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 柴家科烧伤领域的“火凤凰”

来源 :解放军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xxly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烧焦的躯体,他总能用神奇的双手为患者带去生命的希望;面对惊心动魄的爆炸场面,他置生死于度外,用自己英雄胆识拯救人的生命;面对残肢断臂,他总能以精湛的医术为患者送去平安吉祥。30年的军医生涯,他从死神手中挽回许许多多人的生命,被患者视为生命的“守护神”。
  2007年2月6日,北京国际大饭店会议厅,鲜花簇拥,气氛热烈。当一位佩戴金色麦穗将花的中年军人,手捧鲜花和奖杯伴着雷鸣般的掌声,缓缓走下“和谐中国十佳健康卫士”的领奖台时,他的眼里含着晶莹的泪花。他说,这是许许多多患者给予他的荣誉和奖赏。
  他就是全国人大代表、解放军总医院烧伤整形医院院长柴家科。
  
  有什么比救治病人更重要
  
  采访中,笔者问柴家科“怎样才能算是一个好的医生?”他略一沉思说:“病人以命相托,这是天大的信任。要想当好一名好医生,在品格上至少要具备三种精神:无欲无求的献身精神,治病救人的人道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柴家科说,很多的时候,他会感到无形的压力,而有这种感觉,往往是在病人生命垂危、各种治疗措施不太明显或者病人病情恶化的时候。“那种压力难以言表。我眼看着病人忍受痛苦的折磨,却无能为力。这促使我只想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为病人做点事情。”
  2003年8月,齐齐哈尔市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侵华日军遗留化学毒剂芥子气泄漏事件。在群众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关头,柴家科临危受命,担任救治专家组组长。面对“毒剂之王”,随时都有被感染的危险,柴家科不顾生命危险边指挥边进行抢救。44名芥子气中毒患者,除1名深度烧伤创面达97%,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死亡外,其他全部救治成功,柴家科成了中外闻名的新闻人物。
  医生的自豪莫过于技高一筹,救人无数。谁也记不清有多少被火魔吞卷而濒临死亡的生灵,正是在柴家科的精心救治下得以生还的。
  有一次,由于身边有危重患者,柴家科没有去参加一年一度的学术年会。之后就有一位老教授写信给他说:“家科,你难请啊!”他给教授回信说:“我也不想错过这样的交流机会,但我要把最重要的事情做好。有什么比救治病人更重要?指导思想不能错,任何时候都是这样。为病人解决病痛,是我们作为医生的首要任务!”
  
  不能让父母失去孩子,不能让英雄就这样离开
  
  2006年5月26日,黑龙江省黑河市嘎拉山林大火肆虐,奉命作战的34名武警官兵不幸被大火烧伤。消息惊动了中南海。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领导时刻牵挂着伤员的安危。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以赴救治伤员。就在官兵们被大火烧伤的前一天,柴家科已飞往山东烟台,准备主持一个全国暨全军烧伤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会议一切准备就绪,柴家科突然接到医院指派他前往黑河救治伤员的紧急命令。他搭乘次日凌晨5点第一班航机,冒雨辗转14个小时抵达火灾现场。一下飞机,便立即组织现场救治人员对3名病危伤员展开紧急抢救,同时对13名伤员紧急行气管切开术,17名伤员行焦痂切开减张术,经过近一夜的抢救处理,3名病危伤员及其他伤员病情趋于平稳。由于现场救治条件有限,加上伤情危重,伤员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柴家科果断抉择:“转运北京治疗!”于是,一场空中大转移扑火英雄的战斗拉开了序幕。
  34位受伤官兵实施空一地一体化抢救,迅速入住烧伤科,最好的病房、最好的药品、最好的服务都用在了伤员身上。在58小时内,就完成了所有伤员的一期急需手术70多台(次)。在80多个日日夜夜里,柴家科和他的团队闯过一个又一个险关,驱走一个又一个死神,实现了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零死亡”的救治目标。
  随着名声越来越大,柴家科被点将出征的次数也越来越多,云南森林大火、营口沥青燃烧、兰州火药爆炸,仅近5年来,他就先后16次受命负责或参与全国性重大灾害、危重烧伤、以及化学武器中毒等批量伤员的抢救,每次都出色地完成任务。
  
