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所谓教学语言艺术,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学规律和审美性原则,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把所教的知识和信息正确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的语言技能活动。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语言修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语言同时是人格与魅力的展现,文章以初中政治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基本要求为载体,论述教师在课堂语言中所展现的人格与魅力。
【关键词】课堂教学语言;语言艺术;思想政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1-5969(2007)06-0141-02
一、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的基本要求
(一)科学性
初中政治课是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科学性是其显著特征之一,因而,政治课的教学语言必须严谨、精当,符合科学性的要求。
首先,政治课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准确规范地使用政治专业术语。准确规范地使用专业术语,能使学生较好地把握该学科的基本理论,提高理论素养。反之,如果一味强调通俗,将术语任意简单化,或者混淆概念,用语不确切,学生学到的不仅不是“通俗”的政治,甚至可能是一堆 “垃圾” 政治。
专业表述的要求,也适用于学生。在课堂上,我多次强调,中考的主观题答卷,必须是专业的表述,切忌没有理论表述基础的自我语言。在堂上练习或提问中,我绝不允许学生太多的自我语言(结合自身分析情况除外)。同一意思表达,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选择专业术语或直接引用课本的专业句子。
以专业性、科学性规范政治教师课堂术语,对学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应贯彻落实到学生的自觉表达中,更应以学生的专业表达为出发点、落脚点。
其次,政治课教师还应掌握与本专业有关的新语汇。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知识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涌现出一批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新的学科群,这就要求教师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及时汲取新的“营养”,确保教师的“思维机器”既能“有米可炊”,又能给学生提供一股“活水”。
我带的班级,课前5分钟设置学生活动环节:时政点评。学生的精心设置,常带来最新、最受关注的时政热点。教师的位置,需要给学生一个更高度的认识,提升他们对时政的认识、抨击和分析能力。这需要不断汲取的营养成份,如:信息不对称、犯罪成本等跨学科概念。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一桶与时俱进的活水。
(二)逻辑性
逻辑性是政治课教学的精髓。无论是知识的传授,语言的表达,还是联系实际的发挥,都必须体现逻辑性。而逻辑性以层层推进为载体得以实现。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思绪不清则语言不明,表达上的不确切和含糊只能说明思想混乱。”所以,政治课教学要求教师思路清晰,敏锐把握问题的本质,破题简洁明快,入题新颖独特,论题精辟深刻,联系实际合情合理,并且要讲究表达上的启承转合,遵循由表及里,由特殊到一般,从“是什么”到“为什么”到“怎么样”的思路,层层推进。
当然,对知识适当的梳理,则起到画龙点睛的明朗效果。
(三)生动性
政治教师应当化理为情,融情入理,情理交融,运用具体形象、生动优美的言词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注入学生的脑海。
首先,是语速的调整,感情的交融。教师语言应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结合,疏密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有板有眼,错落有致,声情并茂,有一定节奏感和旋律美,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其优势兴奋中心能随着教学语言的声波和声调不断得到调节、转移和强化,提高教学效果。相反,平铺直叙的语调,波澜全无的情感,只能让课堂成为一潭死水。此种状况下的师生,即使面对面,也如背靠背,更谈不上“师生平等对话了”。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动于衷而言于表”,所以,教师的课堂语言应充满感情,让感情成为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成为课堂教学的灵魂,从而打动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此时此刻,语言效果能上升到另一境界:激励性。
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沉默、停顿”,也是在必要时可以巧用的一种艺术。新课标以人为本,需要政治教师能巧妙设置课堂“空白点”,让学生自主性得以发挥。给学生思考、表达观点的空间,让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转化。
其次,要注重运用修辞手段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妥贴的比喻,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适当的反问,能启发学生穷根究底,积极探索;强烈的对比,能引发学生广泛的联想。以鲜明的例子或时政热点为载体,以修辞为手段,把实实在在理论知识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密切联系的笑话、故事、格言、成语、民间谚语、歇后语等均可引入课堂,随心所欲,调动自如,游刃有余,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有趣,知识易于理解,从而吸引学生认真听讲。
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著,逐步 “随心所欲不逾矩”“芬芳遍地醉君心”的境界。
(四)启发性
思维的规律告诉我们,思维的启动往往以惊奇和疑问开始。在教學过程中,教师不是把知识的果实塞到学生嘴里,也不是把知识的果实放在学生触手可及的地方,而是要告诉学生怎样才能获得知识的果实。
