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说法称,21世纪的工作生存法则就是建立个人品牌。品牌既是信任的先行,也是品质的保证。在第二届中国电影编剧研讨会上,“编剧帮”的创始人杜红军首次提出了“2016品牌编剧元年”的概念,做出“品牌编剧之路”的畅想。
在资本和影视相互交融的过程中,基于IP的全产业链开发成为蓝本,作为源头的内容生产环节逐渐受到更多的重视,“影视行业不缺投资,缺好编剧,好剧本。”无数业内人士在公开场合一次次重复这句话。由此而来,以内容创作为核心的编剧团体,其角色日益凸显,地位也日渐重要。杜红军甚至认为,编剧行业发展的最好时期已经到来。
有说法称,21世纪的工作生存法则就是建立个人品牌。品牌既是信任的先行,也是品质的保证。在第二届中国电影编剧研讨会上,杜红军首次提出了“2016品牌编剧元年”的概念,做出“品牌编剧之路”的畅想。作为概念的率先提出者,杜红军把“品牌编剧”定义为六大基本特征:具有类型创作的特长、具有原创能力、具有契约精神、作品具有市场的保证、拥有业内外粉丝、拥有编剧工作室或编剧公司。深度服务行业三年有余,杜红军得出结论:未来编剧行业的竞争越来越大,必然会逼迫专业化程度和品牌化程度越来越高。
新媒体服务平台让行业声量更大
依托“编剧帮”这一行业内的重要新媒体平台,杜红军见证和参与了过去三年间编剧行业的崛起。2014年第一次参加北京电影节的时候,杜红军有感于“创作环节”相关活动的缺失,“那一届电影节的所有活动论坛我都去了,有针对电影本身的,有针对融资的,有针对技术的,唯独没看到针对内容创作的。”而剧本是一剧之本,学编剧出身的杜红军认为,影视行业如此重大的活动却没有人关注创作环节,是很不正常也不应该的情况。于是他注册了“编剧帮”这一微博和微信新媒体平台,立志为编剧发声,为内容创作代言。2015年北京电影节,编剧帮主办的首届“中国电影编剧研讨会”举行,今年已是第二届。
杜红军认为自己正好赶上了好时候,因为编剧角色越来越重要,地位也越来越高,编剧必然需要这样一个发声的地方,需要这样一个抱团的中心点,来表达观点、维护权益、声明态度。作为首个以编剧为服务对象的新媒体平台,就像被时势选中,“编剧帮”必然会和编剧团体彼此成全。
比如被公众熟知的“两宋之争”和“琼于案”,都是以“编剧帮”作为主要舆论阵地,前者是著名演员宋丹丹和著名编剧宋方金在电视剧《美丽的契约》合作中关于宋丹丹擅自改戏的争论,宋方金通过“编剧帮”平台发表文章回击宋丹丹对于编剧能力和作用的质疑,引起关于演员和编剧关系、剧本作用的大讨论;后者是著名作家琼瑶起诉著名编剧于正对其作品《梅花烙》的抄袭,139名编剧在“编剧帮”发表联名信,支持原创,谴责抄袭,表明编剧行业对于创作道德的态度。两大事件中,编剧们强有力地维护自己的权益,表达自己的观点,引起了全行业的参与和全社会的关注,编剧行业逐渐以个人向团体转变的姿态出现在公共事件中,声量更大、力量更集中。
影视的火爆让编剧行业吸引力增强
传统电影票房一再刷新纪录,现象级电视剧多番霸占荧屏和网络,大IP的全产业链开发和网络大电影的崛起又形成新的刺激,在社会各界看来,整个影视行业呈现一片红火之势。也许网络文学的改编和网络大电影的创作给更多的人提供了通往编剧行业的道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瞄准编剧行业和市场。
影视行业的火爆让编剧行业对外的吸引力增强,很多人开始转行编剧,然而这也会让从业者呈现良莠不齐的状况,不少烂片充斥银幕和荧屏。如杜红军所言,想要成为专业的编剧还是需要更多的磨炼,好比好莱坞的成功,是因为用近百年的发展阶段形成了不同的类型片,这些故事类型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也是故事创作的基本规律。“实际上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类型问题,起码要知道你写的是一个什么类型的故事。能够解决类型的问题,在创作上也许就能够得到65分,起码是及格的。而现在为什么很多影视故事大家都骂它很烂呢,就是编剧在创作的时候连最基本的创作规律都不遵循,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写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混乱不清晰。”
