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推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它是实现“一体两翼”思政腾飞战略的需要;是加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内涵建设的需要;是打造研究性思政工作团队的需要。高职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应该从整体性、贴近性、互动性的原则出发,具体探索精品课程建设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意义;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69(2007)09-0137-02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005年1月,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以下简称《讲话》),这对于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而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思想政治课,目前仍然普遍存在着理论教学空谈、实践教学无序、合力育人虚置等问题,这导致教学的实效性不强,在现实上表现为一方面,与目前整个蓬勃发展的高职院校而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严重滞后于高职院校学校整体发展;另一方面,与普通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进行对比,高职院校还没有形成富有自身特色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因此,如何改变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现状,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成为了当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下面,笔者具体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从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精品课程建设的视角谈谈加强与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一、从战略高度认识高职院校开展思政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
(一)是实现“一体两翼”思政腾飞战略的需要
所谓“一体两翼”,具体是指以“研究性思政工作团队”建设为体,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为两翼的思政发展战略。这种战略牢牢依托团队自身的内部建设,体现了思政教育系统化与专业化的要求,是目前高职院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一种优化战略选择。而大力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品课程建设,就可以在思政会切实履行研究交流、沟通协调、监督落实三大功能,创造了良好外部思政工作环境的条件下,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职业化、专业化研究,提升思政教育的理论性与科学性,从而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的建设形成良性的互动,一方面,思政会通过三大功能的发挥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精品课程建设提供良好的公共平台,创造了优化的外部思政环境;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通过精品课程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的工作提供了专业化支持。这样,两翼的良性互动就可以增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最终推动整个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发展。
(二)是加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内涵建设的需要
高职院校要改变目前 “压缩式本科”教育的模式,从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第一线需要出发,以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技术性人才为主要目标,这客观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结合高职院校独特的培养对象、培养目标以及办学模式,在具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从内容上贴近学生的职业生活;从教学环节上,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从开展具体的教学中,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体现教学的层次性、针对性。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品课程建设,就可把课程中可以确定的制度规范,如每堂课的教学目的、难点与重点、课堂总结以及给学生布置预习新课、备学生等教学环节,通过制度规范下来,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确保基本的教学质量;可以创新的教学方式,如具体运用何种教学方法、采用什么教学手段、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通过制度机制激发出来;可以提升的团队素养,如课堂理论分析的力度、情境的感染力等有关老师的理论能力、语言能力、表演能力、组织能力、电脑能力等多方面素养的的东西得到有效的提升。最终形成高职院校自身特有的思政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式。
(三)是打造研究性思政工作团队的需要
“研究性思政工作团队”本质上是一个创新型的团队,而要团队能自觉的摆脱经验型被动工作的境况,进入一种自觉的研究创新性的工作,就必须调动大家内在的积极性,激发团队个体的创造力,这都最终有待于团队共同愿景的培育。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品课程建设,可以拓展思政教育的事业空间,形成团队共同的愿景,指引团队的发展方向;还可以建构科学、有效的人员评估指标,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团队的工作热情与创造力;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团队可以得到有效的锤炼,形成一种共同的价值观、行为习惯,培育一种良好的团队精神。
二、高职院校开展思政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的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系统论是由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首创,与控制论、信息论同时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一门新兴科学,系统论是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点和本质的综合性科学。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作为整个学院思政工作复杂系统工程的一部分,它不能脱离整个学院的思政工作环境而独立存在,因此,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要从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课内教学与课外服务、校园文化的创建、学生的考评方式等多个方面走出课堂,从学院思政工作的整体高度设计精品课程的建设规划。
(二)贴近性原则