实践发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刻意把话说错,可以达到两个很好的效果: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主动(下接第150页)
(上接第141页)性得以发挥的同时,知识在强调中得以掌握。这是一个“教师刻意犯错——学生指出——教师纠正”的活动过程。例如:教师说“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一致”,学生指出“应该是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教师纠正“根本一致,具体问题上可能存在矛盾”。
总之,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功能,用语言的力量“驾驭”课堂。一方面,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逻辑性,另一方面要注意趣味性、灵活性和主动性,同时还要强调激励性和启发性。不仅口吐莲花,更吐出马克思主义哲理之真,教师红烛之善,学生人格之美。
二、简述教师在课堂语言中所展现的人格与魅力
(一)关注学生心理
语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堂是一个心理场,有不同的心理镜像在课堂中活动。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更应关心学生的心理状态。教师的语言、体态,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可以拉进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优美的姿态、表情、动作等体态语言同样能增强政治课的魅力。对于学生的回答,我总能以期待的眼神回望学生;在学生进行列举的时候,我总能扳手指给他盘点等,实践证明,教师细微的动作,不仅能传达尊重、关爱的信息,还能给学生无言的鼓励。所以,体态语言,应渗透在教学语言中。这是个人特色、个人魅力的体现,更是一堂和谐的政治课不可或缺的因素。
(二)自信心的展现
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句,必须明确而且言之有物。以高度的自信心,驾御课堂。特别是面对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教师应运用所学知识,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分析,给学生顿悟的感觉。反之,敷衍了事,是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和尊重的。
总的来说,教师的人格魅力源于渊博的学识;源于善良和慈爱,平等的基础上善待每一个学生;源于对学生的信任和宽容,在课堂上不是一味灌输,包办代替,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索之中享受成功;源于从不满足的执着精神。
夸美纽斯说过:“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起带进去。”教师把人格魅力注入活的语言,带进初中政治课堂,本身就是一门艺术。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04,(5).
[2]余文森.重建教师的专业形象和权威性[J].福建教育,2004,(3A).
[3]谢世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呼唤教师素质的提高[J].成才,2004,(2).
[4]陈白缦.课程改革与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J].教育探索.2004,(2).
[5]魏书生.课堂教学的艺术[M].漓江出版社.
【关键词】课堂教学语言;语言艺术;思想政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1-5969(2007)06-0141-02
一、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的基本要求
(一)科学性
初中政治课是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科学性是其显著特征之一,因而,政治课的教学语言必须严谨、精当,符合科学性的要求。
首先,政治课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准确规范地使用政治专业术语。准确规范地使用专业术语,能使学生较好地把握该学科的基本理论,提高理论素养。反之,如果一味强调通俗,将术语任意简单化,或者混淆概念,用语不确切,学生学到的不仅不是“通俗”的政治,甚至可能是一堆 “垃圾” 政治。
专业表述的要求,也适用于学生。在课堂上,我多次强调,中考的主观题答卷,必须是专业的表述,切忌没有理论表述基础的自我语言。在堂上练习或提问中,我绝不允许学生太多的自我语言(结合自身分析情况除外)。同一意思表达,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选择专业术语或直接引用课本的专业句子。
以专业性、科学性规范政治教师课堂术语,对学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应贯彻落实到学生的自觉表达中,更应以学生的专业表达为出发点、落脚点。
其次,政治课教师还应掌握与本专业有关的新语汇。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知识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涌现出一批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新的学科群,这就要求教师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及时汲取新的“营养”,确保教师的“思维机器”既能“有米可炊”,又能给学生提供一股“活水”。
我带的班级,课前5分钟设置学生活动环节:时政点评。学生的精心设置,常带来最新、最受关注的时政热点。教师的位置,需要给学生一个更高度的认识,提升他们对时政的认识、抨击和分析能力。这需要不断汲取的营养成份,如:信息不对称、犯罪成本等跨学科概念。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一桶与时俱进的活水。
(二)逻辑性
逻辑性是政治课教学的精髓。无论是知识的传授,语言的表达,还是联系实际的发挥,都必须体现逻辑性。而逻辑性以层层推进为载体得以实现。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思绪不清则语言不明,表达上的不确切和含糊只能说明思想混乱。”所以,政治课教学要求教师思路清晰,敏锐把握问题的本质,破题简洁明快,入题新颖独特,论题精辟深刻,联系实际合情合理,并且要讲究表达上的启承转合,遵循由表及里,由特殊到一般,从“是什么”到“为什么”到“怎么样”的思路,层层推进。
