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宁,日本京都大学教育心理学博士。留日十余载期间除从事心理学研究外,还常年担任翻译工作,并在日本关西地区各大企业及学校兼职任教,被称为“教日本人日语的中国人”。
我们是从初中开始学外语的,以前我一直认为外语只要死记硬背,只要下功夫学,在沟通上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自从到了日本留学后才懂得了“学外语就要学文化”的道理,无论外语水平多高,如果不懂文化,很难融入到异文化当中,而那些磕磕绊绊的苦痛只有自己才能体会。
察知文化
在日本的大街上经常可以看到貌似熟人之间的打招呼,双方都笑容可掬地互相问候“你好”,然后问“身体如何”,被问及的一方回答道“托您的福,很好”。如果是间接关系的话还要说道:“我家的夫君经常受到您的关照”等客气话。然后双方会一直鞠躬行礼才会分开。
有一次,我在去学校途中的电车上偶然遇到了一位教我的教授。当时,我踏进车厢后正好有个座位空着,我就坐下了,然后发觉他坐在我身边正在看书。我马上用了日本惯用的模式说道:“老师,早上好!”听到后,老师将拿着书的手放下,
转过脸来看了一下我回应道:“你好。”我很怕冷场,接着问道:“老师,您身体好吗?”老师很诧异地反问我说:“我看上去像生病了吗?”我很尴尬,立刻摆着手说:“没有没有。”老师接下来说:“我刚才一直在看书和思考问题,我被你打扰到了。现在我还要继续连接上被你中断的思绪。”说完,老师把拿着书的手抬了起来继续了读书。那一路,我觉得特别尴尬,有些手足无措。终于等到车到站了,老师先站起来侧身跟我点头示意就下车自己先走了。
后来,我问了日本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如何是好,他们告诉我说跟人打招呼固然重要,但是也要看当时的情形,尤其在对方看书时尽量不要打扰对方,即便打招呼也要简单行事,除非对方有想把话继续下去的意思;但是如果对方看到自己,就一定要首先打招呼,否则会显得失礼。
后来,我回想起两件工作时候的事。有一次,一个出差到我们公司的日本人给我们带来了一大盒点心,因为公司里主要是我负责接待客人,就收下了点心后给客人沏了茶端过去。这时我们公司的科长当着客人问我点心在哪里,我回答说收下了,科长说:“客人带点心来是怕没有东西招待,所以点心是拿出来大家一起吃的。”当时我的尴尬可想而知。
还有一次,有一个日本的代表团来我们公司,其中一天需要我陪着他们去拜访一个中国的企业。我的上司问我熟悉不熟悉那家公司做什么业务,一知半解的我不知道如何回答,就婉转地说我还要再学习学习。我的上司听了以后严厉地对我说:“你没有正面回答我的问题,熟悉就是熟悉,不熟悉就是不熟悉。你大大方方地说出来,我才知道是不是应该把这项工作交给你。你这样的态度就是不负责任。”我尴尬得哑口无言。
即便本意是好的善的,也要观察当时的情形然后做出适当的判断,不要随意打扰别人和给别人添麻烦,这就是“察知文化”。如此这般,我们采取行动时就会放慢速度,观察后思考。如果能够一直尽量这样去做,我们就不会像个愣头青一样不考虑当时的具体情况和他人的心情,不断修炼自己不断走向成熟。其次,日本人做事时采取的方式大多是“明确说明”。虽然这种方式对我来说,刚开始时接受起来很难,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和积累经验,发现这种方式的确是最直接最高效也是最锻炼人的。不用过于在乎自己所谓的面子,虚心接受他人对自己的指正。感谢那些指正就像一面镜子,让自己看清了自己看不到的缺点和不足,把时间放在修正错误和修炼自己上。日语有一句话:“.けを.める”,即“服输”,也就是承认自己输了这一事实,真心祝贺和赞美取得胜利的一方,向他们学习而弥补自己的不足。
踏踏实实努力就行
小时候在家总听父母说要向谁谁学习,在幼儿园在学校总听老师说要向谁谁看齐。我就是这样一个一直听着“向某某人学习”而长大的一代人。虽然那个年代里在经济上没有什么可比的,但是无论是学生之间还是家长之间比学习成绩高低的情况比比皆是,好像我们的目标一定是在其他人身上,超过了一个人,还要超过出现的另外一个人,就这样不断地在追赶、看齐、超越。我个人觉得凡事都有利有弊,把目标定位在比自己强的他人身上能够让自己有更高的追求、不断进取。