  让烧伤病人重新融入社会
  
  一直以来,柴家科有两个目标:第一个目标是挽救更多烧伤病人的生命;第二个目标是让烧伤病人功能得以重建,外形恢复美观,使他们能够重新融入社会。他提出以美容的观点救治烧伤病人的原则,他的研究成果在全国20多个省、市、区100余家医院推广应用。
  为了达到这两个目标,28年来柴家科在烧伤医学领域里不懈地探究,主持救治烧伤病人万余例。建立了烧伤首要致死原因的烧伤脓毒症诊治的关键理论和技术体系,使严重烧伤病人脓毒症发病率由43.9%降为26.0%,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病率和病死率分别由17.3%和87.5%降为6.9%和40.0%。这一研究成果获2002年度全国卫生系统唯一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针对我国电烧伤等毁损性组织缺损致残率高等特点,建立了电烧伤精确诊断技术和毁损性组织缺损手术的新方法,明显改善了患者生存质量,研究成果获2006年度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
  虽然已经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但柴家科依然不满意。在他的内心深处,一直有这样的遗憾:大面积烧伤,创面愈合后,瘢痕之所以那么重,就是皮的问题没解决。目前还没有从根源上解决烧伤后的瘢痕问题,能不能研制出一种同人体皮肤相似的替代皮肤呢?
  柴家科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带领课题组率先在国内开展了猪去细胞真皮基质与自体刃厚皮复合移植研究。经过无数次的探索,终于研制出了与人体真皮相似的猪去细胞真皮基质,经小面积深度烧伤病人临床应用,创面部位皮肤的外观、弹性,都与周围皮肤近似,瘢痕挛缩程度大大减轻,解决了以往供皮区遗留瘢痕和痛痒的难题。但柴家科说,这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永久性皮肤,他们正在进一步研究如何解决汗腺、毛囊、皮脂腺以及色素等问题。“我会一直在这个问题上下工夫,可能需要几年、几十年,甚至一生看不到成果,但我有恒心去攻克。做医学攻关,不能有急躁的心理,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对科学研究是不利的。如果所做的研究不能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那他就不是一个真正的医学家!”
  
