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幼教”要不得

来源 :中华家教·幼儿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t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闻链接
  2015年的暑假,孩子们原本应该快乐无忧地度假,却被家长塞进了五花八门的兴趣班。这个暑假,5岁的萱萱被妈妈安排学钢琴、围棋、英语、画画……一天要上四五个兴趣班把萱萱惹怒了,嚷着要打110,找警察叔叔“解救”她。
  “现在的娃都在学,咱家萱萱不学不是落后了吗?我能咋办呢?”而萱萱妈很无奈。
  “现在的娃都在学,咱家萱萱不学不是落后了吗?我能咋办呢?”家长的担心是对的,但家长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
  在我看来,5岁娃每天上4个兴趣班,是由于攀比心态造成的典型教育过度化,家长的潜台词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应该是负责任的家长所为。但是,这样做,苦了家长,也苦了孩子。疲于奔命的亲子教育是违背成长规律的。攀比式亲子教育是家长没有教育定力和缺少教育自信的表现。
  如果家长希望轻轻松松养孩子、教孩子,建议多学点亲子养育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而不是盲目跟风。
  你知道吗?孩子的起跑线在哪里?你是王子,我是平民,我们生的孩子能在一个起跑线上吗?人生的第一起跑线是天生的,人与人的第一起跑线天壤之别。不少家长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和孩子一起疲于奔命,苦不堪言。这里有一个起跑线的认识问题,认识不同,方法也会不同。
  教育孩子重在抓好关键期
  就基本社会化而言,什么年龄段是孩子的教育关键期?三岁左右,这与人的大脑发育有关。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南希·贝莱博士潜心研究、观察了婴儿的发育、发展,她在《幼儿发展研究》一书中列出了八个线索,以提醒父母如何抓好教育关键期。就某些天赋能力开发而言,天赋开发内涵不同,关键期不同。例如孩子生下来八至九个月是分辨大小、多少的关键期; 三岁至五岁是音乐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拉提琴三岁开始,弹钢琴五岁开始), 四岁至五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等等。
  其实,从生物人到社会人的养育过程中,有一些成长关键期,无论你是王子后代还是平民后代,人生成长关键期教养不同,结果就会不同。所以,教育孩子重在抓好关键期。如果讲起跑线,关键期就是起跑线,而且不止一道。
  所谓“关键期”,是指最易学会和掌握某种知识技能、行为动作的特定年龄时期。在关键期对孩子进行及时的教育,孩子学起来容易,学得也快,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如果错过关键期再去学,就要花费很多的精力和时间,事倍功半。关键期教育不需要一天上四个兴趣班,有些教育就是寓玩和家庭亲密共生。
  早在1935年,奥地利生态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洛伦兹发现,小鹅孵出后的一两天内,愿意追逐它第一次见到的活动的物体。如果见到的是母鹅就追母鹅,见到的是人就追人,而且这个习惯会长期保持下去。大家都知道狼孩子的故事,人们虽然对她实施了良好的教育,但人应该具备的习惯和能力却始终没有能很好形成,其根本原因就是错过了“关键期”。在关键期引导孩子做关键事,这才是科学养育。
  教育要走出狭隘,面向未来
  萱萱的故事发生在幼教期,据我调查,孩子上小学后,除了兴趣教育,还有各种培优补习,孩子更苦更难。为什么会这样?我认为,重要原因有两条,一是孩子的成长环境变了,二是培养目标提升了,但我们的教育却在传统落后的家庭本位模式中挣扎,心态浮躁,急功近利。