和打拳需要记住招数套路一样,杜红军认为,编剧也需要学习套路,只有在掌握套路的基础上才有创作发挥的可能性。“一代武术大师肯定是基本功非常好的人,练到炉火纯青之处才能去创新。电影也一样,如果从票房的角度来看,这几年票房比较好的电影,其实都是类型上比较清晰的,成功的东西一定是有规律的。”为此,“编剧帮”开设了一些面向编剧的培训课程,以行业实用的创作类型和创作规律为主要内容,迄今已经累计达到近五百人的培训规模。不过杜红军也强调,套路只是基础,类型只是基本,想要有所创新,还是需要适当打破套路,“实际上现在的很多作品都是复合类型,比如公路喜剧、悬疑喜剧。”只有在掌握套路的基础上创新,才能提高水平不断通往金字塔高处。
统一的标准保证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编剧行业越来越呈现出一种金字塔式的结构,大多数小编剧都希望通向尖端的优秀之路,然而对于行业而言,对于“优秀”的标准问题,似乎尚且未能达成共识,什么样的编剧算是一个好编剧,这个好坏由谁来评定,都需要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界定。“比如他的作品是不是有很好的票房和收视率,他个人品牌的传播是不是有很好的影响力,他是不是可以作为一个目标让人学习,他的行为是不是可以给行业带来很好的氛围等,都可以作为评价好编剧的标准。”杜红军认为,这些问题都需要清晰化,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利于行业更好运作的标准,目前也需要达成行业内的统一共识,比如合同标准等。
越文明、越先进的行业肯定需要越统一、越明确的标准,才能保证健康有序地发展。作为“编剧帮”的创始人,杜红军在创立之初便把自己定位在“服务”的角色,“我们一直就在做一件事,通过了解知道这个行业的困境是什么,每个人的困境是什么,我们能做什么,解决什么问题,让这个行业变得更好。”所以他希望能通过“编剧帮”平台的力量,从编剧到整个影视产业链条,促成一种共识的达成,慢慢地让行业呈现一种标准的存在。“好比很多人一起出去玩,穿统一的衣服比较好看也比较好管理,但统一着装的话总要有人来说,说了可能大家就一起穿了。我希望我们‘编剧帮’成为那个提出来穿统一衣服的人。”为此,“编剧帮”已经举办了五场行业内的大型论坛,十余场行业公开课,同时也在为编剧提供法务和财务咨询。未来,“编剧帮”还将举办针对编剧行业的颁奖,每年将针对编剧行业做一些研究报告,出版类似于行业白皮书的报告成果,“就是希望在行业标准建立的过程中,我们能作为一支主动的促进力量,促进行业共识的达成,从而利于行业更好地发展。”
“品牌之路”是编剧未来最好的选择
深耕行业三年有余,杜红军提出“品牌编剧之路”的畅想,他认为编剧的品牌化发展,于编剧自身和编剧行业都是未来最好的选择。于编剧自身,品牌化是通往金字塔尖的飞毯,于编剧行业,品牌化是建立标准的参考规范。
在品牌化的道路上,不同的编剧有不同的困境和目标。对于新入行、尚未有自己独立成熟作品的编剧而言,当下更多的困境在于“没有活儿干”以及“干不好活儿”,无法通过有效的渠道将自己及自己的作品推销出去,无法接触优秀的行业资源找到合适的合作对象,或者因为基本功不扎实创作不出好作品而错失合作机会,针对杜红军在今年北京电影节编剧论坛上提出的品牌编剧六大特征,新入行的编剧可能更多地需要朝着前三条努力,达到类型创作的特长,在委托创作之余拥有原创能力,在合作中保持契约精神。而对于已经有一定独立成熟作品量的编剧而言,当下的困境更多地在于形成擅长的创作类型和独特的创作风格,并合理利用自我包装和营销形成个人品牌,需要朝着“品牌编剧六大特征”的后三条努力,让作品具有市场的保证,让作品和自身拥有业内外粉丝,最后拥有自己的工作室或公司。
某种意义上而言,个人工作室或公司似乎已经成为品牌编剧的重要特征。根据杜红军的介绍,知名编剧创办工作室或公司,已经在行业内有一定历史,从1996年开始有编剧注册工作室,2013年左右一部分编剧开始注册公司。这些率先创办工作室或公司的编剧都是今天有影响力的、商业化程度较高的编剧,比如汪海林、张巍、张欣(六六)、余飞等,他们以更成熟的公司化运作开展业务,收获知名度和行业口碑,是“品牌编剧”的成功示范。