  责任编辑 余彦隆
其他文献
黑衬衫,扎着裤脚的蓝军裤,迷彩胶鞋,一件炊事员的白围裙和一顶旧草帽。77岁的姜吉俭老人和往常一样,凌晨4点就悄悄走出家门。  20多年,在沈阳军区大连疗养院付家庄疗养区,姜吉俭老人每天都在清扫营区中迎来早晨的第一缕阳光,他打扫营院,收拾垃圾,忙里忙外。  老人的名字其实不在疗养院编制名册上。但他是打心眼里想为疗养院做点事。用老人的话讲:“活干完了,里里外外干净了,心里凉快。”因此,老人拒绝拿报酬。
期刊
“在五角星形的十个要塞排兵布阵,每个进驻要塞的指挥员必须遵循第一塞侦察、第二塞巡察、第三塞驻扎的要求,依次给九个要塞派出指挥员。”随着话音一落,数百名广州军区通信团的干部战士都在看似沙盘的中华棋棋盘上虎虎生风地练起了“战地布防”的推演游戏。  替代“布防官”的棋子在指战员的手中布了收、收了又布,不知不觉时间已过了20多分钟,但看似非常简单的布防任务还没有一个人能够顺利完成。这时有战士提出让讲课的教
期刊
苦练实训的300多个日日夜夜,是使命和忠诚,将他们紧紧凝聚在了一起。甘于奉献、不屈不挠、无所畏惧,他们用军人独具的魅力诠释着无悔的军旅。  为了“如期形成保障力”这一目标,无论是数九寒天,还是盛夏酷暑,无论是风平浪静,还是风高浪急,从院党委到普通一兵,从医生到护士,406医院在职的科技干部有86%参加卫勤分队训练,54%被抽组,人人参训,天天练兵,其中80%都是全训日。紧急拉动、长途奔袭、连续作战
期刊
2007年8月1日,我与武警新疆森林总队政治部副主任阿合买提江、科长张增万,从乌鲁木齐乘早班飞机来到和田,与799名维族村民,共同欢庆建军80周年。和田地区民丰县若克雅乡博斯坦村,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交给我们总队定点扶贫、结对帮建的村庄。这是远在昆仑山下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一个小村庄,名副其实的“博斯坦”。  按照维族习惯,远方贵客必有珍贵礼物。我将总队官兵集资的10万元捐款,交给了博斯坦
期刊
崔琴红:高原“南丁格尔”    2006年一位名叫加羊才珍(音译)的藏族老大娘,身患食道癌住进解放军536医院。入院时她身上的褥疮已经发展到三期,腥臭难闻,家人不愿靠近。外二科护士长崔琴红却像大娘的亲生女儿一样,主动担负起护理责任,坚持每天为老大娘创面换药,定期给她洗头,擦浴。  在一次下胃管时,因为语言不通,大娘没有配合操作,储留多目的食糜喷了崔琴红一脸,红的、绿的……她丝毫没有抱怨,耐心地用手
期刊
前几年的一个7月,淮河流域突发罕见的大洪水。我们几个部队作家去采访那些抗洪的子弟兵们,一路上坐车行船,奔波在多灾多难的淮河两岸。到处是浑浊无际的大水,大堤上到处是满身泥污、累得不行的战士们。当时几次大洪峰已过,水势已平缓待退,数万子弟兵们都松口气,准备休整回营了。我们奔走在千疮百孔的大堤上,在烈日骄阳下,在沙包木桩间,一面采访那些官兵抗洪的感人故事,一面和当地的乡亲们一起敲锣打鼓地欢送着这些最可爱
期刊
在人民解放军的序列里,有一艘唯一的海上医院船——421医院“南医09船”。这艘医院船常年在祖国南部海万里海疆劈波斩浪。选艘医院船上,生活着一群当代女水兵。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甲板上。告别了一天紧张的训练生活,医务人员们纷纷走上甲板。每天的这个时候,是甲板上最热闹的时候。  湿湿的空气中带着成的“海味”,站在甲板上,深深地吸上一口,大家的心情顿时舒畅开来,一天的疲劳也随风而去。年轻的女水兵们
期刊
深秋时节,笔者在位于京南市郊的空军某部采访了军旅书法家张维忠。 上次采访维忠是在10年前,那时的他在沈阳军区空军某部从事宣传工作,是书坛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也在各类评比中获得过一些奖项;荏苒的光阴雄健了他的笔力,临池习书十几年后的今天,笔耕不辍的他已凭借空灵雅逸且遒劲多姿、造势欹侧又归平正的书风独树一帜,曾获包括“兰亭奖”一等奖在内大小数十个奖项。    自幼痴迷书画,正式习书在军营,在他看来—
期刊
——他是目前我军参加援外扫雷次数最多、示范排雷数量最多、培训外军学员最多的扫雷专家。  ——他编写了世界上第一部《国际人道主义援外扫雷手册(教材)》,与专家探索出26种科学排雷方法和手段,取得20多项技术成果,研发6项新装备,填补了我军多项扫雷技术的空白。  ——他组织实施的扫雷,与其他国家扫雷部队相比,速度最快、质量最高、成本最低、安全系数最大。  ——他被军委首长称为“忠实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
期刊
在福建莆田,有这样一支特别的部队,这里的军人,在地方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岗位上,他们大都是担任一定职务的领导干部;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编制序列中,他们又是一名在编军人。2007年9月5日,莆田预备役高炮某部训练中心40多位预任军官迅速集结完毕赴石狮观摩实弹射击。  车至村口,一副“八闽儿女云集石狮铸利剑,闽预雄师汗洒靶场显神威”的标语引人注目,整个战地帐篷村充满着“聚精英、练精兵、谋打赢”的战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