当然,对知识适当的梳理,则起到画龙点睛的明朗效果。
(三)生动性
政治教师应当化理为情,融情入理,情理交融,运用具体形象、生动优美的言词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注入学生的脑海。
首先,是语速的调整,感情的交融。教师语言应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结合,疏密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有板有眼,错落有致,声情并茂,有一定节奏感和旋律美,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其优势兴奋中心能随着教学语言的声波和声调不断得到调节、转移和强化,提高教学效果。相反,平铺直叙的语调,波澜全无的情感,只能让课堂成为一潭死水。此种状况下的师生,即使面对面,也如背靠背,更谈不上“师生平等对话了”。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动于衷而言于表”,所以,教师的课堂语言应充满感情,让感情成为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成为课堂教学的灵魂,从而打动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此时此刻,语言效果能上升到另一境界:激励性。
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沉默、停顿”,也是在必要时可以巧用的一种艺术。新课标以人为本,需要政治教师能巧妙设置课堂“空白点”,让学生自主性得以发挥。给学生思考、表达观点的空间,让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转化。
其次,要注重运用修辞手段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妥贴的比喻,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适当的反问,能启发学生穷根究底,积极探索;强烈的对比,能引发学生广泛的联想。以鲜明的例子或时政热点为载体,以修辞为手段,把实实在在理论知识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密切联系的笑话、故事、格言、成语、民间谚语、歇后语等均可引入课堂,随心所欲,调动自如,游刃有余,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有趣,知识易于理解,从而吸引学生认真听讲。
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著,逐步 “随心所欲不逾矩”“芬芳遍地醉君心”的境界。
(四)启发性
思维的规律告诉我们,思维的启动往往以惊奇和疑问开始。在教學过程中,教师不是把知识的果实塞到学生嘴里,也不是把知识的果实放在学生触手可及的地方,而是要告诉学生怎样才能获得知识的果实。
实践发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刻意把话说错,可以达到两个很好的效果: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主动(下接第150页)
(上接第141页)性得以发挥的同时,知识在强调中得以掌握。这是一个“教师刻意犯错——学生指出——教师纠正”的活动过程。例如:教师说“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一致”,学生指出“应该是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教师纠正“根本一致,具体问题上可能存在矛盾”。
总之,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功能,用语言的力量“驾驭”课堂。一方面,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逻辑性,另一方面要注意趣味性、灵活性和主动性,同时还要强调激励性和启发性。不仅口吐莲花,更吐出马克思主义哲理之真,教师红烛之善,学生人格之美。
二、简述教师在课堂语言中所展现的人格与魅力
(一)关注学生心理
语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堂是一个心理场,有不同的心理镜像在课堂中活动。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更应关心学生的心理状态。教师的语言、体态,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可以拉进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优美的姿态、表情、动作等体态语言同样能增强政治课的魅力。对于学生的回答,我总能以期待的眼神回望学生;在学生进行列举的时候,我总能扳手指给他盘点等,实践证明,教师细微的动作,不仅能传达尊重、关爱的信息,还能给学生无言的鼓励。所以,体态语言,应渗透在教学语言中。这是个人特色、个人魅力的体现,更是一堂和谐的政治课不可或缺的因素。
(二)自信心的展现
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句,必须明确而且言之有物。以高度的自信心,驾御课堂。特别是面对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教师应运用所学知识,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分析,给学生顿悟的感觉。反之,敷衍了事,是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和尊重的。
总的来说,教师的人格魅力源于渊博的学识;源于善良和慈爱,平等的基础上善待每一个学生;源于对学生的信任和宽容,在课堂上不是一味灌输,包办代替,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索之中享受成功;源于从不满足的执着精神。
夸美纽斯说过:“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起带进去。”教师把人格魅力注入活的语言,带进初中政治课堂,本身就是一门艺术。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04,(5).
[2]余文森.重建教师的专业形象和权威性[J].福建教育,2004,(3A).
[3]谢世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呼唤教师素质的提高[J].成才,2004,(2).
[4]陈白缦.课程改革与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J].教育探索.2004,(2).
[5]魏书生.课堂教学的艺术[M].漓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