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培养有品德的生活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ghjk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活世界是教育的基石、教育的社会性与过程目的论、提倡“做中学”、道德教育論等。这些教育思想带来新的教育理念,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民主主义与教育》启示我们教育应该增强儿童的自主性;教学应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要关注人的生存境遇。
  关键词: 经验主义教育观 民主主义与教育 杜威
  杜威是20世纪以来对全球教育影响广泛而深刻的哲学家与教育家,他的实用主义理论体系是人类社会的文化遗产。杜威的学术著作良多,其中最具意义的是1916年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杜威在这本书里全面地阐述了他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创造性地将民主思想引入教育理论,系统地阐释了他的生活教育理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杜威生活教育理念的核心内容
  杜威的生活教育观最初是从中学的德育、心理学教学问题及女子高等教育问题开始,之后逐渐开始探讨教育与民主的关系,最后开始探究教育和现实生活的关系。
  (一)生活世界是教育的基石
  儿童是教育的起点,儿童的生活世界对儿童的学习兴趣、积极性与自觉性产生“渗透性”影响。“现在,我们教育将引起的改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一种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学中从地球中心转移到太阳中心一类的革命。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一切措施都要围绕他们组织起来”[1]。因此,杜威认为,教育不能以教师或教材为中心,而应该以儿童为中心,教师应该基于儿童的生活世界进行诱导和启发,而不是压制儿童自由,强迫儿童发展。
  (二)教育的社会性与过程目的论
  杜威认为,儿童身心的成长过程就是其通过社会历练而获得经验改造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为儿童的成长创造合适的环境以便通过生活实现经验改造,在某种程度上学校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杜威提出,学校本来就属于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含义,所以校内与校外的学习应该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
  社会生活是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生活、生长与经验改造是社会生活的内容,更是教育的目的所在。杜威提出:“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个人能够继续他的教育历程。不是在教育历程以外寻觅别的目的,把教育作为这个别的目的的附属物。”在他看来,教育的目的在于在教育过程之中教育应该适应民主社会的要求,把儿童培养成满足社会希望的人。杜威看重教育的社会效应的观点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
  (三)提倡“做中学”
  杜威认为,教育就是自然生长,因此,教学方法的使用应该遵循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应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丰富知识。儿童天生就有动手学习的愿望与兴趣,如果儿童没有动手学习的机会就可能影响或阻碍儿童的自然发展,因此,教育要关注儿童的现实需要,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跟儿童的生活世界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达到“学”的目的。杜威认为:“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2]思维是经验的积累,评价教学的好坏标准是能否真正地唤起儿童的思维,学校的责任是尽可能地为儿童创设唤起思维经验的情境。基于“做中学”的理念,杜威提出教学应该有五个相互联系的步骤:创建与儿童体验社会生活的情境让儿童主动解决情境中的问题;让儿童产生对问题的思考与假设;对思考假设进行遴选;儿童检验这些假设等,这种观点对教学产生较大的影响。
  (四)道德教育论
  杜威认为,道德是民主社会最基本、最宝贵的基础。道德教育要融进各科目教育之中,让儿童在学校慢慢学习待人接物之道,有效的道德教育就是把学生的兴趣和行动相结合,不能使其对立。义务就是个体应尽的职责,而兴趣是动力,它既来自对工作的重视又是个体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的结果。
  二、杜威教育思想述评
