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內容摘要:语文课是素质教育过程中的基础课程,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小学生的思维与实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进语文课堂不仅是社会对青少年思想行为的规范,也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基于此,语文教师更应当有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通过更好的教学方法带给学生最直接的认知和感受,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改善其行为习惯。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初中语文教学 部编本
“学校要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做到每一堂课不仅传播知识、而且传授美德,……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这是习总书记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的讲话,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初中语文教学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一环,语文教师作为基础知识的传授者,理应承担起学习、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
一.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要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概括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对国家、社会、个人进行高度概括。对于初中语文教师而言,如何理解“文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的内涵,间接影响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核心价值观的渗透。
(一)立足根基
孔颖达注疏《尚书》中将“文明”解释为:“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文明”指的是人类的进步,是人类自身价值的不断更新与保存。在充斥着物质文明的当代社会,我们最需要的是精神文明,“文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依存。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远离“媚俗”的低级趣味,拒绝导致生态环境危机、精神道德危机的行为,促成学生精神道德等方面的进步。基于此,教师更应承担起价值观教育的重担,而对其内容的基本解读是一切的开始。
“爱国”一词的出处是《汉纪·惠帝纪》的“爱国如家”,意为“像爱抚自己的家一样爱国爱民”,在封建时期,“爱国”常常与“忠君”连用,这是对于有志之士的要求,在儒家思想看来,“忠君”是爱国的表现形式,无论是处理政事还是为人臣子,都不能懈怠、背叛。立足于现代社会,“忠君”可以引申为忠于自己的祖国,即为“爱国”,作为中学生,爱国首先体现在对祖国的深厚情感上,这是个人对故土家园的归属感,对民族精神、文化内涵的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其次爱国也体现在学生对祖国的贡献中,每个人的存在都需要社会背景,都需要有相应的精神支撑,而这一切都来源于自己的祖国,学生有义务为自己的祖国付出努力,从而拥有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
提到“敬业”,就会联想起许多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古有诸葛亮,今有钱学森,他们都有基于对自身职业的热爱而全身心投入的精神,朱熹有言:“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这也是社会对每一个人的道德要求,发自内心的敬业是把职业当成使命来对待,其本质是无私奉献的精神。“敬业”这一正确的价值观对任何人的职业操守都有调控作用,对于中学生也不例外,从基础教育阶段就开始培养这类积极的价值观,对其今后的职业生涯也有很大的影响。
《说文解字》中说:“诚,信也。”“信,诚也。”遵守诚信,理当内诚于心,外信于人。诚信自古至今都是最基本的为人之道,因此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离不开“诚信”这一道德基石,诚信无论是作为社会道德规范,亦或是个人美德,都能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社会任何领域的交往变得更加公正和有效[1]。对于初中生而言,“诚信”更多的是在作业或考试中出现,这一良好品质的树立,能够完善学生的人格,以端正的形象为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
“友善”本源上的意思是自爱与他爱的统一,包括孔子的“仁而爱人”,是建立在“善”的基础上来帮助和成就他人,进而完善自身的人格。友善是缓和人际关系中矛盾和冲突的“润滑剂”,为尊重、宽容、关爱、互助的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2]。对于中学生来说,友善即与同学、老师、家人和睦相处,其中包含着尊师重道、尊老爱幼的良好美德,与同龄人之间的友好相处更有利于学生自身的成长与发展,宽容甚至舍己为人的精神是需要培养的。
(二)创新理解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不仅仅要把握最基本的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更应该站在中学生的立场上从不同的角度挖掘其潜在的意义,打破中学生思维与行动的局限,让核心价值观更加生动,充满生机和活力。
爱国无小事,大到创造发明,小到爱护环境,这都是爱国的表现。人们往往从抽象的层面来理解“爱国”,其实爱国很具体,可以延伸为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护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或者做一个热心肠的人积极地生活,为身边的人提供帮助……对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初中生来说,爱国体现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习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学有所成才能承担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的责任。努力学习也和“敬业”的内容有所重合。当然,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一个班级少不了大大小小的班干部,而学生能致力于自己的工作也是敬业的体现,敬业的态度不仅可以为他人服务,也能提升自我行动力。
诚信除了诚实守信以外,拾金不昧、诚实坦白也都是诚信的表现。初中生面临的问题更多与升学有关,处于这一阶段的教师和家长也更加关注学生的成绩,因此有的学生为了“美化”成绩,不仅抄袭作业,更有甚者涂改成绩,以虚假的成绩蒙骗家长,或是冒充家长来欺骗老师。此外,处于叛逆期的初中生反而不敢面对错误的言行,隐瞒事实真相,甚至逃学玩乐……这些过激的行为都是由于诚信品质的缺失。语文教师可以借助课文中的人物、事迹向学生传递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润物无声地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友善是初中生人际交往中最好的调和剂,与对待熟人不同的是,初中生对于陌生人的友善行为会与自身的利益联系起来,这是一大缺失,恰恰是这一点才能证明一个社会人与人之间是否和谐。此外,我们也可以将“友善”理解为友善地对待自然界,一个国家要想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友善地对待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也和我们国家提倡的生态文明不谋而合。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初中语文教学 部编本