在资本和影视相互交融的过程中,基于IP的全产业链开发成为蓝本,作为源头的内容生产环节逐渐受到更多的重视,“影视行业不缺投资,缺好编剧,好剧本。”无数业内人士在公开场合一次次重复这句话。由此而来,以内容创作为核心的编剧团体,其角色日益凸显,地位也日渐重要。杜红军甚至认为,编剧行业发展的最好时期已经到来。
有说法称,21世纪的工作生存法则就是建立个人品牌。品牌既是信任的先行,也是品质的保证。在第二届中国电影编剧研讨会上,杜红军首次提出了“2016品牌编剧元年”的概念,做出“品牌编剧之路”的畅想。作为概念的率先提出者,杜红军把“品牌编剧”定义为六大基本特征:具有类型创作的特长、具有原创能力、具有契约精神、作品具有市场的保证、拥有业内外粉丝、拥有编剧工作室或编剧公司。深度服务行业三年有余,杜红军得出结论:未来编剧行业的竞争越来越大,必然会逼迫专业化程度和品牌化程度越来越高。
新媒体服务平台让行业声量更大
依托“编剧帮”这一行业内的重要新媒体平台,杜红军见证和参与了过去三年间编剧行业的崛起。2014年第一次参加北京电影节的时候,杜红军有感于“创作环节”相关活动的缺失,“那一届电影节的所有活动论坛我都去了,有针对电影本身的,有针对融资的,有针对技术的,唯独没看到针对内容创作的。”而剧本是一剧之本,学编剧出身的杜红军认为,影视行业如此重大的活动却没有人关注创作环节,是很不正常也不应该的情况。于是他注册了“编剧帮”这一微博和微信新媒体平台,立志为编剧发声,为内容创作代言。2015年北京电影节,编剧帮主办的首届“中国电影编剧研讨会”举行,今年已是第二届。
杜红军认为自己正好赶上了好时候,因为编剧角色越来越重要,地位也越来越高,编剧必然需要这样一个发声的地方,需要这样一个抱团的中心点,来表达观点、维护权益、声明态度。作为首个以编剧为服务对象的新媒体平台,就像被时势选中,“编剧帮”必然会和编剧团体彼此成全。
比如被公众熟知的“两宋之争”和“琼于案”,都是以“编剧帮”作为主要舆论阵地,前者是著名演员宋丹丹和著名编剧宋方金在电视剧《美丽的契约》合作中关于宋丹丹擅自改戏的争论,宋方金通过“编剧帮”平台发表文章回击宋丹丹对于编剧能力和作用的质疑,引起关于演员和编剧关系、剧本作用的大讨论;后者是著名作家琼瑶起诉著名编剧于正对其作品《梅花烙》的抄袭,139名编剧在“编剧帮”发表联名信,支持原创,谴责抄袭,表明编剧行业对于创作道德的态度。两大事件中,编剧们强有力地维护自己的权益,表达自己的观点,引起了全行业的参与和全社会的关注,编剧行业逐渐以个人向团体转变的姿态出现在公共事件中,声量更大、力量更集中。
影视的火爆让编剧行业吸引力增强
传统电影票房一再刷新纪录,现象级电视剧多番霸占荧屏和网络,大IP的全产业链开发和网络大电影的崛起又形成新的刺激,在社会各界看来,整个影视行业呈现一片红火之势。也许网络文学的改编和网络大电影的创作给更多的人提供了通往编剧行业的道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瞄准编剧行业和市场。
影视行业的火爆让编剧行业对外的吸引力增强,很多人开始转行编剧,然而这也会让从业者呈现良莠不齐的状况,不少烂片充斥银幕和荧屏。如杜红军所言,想要成为专业的编剧还是需要更多的磨炼,好比好莱坞的成功,是因为用近百年的发展阶段形成了不同的类型片,这些故事类型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也是故事创作的基本规律。“实际上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类型问题,起码要知道你写的是一个什么类型的故事。能够解决类型的问题,在创作上也许就能够得到65分,起码是及格的。而现在为什么很多影视故事大家都骂它很烂呢,就是编剧在创作的时候连最基本的创作规律都不遵循,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写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混乱不清晰。”