《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坚持贴近性原则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从教学内容上应该贴近职业生活,从行业形势介绍、职业道德培育、就业指导训练等多个方面拓展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在具体运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应该收集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影响深远的典型案例开展教学。
(三)互动性原则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主要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制观,它不仅是一种知识性的教育,更是一种养成性的教育。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努力把握高职学生感性、好动、参与性强等特点,通过教学中运用形象、生动、感性的语言营造一些列具体的情境,把学生带入人生道理的体验,激活枯燥、乏味的理论内容;通过收集了校园中发生的,学生身边的许多案例,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通过划分团队,开展团队协作,共同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参与精神、创新精神,最终实现教师和老师的良性互动,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
三、高职院校开展思政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策略
根据整体性、贴近性、互动性的原则,结合笔者在开展学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具体经验,高职院校开展思政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策略有如下几点:
(一)加强教学常规管理,确保教学的基本质量
加强教学常规化管理,可以把科学性的东西用制度规范下来,减少教学的随意性,保证教学的基本质量,由此划出一条底线,确保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课程组定期进行教研活动,建立了集体备课制度;教师之间经常自觉互相听课;教研室将以课程组工作计划为依据,开展督导检查,检查结果计入教师年终综合考评;抓好备学生环节,同班授课老师共同撰写学生特点分析报告等。
(二)注重教学、管理、服务的互动,形成合力育人的工作机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两难,一难在追求的目标难实现,即要使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与信念难;二难在教化的效果难控制,即学生的思想受社会、家庭、学校各个系统影响的因素太多。因此,作为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长的重要时期的大学生来说,要有效完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注重学校教学、管理、服务的互动,形成教育的合力,使“基础”课教育做到贴近学生、贴近学校、贴近行业。
(三)加强实践环节,重视实践的养成教育
首先应该深化对实践的理解,把实践理解为“基础”课的一种本质特性,这样,就能够避免以往理论、实践两分脱节的教育模式,很好的把二者融合起来;其次,在此理念的基础上,设计全方位的实践模式。具体有:强化实践意识,树立当下实践的理念;创建实践中心,推动自主实践的风气;启动实践平台,形成共管实践的机制三个方面。
(四)注重挖掘传统优秀文化资源,加强思政教育的传统文化载体建设
加强传统文化载体建设,有两方面的需要:其一,是思政理论创新的需要。“基础”课的重要目的是通过明确历史新使命,养成高尚的理想与信念。而从理论上而言,如果脱离了民族之道,历史新使命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二,是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性的需要。思政教育本身是一种养成教育,对于如何提升自己的德性修养,中国传统文化有很丰富的德育资源。思政教育应该有效的挖掘传统文化的资源,如诗教传统,加强思政教育的文化载体建设。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高教厅资助的“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2006ZY018)的部分成果。
作者介绍:罗立军(1975—),男,广东化工制药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社科教研室主任,讲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意义;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69(2007)09-0137-02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005年1月,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以下简称《讲话》),这对于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而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思想政治课,目前仍然普遍存在着理论教学空谈、实践教学无序、合力育人虚置等问题,这导致教学的实效性不强,在现实上表现为一方面,与目前整个蓬勃发展的高职院校而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严重滞后于高职院校学校整体发展;另一方面,与普通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进行对比,高职院校还没有形成富有自身特色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因此,如何改变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现状,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成为了当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下面,笔者具体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从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精品课程建设的视角谈谈加强与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一、从战略高度认识高职院校开展思政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
(一)是实现“一体两翼”思政腾飞战略的需要
所谓“一体两翼”,具体是指以“研究性思政工作团队”建设为体,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为两翼的思政发展战略。这种战略牢牢依托团队自身的内部建设,体现了思政教育系统化与专业化的要求,是目前高职院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一种优化战略选择。而大力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品课程建设,就可以在思政会切实履行研究交流、沟通协调、监督落实三大功能,创造了良好外部思政工作环境的条件下,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职业化、专业化研究,提升思政教育的理论性与科学性,从而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的建设形成良性的互动,一方面,思政会通过三大功能的发挥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精品课程建设提供良好的公共平台,创造了优化的外部思政环境;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通过精品课程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的工作提供了专业化支持。这样,两翼的良性互动就可以增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最终推动整个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发展。
(二)是加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内涵建设的需要
