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墙上她的海报,穿着苹果绿的衣服,抿着嘴笑得脸颊饱满,也像一个苹果,清脆,多汁。那是我读初三的时候,欢天喜地终于有了自己的卧室,而她正当红,买杂志的时候会附送她的海报。她那么好看,笑起来那么甜美可人,所以就拿了她的海报贴在床头。
她是范晓萱。那个时候媒体叫她小魔女。肯定有些人对这个称呼不以为然,因为她当红的那几年,随便翻开一家自认高尚的音乐刊物,她都是靶心。“左三圈,右三圈。脖子扭扭,屁股扭扭。”嘲笑她如同嘲笑这个弱智的流行音乐圈,百发百中。即使她的歌迷,也不会把她和音乐联系起来,因为她是甜蜜的,轻松的,可乐的。在戏剧性的卡通服装里印证新人类的浅薄,短视。
我买她的专辑是因为在杂志上看到她的《自言自语》。自己的创作,并且传说歌词是她小学毕业的时候写在留言册上的一首小诗,不知道是真是假,我彼时也一样的敏感自卑,于是赶紧去听范晓萱。
在电视上看到她,刚刚抵达香港,记者围着她,她穿着《小魔女的魔法书》封套上的那件衣服,表情可爱,不耐烦地回答着记者的问题。
其实她一直都在说,要转型,要长大,不想再这么累,不想扮天真扮可爱了。
那个时候她还不敢嚣张地否认自己,只是一再说,自己年纪渐大,已经不合适唱儿歌了……并且人长大了,总会有自己的想法,想做自己的音乐。
《Darling》出来的那年她多大?21岁吧。和我现在的年龄相仿。那次转型并非不成功,之前是唱儿歌的孩童时代,这张则是开始谈恋爱的少女,甜蜜的,恼人的,轻轻浅浅的愁,在喜欢的人面前小小的轻佻。《Darling》在口碑和市场两方面都不错。媒体乐于见到她的长大,像长辈笑眯眯地看着家里的小女儿开始谈恋爱,有了自己的心事。
而从那个时候开始,她就渴望,渴望人们看到她的伤口。
她说她耳朵上有7个耳洞,她有唇环,鼻环,有越来越多的刺青——她说她迷恋疼痛。说这些的口气和提起其他事没有什么不同,骨子里的反叛和男类,让她厌倦了作秀。
《我要我们在一起》那个时候她正在热恋。然而她却开始唱她对爱情的不信任,一首《Sometimes》,低声下气,求不得,又不得不求,于是格外凄楚。
人们开始相信这个女孩变了,变坏了。大众对于明星的判断标准简单而又粗暴。对于女性,人们赞美的是莫文蔚式西化的自信独立,又或者是王菲式的自我,张曼玉式的气度超然。她太年轻,年轻到没有资历去享受这些赞美,她太年轻,急于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证明自己并非浅薄。她奇装异服,人们却乐于赞美返璞归真;地忙着为自己制造痛苦,人们却喜欢轻松写意。于是,人们开始相信她原来是污水一潭,甚至有被欺骗的愤怒。
而对她来说,成长也许确实是需要这样的外在表现、这样的挣扎来证明的,像一种仪式,艰难而神圣。
在刘以达的《水底乐园》里听到她的两首歌。《最好的爱煞人武器》,童稚,哀艳,像沥青中溶了血色;冷清,甜蜜,如小小的鬼妻,艳尸鬓角昨夜的红花。
她的《绝世名伶》在几年后姗姗来迟,成为她格外残忍的成人礼,一笔一画做着忠实记录。关于聚会,狂欢,焦虑,发胖,绝望,快乐,依赖……
如此悲哀的底色,流血牺牲一样的爱着。如果对爱情抱有壮烈的决心,也许只是因为绝望如影相随。
《绝世名伶》如她亲手写出的日记。作为她的观众,可以走进去,一笔一画检查她的内心,审阅她的成长。那么《福禄寿》的姿态绝非如此平易。《福禄寿》该是啤睨的神情。这格外残酷的成人礼之后,她的才华,已经远远超出了那些批评审视她的人们所能预料,她有权利拒绝沟通,她可以不在乎旁观者的眼光,即便掌声是如此寥落地响起,于她,甚至已经不是欣慰。
有多少女孩可以如她这样,不考虑为别人的眼光而活,不考虑为自己的偶像身份而活?
