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重视声乐理论知识的讲解,基本功的训练
声乐理论知识的讲解对于声乐教学是很有必要的,学生在掌握了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对声音的质量做出正确的判断,并做出正确的调整。
教师必须在学生的学习初期将声乐理论知识系统的灌输给学生,然后在接下来的教学中结合实践练习,提升教学的质量。这些声乐理论知识包括:人体发声的原理,正确的发音吐字,歌唱中的呼吸调节,真假声的混合应用,共鸣腔的调节应用,口腔咽喉的打开状态,身体的状态等等。学生在掌握了这些知识以后,犹如有了一双明亮的眼睛,看清了前方的路,知道该怎么走了,即使脱离了教师的指导,也不会走错路,走弯路。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基本功指声乐演唱中,口腔咽喉打开状态的保持,正确的呼吸方法的练习,整个身体的积极放松状态等等。在武术界有这样一句话: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如果套用在声乐中就是:练声不练功,到头一场空。
二、关于发声练习的几点见解
1、以念字带唱字:如果吧念字比喻为“走”,那唱字就是“跑”,“走”稳了也就能“跑”起来了。念应该是我们最自然的发声,但是这里所说的念并不是完全像平常说话一般的念字,而是在正确的歌唱状态下,带有共鸣的,假声的,以气息支持的念字,我们平常发声中经常练习的a、o、u等元音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练习,用不同的音高念好字然后在唱。这种方法可以避免直接唱时的生硬紧涩。这一方法同样适用于歌曲的练习。
2、练声难度的变化:练声难度的变化应遵循由易到难,由短到长,由单元音到多元音过渡这样的规律。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合理安排练声方式,如果某个学生对于某个元音做的非常不好,也不用强求,可以先放一放,练习其他的元音,以他练习的好的元音来带那个不好的元音。就像一个成绩好的学生带成绩差的学生一样。
3、适当增加技巧性的发声训练:这里所说的技巧性指强弱变化,大跨度音程,特殊节奏等发声训练。这种技巧性的练声必须是在学生达到了一定的歌唱能力之后才可以练习的。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学生的发声练习做的很好,可是唱歌时却表现的很糟糕,这是因为相对与歌曲的强弱变化,跌宕起伏来说,我们平时的发声训练过于简单,学生一时难以驾驭这些歌曲。因此看来,增加这些技巧性的发声训练是相当有必要的。
三、关于演唱歌曲的几点见解
1、选歌:根据不同的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歌曲,这几乎是所有声乐教师的共识。但对于正处于身心发育最快的时期的高中生来说,他们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而教师对学生歌唱能力和歌唱风格的定位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有时也为时过早。教师不应该过早的就给学生划定一个局限他们的圈子,使其发展受限制,潜在的能力无法发挥。应该让学生多唱一些歌曲,接触风格不同的,古今中外的民歌和艺术歌曲及歌剧选段,在实践中加强学生对歌曲的理解表达能力,拓宽学生的表演风格。
2、注意歌曲细节的处理:就像一件好的艺术品需要精雕细琢,注重细节的完美一样,要想把一首歌曲表达的声情并茂,淋漓尽致,也需要特别注意细节的处理。这些细节包括强弱的对比,节奏节拍的准确与否,咬字发音的清晰与否,情感处理是否恰当等等。比如咬字发音,有些人总认为美声唱法的咬字发音就像是大舌头的人说话一样含混不清,事实上并非如此,正确的歌唱的咬字应该是清晰的,准确的,圆润的,松弛的,明亮的。这种细节的处理需要声乐教师灵敏的听觉和判断力及耐心细致的指导。
3、肢体表演的配合:声乐毕竟是一门表演艺术,观众在听歌声的同时也在看表演,自然优美的肢体表演能为歌唱加分不少,而且有利于身心的放松,缓解紧张的情绪,更重要的是能够调动情感,全身心的投入到歌唱当中。肢体语言包括面部表情,手势配合,身体律动等等,这在平时的声乐教学中就应该开始训练,绝不能临时抱佛脚。虽然开始时学生会放不开,不自然,难为情,甚至做的很难看,但经过长时间的严格训练以后,他的肢体表现力必然会得到提升,在舞台上自信优雅。
三、鼓励学生多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
当代著名的书法家范增先生曾说过一句话——要想成为书法家而不是写字匠就要多读书,读好书,丰富自己的内涵,我想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我们音乐界,要成为一名歌唱家而不是歌手就要多欣赏音乐,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虽然教师本身不一定是歌唱家,培养的学生也不一定能够成为歌唱家,但我们必须有这样的目标,一个不想成为将军的士兵一定不是个好士兵,一个不想成为歌唱家的学生也一定不是个好学生。优秀的音乐作品不仅能够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气质,丰富人的内涵,对于声乐学生来说更能提高他的音乐素养,对音乐的理解力,表现力,也许这种益处在短期内表现的并不明显,但对学生的长期的发展必将产生不可小觑的积极的影响。
这里所说的音乐作品不只局限于声乐曲,歌剧,而是古往今来、驰名中外的为世界公认的经典的一切音乐作品,大到恢弘的交响乐,小到民歌小调,要做到听贯中西,兼容并蓄。