  先说成长环境变迁 在从生物人到社会人的基本社会化过程中,成长环境举足轻重。最近三十多年来,成长环境发生四大变化,即家庭结构和亲情共生环境变化,包括少子化和家庭结构小型化;知识化和新兴媒体生活化,三岁的孩子用平板电脑了;家庭、学校、社区、友群等实体环境与网络环境虚实交织,家庭教育碎片化;物欲横行、追名逐利、价值多元,良好家风影响严重弱化;中国走向世界,全球抢滩中国,发展环境国际化。可是,我们的亲子教育还处于家庭本位的狭隘视野中,教育冲突严重,很多孩子成为牺牲品。建议家长和老师看看“父母皆祸害”的网贴。
  再说培养目标提升 在培养目标方面,包括“成龙”“成凤”、考学、出国,家庭和学校的愿望都是好的,可惜的是,由于教育目标的传统和狭隘,我们总是习惯性地把孩子们逼向死胡同。主要表现为好好读书,考个好大学,好专业,找个好工作,好单位,安安稳稳过一辈子。孩子们的青少年时期就是上课、作业、考试、考学和找工作。这是人类工业化中期以前的培养过程和培养目标。在高新技术、网络平台和国际化主导下,培养目标越具体越短视。仅就职业而言,正在经历三大改造,一是高新技术改造,二是国际化改造,三是体制改造。全球职业体系正在重新洗牌,我们的孩子们还会有一辈子不变的职业吗?在发展较前沿的国家和地区,孩子大学毕业后,五分之一的孩子在单位工作不到一年,三分之一的孩子在单位工作不到五年。
  教育工作者包括家长要有一种眼光:孩子们将来要从事的职业应该是现在还没有的职业。20年前,你能想到今天的前沿职业会以网络为平台吗?你能想到国家会推进“互联网+”吗?
  面临新的发展环境和态势,我们需要强调孩子们从全世界范围内进行学习的必要性,有三样技能必须从幼儿时期开始教给孩子: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我们需要教孩子学会处理海量信息;我们需要教孩子学会全球交流;我们需要教会孩子如何自我导向,并懂得如何不断组织自己的学习,以主动适应未来。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其中亲社会能力举足轻重。
  萱萱的故事启示我们,只要家长善于学习,懂点亲子养育的科学与方法,5岁娃肯定不会每天去上4个兴趣班,教育“过度化”的问题也就不会出现。
  (周运清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其他文献
幼儿行为的原因  当女童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为何会大喊“我有钱”?  幼儿社会规则意识模糊,执行力不强 3岁左右不是幼儿规则意识建立和发展的完善期。所以,3岁幼儿对于很多社会规则还是似懂非懂,更不能做到严格地遵守。比如对于上课迟到了就不能进教室的规则,对于一个刚刚上幼儿园,或者还没有上幼儿园的幼儿来说,她很可能是不知道、不清楚、疑惑不解的,更不懂得规则一旦确定,所有人就必须执行,不能再商量变通。  
期刊
大人喜欢逗弄孩子玩,拿着孩子当无知的玩偶来打趣,这会让孩子对世界产生不信任感,我女儿也有过类似经历。  我们一家三口人曾经分居三地。尽管我把女儿留在她姥姥家只有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期间的寒暑假我们还会团聚,但也一样使女儿深陷离别恐惧。伤害女儿的,不仅是分离本身,还有大人们的逗弄和哄骗。  大人会装着要给她东西,等她伸手接时却猛地缩回手去,看着她失望的样子而乐不可支;最常见的是熟人会突然转头喊我的名
期刊
阅读,对于孩子们来说不仅仅是一次愉快的经验,更能为他们启迪智慧,陶冶性情。一个书香弥漫的童年能带给孩子们一个充实快乐、富有意义的人生。让孩子拥有一个书香弥漫的童年,让阅读造就孩子的精神,让阅读成就孩子的人生。家庭是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阅读兴趣最有效的渠道。家庭阅读氛围的营造,不仅为孩子提供宽松的语言运用环境,而且还为孩子提供真实而丰富的语言运用情境和孩子创造性运用语言的机会。  但当前家庭早期阅读