天空没有痕迹,而她已飞过。
编辑/孙栎栎
她是范晓萱。那个时候媒体叫她小魔女。肯定有些人对这个称呼不以为然,因为她当红的那几年,随便翻开一家自认高尚的音乐刊物,她都是靶心。“左三圈,右三圈。脖子扭扭,屁股扭扭。”嘲笑她如同嘲笑这个弱智的流行音乐圈,百发百中。即使她的歌迷,也不会把她和音乐联系起来,因为她是甜蜜的,轻松的,可乐的。在戏剧性的卡通服装里印证新人类的浅薄,短视。
我买她的专辑是因为在杂志上看到她的《自言自语》。自己的创作,并且传说歌词是她小学毕业的时候写在留言册上的一首小诗,不知道是真是假,我彼时也一样的敏感自卑,于是赶紧去听范晓萱。
在电视上看到她,刚刚抵达香港,记者围着她,她穿着《小魔女的魔法书》封套上的那件衣服,表情可爱,不耐烦地回答着记者的问题。
其实她一直都在说,要转型,要长大,不想再这么累,不想扮天真扮可爱了。
那个时候她还不敢嚣张地否认自己,只是一再说,自己年纪渐大,已经不合适唱儿歌了……并且人长大了,总会有自己的想法,想做自己的音乐。
《Darling》出来的那年她多大?21岁吧。和我现在的年龄相仿。那次转型并非不成功,之前是唱儿歌的孩童时代,这张则是开始谈恋爱的少女,甜蜜的,恼人的,轻轻浅浅的愁,在喜欢的人面前小小的轻佻。《Darling》在口碑和市场两方面都不错。媒体乐于见到她的长大,像长辈笑眯眯地看着家里的小女儿开始谈恋爱,有了自己的心事。
而从那个时候开始,她就渴望,渴望人们看到她的伤口。
她说她耳朵上有7个耳洞,她有唇环,鼻环,有越来越多的刺青——她说她迷恋疼痛。说这些的口气和提起其他事没有什么不同,骨子里的反叛和男类,让她厌倦了作秀。
《我要我们在一起》那个时候她正在热恋。然而她却开始唱她对爱情的不信任,一首《Sometimes》,低声下气,求不得,又不得不求,于是格外凄楚。
人们开始相信这个女孩变了,变坏了。大众对于明星的判断标准简单而又粗暴。对于女性,人们赞美的是莫文蔚式西化的自信独立,又或者是王菲式的自我,张曼玉式的气度超然。她太年轻,年轻到没有资历去享受这些赞美,她太年轻,急于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证明自己并非浅薄。她奇装异服,人们却乐于赞美返璞归真;地忙着为自己制造痛苦,人们却喜欢轻松写意。于是,人们开始相信她原来是污水一潭,甚至有被欺骗的愤怒。
而对她来说,成长也许确实是需要这样的外在表现、这样的挣扎来证明的,像一种仪式,艰难而神圣。
在刘以达的《水底乐园》里听到她的两首歌。《最好的爱煞人武器》,童稚,哀艳,像沥青中溶了血色;冷清,甜蜜,如小小的鬼妻,艳尸鬓角昨夜的红花。
她的《绝世名伶》在几年后姗姗来迟,成为她格外残忍的成人礼,一笔一画做着忠实记录。关于聚会,狂欢,焦虑,发胖,绝望,快乐,依赖……
如此悲哀的底色,流血牺牲一样的爱着。如果对爱情抱有壮烈的决心,也许只是因为绝望如影相随。
《绝世名伶》如她亲手写出的日记。作为她的观众,可以走进去,一笔一画检查她的内心,审阅她的成长。那么《福禄寿》的姿态绝非如此平易。《福禄寿》该是啤睨的神情。这格外残酷的成人礼之后,她的才华,已经远远超出了那些批评审视她的人们所能预料,她有权利拒绝沟通,她可以不在乎旁观者的眼光,即便掌声是如此寥落地响起,于她,甚至已经不是欣慰。
有多少女孩可以如她这样,不考虑为别人的眼光而活,不考虑为自己的偶像身份而活?
天空没有痕迹,而她已飞过。
编辑/孙栎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