总之,声乐教学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工作,教师不仅要“耳听八方”,更要“眼观六路”,为学生的长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声乐理论知识的讲解对于声乐教学是很有必要的,学生在掌握了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对声音的质量做出正确的判断,并做出正确的调整。
教师必须在学生的学习初期将声乐理论知识系统的灌输给学生,然后在接下来的教学中结合实践练习,提升教学的质量。这些声乐理论知识包括:人体发声的原理,正确的发音吐字,歌唱中的呼吸调节,真假声的混合应用,共鸣腔的调节应用,口腔咽喉的打开状态,身体的状态等等。学生在掌握了这些知识以后,犹如有了一双明亮的眼睛,看清了前方的路,知道该怎么走了,即使脱离了教师的指导,也不会走错路,走弯路。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基本功指声乐演唱中,口腔咽喉打开状态的保持,正确的呼吸方法的练习,整个身体的积极放松状态等等。在武术界有这样一句话: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如果套用在声乐中就是:练声不练功,到头一场空。
二、关于发声练习的几点见解
1、以念字带唱字:如果吧念字比喻为“走”,那唱字就是“跑”,“走”稳了也就能“跑”起来了。念应该是我们最自然的发声,但是这里所说的念并不是完全像平常说话一般的念字,而是在正确的歌唱状态下,带有共鸣的,假声的,以气息支持的念字,我们平常发声中经常练习的a、o、u等元音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练习,用不同的音高念好字然后在唱。这种方法可以避免直接唱时的生硬紧涩。这一方法同样适用于歌曲的练习。
2、练声难度的变化:练声难度的变化应遵循由易到难,由短到长,由单元音到多元音过渡这样的规律。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合理安排练声方式,如果某个学生对于某个元音做的非常不好,也不用强求,可以先放一放,练习其他的元音,以他练习的好的元音来带那个不好的元音。就像一个成绩好的学生带成绩差的学生一样。
3、适当增加技巧性的发声训练:这里所说的技巧性指强弱变化,大跨度音程,特殊节奏等发声训练。这种技巧性的练声必须是在学生达到了一定的歌唱能力之后才可以练习的。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学生的发声练习做的很好,可是唱歌时却表现的很糟糕,这是因为相对与歌曲的强弱变化,跌宕起伏来说,我们平时的发声训练过于简单,学生一时难以驾驭这些歌曲。因此看来,增加这些技巧性的发声训练是相当有必要的。
三、关于演唱歌曲的几点见解
1、选歌:根据不同的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歌曲,这几乎是所有声乐教师的共识。但对于正处于身心发育最快的时期的高中生来说,他们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而教师对学生歌唱能力和歌唱风格的定位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有时也为时过早。教师不应该过早的就给学生划定一个局限他们的圈子,使其发展受限制,潜在的能力无法发挥。应该让学生多唱一些歌曲,接触风格不同的,古今中外的民歌和艺术歌曲及歌剧选段,在实践中加强学生对歌曲的理解表达能力,拓宽学生的表演风格。
2、注意歌曲细节的处理:就像一件好的艺术品需要精雕细琢,注重细节的完美一样,要想把一首歌曲表达的声情并茂,淋漓尽致,也需要特别注意细节的处理。这些细节包括强弱的对比,节奏节拍的准确与否,咬字发音的清晰与否,情感处理是否恰当等等。比如咬字发音,有些人总认为美声唱法的咬字发音就像是大舌头的人说话一样含混不清,事实上并非如此,正确的歌唱的咬字应该是清晰的,准确的,圆润的,松弛的,明亮的。这种细节的处理需要声乐教师灵敏的听觉和判断力及耐心细致的指导。
3、肢体表演的配合:声乐毕竟是一门表演艺术,观众在听歌声的同时也在看表演,自然优美的肢体表演能为歌唱加分不少,而且有利于身心的放松,缓解紧张的情绪,更重要的是能够调动情感,全身心的投入到歌唱当中。肢体语言包括面部表情,手势配合,身体律动等等,这在平时的声乐教学中就应该开始训练,绝不能临时抱佛脚。虽然开始时学生会放不开,不自然,难为情,甚至做的很难看,但经过长时间的严格训练以后,他的肢体表现力必然会得到提升,在舞台上自信优雅。
三、鼓励学生多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
当代著名的书法家范增先生曾说过一句话——要想成为书法家而不是写字匠就要多读书,读好书,丰富自己的内涵,我想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我们音乐界,要成为一名歌唱家而不是歌手就要多欣赏音乐,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虽然教师本身不一定是歌唱家,培养的学生也不一定能够成为歌唱家,但我们必须有这样的目标,一个不想成为将军的士兵一定不是个好士兵,一个不想成为歌唱家的学生也一定不是个好学生。优秀的音乐作品不仅能够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气质,丰富人的内涵,对于声乐学生来说更能提高他的音乐素养,对音乐的理解力,表现力,也许这种益处在短期内表现的并不明显,但对学生的长期的发展必将产生不可小觑的积极的影响。
这里所说的音乐作品不只局限于声乐曲,歌剧,而是古往今来、驰名中外的为世界公认的经典的一切音乐作品,大到恢弘的交响乐,小到民歌小调,要做到听贯中西,兼容并蓄。
总之,声乐教学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工作,教师不仅要“耳听八方”,更要“眼观六路”,为学生的长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