和打拳需要记住招数套路一样,杜红军认为,编剧也需要学习套路,只有在掌握套路的基础上才有创作发挥的可能性。“一代武术大师肯定是基本功非常好的人,练到炉火纯青之处才能去创新。电影也一样,如果从票房的角度来看,这几年票房比较好的电影,其实都是类型上比较清晰的,成功的东西一定是有规律的。”为此,“编剧帮”开设了一些面向编剧的培训课程,以行业实用的创作类型和创作规律为主要内容,迄今已经累计达到近五百人的培训规模。不过杜红军也强调,套路只是基础,类型只是基本,想要有所创新,还是需要适当打破套路,“实际上现在的很多作品都是复合类型,比如公路喜剧、悬疑喜剧。”只有在掌握套路的基础上创新,才能提高水平不断通往金字塔高处。
统一的标准保证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编剧行业越来越呈现出一种金字塔式的结构,大多数小编剧都希望通向尖端的优秀之路,然而对于行业而言,对于“优秀”的标准问题,似乎尚且未能达成共识,什么样的编剧算是一个好编剧,这个好坏由谁来评定,都需要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界定。“比如他的作品是不是有很好的票房和收视率,他个人品牌的传播是不是有很好的影响力,他是不是可以作为一个目标让人学习,他的行为是不是可以给行业带来很好的氛围等,都可以作为评价好编剧的标准。”杜红军认为,这些问题都需要清晰化,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利于行业更好运作的标准,目前也需要达成行业内的统一共识,比如合同标准等。
越文明、越先进的行业肯定需要越统一、越明确的标准,才能保证健康有序地发展。作为“编剧帮”的创始人,杜红军在创立之初便把自己定位在“服务”的角色,“我们一直就在做一件事,通过了解知道这个行业的困境是什么,每个人的困境是什么,我们能做什么,解决什么问题,让这个行业变得更好。”所以他希望能通过“编剧帮”平台的力量,从编剧到整个影视产业链条,促成一种共识的达成,慢慢地让行业呈现一种标准的存在。“好比很多人一起出去玩,穿统一的衣服比较好看也比较好管理,但统一着装的话总要有人来说,说了可能大家就一起穿了。我希望我们‘编剧帮’成为那个提出来穿统一衣服的人。”为此,“编剧帮”已经举办了五场行业内的大型论坛,十余场行业公开课,同时也在为编剧提供法务和财务咨询。未来,“编剧帮”还将举办针对编剧行业的颁奖,每年将针对编剧行业做一些研究报告,出版类似于行业白皮书的报告成果,“就是希望在行业标准建立的过程中,我们能作为一支主动的促进力量,促进行业共识的达成,从而利于行业更好地发展。”
“品牌之路”是编剧未来最好的选择
深耕行业三年有余,杜红军提出“品牌编剧之路”的畅想,他认为编剧的品牌化发展,于编剧自身和编剧行业都是未来最好的选择。于编剧自身,品牌化是通往金字塔尖的飞毯,于编剧行业,品牌化是建立标准的参考规范。
在品牌化的道路上,不同的编剧有不同的困境和目标。对于新入行、尚未有自己独立成熟作品的编剧而言,当下更多的困境在于“没有活儿干”以及“干不好活儿”,无法通过有效的渠道将自己及自己的作品推销出去,无法接触优秀的行业资源找到合适的合作对象,或者因为基本功不扎实创作不出好作品而错失合作机会,针对杜红军在今年北京电影节编剧论坛上提出的品牌编剧六大特征,新入行的编剧可能更多地需要朝着前三条努力,达到类型创作的特长,在委托创作之余拥有原创能力,在合作中保持契约精神。而对于已经有一定独立成熟作品量的编剧而言,当下的困境更多地在于形成擅长的创作类型和独特的创作风格,并合理利用自我包装和营销形成个人品牌,需要朝着“品牌编剧六大特征”的后三条努力,让作品具有市场的保证,让作品和自身拥有业内外粉丝,最后拥有自己的工作室或公司。
某种意义上而言,个人工作室或公司似乎已经成为品牌编剧的重要特征。根据杜红军的介绍,知名编剧创办工作室或公司,已经在行业内有一定历史,从1996年开始有编剧注册工作室,2013年左右一部分编剧开始注册公司。这些率先创办工作室或公司的编剧都是今天有影响力的、商业化程度较高的编剧,比如汪海林、张巍、张欣(六六)、余飞等,他们以更成熟的公司化运作开展业务,收获知名度和行业口碑,是“品牌编剧”的成功示范。