高职院校要改变目前 “压缩式本科”教育的模式,从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第一线需要出发,以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技术性人才为主要目标,这客观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结合高职院校独特的培养对象、培养目标以及办学模式,在具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从内容上贴近学生的职业生活;从教学环节上,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从开展具体的教学中,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体现教学的层次性、针对性。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品课程建设,就可把课程中可以确定的制度规范,如每堂课的教学目的、难点与重点、课堂总结以及给学生布置预习新课、备学生等教学环节,通过制度规范下来,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确保基本的教学质量;可以创新的教学方式,如具体运用何种教学方法、采用什么教学手段、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通过制度机制激发出来;可以提升的团队素养,如课堂理论分析的力度、情境的感染力等有关老师的理论能力、语言能力、表演能力、组织能力、电脑能力等多方面素养的的东西得到有效的提升。最终形成高职院校自身特有的思政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式。
(三)是打造研究性思政工作团队的需要
“研究性思政工作团队”本质上是一个创新型的团队,而要团队能自觉的摆脱经验型被动工作的境况,进入一种自觉的研究创新性的工作,就必须调动大家内在的积极性,激发团队个体的创造力,这都最终有待于团队共同愿景的培育。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品课程建设,可以拓展思政教育的事业空间,形成团队共同的愿景,指引团队的发展方向;还可以建构科学、有效的人员评估指标,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团队的工作热情与创造力;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团队可以得到有效的锤炼,形成一种共同的价值观、行为习惯,培育一种良好的团队精神。
二、高职院校开展思政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的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系统论是由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首创,与控制论、信息论同时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一门新兴科学,系统论是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点和本质的综合性科学。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作为整个学院思政工作复杂系统工程的一部分,它不能脱离整个学院的思政工作环境而独立存在,因此,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要从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课内教学与课外服务、校园文化的创建、学生的考评方式等多个方面走出课堂,从学院思政工作的整体高度设计精品课程的建设规划。
(二)贴近性原则
《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坚持贴近性原则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从教学内容上应该贴近职业生活,从行业形势介绍、职业道德培育、就业指导训练等多个方面拓展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在具体运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应该收集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影响深远的典型案例开展教学。
(三)互动性原则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主要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制观,它不仅是一种知识性的教育,更是一种养成性的教育。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努力把握高职学生感性、好动、参与性强等特点,通过教学中运用形象、生动、感性的语言营造一些列具体的情境,把学生带入人生道理的体验,激活枯燥、乏味的理论内容;通过收集了校园中发生的,学生身边的许多案例,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通过划分团队,开展团队协作,共同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参与精神、创新精神,最终实现教师和老师的良性互动,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
三、高职院校开展思政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策略
根据整体性、贴近性、互动性的原则,结合笔者在开展学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具体经验,高职院校开展思政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策略有如下几点:
(一)加强教学常规管理,确保教学的基本质量
加强教学常规化管理,可以把科学性的东西用制度规范下来,减少教学的随意性,保证教学的基本质量,由此划出一条底线,确保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课程组定期进行教研活动,建立了集体备课制度;教师之间经常自觉互相听课;教研室将以课程组工作计划为依据,开展督导检查,检查结果计入教师年终综合考评;抓好备学生环节,同班授课老师共同撰写学生特点分析报告等。
(二)注重教学、管理、服务的互动,形成合力育人的工作机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两难,一难在追求的目标难实现,即要使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与信念难;二难在教化的效果难控制,即学生的思想受社会、家庭、学校各个系统影响的因素太多。因此,作为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长的重要时期的大学生来说,要有效完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注重学校教学、管理、服务的互动,形成教育的合力,使“基础”课教育做到贴近学生、贴近学校、贴近行业。
(三)加强实践环节,重视实践的养成教育
首先应该深化对实践的理解,把实践理解为“基础”课的一种本质特性,这样,就能够避免以往理论、实践两分脱节的教育模式,很好的把二者融合起来;其次,在此理念的基础上,设计全方位的实践模式。具体有:强化实践意识,树立当下实践的理念;创建实践中心,推动自主实践的风气;启动实践平台,形成共管实践的机制三个方面。
(四)注重挖掘传统优秀文化资源,加强思政教育的传统文化载体建设
加强传统文化载体建设,有两方面的需要:其一,是思政理论创新的需要。“基础”课的重要目的是通过明确历史新使命,养成高尚的理想与信念。而从理论上而言,如果脱离了民族之道,历史新使命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二,是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性的需要。思政教育本身是一种养成教育,对于如何提升自己的德性修养,中国传统文化有很丰富的德育资源。思政教育应该有效的挖掘传统文化的资源,如诗教传统,加强思政教育的文化载体建设。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高教厅资助的“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2006ZY018)的部分成果。
作者介绍:罗立军(1975—),男,广东化工制药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社科教研室主任,讲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