期刊
人生之路很漫长,如果在一开始就没有得到正确地指引,孩子们就可能走错方向,越往前走,就会越危险。直到有一天,当发现他们走错了方向,试图扭转局面、让孩子重新来过时,我们才会发现这似乎比登天还难。  我一个朋友的小孩,已经上小学。她的家长非常推崇自由教育观念,从小就很尊重孩子,从来不会大声对孩子说话,更不要说批评孩子了。即使孩子不听话或者犯了错,一律轻言细语跟孩子讲道理。家里的大人都很有耐心,为了让孩子
期刊
食物除了食用,还有别的功能吗?答案是:有!  这件事情还得从一位叫杰琳的员工说起,她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这两个宝贝给她带来了许多快乐,可也让她烦恼无限。  最烦人的就是在餐桌上,孩子们总是不好好吃饭,她精心制作的食物放在餐桌上,可孩子们根本对它熟视无睹,只顾着疯玩。无论她怎么训斥,都改变不了孩子们的这一“恶习”。  这让她很抓狂,孩子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不好好吃饭,营养怎么够呢?而且,他们在饭桌上磨
期刊
幼儿园一幕:  早晨来园时,陈陈眯缝着眼睛打着哈欠,慢慢悠悠地来到幼儿园门口,老师一看赶忙迎上前去询问:“陈陈,你怎么没精打采的,是不是没有睡醒呀?”陈陈没有回答,妈妈赶忙说:“没错,昨晚睡得很晚,今天早上怎么叫也叫不醒。”老师说:“陈陈,我们做个约定,如果你每天都能在九点前睡觉,我可以满足你一个愿望,好吗?”陈陈点点头。可是,还没到午睡时间陈陈就已经困得又是哈欠不断,做什么事情都没精打采。终于熬
期刊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哪个人不是从玩耍开始自己的人生历程呢?我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非常赞赏玩耍对儿童的启蒙教育,他认为儿童通过玩耍接受的信息、教育,往往比书本上读的、课堂上听到的还要多,因此主张采用各种方法帮助婴儿摆弄物体,形成对物体及其特征、颜色、形状的认识。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曾说:“游戏在儿童生活中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具有与成人活动、工作和劳动同样重要的意义。玩,对于孩子的成长,就像维生
期刊
给孩子立规矩,得爸爸来  儿子出生是我拍《建党伟业》的时候,我特别感谢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董事长韩总,他给了我一个月假期让我回家陪安娜生孩子。  我之后就又开始拍电视剧和电影,一直没歇。对儿子的生活我没有尽到太多责任。前天晚上,我回家,儿子拿勺子敲桌子。我说“别敲了”,他“咣”一下把勺子扔了过来。那天我不说话,瞪着他,他也看着我,在这过程中,我儿子输了。我绝不允许儿子扔勺子的这种行为,安娜说儿子还小,
期刊
熙熙六岁时,我和先生决定要二胎,两个孩子有个伴,将来他们长大了,能互帮互助,互相取暖,不至于太孤单。  听说要有小弟弟小妹妹,熙熙也很开心,总是不停地问:“妈妈,小弟弟或小妹妹什么时候出生啊?”到超市买东西,也会乖巧地说:“给小弟弟或小妹妹也买一份。”甚至攒了零用钱,她会骄傲地说:“我留着给小弟弟或小妹妹花。”看她对即将到来的孩子如此有爱,我感到特别欣慰,至少,以后不用担心大的欺负小的。  可是小
期刊
美国一个小学老师,为了知道哪些孩子诚实、哪些孩子撒谎,就针对班里30个孩子做了一场实验。孩子们一开始并不知道老师的目的,一个一个单独被叫到了一个小房间,老师拿出一个儿童钱包模样的小袋子,里面放了大量现金,然后问孩子,钱包是不是他们的。结果超过一半的孩子都说钱包是他们的。  随后孩子们被分为两组,一组是“好孩子”,一组是“坏孩子”,并分别接受老师的赞扬或批评。突然,一个被分到好孩子一组的小男孩站了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