  (一)杜威教育思想的先进性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传统教育有着改革作用,杜威坚持自由、民主与教育这三位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没有民主的大环境,教育就不能向前发展。自由、民主不是散漫、任性,通过民主和自由形成社会秩序和创新的合力,推动各种事物不断调整变化,在每一次的转变中,教育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现代社会的一名合格成员,必须通过现代化的教育,掌握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及生活经验,共同参与社会的管理;实现自由、民主的首要工具是教育。教育对巩固和完善民主制度有重大作用。如果在学校老师没有将民主观念传递给学生,那么学生变成社会人之后就不会有民主的意识。此外,民主意识与国民素质也是正相关的,最理想的状态是将民主意识融入国民素质中,让民主成为一种自觉的习惯,这样的民主才能真正持久稳固,而这需要通过教育实现。就目前看,某些学校只能满足少数人的需要,但实际上民主应该作为教育的一种原则或政策,这种原则或政策的前提是面向大多数人,为大部分人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因此,教育必须考虑到社会各个阶级的不同需求,既要关心各种专门教育和职业教育,又不能忽略对产业工人的教育。
  (二)杜威教育思想的不足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历史作用毋庸置疑,但是不可能完美无缺。首先,他认为教育是消除阶级对立与化解民族矛盾的根本之道,这过于夸大教育的作用,教育是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教育的手段是温和的,根本不能替代革命性社会变革。同时,杜威并没认识到经济基础在社会变革中的决定性作用。其次,尽管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观点具有很强的合理性,但是存在忽略间接经验、过于张扬直接经验带来的弊端。特别是在当今社会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只强调直接经验的教育最终会阻碍人的知识扩展,万事都靠自己亲身经历获得经验感受是根本不可能的。最后,“教育无目的”意在反对给儿童设定超越现实的空洞目标,但完全否定预设教育目的就过于极端,因为“儿童是教育的出发点,社会是教育的归宿点,在这两点之间的就是教育历程”[3]。因此,教育过程就是儿童不断社会化的过程,这就是教育目的,与其先前提出的教育无目的是相悖的。更重要的是,教育是社会公共职能的一部分,既然是公共职能就不可能完全漠视社会需要,而应该在儿童发展与社会效率之间取得平衡。   三、杜威生活教育理论的当代启示
  杜威一生都致力于探讨民主社会与教育建设的问题,《民主主义与教育》对教育史的发展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对传统教育进行了犀利的批判,又对现代教育做出了重大的调整,其意义是划时代的。
  (一)教育应该重视增强儿童的自主性
  杜威的教育思想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我们可以从他的教育思想中提炼出对我国有益的精华,帮助推进我国教育的发展。陶行知先生充分吸纳了杜威的教育思想,进一步提出了“敲碎儿童地狱”的“六大解放”,对我国的教育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如提出要解放孩子的眼睛,消除孩子的有色眼镜,以便看清事物的本质;解放孩子的头脑,激发孩子的创造力,打破既定思维方式;解放孩子的双手,鼓励实践探索;鼓励孩子勇于表达自我;解放孩子的空间,让教育融入生活;解放孩子的时间,丰富人生体验等主张具有非常强的时代感,被人们所关注和认同。
  (二)教学应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杜威的“做中学”思想对我国教育有很大的启示,以往的教学只关注知识的灌输,如我国古代的蒙学都是从似懂非懂的背诵开始,而缺少实践性,即使孔子提出过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观点,并没有取得大的进展。但是杜威的“做中学”的教育思想产生的影响十分广泛和深远。所谓“在做中学”实际就是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如今许多高职院校将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相扣,形成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例如我国很多高等学校都是采用“工学交替”的教学方式,学校不但创建了学生的实训基地,还通过各种顶岗实习或者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增强实践能力以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这种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很完美地展现了教育与实践结合的思想。
  (三)教育要关注人的生存境遇
  杜威将人的生存问题作为教育关注的焦点,即教育应该如何使人在现代社会更好地生存和生活。除了人作为个体要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以外,教育更需要在情感方面投入更多,重视人与人心灵的沟通和交流。
  基于对人的生存境遇的关注,杜威认为,教育不是简单的训练和教学,更不是机械的考试和分数,教育是要塑造人的价值观,培养出人的优秀品格。就如雅思贝尔斯说:“教育其实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不能触及人的灵魂,不能引起人灵魂深处的激荡,就不能称之为教育。”[4]因此,教育不能局限于知识传导与技能操练,而应该包括对生命的体验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等。因此,我们要在现代教育中加强情感教育,这不僅是教育的内涵,更是我们一直缺失的重要一课。
  参考文献:
  [1][2][3]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1,67,29.
  [4][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42.