辞去待遇丰厚的工作而不知自己几斤几两的我来到了阔别已久的京都。因为父亲的一句话让我决定再尝试一下自己的能力而选择了留学。对于作为八十年代的京都大学工学博士的父亲来说,本科学日语的我根本就没有专业,他说外语只能是工具,任何一个日本人都比我的日语强,必须掌握一门技术才行。当然了,对于专业是外语的人来说能改成什么专业呢?经济?算了,一窍不通。文学?免谈,小说都没读过几本。法学?神啊,能救救我吧就这样,我只能选择教育学。看了半天学科介绍,什么教育行政学、教育方法学都貌似枯燥。这时,突然发现有一门“教育心理学”感觉不错,“心理学肯定有意思”,就这样想着就这样选择了。
当时我作为旁听生来到京都大学,看到谁都觉得是我学习的榜样,我跟我的教授说我要向大家学习、好好努力。教授听了以后笑了,他说:“你不用向日本学生学习,你是留学生,按照自己的水平去努力最重要,不要对自己期待过高。”这番话哪里是鼓励和安慰呀?教授好像看出来我的气馁,接着说:“心理学是介于文科和理科的学科,需要学统计学。我想你用日语学统计学还是有相当难度的,而且还要阅读大量的英文文献,所以让你不要急躁,不要把目标定位在他人身上,踏踏实实地努力就行。”
当时在我们学科里可以说只有我一个外国人留学生,没有基础知识的我自然无法和有几年学习经验的日本学生相比较,当时真的是非常孤单。历经了三四年的刻苦攻读后,有一天,老师在给所有学生发的一封邮件里提到了我。大致的意思是安宁作为唯独的一名外国人留学生也是唯一的一个在任何方面都达到了教授的要求的学生,希望所有日本学生向安宁学习。我看完了以后心里有些忐忑,因为过去我都是向别人学习,第一次在异国他乡要让本国人向一个外国人学习,会有什么反响呢?那些日本的学生可个个都比我强太多了,他们听到这样的话肯定会嗤之以鼻或笑掉大牙的。
第二天,我怀着这样的顾虑和忐忑来到学校,就在我低着头走进教学楼的那一刻,一个美妙的声音传入到我的耳中:“安桑,我一直没有机会跟你说话,昨天看到老师发的邮件才鼓起勇气跟你打招呼。以后能不能请你有时间帮我看看我的论文,给我些建议呢?”这段话将我心里的乌云轻轻地吹散了,温暖的阳光在我心里荡漾开来。
之后,在学校里很多同学都会跟我打招呼,让我帮他们修改他们的论文。因为我是外国人所以会更加努力认真地看他们的论文,一般看三遍以后把我的感受写下来给他们。直至今日还会有过去的同学让我给他们看论文,虽然他们已经是大学教授了,对我的信任却没有改变。
这个经历让我懂得了“信任和尊敬是赢得的”。由于文化的差异而对外国人有戒备心是很平常的事,而作为外国人来说怀着一颗认真做事和真诚对人的心,不因为小事而懈怠、不因为大事而躲避,努力修炼自己,一定会赢得信任和尊敬,也一定能够作为一名外国人融入到异文化当中。
责任编辑:方丹敏
我们是从初中开始学外语的,以前我一直认为外语只要死记硬背,只要下功夫学,在沟通上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自从到了日本留学后才懂得了“学外语就要学文化”的道理,无论外语水平多高,如果不懂文化,很难融入到异文化当中,而那些磕磕绊绊的苦痛只有自己才能体会。
察知文化
在日本的大街上经常可以看到貌似熟人之间的打招呼,双方都笑容可掬地互相问候“你好”,然后问“身体如何”,被问及的一方回答道“托您的福,很好”。如果是间接关系的话还要说道:“我家的夫君经常受到您的关照”等客气话。然后双方会一直鞠躬行礼才会分开。
有一次,我在去学校途中的电车上偶然遇到了一位教我的教授。当时,我踏进车厢后正好有个座位空着,我就坐下了,然后发觉他坐在我身边正在看书。我马上用了日本惯用的模式说道:“老师,早上好!”听到后,老师将拿着书的手放下,
转过脸来看了一下我回应道:“你好。”我很怕冷场,接着问道:“老师,您身体好吗?”老师很诧异地反问我说:“我看上去像生病了吗?”我很尴尬,立刻摆着手说:“没有没有。”老师接下来说:“我刚才一直在看书和思考问题,我被你打扰到了。现在我还要继续连接上被你中断的思绪。”说完,老师把拿着书的手抬了起来继续了读书。那一路,我觉得特别尴尬,有些手足无措。终于等到车到站了,老师先站起来侧身跟我点头示意就下车自己先走了。
后来,我问了日本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如何是好,他们告诉我说跟人打招呼固然重要,但是也要看当时的情形,尤其在对方看书时尽量不要打扰对方,即便打招呼也要简单行事,除非对方有想把话继续下去的意思;但是如果对方看到自己,就一定要首先打招呼,否则会显得失礼。
后来,我回想起两件工作时候的事。有一次,一个出差到我们公司的日本人给我们带来了一大盒点心,因为公司里主要是我负责接待客人,就收下了点心后给客人沏了茶端过去。这时我们公司的科长当着客人问我点心在哪里,我回答说收下了,科长说:“客人带点心来是怕没有东西招待,所以点心是拿出来大家一起吃的。”当时我的尴尬可想而知。
