欲求。人在这一欲求被满足时会感到愉悦,不满足时则感到痛苦。这种救赎功能可能指的是在人的欲求的满足性。而比不像阿多诺那样,拒绝艺术交流。
三.音乐的实践性
音乐是具有实践性的,这里我们可以借鉴马克思的理论对音乐理解。马克思的哲学是实践哲学,他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这种实践是具有革命性的,批判性的。实践的对象是人,那么把音乐赋予成“人”,在哲学的世界,一些词语并不仅仅是表面的“死”的含义,而更多的是拥有人一样,“活的灵魂”。和这些词语打交道,就像和人打交道,这种实践性就会体现出来。
音乐的实践性在于,它作用的对象主体是人,而且我们还有把音乐看成人,这种人的语言,是动听美妙的歌声,及其旋律。这种语言会对我们的情感状态做出反应。真正的融合性在于人与音乐的融合。我们在欣赏歌曲是,首先是它的旋律进入耳中,这是音乐与你交流的第一步,可以类比和音乐相比,你们之间是否有共同话题。其次,当歌声进入耳中,我们不仅仅听演唱者的音调,音色等,还有听它所表达的语言,这是人与音乐融合的关键,当你读懂音乐所表达的含义,也就相当于读懂“音乐人”。而更高的境界在于,听懂之后,听者本身的脑海中是否有一些反应,这种反应就是情感的表达,这种表达是帮助打开内心深处隐藏的”世界”。
上述以听者听音乐的例子,实际上在说明音乐和人一样,具有实践性质,听音乐的每一步流程,都是在与音乐“人”打交道。这种打交道,是意识的能动的作用。音乐在生活中比较常见,我们对待音乐,不仅仅是消遣娱乐的,更重要的是和音乐交朋友,用心去感受音乐的倾诉或者表达。这里的音乐的实践性则表示为人与音乐的沟通,最终表现为个人对音乐的情感表达。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江欣城.身体、意志与音乐——叔本华美学思想新论[J].文艺研究,2019.
[3]李薇.审美大众化时代阿多诺审美救赎论的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8.
[4]赵狄娜.对阿多诺流行音乐批判理论的反思[J].青年文学家,2009.
关键词:音乐哲学;和谐;救赎;实践
一.和谐与不和谐之争
(一)阿多诺“不和谐之美”
阿多诺认为对流行音乐的批判,首先在于传统爵士音乐,爵士音乐的那种古板,呆板的僵化模式。其次他认为对流行音乐的批判也就是受到统治阶级的统治,因为流行音乐本生的不发展性,再加之固定僵化,在阿多诺看来这种流行音乐是统治阶级为了达到统治的目的。再次他把这种艺术或者音乐与政治结合起来,对于这种艺术被赋予政治色彩以后,变成为一种立场式音乐。对音乐本身做出的好坏之分。是音乐失去了他原来的面貌。还有一个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制度。在阿多诺的世界观或者艺术观之中,文化工业也就是在这种制度下,流行音乐就变成了统治的工具。阿多诺的意识形态表现为思维的同一性即和谐性,在他看来这种和谐性掩盖资本主义制度的缺点,其本质应该是分裂的,不和谐的。这才是对社会最有力的反叛。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业产业的产物流行音乐已经被商品化了,而这样的音乐不再具有进步色彩,人们对待流行音乐只是在肯定的,消遣的,娱乐的方式所营造出和谐氛围是阿多诺极力抵制的。
(二)古希腊哲学家——音乐的和谐之美
与阿朵诺的观点不同,柏拉图认为音乐可以募仿宇宙与心灵的和谐之美。在柏拉图看来音乐是对“真理”、“和谐”、与“美”的募本。其音乐的地位是如此之高,除此之外,音乐在文明社会公众当中的品性是居于首要地位,这又是对音乐地位的肯定。音乐被赋予完美之物的一种展现,它具有消遣娱乐的功能,同时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维护社会安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亚里士多德继承了柏拉图的募仿论,在此基础上关注其技巧性与艺术性,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除了修身养性之外,还有拥有教化功能,教化不是音乐的表演,因为那种职业表演是粗俗不堪的,不具有教化功能的。总之,和谐与不和谐之争所展示的是各位哲学家对待艺术或者音乐的观点及态度,也是一种开端。