其他文献
摘 要: 当前,历史虚无主义对一些高校学生产生了某种负面影响。为了增强青年大学生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能力,并对《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改革策略进行分析。首先对历史虚无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对青年大学生的负面影响进行分析,其次从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的规律、以唯物史观为工具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批判、促进学生辨别能力的提高及重视实践教育四个方面论述了改革对策。  关键词: 历史虚无主义 《中国近代史纲要》 教学改革
摘 要: 学风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作为省属地方重点高校,学生仍然存在专业思想不稳定、学习目标不明确等问题。立足“问题导向”,针对学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在“全员育人”理念下,不断加强班级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学生骨干榜样引领示范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探索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 大学生教育 学风建设 全员育人  “学风”,最早源于《礼记·中庸》,即是“广
摘 要: 多丽丝·莱辛发表于1999年的科幻小说《玛拉与丹恩历险记》描述了未来社会的荒原景象,反映了其对人类与大自然之间关系的思考。本文从生态伦理视角出发,结合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解读玛拉和丹恩这对流亡姐弟在自然和文明的荒原中的自我完善之旅。  关键词: 荒原意象 自我完善 《玛拉与丹恩历险记》  一、引言  《玛拉与丹恩历险记》是英国女小说家多丽丝·莱辛发表于1999年的作品。该小说以预言的手
摘 要: 当今社会教师队伍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教师问题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其教育对象所发生的各种有违教育要求,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甚至造成严重伤害的教育行为。要想提高教师师德,首先要抓好师德的概念。师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本研究对张掖市六所小学的老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几位教师进行了访谈,采用EXCEL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在
摘 要: 儿童美术教育是人类从事艺术活动的一个特殊阶段,它伴随儿童成长,反映儿童天性,表现儿童思维活动,是儿童用于表达思想感情的特殊视觉语言。本文以“儿童绘画作品特点”和“内心世界语言”为理论支撑,以具体儿童绘画作品分析为依托,通过儿童绘画作品探究他们内心世界的语言。  关键词: 儿童绘画 内心世界 另一种语言  一、了解孩子的童趣语言  绘画是一种符号表征方式,是人类心智发展的重要成就之一。儿童
摘 要: 高师院校如何面对教师资格统考给职前教师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彰显教师教育的专业特点,从而去边缘化,实现对传统教师教育模式的质性超越?昆明学院生科系在强化教师教育实践环节,有效提高师范生的专业素养,促进职前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 教师教育 专业特点 有效途径  1.引言  教师资格统考制度与我国2012年2月出台的新的教师专业标准相配套,构成教师标准与
摘 要: 随着人类全球化、信息化速度的加快,来自于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际日益频繁,这些因素促成了跨文化交际成为语言学研究领域一个新的课题。交际中一方的外语水平不佳,交际者不了解对方的文化,以及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不同等因素都可以致使一种新的现象出现,即跨文化交际的语用失误。本文从《孙子从美国来》这部电影中的语料入手,分析了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会语用失误且着重分析了前者并且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摘 要: 本文选取《诗经·硕人》三种主题中清以前的主流观点“闵庄姜”说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毛诗序》、《郑笺》、《诗集传》的解读,发现诗与史的结合中文人在怜悯庄姜之时寄托的自身的道德和美学追求。“闵庄姜”说的前提是对庄姜之美和这场婚姻的肯定,正是这种肯定形成的期待在后来庄姜“贤而不答,终以无子”时落空,让人们产生怜悯之心。庄姜虽貌美贤德但未逢明君又遇上政局动乱,这让仕途不顺的文人在庄姜的遭遇中获得
摘 要: 20世纪90年代初,“文革”文学作为一个“话题”历史性地引发了学界的讨论。在“地下文学”与“地上文学”的认知碰撞中,个体话语与集体话语的存在形态成了“文革”文学价值研究的一重要表征,但历史地看待“文革”的主流文学,其主体性的失落虽然是“文革”政治权力话语的必然结果,但它承载的却是“文革”时期“人”的一种生命存在形态,在今天看来同样具有“整体性文学史观”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 “文革”
摘 要: 作者以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一探究活动课《“黑暗”的西欧中世纪》为例,以课本为蓝本,在基于元学习的基础上对学习进度、过程进行了控制,对学习方法与内容进行了建模,其探究过程于教于学,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探究学习 中世纪西欧社会模型 学习反思  根据教材要求和老师的建议,为了感受多元学习方法的乐趣,体验探究学习中的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与合作精神,实现高效、自主学习,我们高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