“学校要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做到每一堂课不仅传播知识、而且传授美德,……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这是习总书记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的讲话,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初中语文教学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一环,语文教师作为基础知识的传授者,理应承担起学习、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
一.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要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概括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对国家、社会、个人进行高度概括。对于初中语文教师而言,如何理解“文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的内涵,间接影响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核心价值观的渗透。
(一)立足根基
孔颖达注疏《尚书》中将“文明”解释为:“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文明”指的是人类的进步,是人类自身价值的不断更新与保存。在充斥着物质文明的当代社会,我们最需要的是精神文明,“文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依存。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远离“媚俗”的低级趣味,拒绝导致生态环境危机、精神道德危机的行为,促成学生精神道德等方面的进步。基于此,教师更应承担起价值观教育的重担,而对其内容的基本解读是一切的开始。
“爱国”一词的出处是《汉纪·惠帝纪》的“爱国如家”,意为“像爱抚自己的家一样爱国爱民”,在封建时期,“爱国”常常与“忠君”连用,这是对于有志之士的要求,在儒家思想看来,“忠君”是爱国的表现形式,无论是处理政事还是为人臣子,都不能懈怠、背叛。立足于现代社会,“忠君”可以引申为忠于自己的祖国,即为“爱国”,作为中学生,爱国首先体现在对祖国的深厚情感上,这是个人对故土家园的归属感,对民族精神、文化内涵的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其次爱国也体现在学生对祖国的贡献中,每个人的存在都需要社会背景,都需要有相应的精神支撑,而这一切都来源于自己的祖国,学生有义务为自己的祖国付出努力,从而拥有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
提到“敬业”,就会联想起许多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古有诸葛亮,今有钱学森,他们都有基于对自身职业的热爱而全身心投入的精神,朱熹有言:“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这也是社会对每一个人的道德要求,发自内心的敬业是把职业当成使命来对待,其本质是无私奉献的精神。“敬业”这一正确的价值观对任何人的职业操守都有调控作用,对于中学生也不例外,从基础教育阶段就开始培养这类积极的价值观,对其今后的职业生涯也有很大的影响。
《说文解字》中说:“诚,信也。”“信,诚也。”遵守诚信,理当内诚于心,外信于人。诚信自古至今都是最基本的为人之道,因此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离不开“诚信”这一道德基石,诚信无论是作为社会道德规范,亦或是个人美德,都能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社会任何领域的交往变得更加公正和有效[1]。对于初中生而言,“诚信”更多的是在作业或考试中出现,这一良好品质的树立,能够完善学生的人格,以端正的形象为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
“友善”本源上的意思是自爱与他爱的统一,包括孔子的“仁而爱人”,是建立在“善”的基础上来帮助和成就他人,进而完善自身的人格。友善是缓和人际关系中矛盾和冲突的“润滑剂”,为尊重、宽容、关爱、互助的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2]。对于中学生来说,友善即与同学、老师、家人和睦相处,其中包含着尊师重道、尊老爱幼的良好美德,与同龄人之间的友好相处更有利于学生自身的成长与发展,宽容甚至舍己为人的精神是需要培养的。
(二)创新理解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不仅仅要把握最基本的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更应该站在中学生的立场上从不同的角度挖掘其潜在的意义,打破中学生思维与行动的局限,让核心价值观更加生动,充满生机和活力。
爱国无小事,大到创造发明,小到爱护环境,这都是爱国的表现。人们往往从抽象的层面来理解“爱国”,其实爱国很具体,可以延伸为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护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或者做一个热心肠的人积极地生活,为身边的人提供帮助……对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初中生来说,爱国体现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习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学有所成才能承担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的责任。努力学习也和“敬业”的内容有所重合。当然,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一个班级少不了大大小小的班干部,而学生能致力于自己的工作也是敬业的体现,敬业的态度不仅可以为他人服务,也能提升自我行动力。
诚信除了诚实守信以外,拾金不昧、诚实坦白也都是诚信的表现。初中生面临的问题更多与升学有关,处于这一阶段的教师和家长也更加关注学生的成绩,因此有的学生为了“美化”成绩,不仅抄袭作业,更有甚者涂改成绩,以虚假的成绩蒙骗家长,或是冒充家长来欺骗老师。此外,处于叛逆期的初中生反而不敢面对错误的言行,隐瞒事实真相,甚至逃学玩乐……这些过激的行为都是由于诚信品质的缺失。语文教师可以借助课文中的人物、事迹向学生传递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润物无声地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友善是初中生人际交往中最好的调和剂,与对待熟人不同的是,初中生对于陌生人的友善行为会与自身的利益联系起来,这是一大缺失,恰恰是这一点才能证明一个社会人与人之间是否和谐。此外,我们也可以将“友善”理解为友善地对待自然界,一个国家要想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友善地对待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也和我们国家提倡的生态文明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