二.音乐的救赎
(一)阿多诺审美救赎
阿多诺审美救赎,是具有乌托邦性质的,这种乌托邦是反艺术的,反艺术不是指对艺术的抹杀或者封锁,而是在对现实世界的否定认识,构成完美感性外观——构成一个想象的世界,这个想象世界可以用“幻象”来描述,这与“幻想”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在阿多诺看来,他推崇反藝术,因为现有的艺术或者音乐,早已具有同一性或者和谐色彩,在加上艺术或者音乐被商品化,是艺术不再成为真正的艺术,而真正艺术是具有否定性的,所以他提出反艺术这个术语。艺术绝非仅仅是消遣娱乐的,而是通过自身的否定,达到一条人在现实的救赎之路。如何救赎,在阿多诺看来是艺术通过自杀的方式实现救赎。这种自杀大致体现在拒绝交流,因为交流是一种妥协,这种妥协是具有同一性色彩的。除此,他把审美赋予了超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也是强大的。
(二)叔本华艺术救赎功能
音乐只是表现着意志本身,即是表示欢愉、抑郁、痛苦、惊怖、快乐、高兴、心神宁静等自身,在某种程度内可以说是抽象地、一般地表示这些情感的本质上的东西。音乐会与意志结合,它体现的是意志的本身,这种意志表现在听众的感受,由音乐的意志转向听众的意志,使得听众情绪的表达也会发生变化。这种音乐的救赎,也就是对听众的救赎。对意志的描述,他认为是一种盲目的意志、不可遏止、永不停歇的冲动,在这种冲动中展示出了欲求。人在这一欲求被满足时会感到愉悦,不满足时则感到痛苦。这种救赎功能可能指的是在人的欲求的满足性。而比不像阿多诺那样,拒绝艺术交流。
三.音乐的实践性
音乐是具有实践性的,这里我们可以借鉴马克思的理论对音乐理解。马克思的哲学是实践哲学,他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这种实践是具有革命性的,批判性的。实践的对象是人,那么把音乐赋予成“人”,在哲学的世界,一些词语并不仅仅是表面的“死”的含义,而更多的是拥有人一样,“活的灵魂”。和这些词语打交道,就像和人打交道,这种实践性就会体现出来。
音乐的实践性在于,它作用的对象主体是人,而且我们还有把音乐看成人,这种人的语言,是动听美妙的歌声,及其旋律。这种语言会对我们的情感状态做出反应。真正的融合性在于人与音乐的融合。我们在欣赏歌曲是,首先是它的旋律进入耳中,这是音乐与你交流的第一步,可以类比和音乐相比,你们之间是否有共同话题。其次,当歌声进入耳中,我们不仅仅听演唱者的音调,音色等,还有听它所表达的语言,这是人与音乐融合的关键,当你读懂音乐所表达的含义,也就相当于读懂“音乐人”。而更高的境界在于,听懂之后,听者本身的脑海中是否有一些反应,这种反应就是情感的表达,这种表达是帮助打开内心深处隐藏的”世界”。
上述以听者听音乐的例子,实际上在说明音乐和人一样,具有实践性质,听音乐的每一步流程,都是在与音乐“人”打交道。这种打交道,是意识的能动的作用。音乐在生活中比较常见,我们对待音乐,不仅仅是消遣娱乐的,更重要的是和音乐交朋友,用心去感受音乐的倾诉或者表达。这里的音乐的实践性则表示为人与音乐的沟通,最终表现为个人对音乐的情感表达。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江欣城.身体、意志与音乐——叔本华美学思想新论[J].文艺研究,2019.
[3]李薇.审美大众化时代阿多诺审美救赎论的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8.
[4]赵狄娜.对阿多诺流行音乐批判理论的反思[J].青年文学家,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