还有一次,有一个日本的代表团来我们公司,其中一天需要我陪着他们去拜访一个中国的企业。我的上司问我熟悉不熟悉那家公司做什么业务,一知半解的我不知道如何回答,就婉转地说我还要再学习学习。我的上司听了以后严厉地对我说:“你没有正面回答我的问题,熟悉就是熟悉,不熟悉就是不熟悉。你大大方方地说出来,我才知道是不是应该把这项工作交给你。你这样的态度就是不负责任。”我尴尬得哑口无言。
即便本意是好的善的,也要观察当时的情形然后做出适当的判断,不要随意打扰别人和给别人添麻烦,这就是“察知文化”。如此这般,我们采取行动时就会放慢速度,观察后思考。如果能够一直尽量这样去做,我们就不会像个愣头青一样不考虑当时的具体情况和他人的心情,不断修炼自己不断走向成熟。其次,日本人做事时采取的方式大多是“明确说明”。虽然这种方式对我来说,刚开始时接受起来很难,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和积累经验,发现这种方式的确是最直接最高效也是最锻炼人的。不用过于在乎自己所谓的面子,虚心接受他人对自己的指正。感谢那些指正就像一面镜子,让自己看清了自己看不到的缺点和不足,把时间放在修正错误和修炼自己上。日语有一句话:“.けを.める”,即“服输”,也就是承认自己输了这一事实,真心祝贺和赞美取得胜利的一方,向他们学习而弥补自己的不足。
踏踏实实努力就行
小时候在家总听父母说要向谁谁学习,在幼儿园在学校总听老师说要向谁谁看齐。我就是这样一个一直听着“向某某人学习”而长大的一代人。虽然那个年代里在经济上没有什么可比的,但是无论是学生之间还是家长之间比学习成绩高低的情况比比皆是,好像我们的目标一定是在其他人身上,超过了一个人,还要超过出现的另外一个人,就这样不断地在追赶、看齐、超越。我个人觉得凡事都有利有弊,把目标定位在比自己强的他人身上能够让自己有更高的追求、不断进取。
辞去待遇丰厚的工作而不知自己几斤几两的我来到了阔别已久的京都。因为父亲的一句话让我决定再尝试一下自己的能力而选择了留学。对于作为八十年代的京都大学工学博士的父亲来说,本科学日语的我根本就没有专业,他说外语只能是工具,任何一个日本人都比我的日语强,必须掌握一门技术才行。当然了,对于专业是外语的人来说能改成什么专业呢?经济?算了,一窍不通。文学?免谈,小说都没读过几本。法学?神啊,能救救我吧就这样,我只能选择教育学。看了半天学科介绍,什么教育行政学、教育方法学都貌似枯燥。这时,突然发现有一门“教育心理学”感觉不错,“心理学肯定有意思”,就这样想着就这样选择了。
当时我作为旁听生来到京都大学,看到谁都觉得是我学习的榜样,我跟我的教授说我要向大家学习、好好努力。教授听了以后笑了,他说:“你不用向日本学生学习,你是留学生,按照自己的水平去努力最重要,不要对自己期待过高。”这番话哪里是鼓励和安慰呀?教授好像看出来我的气馁,接着说:“心理学是介于文科和理科的学科,需要学统计学。我想你用日语学统计学还是有相当难度的,而且还要阅读大量的英文文献,所以让你不要急躁,不要把目标定位在他人身上,踏踏实实地努力就行。”
当时在我们学科里可以说只有我一个外国人留学生,没有基础知识的我自然无法和有几年学习经验的日本学生相比较,当时真的是非常孤单。历经了三四年的刻苦攻读后,有一天,老师在给所有学生发的一封邮件里提到了我。大致的意思是安宁作为唯独的一名外国人留学生也是唯一的一个在任何方面都达到了教授的要求的学生,希望所有日本学生向安宁学习。我看完了以后心里有些忐忑,因为过去我都是向别人学习,第一次在异国他乡要让本国人向一个外国人学习,会有什么反响呢?那些日本的学生可个个都比我强太多了,他们听到这样的话肯定会嗤之以鼻或笑掉大牙的。
第二天,我怀着这样的顾虑和忐忑来到学校,就在我低着头走进教学楼的那一刻,一个美妙的声音传入到我的耳中:“安桑,我一直没有机会跟你说话,昨天看到老师发的邮件才鼓起勇气跟你打招呼。以后能不能请你有时间帮我看看我的论文,给我些建议呢?”这段话将我心里的乌云轻轻地吹散了,温暖的阳光在我心里荡漾开来。
之后,在学校里很多同学都会跟我打招呼,让我帮他们修改他们的论文。因为我是外国人所以会更加努力认真地看他们的论文,一般看三遍以后把我的感受写下来给他们。直至今日还会有过去的同学让我给他们看论文,虽然他们已经是大学教授了,对我的信任却没有改变。
这个经历让我懂得了“信任和尊敬是赢得的”。由于文化的差异而对外国人有戒备心是很平常的事,而作为外国人来说怀着一颗认真做事和真诚对人的心,不因为小事而懈怠、不因为大事而躲避,努力修炼自己,一定会赢得信任和尊敬,也一定能够作为一名外国人融入到异文化当中。
责任编辑:方丹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